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2021-01-12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標準燭光,顧名思義,就是亮度有一個標準的光源。在天文學界,宇宙中有許多用於標準燭光的天體,用於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

其中有一種叫la超新星的標準燭光,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燭光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啥叫la超新星?

超新星就是宇宙天體由於某種原因突然爆發,巨大能量照亮太空的現象。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

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質量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

質量太大的恆星,如大於太陽質量100倍甚至200倍以上,由於核心溫度太高,一些光子會達到一個臨界閾值,導致重力坍縮,發生災難性熱核失控,整個恆星被摧毀,不會留下任何殘餘。

如果把大質量恆星爆發作為典型超新星的話,還有一些非典型超新星爆發,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同類或者不同類之間相撞,導致巨大能量爆發。

l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吸積或者相撞融合達到一個閾值的結果。

前面已經說了,要太陽質量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太陽質量8倍及其以下的恆星最終是一個什麼結局呢?

就是白矮星。

一般認為太陽質量0.8倍到8倍以下的恆星,演化後期中心壓力和溫度無法激發碳以上元素的核聚變,由於氦閃等複雜機制,會膨脹成一個紅巨星,半徑擴大到原恆星的數百倍,最終這些膨脹的外殼會彌散到了太空,形成新的星際塵埃和星雲,而中心殘餘質量壓縮成一個至密白矮星。

白矮星的性質。

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現白色,體積較小,就被叫做白矮星。

白矮星只有地球大小左右,卻達到0.6到1.3個太陽的質量,因此其物質密度很大,每立方釐米達到10噸左右。白矮星中心已經沒有核聚變能量來抵抗重力崩塌,而是由極端高密度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來支撐。

電子簡併壓力——它來自泡利不相容原理,即禁止兩個全同的粒子(如兩個電子)以相同的性質在同一個空間共存。於是這些電子竭力的頂著巨大壓力避免違背泡利不相容原則,使原子核保持著獨立的形態。

但這個支撐是有限度的,一旦白矮星質量達到某個質量臨界點,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承受巨大的重力壓力而導致星體崩潰。

這個臨界點就是所謂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以印度裔美籍天文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名字命名的,因為是他經過計算,得出白矮星的最高質量不得超過2.86x10^30kg,也就是太陽質量的1.44倍。

錢德拉塞卡極限計算公式為:

理論分析認為,白矮星佔有恆星的10%左右,現在觀測到銀河系距離我們不遠處就有數百顆白矮星,因此白矮星是一個宇宙中常見的天體。

白矮星內部已經沒有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來激發進一步的核聚變,只能夠慢慢冷卻,但這種冷卻需要幾十億年。

由於宇宙壽命才有138億年,而成為白矮星的恆星壽命都有幾十億年到100億年以上,因此現在還沒有完全冷卻下來的白矮星~黑矮星。

白矮星爆發的機會並不少。

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死亡的屍骸,沒有發生過超新星大爆炸的產物。

基於此,似乎白矮星往往不甘心就這樣死去,總想著轟轟烈烈爆發一回彰顯自己的存在。

它們通過吸積會不斷增加自己的質量,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後,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這種爆發就是la型超新星。

白矮星為啥會發生吸積呢?其吸的積從哪來呢?

原來我們這個宇宙,像太陽這樣的單恆星系統並不多,只佔有25%左右,而雙星、多星系統佔了75%,其中雙星系統佔有50%左右。

距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座a星就是一個三合星系統,而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則是一個雙星系統。

這樣就給白矮星的穩定帶來了很大不確定性。

當一個雙星系統其中的一顆先到了年齡死去,成為一顆白矮星時,另一顆還處於恆星主序星或者演化末期,而白矮星由於密度很高,巨大的引力就會對附近的天體物質產生吸積。

上圖的天狼星B就是一顆約太陽質量的白矮星,而A則是一顆太陽2倍質量的藍矮星。

如果這顆伴星變成了紅巨星,半徑擴大了很多倍,就有可能到達白矮星的吸積引力範圍,通過吸取伴星的物質,漸漸長胖,到達了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支撐電子簡併壓的上限,到達這個上限,白矮星就無法按抵禦重力收縮的壓力了,就會突然產生快速坍縮,中心壓力和溫度急劇升高,達到了碳融合所需的溫度,在核聚變發生的幾秒鐘之內,會發生熱失控反應,釋放出極高的能量,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這個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都死亡變成了白矮星,兩顆白矮星會相互吸引玩起二人轉,漸漸靠近發生融合,同樣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就發生爆發。

這就是la超新星。這種超新星爆發的能量可以達到太陽一生能量的總和,甚至幾千億倍,其亮度可以達到絕對星等-19.5左右。

那麼la超新星為什麼會成為標準燭光呢?

這是因為la超新星具有一個爆發標準,這就是la超新星爆發都是白矮星吸積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質量都是約太陽的1.44倍,爆發出來的能量和亮度,以及光變曲線是相似的,因此這個燭光是標準的。

還有一點就是,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最亮的天體。前面說了,超新星爆發的亮度可以達到一個甚至若干個星系的總亮度。太陽一生所輻射的能量約10^34焦耳,而超新星瞬間能量可達10^46焦耳。

la超新星絕對星等可以達到-19.5,因此這個燭光又是最強大的燭光,可以延伸人類的視野。

這樣無論la超新星在多遠爆發,科學家們都知道它的基本屬性,知道它的大致絕對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的距離。

天體光度標準叫星等,星等有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兩個標準。

絕對星等是指恆星的絕對亮度,也就是其真正的亮度,是假設所有恆星在距離我們10秒差距這個同一起跑線上看到的亮度。

視星等不是天體的實際亮度,而是我們肉眼感受到的亮度。因為天體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發光的和不發光的,這些條件都排除在外了,只是根據人眼看到的亮度來確定。

因此即便不發光的行星、衛星等天體,也有視星等,但沒有絕對星等。

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可以換算,並且與距離呈比例關係。

星等是以數值來衡量其光度的,數值越大,其光度越小,數值越小,光度越大,還有負數,負得越多,說明這個天體越亮。

星等每一等亮度差值為2.512倍,也就是以2.512為底數,以等級差為指數,可以計算出不同星等天體亮度差值。比如1等星的亮度就比6等星大100倍。

視星等、絕對星等、距離可以換算,因此如果已知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即能夠得到距離值。

絕對星等與視星等換算公式為:

M=m+5lg(d0/d)

其中M為絕對星等;m為視星等;d0為10秒差距,取值32.6光年;d為恆星距離,單位光年。

這樣人們知道了la超新星的絕對星等,再根據人類看到這顆超新星的目視星等,就能夠計算出它與我們的距離。

知道了這顆la超新星的距離,也就知道了它所在星系的距離,及其附近一些天體的距離。

這就是標準燭光的作用。

宇宙標準燭光有多種,但la超新星是最亮最遠的那種。

科學家們用於測量宇宙天體,採用多種標準燭光。

天琴座RR型變星,又稱星團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用於測量銀河系內和臨近球狀星團的距離,只能測量萬秒差距的距離;食雙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距離3百萬秒差距距離的星系;造父變星作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數千萬秒差距距離。

這些最遠也就可以測量幾億光年距離,而採用la超新星為標準燭光,可以測量幾十億秒差距距離的星系,也就是百億光年的星系。

迄今人類發現最遠的la超新星SN UDS10Wil,其紅移值達到1.914,距離我們有105億光年。

當然宇宙中還有更大的能量爆發,就是頂級死神能量伽馬射線暴。

實際上伽馬射線暴也是超新星爆發是迸射出來的巨大能量流,一般發生在最大恆星爆發或者中子星、黑洞相撞融合時,從磁極釋放的最後能量,這種能量可以傳送的更遠更亮,但不「標準」,有大有小,因此不能夠作為「標準燭光」。

因此,la超新星是迄今能夠測距最遠的「標準燭光」,也就是最長距離的量天尺。

對於la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準確性也有爭議。

這主要是由於la超新星除了典型單簡併爆發,就是單個白矮星吸積爆發外,還有雙間並爆發,即兩個白矮星合併爆發。

因此,這兩者兼有的la超新星爆發,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方式和速度不一樣,光度是有區別的,在計算距離上就會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光度還有較大的彌散性,甚至達到2~3個視星等差距,就更加增加了距離換算的不確定性。

因此,現在對於遙遠天體距離的測定,天文學界一般都採用多種方法綜合計算,比如現在常採用的星系紅移計算等等。

這是基於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而且膨脹的速度是與距離成線性正比例關係的,也就是越近越慢越遠越快,再根據光線遠離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靠近會向藍端移動,而且速度越快紅移量越大的特性,就能夠計算出遠方天體的距離。

感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標準燭光不標準,la型超新星爆發有不同形式,暗能量模型需要修正
    圖片:NASA/ESA和High-Z超新星搜索小組可能的更正是加深我們對所謂標準燭光(standard candle)的理解。測量宇宙膨脹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已知亮度的物體測量星系距離。對於較大的星系距離,這通常是由Ia型超新星完成的。當白矮星緊緊圍繞另一顆恆星運行時,會發生這些現象。
  • 研究獲得la型超新星爆炸直接證據
    la型超新星。對比之前的觀測成果,科研人員能獲取首個有關la型超新星爆炸的前身天體和爆炸後情況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la型超新星異常明亮,是宇宙學重點研究的對象,因為它們可以被用作「標準燭光」來測算宇宙空間中的距離,因而能夠校準暗能量引起的宇宙膨脹加速。
  • 美發現la型超新星 距地球2100萬光年
    中國科技網訊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4日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在風車星系內發現了超新星SN 2011fe,其距離地球僅為2100萬光年,是25年來最接近我們的la型超新星。對比之前的觀測成果,科研人員能獲取首個有關la型超新星爆炸的前身天體和爆炸後情況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如果宇宙是一片星海,超新星就是宇宙生態系統中的「鯨落」
    在看不見的宇宙深空,那些遠比太陽更大、更熾熱的恆星,像一頭頭藍色巨鯨,暢遊深海。每當它們隕落,其遺骸會孕育下一代恆星、行星、衛星……甚至生命。地球就源於曾經隕落的大質量恆星灑下的星塵。這種反彈形成的衝擊波攜帶著非同尋常的能量,一半將恆星外層吹散,一半直接轉化為熱能,成為我們眼中的超新星。衝擊波要傳導至恆星表面大約需要幾個小時,所以一顆核心塌縮型超新星有時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其最亮狀態。而且當衝擊波穿過外層物質時,會為其供能引發聚變,產生非常多的重元素,如你穿戴的金銀,以及核武器中的鈾。
  • 新星和超新星是剛出生的恆星嗎,Ⅰ型和Ⅱ型超新星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科學已經對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知道了所謂的「新星」就是恆星死亡時的爆發,而且這種爆發有幾種。但「新星」這個詞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就一直沿用下來。其實新星就是超新星,其中主要的有Ⅰ型超新星和Ⅱ型超新星,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超新星的來歷。Ⅰ型超新星是超新星的一個次型,主要是光譜中缺乏氫線,包括la型、lb型和lc型超新星。
  • 如何去給超新星測距?細說Ia型超新星的測距方法
    超新星專業分類是根據超新星爆炸的光譜來分類,要判斷是否含有H、He、O、Si、 Ca、Fe等元素,以及亮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大致來講,幾乎沒有氫原子譜線的歸為型,有較強氫線的則歸為型。型可以細分為Ia型、lb型、lc型、1型則可I-P型、L型、In型、1b型等。la型超新星的前身是白矮星,而且有著一 顆距離 很近的紅巨星作為伴星的白矮星。這種雙星叫做密近雙星。
  • 點亮燭光,用放大鏡找星星的女人,現代宇宙學之母:勒維特
    但她糟糕的身體狀況,讓皮克林十分擔心她會影響團隊的工作進度,所以並沒有讓她參與當時恆星分類這樣的團隊工作,而是讓她獨自一人去研究「變星」(variable star)這個冷門領域。所謂變星,其實是恆星中的異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光亮的變化。造父變星、新星、超新星都屬於變星。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超新星是白矮星或大質量恆星的爆炸,可以產生多達數十億顆正常恆星的光。這種短暫的天文現象可以在恆星到達其最終演化階段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人們認為超新星與極端的物理條件有關,遠比在宇宙中任何其他已知的天體物理現象(大爆炸除外)中觀察到的極端更極端。
  • 宇宙中最強的能量是什麼,它的威力有恐怖?
    通俗簡單的答案是:宇宙中最強能量爆發是超新星大爆發和伽馬射線暴。這是單個天體或者宇宙中任何單個的物體所能發出的能量。這種能量除了宇宙大爆炸時所發出的能量。實際上,超新星大爆炸和伽馬射線暴既是一回事又是兩回事。
  • 宇宙最亮的光!比太陽亮600萬億倍的星體被發現,核心卻是個黑洞
    但是恆星卻並非是宇宙中最亮的星體,在大質量恆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當白矮星的質量超過太陽的1.44倍的時候,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而在超新星爆發的時刻
  • 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的距離被算出,它處於可觀測宇宙的邊緣
    通過分析數據,他們發現,目標星系GN-z11不僅是最古老的星系,同時也是最遙遠的星系。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它定義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界。光年是一個天文上常用的距離單位,它表示的是光一年走過的距離。由於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當我們觀察宇宙時就是在回顧過去,這意味著當我們觀察距離我們100光年的天體時,我們看到的是它100年前的樣子。
  • Ia型超新星如何發生?需要進一步證實該模型用於Ia型超新星的產生
    超速駕駛的白矮星可能指向過去的爆炸,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銀河系中已知最快的三顆恆星。但是這些恆星可能不僅僅是加速器-它們還可能是Ia型超新星如何發生的證據。尋求資源考慮到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依賴Ia型超新星作為用於測量遠距離的標準蠟燭,您可能會認為我們已經很好地弄清楚了它們。但是這些恆星爆炸是複雜的,事實證明我們不了解關於它們的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尋找有關Ia型超新星起源於什麼系統以及如何引起爆炸的答案。
  • 3分鐘了解138億年宇宙簡史:從大爆炸到誕生地球
    天文學家是從宇宙膨脹的現象反推出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的,勒梅特在上世紀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公式計算出了宇宙會處在動態膨脹中,而哈勃的觀測則證明這一點,因此最早期宇宙大爆炸論被勒梅特提了出來。黃矮星和藍矮星則會形成白矮星和中子星,而白矮星吞噬伴星可能會形成Ia型超新星爆發,成為宇宙中用來測量距離的標準燭光,而中子星如果磁極與自轉軸不一致的話則形成了脈衝星,變成宇宙中可以用來定位或者導航的燈塔。
  • 海賊王:十一超新星中誰能成為新四皇,基德最穩,黑鬍子四皇之首
    霍金斯,玩傀儡的宗師,生死全靠佔卜,替換生命,他的智商很高,但是實力相比於羅和路飛差得太遠了。成為不了四皇,但是作為跟海賊王路飛同一時代的海賊,也會成為像金獅子那樣的大海賊。X·德雷克,他的身份註定他成為不了四皇,他的真實身份是海軍本部機密特殊部隊「SWORD」隊長,是打入海賊陣營的臥底,現在是凱多麾下的凌空六子之一。
  • 三維數值模擬揭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吸積過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昆明1月10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第谷超新星是少數肉眼可見的超新星之一。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焦承亮副研究員和廈門大學薛力副教授團隊合作,通過三維數值模擬揭示了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吸積過程。
  • 宇宙中最極端的溫度
    試著回憶你曾經感受過的最熱的時刻,那令人窒息的熱和汗水刺痛你的背部和額頭,令人全身不舒服。如果你認為那是最熱的,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在我們的宇宙中有地方比你感受到的熱了數十億倍呢?但就宇宙而言,這些溫度是還差得很遠。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原子被擠在一起,以至於被擠壓的核心發生反衝,產生了一股超高溫衝擊波。這是太空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超新星核心的溫度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高出令人難以置信的6000倍,這意味著它可以在幾微秒內達到數十億華氏度。不過,超新星的溫度並不是宇宙中最熱的。
  • 宇宙的終結,大撕裂、大坍塌還是死寂?
    1998年科學家觀測到一顆新超新星:1A型超新星;因作為宇宙學中測量遠距離的標準燭光而為人所知,這種恆星爆炸的亮度幾乎總是相同的;所以測量從地球上看到其爆炸的亮度,人們可以確定地球到爆炸發生地的距離。還有另一種方法來測量遠距離:使用紅移理論。細節有點難以解釋,簡單來說,隨著來自遙遠天體的光照到地球上,它會逐漸移向光譜的紅色波長,所以測量遙遠星系中的紅光,可以確定它們離我們有多遠。
  • 為什麼計算宇宙距離在宇宙膨脹研究中至關重要?
    確定宇宙距離的標準參照 從地球觀察天體發出微弱的光,這就是所謂的表面耀斑。觀測參數用於計算天體到表面光源的實際距離,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參照。 最接近可觀測宇宙的標準參照是恆星。這些恆星由於爆炸或演變為超新星時產生了明亮的光,它們的顏色表明所觀察到的亮度。通過比較恆星的已知亮度(真實亮度)和觀測亮度,可以計算出恆星與光源的距離。
  • 宇宙最強光線:科學家發現最亮超新星 質量是太陽100倍
    【來源:快科技】科學家又有新發現了,這次是有史以來最亮的超新星(宇宙最強光)。來自哈佛大學、西北大學、俄亥俄大學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同組建的一個團隊表示,被標記為SN2016aps的超新星可能是兩顆大質量恆星在爆炸前合併在一起。在SN2016aps中,上述團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爆炸發出的能量是正常大小的超新星爆炸能量的五倍,這是人類所見超新星發出的最強光。
  • 暗能量非常奇異,就是它讓宇宙加速膨脹
    一種辦法就是通過所謂「標準燭光」來測量距離。什麼叫標準燭光呢?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為了研究光學,發明了一種比較標準的蠟燭,這些蠟燭點出來以後,光的亮度都是一樣的。我們把它放在不同的距離上,可以看到越遠的蠟燭看上去越暗一些,這就是標準燭光的作用。就是我們知道它的絕對發光亮度,又可以測出它看上去有多亮,根據這兩者之間進行比較,我們就可以知道天體到底有多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