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2021-01-12 科技領航人

超新星是白矮星或大質量恆星的爆炸,可以產生多達數十億顆正常恆星的光。這種短暫的天文現象可以在恆星到達其最終演化階段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

人們認為超新星與極端的物理條件有關,遠比在宇宙中任何其他已知的天體物理現象(大爆炸除外)中觀察到的極端更極端。在涉及一顆巨大恆星的超新星中,恆星的核心會坍塌成中子星,而其餘部分則在爆炸中被噴出。

在這些劇烈的恆星爆炸過程中,新生中子星的溫度可能達到6000億度以上,密度可能比原恆星核高出10倍。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為超新星的出現做準備,他們設計了理論和計算模型來幫助當前了解這一令人著迷的宇宙事件。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重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

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數十年來,這種測量被視為限制外來粒子冷卻超新星殘餘物的速度的限制。自從1987年首次引入以來,這一參考點被稱為「超新星冷卻界限」,已廣泛用於研究標準模型的擴展,標準模型是描述宇宙基本力的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超新星作為平臺揭示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的潛力。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專門探討了類似於電子但質量大得多的μ介子粒子在超新星殘餘物冷卻中的作用。

「『超新星冷卻界限』的概念已經存在了數十年,但直到最近才開始意識到介子可以在超新星中扮演的角色,因此,關於如何耦合新粒子的工作很少進行。研究人員之一威廉·德羅科(William DeRocco)告訴我們,「我們意識到,通過對超新星中的μ介子進行尖端的模擬,我們可以在這些奇異的耦合上設置冷卻界限,這就是該項目誕生的原因。」

最近在《物理評論快報》中進行的這項研究是兩個研究小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個團隊和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合作的結果。羅伯特·波林(Robert Bolling)和漢斯·託馬斯·揚卡(Hans-Thomas Janka)組成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團隊進行了一系列超新星模擬,包括μ介子效應,同時還納入了有關超新星物理學的一些最新發現。

這些模擬導致創建了現有的最大的超新星剖面庫,其中包括μ介子,該庫現已向全球公開,全球所有天體物理學研究人員都可以使用。隨後,德羅科和史丹福大學的其他團隊使用該庫來計算軸子的生產率,試圖確定其在參數空間中的位置會違反1987年所描述的冷卻界限。

「超新星複雜過程的越來越詳細的模型,使我們能夠使用與超新星1987A相連的已有33年歷史的中微子測量結果,以了解有關粒子現象的新方面,而這在實驗室實驗中是很難發現的。」 揚卡告訴我們, 「威廉和彼得通過電子郵件聯繫了我的博士後羅伯特和我本人,並提出了他們的新想法,因此我們在雙方COVID-19封鎖期間通過電子郵件和視頻會議進行交流,共同合作開展該研究項目。」

德羅科、揚卡和他們的同事證明,超新星可能是尋找新的聲子物理學的強大實驗室模型,這一點直到現在還沒有被完全理解。他們的工作已經啟發其他研究小組,通過研究超新星中的介子來尋求標準模型之外的奇異物理學。因此,在將來,本文可能會為有關宇宙中的粒子和宇宙學現象的新的有趣發現鋪平道路。

「我認為超新星還有很多信息可以為我們提供標準模型的可能擴展。」 德羅科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僅見過一個銀河系超新星的中微子,但據估計,銀河系中超新星的消失速度約為每個世紀兩次,因此我們有很大的機會在未來幾十年內看到另一個。自1987年以來我們就使用了非常先進的探測器,從下一個銀河超新星的觀測中所獲得的信息將是巨大而令人興奮的,也許是在超新星中微子中,我們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物理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其中99%的能量包含在中微子內。這些中微子從恆星內核深處,以近乎光速向外發射,而且基本不與其它任何物質發生互動,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抵達地球的第一批信使。所以,現在科學家專注於從中微子探察超新星爆炸的過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粒子物理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獲得了重要的進展。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最新對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中微子研究(極難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讓科學家們離了解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發生了什麼又近了一步。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自1960年代以來,當第一次對太陽所產生的中微子進行計算和測量時,意識到存在一個問題:由於太陽的發光,我們知道其核心中產生了多少(電子)中微子。但是,當測量到達的(電子)中微子數量時,只看到了預測數量的三分之一。揭開這個謎底的故事是粒子物理學超越標準模型的唯一可靠方法,並且是進一步理解宇宙的關鍵。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規範粒子(W±,Z0)和物質粒子都獲得了質量。這就是希格斯機制的一種簡單理解方式。最簡單的希格斯模型中,標量場量子化後會產生一個標量粒子,這個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因此除了規範粒子和物質粒子以外,標準模型中還存在一個基本標量粒子。4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目前關於強、電磁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論被稱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它的大部分預言都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可靠的理論。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粒子譜至此已經討論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所有粒子:包括組成物質的費米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粒子。(引力子現在還不能完全屬於標準模型。) 當然這有點像是在分類列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組成物質、傳播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由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框架來描述的,下面將詳細說明標準模型。
  • 標準模型的粒子數量以及劃分方法,一看就懂
    導讀:自然界有四大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科學家知道它們的作用效果,但是如何從本質上去詮釋它們呢?這就需要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了,簡單的說這個模型就是從本質上去詮釋這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目前除外)。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來源:新浪科技這張計算機模擬圖片顯示了在兩個相互遠離的激波中磁場的湍流結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6日消息,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
  • 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這次探測證實了科學家們幾十年來的理論預測——即太陽的部分能量是由碳和氮核的一系列反應產生的。這個過程將4個質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2個中微子(已知物質中最輕的基本粒子),以及其他亞原子粒子和大量的能量。這種碳氮(CN)反應並不是太陽唯一的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到太陽能量的1%,但科學家們認為它是較大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方式。
  • 粒子標準模型有錯?科學家急切想要找出其中的漏洞!
    眾所周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佔據了粒子界的主導地位,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它成功地通過了來自世界各地實驗的挑戰。這一理論將我們對宇宙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的理解統一在一個量子理論下。總而言之,這是所有科學中最久經考驗的理論,能夠解釋大量的基本相互作用。
  • 多信使天文學: 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比如,太陽發出的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是由太陽內部產生的伽馬射線轉變而來的,那些伽馬射線經過幾十萬年時間,才將能量從核心緩慢擴散到表面,這就使得科學家觀測到的那些光與太陽核心最初形成的伽馬射線完全不同。  因此,科學家很難通過觀測到的電磁波輻射,推測一些天體內部產生的信息。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
  • 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當類星體的亮度變化時,這種變化會在不同的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圖像中。測量這一時間差,以及計算光彎曲的幾何形狀,就可以得到膨脹率的估計值。根據標準蠟燭和引力透鏡類星體測定哈勃常數,得出的數值為每73~74km/s/Mpc。然而,將標準宇宙學模型中的哈勃常數預測應用於宇宙微波背景(CMB)-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測量時: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雖然獵戶座肩膀上的這顆著名恆星很可能在接下來的幾百萬年內消亡(實際上就幾天的宇宙時間),但科學家認為它的暗淡是由恆星脈動造成的。這種現象在紅巨星中比較常見,而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參宿四就是紅巨星。巧合的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對參宿四這類脈動星的超新星爆炸做出了亮度預測。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而這些物質還可以再分,組成這些質子中子電子的粒子,則是標準模型裡12種基本粒子。而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可以這麼說,這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量G的數值的作用還要大。有了這套理論,物理學家便可以用它們研究基本粒子。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無誤,標準模型理論也是如此。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01 神岡和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 中微子是很重要的基本粒子,1930年首先由泡利(W. Pauli)預言 [2],1956年萊因斯(F. Reines)和科萬(C. Cowan)最早在實驗上發現 [3]。
  • 為什麼說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存在巨大缺陷?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作為現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今世界各種粒子加速器中,粒子之間的碰撞行為都在標準模型的預測之中。粒子加速器越強大,實驗值和理論值越接近。那麼,什麼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套理論是如何創立的?它有多強大?在自然界中,無論力的作用是怎樣的,從根本上都可以歸咎為四種基本力:主宰天體的引力、主宰帶電粒子的電磁力、主宰原子核的強核力和弱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