作者:公子小白
01
全球特殊時期仍在繼續,雖然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從各國最新的數據來看,美國仍夠嗆,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大有接棒美國,上演新一輪的節奏。
受此影響,全球貿易進出口限制範圍會越來越大。要知道,俄羅斯此前就已經限制糧食出口了。
上個月,國際貿易組織發布公告稱,全球已經有80個獨立關稅區對貿易進出口進行了限制。
隨著特殊時期加劇,本號預測,會有更多獨立關稅區加入限制的大軍,已經採取限制措施的,會更加嚴厲。
這種背景下,即便我們復工復產了,經濟復甦依然吃力,因為拉動我們經濟增長的馬車之一——外貿——受到了較大衝擊。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1~3月進出口總額9432.2億美元,同比減少8.4%,其中出口同比減少13.3%,進口同比減少2.9%。
4月份的數據雖然比一季度好很多,4月當月出口1.41萬億元,由3月的同比下降3.5%轉為增長8.2%,但影響仍在,出口回正,多半是特殊時期的物資出口給的助攻。
可以說,只要全球特殊時期一天不得到緩解,我們國內的壓力就難以解除。
尤其是外向型城市,比如東南沿海城市,特別是東莞、蘇州、深圳、上海、寧波、大連、無錫等城市,這些依賴出口貿易的城市,它們的企業發展困難度相當大。
此前《焦點視界》對全國203家外貿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它們的現狀是:45.6%的企業表示特殊時期對自身影響較大,面臨部分困難,目前勉強維持經營。
02
外貿,仍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另外兩駕是消費與投資),對於很多沿海城市來說,甚至是最主要的動力。
本號統計了2019年經濟實力前30強的外貿數據,如下圖。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可以看到:
1、上海是全國所有城市中進出口總額最高的城市,2019年進出口貿易額34047億元。上海港也是全球第一大港。
進出口額排在第二的是深圳,第三是北京,第四是蘇州。
2、若僅以出口來論,出口額最大的城市是深圳。2019年深圳的出口額為16709億元,比出口排在第二的上海,高出近3000億。
出口額排在第三的是蘇州,第四是東莞。
3、從對外依存角度看(進出口總額/GDP),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蘇州以及國家經濟特區深圳,位列前三甲,其對外依存度均超過了百分之百。
4、上海、北京、寧波、大連、無錫、天津、青島、佛山、廣州,對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
40%這個比例,可以說是非常依賴外貿經濟了。
這種依賴,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在全球化發展最好的那些年裡,這些城市充分享受到了全球化帶來的利好,經濟得以飛速發展。
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這些外向型城市充分與世界交流,產品遠銷國外,東莞和蘇州,也因此成為了世界工廠。
有人說過,全世界每6部智慧型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可見,東莞產品在世界的普及度。
壞處便是,一旦遇到不確定事件,比如2003年、2008年,比如2020年,這樣的年份,城市對外依存度越大,受衝擊程度便越大。
換言之,此次特殊時期對東莞、蘇州、深圳、上海、寧波、青島等城市的影響,還遠沒有結束。
一季度,由於武漢封鎖的最嚴厲,封鎖時間也最長,從1月23日到4月7日,兩個半月的時間裡,武漢一切社會活動幾乎都按下了暫停鍵,其一季度經濟不忍直視,都在意料之中。
如今,武漢已然解封,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經濟會比一季度好很多。
此外,由於武漢對外依存度僅為15%,在中心城市中偏低,不說與蘇州、深圳比,和杭州、南京、成都、鄭州、青島、長沙相比,也低了不少。
這意味著儘管全球特殊時期依舊,越來越多的獨立關稅區收緊進出口貿易政策,但對武漢受其影響程度相較於對外依存度在40%以上的城市來說,要弱得多。
換言之,在全球特殊時期仍不明確,各國仍在繼續收緊貿易政策的背景下,東莞、蘇州、深圳、上海、寧波、青島、無錫、天津等城市,才最受傷,尤其是東莞、蘇州和深圳三個依賴度突破百分之百的城市。
03
有人或許會說,我們不是已經復工復產了嗎?
然而我們要知道,一個工廠要恢復正常流轉,要真正實現復工復產,不是工人到崗就可以,訂單才是關鍵,沒有訂單,有員工頂個啥用?
目前,特殊時期最嚴重的歐盟、美國,都是我們的外貿大戶。
截圖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上圖是2019年的外貿數據,可以看到,歐盟與美國在我們的進出口貿易佔比中佔了19.2%。
正因如此,我們的外貿壓力才顯得更為嚴重。
在全球特殊時期繼續加劇的背景下:
1、海外需求端萎縮,這是當前影響企業的主要問題;2、供應鏈受限;3、國際通道受阻,貨物、人員流動受到制約。
直接表現是,我們很多外向型城市的外貿訂單數量減少了很多。
國內很多外貿型企業的訂單數量在下滑,退訂數量與日俱增。
東莞一季度數據顯示,外貿進出口2502億元,同比減少14.3%。其中,出口1495.3億元,減少13.3%;進口1006.7億元,減少15.8%。
寧波方面,3月份起,已經有64場展會延期或者取消,包括德國科隆五金工業展、法蘭克福燈光照明及建築物技術與設備展、香港電子展等。
廈門方面,《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摸底的210家外貿流通型企業一季度訂單中,189家企業在手訂單數量同比減少,平均降幅達24%。
此形勢,在全球特殊時期沒有轉變的情況下,還會繼續加深,這是一場持久戰。
我們的外向型城市,該如何打贏這場戰爭,在戰爭中凱旋?本號以為需要做兩方面的努力:
第一,擴大內需。
我們有14億人口,中國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但是,我們國內很多產品,都是外國貨,比如汽車、相機、車床、光學儀器、醫療儀器和器械等。
沒辦法,這些東西,國內的質量確實比不過人家。我們要擴大內需,需要我們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科創度,依靠產品的質量奪得市場,而非行政幹預。
唯有如此,我們本國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佔比才能升高,並帶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應。
第二,繼續擴大開放度,挖掘更大的海外市場。
從上面統計局那張截圖可以看到,我們的貿易夥伴主要是東協、歐洲和美國,亞洲、南美洲、澳洲、非洲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升。
如果這些市場被我們大比例佔據,對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將會是一個巨大提升。
當然,還是那句話,要搶佔這些市場,我們必須拿出過硬的產品才行。
所以,要提升我們自身的經濟抗風險能力,歸根結底,還是應該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提高我們的科技研發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