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改良祖傳技藝 一貼膏藥走向全國

2020-12-19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5000多年前,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後世人在這部著作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在中藥豐富的用藥形式中,膏藥是民間比較常見的一種,借體表對藥物的吸收和經絡的通路,發揮療效治癒疾病,深受群眾喜愛。

2017年,為了將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張眉帶著自己祖傳的膏藥配方,回到了家鄉四川省內江市,註冊成立了內江市黃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連鎖店「絕三張膏藥鋪」立足四川,遍布全國,榮獲「全國保健行業十佳誠信連鎖品牌」,依靠口碑相傳,品牌效應日益彰顯。

依靠口碑獲得青睞 發展成現代連鎖企業

9月29日中午,利用休息時間,蔣先生穿越半城來到了位於東興區廣匯花園的「絕三張膏藥鋪」三店。腰痛多年,聽人說,這裡的膏藥十分有效果,於是特意來試試。店長蒙勇耐心的詢問了蔣先生的症狀,並給出了針對性的理療方案。

這家店去年3月才開,可是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有四五十個顧客,原因是什麼?「真的是靠口碑。」蒙勇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去年新壩小區的張某英(化名)因為在店裡治好了頸椎綜合病,於是她介紹了妹妹張某群(化名)來治好了多年的腰病,張某群又帶動了新壩小區十多個居民來店。

依靠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確切療效和優質服務,公司迅速發展壯大。 如今黃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一家集膏藥研發、生產製造、連鎖經營、中醫推拿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現代連鎖企業。

兩年攻克技術難關 推拿理療增強療效

從張眉記事起,外公家就瀰漫著一股膏藥味道,她只知道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配方。

那時,外公連赤腳醫生都算不上,可是依然有四面八方的人因為骨折、風溼病痛等來求一貼膏藥。製作工藝也簡單,上山採藥、回家晾曬、打磨成粉,再用蜂蠟和麻油製成膏藥。

張眉說,那時人窮,外公也不收費,都是免費敷藥。只是因為技術限制,所以在提毒上有所欠缺。

在成立公司之後,張眉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膏藥使用時,用戶出現的皮膚發紅、瘙癢症狀這一難題。為此,她加強與西南大學、重慶市中醫院的專家教授和桂林、貴陽等地老中醫的合作,投入高額研發經費,經過兩年多的技術攻關,最終摸索出「九蒸九曬+發酵」的方法,順利解決使用膏藥皮膚過敏等不適症狀的難題,改善了客戶的康復感受體驗。

公司在研製核心產品的基礎上,還輔以傳統中醫推拿理療、心理疏導來增強客戶康復療效。通過推拿理療,加速膏藥的滲透作用,幫助排除毒素。

消費者變成加盟商 店鋪年營業額達7000萬

在店鋪裡懸掛著三面錦旗,蒙勇指著一面寫有「疑難雜症獲專利 醫德醫術賽華佗」的錦旗介紹說,這個老人83歲了,剛來的時候因為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疾病,拄著拐杖還需要人攙扶,經過理療後,老人不僅甩掉了拐杖還可以做一些農活。

除了送錦旗表達認可,還有不少治癒者直接從真實體驗的消費者轉為加盟商。

目前,黃帝生物科技公司連鎖店「絕三張膏藥鋪」已遍布川、渝、貴等10餘個省市,數量達到179家,店鋪年營業總額達到7000萬元。

今年,公司預計增加加盟店至200家,並以每年100家的速度繼續保持增長。公司還將同步發展直營店,發展總部經濟,規範公司管理,提升品牌形象,最終實現做大做強。張眉說:「我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減輕痛苦,讓生活更加美滿。」

相關焦點

  • 緊張的「貼膏藥」遊戲
    一天的體育課上,王老師帶我們玩了一個名叫「貼膏藥」的遊戲。同學們一聽說要玩遊戲,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在操場的一角,王老師說:「我們先挑選兩個人在旁邊,剩下的人圍成一個圓形,大家之間保持半米距離。這兩個人一個抓人,一個『貼膏藥』。」
  • 膏藥貼了熱熱的、還起水泡 醫生提醒:膏藥不能隨便貼
    連續貼了5天後,唐阿姨發現左腿貼膏藥的地方有些瘙癢,並且明顯的感覺這塊皮膚「熱熱的」。她以為是膏藥正在發揮活血的功效,因此沒太在意。這天,唐阿姨出門遊玩,忘記要按時揭下膏藥。等她回想起來,這幾片膏藥已經貼了十幾個小時。揭開的時候,皮膚上一片一片的紅腫,還長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壞了,膏藥把皮膚給『燒傷了』!」
  • 一貼妙藥傳七代,桓善堂「李志軍黑膏藥」成功申非遺
    ,歷經近千年療效檢驗和祖傳秘方的不斷革新,在國家大力發展中國中醫藥事業的大背景下,「李志軍黑膏藥」已經成為第三批鶴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為越來越多疾病患者帶來福音。「李志軍黑膏藥」是李家祖傳秘方經過第七代傳人李志軍精心研製創新後問世的純中藥外治產品,其功效甚佳,深受患者喜愛。李家祖傳秘方創始人李中仁先生,當時在嶽飛的嶽家軍中任軍醫官,李中仁先生研製的筋骨通絡貼膏藥,專為嶽家軍治療跌打損傷和風溼及腰腿痛,使嶽家軍身強體健,為嶽家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立下大功,多次受到嶽元帥的嘉獎。
  • 「張瘸子膏藥」:廣告吹上了天 標稱近百種中藥秘方實為遠紅外貼
    消費日報網訊 「治骨病比治感冒還簡單,藥品中含有89種長白山野生藥材,其中88味是祖傳秘方,加入長白山火山磁石作為透骨引藥,用藥速度好比開著火箭送藥,一貼保證骨不疼,再貼保證筋不疼,告別風溼骨病一盒就行……」9月15日,河南周口川匯區一羅姓消費者投訴稱:在國內某衛視播出的「張瘸子膏藥」專題廣告中出現了以上宣傳語。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而這一技法已經傳承800餘年。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
  • 腳腫了,貼上膏藥又出門去
    聽到女兒還要說什麼,宋孃孃趕緊說:「我的腳踝貼了膏藥,走慢點就行了,放心吧,沒事!」說完,就匆匆掛斷了電話。 宋孃孃名叫宋玉芳,今年63歲,是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的調解員。她噴上雲南白藥、貼好膏藥,第二天又衝鋒在疫情排查防控第一線。 代坤原 本報記者 李自強 粟新林 趙一 文/圖
  • 走近河南漯河舞陽縣劉氏祖傳德壽堂膏藥第五代傳承人——胡愛東
    要說感悟吧,一是對老人要多盡孝,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二是對孩子要努力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立志做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和弘揚者。現在,胡愛東是劉氏祖傳德壽堂膏藥熬製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胡愛東的劉氏祖傳德壽堂膏藥熬製技藝,是從他外公劉氏那一脈傳承下來的。
  • 逃過戴笠5次暗殺,卻沒躲過一副膏藥:神醫劉一貼妙計毒殺汪精衛
    陳璧君趕緊派人將「劉一貼」請到南京,為汪精衛診治。-03-「劉一貼」醫治汪精衛1944年2月15日,「劉一貼」來見汪精衛。經過仔細檢查,發覺汪精衛的傷口已經癒合,只是內部還有些發燙,也就是炎症。於是,「劉一貼」給汪精衛開了兩劑退燒藥,讓汪精衛服下。
  • 長沙六旬女子誤貼「膏藥」,結果高燒40度陷入中度昏迷
    止痛膏藥,大家都不陌生。大眾的普遍認知是「哪兒痛就貼哪兒!」對於普通的止痛膏藥,這可能是最簡單可行的真理。但千萬別以偏概全,有些特殊的「膏藥」,貼的時候可千萬要慎重,否則,到處亂貼,可能就會送命。6月22日,長沙年近六旬的宋女士,就因為在身上「多貼了幾塊醫生開的膏藥」,就出現了中度昏迷。家人情急之下,立刻撥打急救電話,將患者緊急送往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進行搶救治療。 急診科副主任周啟兵主任醫師接診並對患者進行了積極的搶救。據周啟兵介紹,患者入院時已是中度昏迷,呼吸深慢,雙側瞳孔針已呈尖樣改變,腋下體溫更是高達40攝氏度。
  • 傳承銀壺手工技藝——尚壺坊以品質為堅,首登央視!
    近日,中國手工銀壺文化傳承品牌「尚壺坊」繼走向世界舞臺後,再次榮登央視CCTV,緊握時代脈搏,傳承皇家工藝,深耕行業發展,大力弘揚中國銀壺文化,獲得了空前的關注。
  • 怎麼撕膏藥不疼 膏藥揭不下來怎麼辦
    近日小編腰肌勞損,不得已也學老人家貼了幾塊膏藥。沒想要撕的時候萬分難受。虧小編在貼的時候還使勁往下按,生怕藥力不夠,最後撕的時候連皮帶肉很疼,只能慢慢揭,兩塊膏藥愣是撕了十幾分鐘。之後小編就學乖了,知道怎麼撕膏藥不疼,膏藥揭不下來怎麼辦了。
  • 肩膀疼痛自己貼膏藥,為啥越貼越疼?
    但近幾個月,總感到肩膀莫名疼痛,我以為是受涼引起了肩周炎,就每天在家用橡膠錘敲一敲,還買了一些膏藥,貼了快一個月了,但疼痛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到哪裡能治? 全程導醫網回覆:徐州市腫瘤醫院骨科專家辛鋒表示,中老年朋友由於年齡增大,身體機能及免疫力逐漸低下,常常會遭遇頸肩腰腿痛的困擾,而這種慢性疾病往往起病因素多樣,需要區別治療。
  • 傷筋膏藥:傷痛與情懷的記憶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傷筋膏藥:元旦過後的那天早上,我突然感到腰部處不舒服,趕快去放藥抽屜裡找傷筋膏藥,找了半天沒找到,只找到兩張女兒從日本買回來的類似膏藥的敷貼物,就把它全貼了上去。貼完後仔細想想,這傷筋膏藥似有好多年未進家門了。記得在以前,這傷筋膏藥與退燒藥、止痛片、咳嗽藥水等,是家裡的基本備用藥品,遇上個跌打損傷、頭痛腦熱、受涼咳嗽的,就不用跑醫院了。
  • 貼膏藥有用嗎?真相來了
    在肌腱拉傷之後,有些人會用貼膏藥來消腫止痛,這種方法是否科學呢?肌腱拉傷嚴重還是肌肉拉傷嚴重?對於肌腱拉傷嚴重還是肌肉拉傷嚴重,一般我們很難一概而論。但是就解剖還有它的組織結構來說,肌肉的拉傷一般是裡面肌纖維的拉傷,血塊在凝塊之後的修復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過程。
  • 邯鄲市兒童醫院膏藥貼致幼兒過敏引發爭議 律師:患者可尋求調解
    近期,市民王先生致電新聞熱線表示,孩子發燒住進了市兒童醫院,在住院期間,因為醫院的膏藥導致臉部過敏發炎。對此,邯報融媒體記者進行了走訪。由於伴有咽喉腫痛,醫生開了中藥穴位貼敷輔助治療。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貼服藥膏的第二天,孩子一側臉頰就出現了過敏症狀。王先生對記者說,孩子第一次貼膏藥,家長肯定不清楚具體貼多長時間,既然把孩子交給了醫院,醫生和護士就有義務告知。「一般小孩吃藥,醫生還會交代一天吃幾次,一次用量多少,為什麼醫院自製的中藥膏貼敷多長時間就沒人說了呢?這明明就是醫院的過失。」
  • 小米有品新奇好物,傳承古法技藝,左點小艾艾灸貼3.0
    今年很火的網紅"李子柒",讓大家感受到了傳統技藝的魅力。當代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讓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傳統的方式。長期使用,還是很看重產品的顏值的,左點小艾艾灸貼3.0,顏值還是很高的,簡潔的外觀,黑白搭配的灸具,極具經典的時尚感。有六個灸具,基本上能夠滿足日常的艾灸需求。
  • 標稱近百種中藥秘方實為遠紅外貼
    消費日報網訊 「治骨病比治感冒還簡單,藥品中含有89種長白山野生藥材,其中88味是祖傳秘方,加入長白山火山磁石作為透骨引藥,用藥速度好比開著火箭送藥,一貼保證骨不疼,再貼保證筋不疼,告別風溼骨病一盒就行……」9月15日,河南周口川匯區一羅姓消費者投訴稱:在國內某衛視播出的「張瘸子膏藥」專題廣告中出現了以上宣傳語。
  • 專研竹扎技藝數十年,只為傳承不朽民族技藝!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經金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經金山,男,76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氏第十六代傳人,民間竹扎第三代傳人。
  • 微視河南:傳承百年技藝弘揚中醫國粹走進王院長通脈整骨國醫堂
    王院長現任義合堂商會會長、中原發展戰略聯盟體副主席、河南省老莊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正骨堂康養聯盟主席、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醫療與健康產業中心常務副會長單位、河南省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並受聘於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客座教授,被錄入大國醫藥智庫成員。
  • 友誼科普 | 膏藥雖好用 但別多貼哦
    腰酸背痛、肩頸不適,一貼膏藥緩解疼痛,成本也低,成為很多人的必備藥品。但不少人貼完膏藥後,會出現過敏疼痛等症狀,這是怎麼回事呢?貼膏藥又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段佳易、李楊帆,為我們講講貼膏藥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