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2020-12-25 騰訊網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NRAA)詹姆斯·布拉茨(James Braatz)表示:我們發現星系比標準宇宙學模型預測的更近,這證實了其他類型的距離測量中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存在於模型本身,還是存在於用於測試它的測量結果。研究使用了一種完全獨立於所有其他測量技術的距離測量技術,縮小了實測值和預測值之間的差距,很可能是預測中涉及的基本宇宙學模型存在問題。

哈勃常數

布拉茨領導著Megamaser宇宙學項目,該項目通過尋找具有特定屬性的星系來測量哈勃常數,這些星系有助於產生精確的幾何距離。該項目使用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甚長基線陣列(VLBA)、卡爾·G·詹斯基甚大陣列(VLA)和羅伯特·C·伯德·格林班克望遠鏡(GBT),以及德國的艾菲爾斯伯格望遠鏡,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以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的名字命名。

哈勃在1929年首次通過測量到星系的距離和後退速度來計算宇宙的脹率(哈勃常數)。星系距離越遠,離地球的後退速度就越快,現在哈勃常數仍然是觀測宇宙學的一個基本性質,也是許多現代研究的焦點。測量星系的後退速度相對簡單。然而,對天文學家來說,確定宇宙距離一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於我們銀河系中的物體,天文學家可以通過測量從地球繞太陽軌道的兩邊觀察時物體位置的明顯偏移來測量距離。

標準蠟燭

這種效應被稱為視差,第一次這樣測量恆星的視差距離是在1838年。在銀河系之外,視差太小而無法測量,所以天文學家們依賴於被稱為「標準蠟燭」天體,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天文學家假定它們的固有亮度是已知的。到已知亮度物體的距離可以根據該物體從地球上看起來有多暗來計算。這些標準蠟燭包括一類被稱為造父變星的恆星和一種特殊類型的恆星爆炸,被稱為Ia型超新星。

另一種估計膨脹率的方法包括觀察遙遠的類星體。這些類星體的光線,因前景星系的引力效應而彎曲成多幅圖像。當類星體的亮度變化時,這種變化會在不同的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圖像中。測量這一時間差,以及計算光彎曲的幾何形狀,就可以得到膨脹率的估計值。根據標準蠟燭和引力透鏡類星體測定哈勃常數,得出的數值為每73~74km/s/Mpc。然而,將標準宇宙學模型中的哈勃常數預測應用於宇宙微波背景(CMB)-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測量時:

得到的值為67.4km/s/Mpc,這是一個顯著而令人不安的差異。天文學家表示,這種差異超出了觀測中的實驗誤差,對標準模型有嚴重影響。這個模型被稱為蘭姆達冷暗物質(蘭姆達CDM),其中「蘭姆達」是指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是暗能量的代表。該模型將宇宙的組成主要分為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並描述了自大爆炸以來宇宙是如何演化的。Megamaser宇宙學項目的重點是:星系中心有含水分子吸積盤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旋轉的星系。

新哈勃常數值

如果從地球上幾乎可以看到繞軌道運行的黑洞吸積盤,稱為脈澤的射電發射亮點。可以用來確定黑洞吸積盤的物理大小和角度範圍,因此,通過幾何學,可以確定它的距離,研究團隊使用全世界射電望遠鏡來進行這項技術所需的精確測量。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小組改進了對四個星系的距離測量,距離從1.68億光年到4.31億光年不等。結合之前對另外兩個星系的距離測量,計算得出了哈勃常數的值為73.9km/s/Mpc。

測試宇宙標準模型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對哈勃常數進行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測量。哈勃常數預測值和實測值之間的差異指向了所有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所以科學家希望有多個獨立的測量來證實這個問題,並測試這個模型。哈佛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員多姆·佩斯(Dom Pesce)說:才用幾何方法,完全獨立於所有其他方法,縮小了這種差異。測量宇宙膨脹率的脈澤方法很優雅,而且與其他方法不同,它是基於幾何學的。

宇宙模型出了問題

通過測量遙遠黑洞周圍吸積盤中脈澤斑點極其精確的位置和動力學,可以確定到宿主星系的距離,然後確定膨脹率。Megamaser宇宙學項目團隊的成員、哈佛和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馬克·裡德說:自這項獨特技術的結果加強了觀測宇宙學中一個關鍵問題的理由。對哈勃常數的測量與其他測量非常接近,在統計上與基於CMB和標準宇宙模型的預測非常不同,所有跡象都表明標準模型需要修訂。

天文學家有多種方法來調整模型以解決這種差異,其中一些措施包括改變對暗能量性質的假設,遠離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其科學家則著眼於粒子物理學的根本性變化,比如改變中微子的數量或類型,或者改變中微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甚至更具異國情調,目前科學家們沒有明確的證據來區分它們。這是觀察和理論相互作用的經典案例,蘭姆達冷暗物質模型多年來一直運行得相當好,但現在的觀察顯然指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似乎出在模型上。

博科園|研究/來自: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研究發表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哈勃常數是錯的?宇宙「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
    然而,近日一則研究表明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新測量方法測量除了不同的哈勃常數,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看法。這意味著人類以前的推論可能是錯的,那麼科學家需要重新研究宇宙的基本模型嗎?
  • 宇宙有多重?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崩潰需要重寫
    兩種截然不同的宇宙「稱量」方法產生了迥異的結果,而如果更精確的測量不能解決這一差異,物理學家可能不得不修改宇宙學的標準模型——我們目前描述宇宙的最合理模型。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亨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預示了標準模型的崩潰,那將很可能是革命性的。」
  • 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如果這種差異不是由測量誤差導致的,那麼物理學家可能不得不修改目前對宇宙的最佳描述——標準宇宙模型。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 University Bochum)的天文學家昂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預示著標準模型的崩潰,那將具有潛在的開創性意義。」
  • 宇宙七問
    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的觀測表明,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在他提出的定律(如今被稱為哈勃-勒梅特定律)中,有一個重要的常數被稱為哈勃常數,它描述了今天宇宙的膨脹率。起初,哈勃給出的哈勃常數的值約為500km/s/Mpc,從這一數值推斷出的宇宙年齡僅為20億年,這比地球還要年輕。如今,隨著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能夠越來越精確地測量哈勃常數。今天,宇宙學家會通過兩種方法來計算哈勃常數的值:一種是基於來自早期宇宙的數據,即上文提到的CMB;另一種則是基於問2中提到的宇宙距離階梯。
  • 宇宙有多重?兩次計算答案截然不同,宇宙學標準模型或被顛覆
    兩種完全不同的「衡量」宇宙的方法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更精確的測量不能解決這個差異,物理學家可能不得不修改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這是我們對宇宙最好的描述。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亨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是標準模型崩潰的一瞥,那將是潛在的革命性的。」
  • 《三體》說的宇宙微波背景圖有了最新版,宇宙擴張之謎反而加劇了
    三體的故事是從宇宙微波背景開始的。在現實中,人類一直在尋求描繪更完整的宇宙微波背景圖,以回答宇宙起源和擴張這些根本問題。現在,我們有了一份更新更全面的宇宙微波背景圖,但遺憾的是,新圖非但沒有平息爭議,反而讓這些宇宙根本問題進入了更濃的迷霧之中。
  • 比宇宙的規模大小更難琢磨,科學解釋宇宙為什麼膨脹
    說到這裡,我們要說的一個理論名為哈勃常數,哈勃常數其實就是用來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天文學家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用哈勃望遠鏡探索並細化這些距離測量,測量之後天文學家們還需要對哈勃常數進行微調。在最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哈勃望遠鏡觀察了大麥哲倫星雲中的70顆造父變星的光度變化,測試的結果使天文學家們對哈勃常數的不確定度從早期估計的2.2%降低到了1.9%。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在這個漫長的進程中經歷了對造父變星觀測性質更為細緻和深刻的研究,例如認識到類別差異、不同波段性質差異以及對金屬豐度的依賴等重要性質,使得測量精度不斷提高。著稱於世的「哈勃望遠鏡」的主要任務就是確定「哈勃常數」。天文學家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花費了哈勃望遠鏡大量觀測時間,測量出這個常數大約趨於。這一持續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由此得以平息,許多悖論得以解釋。完成這一測量的美國天文學家W.
  • 最新研究認為,銀河系可能在一個巨大的宇宙「泡沫」中
    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極不專業,但其實也是科學家的一個研究方向,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認為,即使宇宙處於一個無限膨脹的事實之中,但是我們目前對這種現象的理解可能不太準確,按照科學家的說法,我們的銀河系很可能位於一個巨大的宇宙泡沫中,這個事實限制了我們對宇宙膨脹速度準確性的研究。
  • 宇宙可能真的存在方向性?
    正如前面所說的,精細結構常數表徵了電磁相互作用的強度,假如這個值再大一點,那麼電磁力就會更強,原子會更小;但反過來假如這個值再小一點,那麼原子就會變得更大。就在一篇最新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中,Webb領導的研究團隊報告了4個最新的精細結構常數的測量值。
  • 對宇宙微波背景,進行的新研究:再次證實宇宙的年齡為138億歲!
    宇宙到底有多大年齡?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近年來,新的科學測量表明,宇宙可能比之前估計的要年輕數億歲。現在,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包括石溪大學的Nelima Sehgal博士)在一系列論文中發表的新研究表明:宇宙大約有138億年的歷史。
  • 宇宙的年齡有多大?對最古老的光的新研究證實了宇宙的確切年齡
    宇宙多大了?天體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近年來,新的科學測量表明,宇宙可能比先前估計的約138億年年齡要年輕數億歲。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發表的一系列新研究表明,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通過使用智利阿塔卡馬宇宙望遠鏡(ACT)的觀測結果,他們發現與同一古代光的普朗克衛星數據的測量結果相匹配。ACT研究小組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科學研究機構,科學家來自7個國家的41個機構。
  • 愛因斯坦預測的星系翹曲,成為測量「宇宙膨脹」的第三種方法!
    宇宙正在膨脹,這是宇宙學上最大的爭論之一,但宇宙膨脹速度到底有多快?兩種可用的測量產生了不同結果。萊頓物理學家大衛·哈維採用了一種獨立的第三種測量方法,使用了愛因斯坦預測的星系翹曲特性,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自哈勃時代以來,關於宇宙膨脹,我們已經知道了將近一個世紀。
  • 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宇宙氣泡中!
    近日,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拍攝到了一種名為RS Puppis的造父變星,它是用來測量宇宙膨脹的一種造父變星。通過這種造父變星,科學家推測我們可能生活在泡泡裡。什麼情況?泡泡?據了解,這是發表在4月10日出版的《物理快報B》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的結論。
  • 一顆恆星怎麼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但是馬修斯認為問題尚未解決。在2019年7月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塔芭芭拉的卡夫利理論物理研究所舉行的一次頂級宇宙學家國際會議上,天文學家對暗示宇宙年齡不同的研究感到困惑。他們正在研究相對較近的星系的測量結果,這表明與宇宙微波背景確定的年齡相比,宇宙還年輕了數億年。
  • 宇宙的擴張比我們想像的要快,這就造成了宇宙學的一個危機
    哈勃常數之謎宇宙一直在擴張變大,星系拉伸到了更遠的地方。數十年來,科學家已經在試圖測量宇宙增長的速度有多快—就有一種數字被叫做哈勃常數。(宇宙學的標準模型,BICEP2實驗/歐洲原子核研究組織/美國航空航天局)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問題。測量值顯示宇宙膨脹的速度比標準模型中預測的要更快。
  • 138億歲的宇宙,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這與光速極限原則矛盾嗎?
    為了幫助大家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從宇宙誕生和成長說起。大爆炸宇宙模型是當前科學界公認的標準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認為,在約138億年前,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了。所謂宇宙誕生就是時空物質的誕生,在這之前是沒有時空物質的。
  • 宇宙在膨脹,人們是怎麼發現的?|宇宙學漫談
    宇宙並非靜態,而是隨時間演變的與愛因斯坦開始就設定一個靜態宇宙的假設,然後通過添加宇宙學常數來使他的理論符合預期的做法不同,弗裡德曼直接從不含宇宙學常數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出發,看看採用不同的密度參數的值,可能產生的宇宙模型。
  • 宇宙重量怎麼衡量?2種方法卻得出2種結果引發「sigma-8爭議」
    ,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宇宙的年齡是多少」,「宇宙是圓的還是扁的」,「宇宙在膨脹還是在收縮」,「宇宙的總重量是多少」,等等諸如此類。天文學家把現有已知的關於宇宙的觀測數據歸納為「標準宇宙模型」,它基本令人滿意,然而卻並不完美,經常遇到解釋不通的地方。比如說,「哈勃常數」是代表宇宙膨脹速率的關鍵常數,直接關係著「宇宙的年齡是多少」這個基本問題,影響極其深遠。然而,天文學家至今為止仍對「哈勃常數」到底是多少存在分歧,稱為哈勃爭議(Hubble tension)。
  • 科學家計算出的宇宙年齡和大小,真的準確嗎?
    而我們所熟知的宇宙年齡一般是通過哈勃常數來計算的。最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宇宙是一成不變,亙古永存的!但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告訴了人們一個事實:銀河系周圍的星系正在遠離銀河系,而且這種現象在整個宇宙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