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對自己狠的人,往往都不是一般人。
長沙在調控上對自己有多狠,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就可以概括:一座讓投資客有去無回的城市。
敢在深圳樓市呼風喚雨的投資客,看到長沙兩字,難免虎軀一震,腦子都老實了:算了,算了。
眾所周知,長沙是全國省會房價調控的模範生。
現在,長沙經驗,要向全國推廣了。
近日,住建部在《建設工作簡報》第79期刊載題為《長沙市落實主體責任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文章。
這釋放什麼信號呢,那就是:長沙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經驗得到了住建部的充分肯定。
對長沙而言,這是莫大的榮光;對住建部而言,這就是樣板,各個城市都來學習一下人家是怎麼調控的。
目前,去過長沙取經的就是深圳和東莞了,那麼深圳、東莞的真經念得如何了?
長沙為何成樣板,簡單來說,無非就是房價控制得好。
數據顯示,2010年長沙的成交均價為4672元/㎡, 到2019年,長沙的成交均價達8608元/㎡。
中指院11月百城新建住宅價格指數數據顯示,長沙新建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僅為0.12%,均價為8886元/㎡,漲幅較上月收窄0.49個百分點。
漲幅還不及株洲(0.25%)、湘潭(0.39%)!長沙十年漲幅90.197%。
要知道,去長沙取過經的深圳,十年間,房價漲幅超300%。而東莞呢,2010年的7111元/㎡,今年11月23599元/㎡,漲幅高達232%。
截至11月末,東莞共有6個鎮街(區)均價突破3萬元/㎡。長安(40900元/㎡)、東城(38900元/㎡)、莞城(37100元/㎡)、大嶺山(36900元/㎡)、萬江(34100元/㎡)以及南城(33500元/㎡)。
那長沙經驗是什麼呢?
我們從長沙發布公眾號上的《住建部推介長沙房地產市場調控經驗做法》一文中找出答案。
1、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分類滿足各類需求,堅決遏制炒房行為,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精準施策、務求實效;堅決「反炒房」,堅持主動調控、嚴格調控、精準調控,採取市場化、規則化、透明化措施,全面打響「反炒房攻堅戰」「房價保衛戰」。
尤其是長沙從嚴從緊「反炒房」,聚焦供需雙向調節,因時因勢打出系列組合拳,2018年出臺「6·25」反炒房9條舉措,有效堵塞變相炒房通道;針對出現的捂盤惜售、哄抬房價、捆綁銷售等樓市亂象,開展一系列聯合整治行動,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全面整頓市場秩序。
2、長沙完善長效機制,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綜合施策,以制度機制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通過實施「限房價、競地價」舉措(明確安居型住宅用地佔比不少於60%,滿足首套自住需求;通過限購及稅收調節,支持合理改善需求),從源頭上穩房價、穩預期。
聚焦風險聯防聯控,不斷完善以房屋網籤備案為核心的「一網通辦」平臺,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作用,實現業務流程全面優化,業務系統高度整合,業務數據充分共享,從「只跑一次」逐步過渡到「一次不跑」,從「精簡材料」逐步過渡到「無紙化」,逐步實現房屋網籤備案全覆蓋,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加強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完善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通過大數據集成、精準調控、聯合監管,實現多維度全方位的服務監管機制,嚴格防範消費貸等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確保房屋交易資金安全。
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0月底,長沙本市戶籍購房者佔比67.35%,首次置業者佔比82.04%。
這個數據是很搶眼的,能做到這個確實不容易。
東莞去長沙取經後,其住建局官方公眾號發文也總結了8條長沙經驗:
一是堅持定位,將政治站位落實到高位統籌。旗幟鮮明地開展「反炒房、反暴利、反捂盤」系列工作,密集出招、綜合施策,並切實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是著眼長遠,利用調控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大量人才進入,進一步拉動產業、帶動消費,形成了良性循環。
三是步步為營,扎牢織密扣嚴調控政策籠子。從限購、限售、限貸、限價等方面全方位調控,充分發揮土地、金融、稅收、監管等手段,打好調控「組合拳」,效果顯著,有效打擊了投機投資行為。
四是房地聯動,穩定土地供應保障供需平衡。
五是從嚴控價,合理引導商品房定價預期。明確商品住房房地產開發企業計提平均利潤率為6-8%,促使開發企業根據調控形勢、調控政策要求、綜合房價指數等因素合理定價,較好抑制了房價過快上漲。
六是聯動集成,形成調控監管工作強大合力。
七是嚴格執法,強勢擠壓市場亂象生存空間。重點打擊違規銷售、捂盤惜售、虛假宣傳等行為,有效整治了房地產市場亂象、遏制了炒房行為。
八是多措並舉,全方位成體系保證住房供給。形成包括公租房、政策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的保障房體系。
國民經略公眾號也撰寫總結了長沙模式,主要有兩點:
一是樓市調控全國最嚴,「反炒房」態度最為堅決,幾乎遏制了所有投機空間。
1、限售4年。商品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屬證書滿4年後方可上市交易。
2、二套限購。購買二套房,必須在首套房拿證4年之後。
3、二套徵收重稅。個人購買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按4%的稅率徵收契稅。
4、堵住人才購房漏洞。專科及以上學歷人才,須滿足在長工作生活24個月。
二是天量供應土地,杜絕人為製造短缺。從2015年到2019年,長沙土地供應面積接近9000萬平方米,僅2019年就供應了2600多萬平方米。
東莞向長沙取經,因為房價漲得太快了,剎不住車了,土地也太火爆,地價嗖嗖往上,調控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2020年最新緯房指數,近一年東莞房價漲幅已超越深圳,同比上漲29.13%,穩居全國第一。
中原數據顯示,東莞前11月的土地溢價率就高達24.95%,遠高於珠三角其它城市。
從7月25日發布新政算起,東莞共計發布6次樓市新政。
但依然剎不住車,庫存緊張、樓市地市火爆了,加上深圳嚴厲調控的倒逼,臨深區域更為火爆了,房價上漲壓力更大。
東莞不僅向長沙取經,還去了趟深圳,學習深圳市在房地產「一城一策」長效機制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
這說明東莞目前的調控還是有改善空間,新的調控政策已在路上?
為此,南方+記者還採訪東莞市住建局局長何紹田,本次住建局到長沙調研,旨在為「十四五」期間系統合理地制定規劃,進一步優化東莞的住房保障體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障居民住有所居,提供更多的決策參考。並非為了出臺新的樓市調控政策。
不管怎樣,東莞樓市目前面臨的壓力是很大的,出臺新的調控政策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東莞市的國土開發強度逼近50%,供應總量已非常少。
2017年商住用地供應89.8萬㎡,2019是228萬㎡,今年是272萬㎡,儘管每年都有所增加,但還是杯水車薪。
深圳去長沙取了經,回來就出臺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
對本地戶購房資格作出3+3——「落戶滿3年,且滿3年(36個月)以上社保或稅收證明」的嚴格限定,還同時提出了非深戶需社保滿5年;在豪宅認定方面,增加總價750萬元限制;將個人住房轉讓增值稅徵免年限由2年調整至5年。
儘管很嚴厲,但並不能剎住深圳的房價。
8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5%,漲幅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同比上漲6.2%;二手房價格環比漲幅為1.1%,同比上漲15.9%,同比漲幅在全國70城中位列第一。
9月深圳,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4,二手房價格環比漲幅為1.1%,同比漲幅為15.7%。
據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南部分院監測數據顯示,9月深圳房價整體依然呈現環比微幅上漲的趨勢,新房在線均價環比漲0.36%,二手房掛牌價環比漲0.62%。
今年10月,深圳房價漲幅仍然居於前列,新房同比上漲5.1%,深圳二手房房價環比上漲0.9%,二手房同比漲幅15.5%,再次登上全國榜首的位置。
據中國房價行情最新數據顯示,深圳市2020年11月二手房的房價均價為81757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上漲3.86%,同比去年同期上漲24.95%,這是深圳整體上二手房均價首次8萬開頭;11月新房統計了131個新樓盤,房價均價為61435元/平方米,環比上月上漲0.49%。
調控的壓力依然存在。
深圳雖然學習了長沙的做法,調控也學了長沙的,但畢竟情況不一樣:深圳太缺地了。不像長沙那樣有大量土地供應。
要知道深圳城市的開發強度已經達到大約50%的程度,這個比例已經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30%的警戒線,深圳也有意識增加土地供應,但還不抑制不住土地的火爆。
此外,不少投資客還挺聰明,深圳最近「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等奇葩購房亂象層出不窮估計也是一種佐證。
深圳目前「反炒房」的力度也沒有長沙那麼大,儘管打了不少補丁政策。
為此,新華社有點看不下去了,呼籲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措施,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從需求端加大打擊力度。
於是,深圳將開徵房地產稅的傳聞又一次在坊間流傳。
深圳市住建局發布消息回應「代持炒房」: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堅決打擊市場投機炒作行為。
更嚴厲的調控恐怕已在路上。
近日,深圳官方的購房誠意登記系統上線,「打新」規則將發生改變。
其實,深圳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真經取了,能不能念好,能不能堅持念,都是需要思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