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預測的星系翹曲,成為測量「宇宙膨脹」的第三種方法!

2020-11-24 騰訊網

宇宙正在膨脹,這是宇宙學上最大的爭論之一,但宇宙膨脹速度到底有多快?兩種可用的測量產生了不同結果。萊頓物理學家大衛·哈維採用了一種獨立的第三種測量方法,使用了愛因斯坦預測的星系翹曲特性,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自哈勃時代以來,關於宇宙膨脹,我們已經知道了將近一個世紀。天文學家指出,來自遙遠星系光的波長比距離近的星系要短。

光波似乎被拉伸或紅移,這意味著那些遙遠的星系正在遠離。這種稱為哈勃常數的膨脹率是可以測量的,某些超新星或正在爆炸的恆星具有眾所周知的亮度,這使得估計它們與地球的距離並將其與紅移或速度聯繫起來成為可能。每百萬秒的距離(百萬秒差距是330萬光年)星系從我們身邊後退的速度就會以每秒73公裡的速度增加。然而,對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早期的殘餘光)越來越精確的測量,得出了一個不同的哈勃常數:大約每秒67公裡。

不同測量的不同結果

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有不同?這種差異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宇宙和物理學的新信息嗎?萊頓物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說:這就是為什麼第三種獨立於其他兩種測量方法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引力透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集中(如星系)可以彎曲光路,就像透鏡一樣。當一個星系在明亮的光源前面時,光線在它周圍彎曲,可以通過不同的路逕到達地球,提供兩個,有時甚至四個相同光源的圖像。

1964年挪威天體物理學家斯朱爾·雷夫斯達爾(Sjur Refsdal)經歷了一個「頓悟」時刻:當透鏡星系稍微偏離中心時,一條路徑比另一條路徑長。這意味著光線在這條路徑上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當類星體的亮度發生變化時,這個光點會出現在一幅圖像中,然後出現在另一幅圖像中,差異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周或幾個月。Refsdal指出,這種時差也可以用來確定類星體和透鏡之間的距離。將這些與類星體的紅移相比較,就可以獨立地測量哈勃常數。

想像整個天空

HoliCOW項目下的一項研究合作使用了6個這樣的鏡頭,將哈勃常數縮小到約73。然而,也有複雜的情況:除了距離差,前景星系的質量也會產生延遲效應,這取決於準確的質量分布。哈維說:這必須對這種分布進行建模,但還有很多未知數,像這樣的不確定性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準確性。2021年當一臺新的望遠鏡在智利看到第一縷曙光時,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維拉·魯賓天文臺致力於每隔幾個晚上對整個天空進行成像,預計將拍攝數以千計的雙類星體圖像,從而提供進一步縮小哈勃常數範圍的機會。

但問題是,單獨對所有這些前景星系進行建模在計算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計算多達1000個鏡片的全分布平均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引力鏡頭的個別誤差並不那麼重要,也不必為所有鏡頭做模擬,只需要確保對整體群體進行建模。研究證明了用這種方法,當接近數千個類星體時,哈勃恆定閾值的誤差為2%。這一誤差範圍將允許在幾個哈勃常數候選之間進行有意義的比較,並有助於理解差異。如果想降到2%以下,必須通過做更好的模擬來改進模型。

博科園|研究/來自:萊頓物理研究所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宇宙「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
    自從哈勃發現了宇宙膨脹以來,這一現象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對象,而哈勃常數則是描述這一現象的一個常數,這個數字描述了宇宙從空間某一特定點以不同距離膨脹的速度。然而,近日一則研究表明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新測量方法測量除了不同的哈勃常數,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看法。這意味著人類以前的推論可能是錯的,那麼科學家需要重新研究宇宙的基本模型嗎?
  • 宇宙在膨脹,人們是怎麼發現的?|宇宙學漫談
    弗裡德曼指出宇宙的演化命運可能有三種,到底是哪一種取決於宇宙開始時膨脹有多快以及包含的物質有多少。如圖3(上):● 第一種可能性,如果宇宙物質密度比較大,Ω0>1 ,引力的拉拽最終會讓宇宙的原始膨脹停止,然後坍縮直至崩潰;時間和空間則是有限的,宇宙曲率為正,像個球面。
  • 宇宙膨脹超過光速,相對論無法解釋,愛因斯坦遇到了什麼困惑
    美國雷射引力波天文臺對多起雙黑洞合併事件進行了測量,證實了引力波的傳播速度是光速。》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了驚人的現象!我們一般說,可觀測的宇宙半徑是450億光年。在450億光年外的星系,飛離地球的速度相當於光速的兩倍。我們看到的這些星系的影像,實際上是138億年前發出的。也就是說宇宙邊緣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人類永遠也不知道。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宇宙七問
    一個永恆的,靜止的宇宙,很符合當時人們的想像。然而在1920年代,勒梅特(George Lemaitre)在研究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後卻大膽推測,宇宙並非像過去人們所認為的是靜止的,而是在膨脹!
  • 暗能量非常奇異,就是它讓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呢?我已經聽到有的朋友說,宇宙開始於一個大爆炸。這是上個世紀一些科學家提出來的一種大膽猜想,後來這種理論被觀測證實了。既然宇宙開始於大爆炸,那麼它有沒有結束?未來是什麼樣子呢?其實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這些科學家也做了一些這樣的預言,他們假定宇宙中充滿了各種物質,然後使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預測宇宙的命運。
  • 比宇宙的規模大小更難琢磨,科學解釋宇宙為什麼膨脹
    這是天文學家記錄的哈勃常數的數據變化統計圖,我們可以看到首次記錄是1920年,從現代天文望遠鏡開始觀測以來,人類計算哈勃常數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測量哈勃常數比較困難的是如何可靠地測量星系的距離,哈勃望遠鏡是通過觀察被稱為造父變星的單個恆星來測量星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
  • 宇宙到底有多重?科學家測量了一下:100億億億億億億噸!
    其實百科全書上已經記錄了科學家測量的一些數字: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每顆的質量是1024至1027千克,而太陽達到了1030千克。我們的星系質量約為1042千克,整個可見宇宙的質量達到了1053千克左右。 人類很難想像如此巨大的質量是什麼概念。然而,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卻一直鍥而不捨地繼續完善這一看似無法衡量和絕對不可想像的測量。
  • 宇宙最孤獨的星系,命運是多麼的悲催,周圍數億光年無一星系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用一個動態的結構--時空--取代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時空不僅依附於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它還會因為宇宙的某些整體屬性而膨脹或收縮。確認:戴維德馬丁通過對夜空中遙遠的螺旋星系(以及後來的橢圓星系)的觀測,埃德溫·哈勃不僅推斷出宇宙正在膨脹而且還首次測量出了膨脹速度。一般來說,一個星系離我們越遠,它退行的速度越快。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由於望遠鏡,攝影攝像技術的發展,我們能測量的星系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暗,由此我們也在不斷加深我們對宇宙如何膨脹的理解。
  • 最新宇宙理論模型發現星系合併頻率正逐漸下降
    通過全新的理論模型,天文學家發現了星系合併頻率在逐漸下降的確切證據。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將能夠實現對宇宙形成後的各種星系合併事件空前精確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中,我們對宇宙大爆炸的認識在快速提升,衛星和基地觀測設備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成果也讓我們以更精確的數據認識早期宇宙。不過,從宇宙大爆炸後數十萬年內到137億年後的今天,宇宙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研究:由暗能量形成的奇異天體可能在推動宇宙膨脹
    據外媒報導,宇宙在膨脹,而且膨脹還在加速,但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以及它是如何發生的還不得而知。有一種假說認為,這種膨脹是由神秘的、由暗能量構成的類似黑洞的物體驅動,現在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理論化了這些物體是如何對宇宙產生魔力的--以及它們都去了哪裡。
  • 宇宙仍在持續膨脹?都卜勒效應可以為證?
    宇宙到底有多大?突然被問到這問題,想必一下子很難回答清楚吧。宇宙似乎不像普通的事物一樣有個大小的限度,而是一直處於膨脹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宇宙宇宙膨脹說。但是,宇宙真的在膨脹嗎?有什麼證據嗎?我們來把它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放在一起來解釋。宇宙誕生以來已137億年!解明進化之史!據說宇宙誕生至今已過了137億年。
  • 宇宙在不斷膨脹,為何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還要在40億年後相撞?
    宇宙膨脹是空間在膨脹,在空間中的物體會有相對移動速度,兩個物體可以相互遠離,也可能相互靠近,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就屬於相互靠近的情況。宇宙大爆炸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據天文學家獲取的數據,目前宇宙膨脹速度(哈勃常數)為:H=67.80±0.77km/s/Mpc;其中Mpc表示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也就是說在宇宙中相距326萬光年的兩點,因為宇宙膨脹導致的退行速度為67.8km/s,隨著距離的增加,相對退行速度是線性增長的。
  • 宇宙一直在膨脹,說明外面還有空間,那宇宙之外到底是什麼?
    按照我們關於宇宙的常識來說,宇宙是在138.2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當中誕生的,而目前我們人類可觀測宇宙也達到了930億光年,而可觀測宇宙的說法是指在理論上面,我們人類可以在930億光年的範圍之內,看到的星系、星系團等等物質結構,而根據宇宙膨脹的原理,目前宇宙依舊在以超高的速度膨脹,而宇宙既然能夠繼續處於膨脹當中,那基本上就可以說明在宇宙之外可能還存在宇宙
  • 宇宙的邊緣在哪裡?
    自那以後,我們的宇宙已成倍增長。大約三個世紀後,當天文學家製作了更先進的望遠鏡並發現銀河系只不過是「宇宙中眾多星系」中的一個時,宇宙的邊界再次向外延伸。很快,他們發現,宇宙也在膨脹,星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 為什麼計算宇宙距離在宇宙膨脹研究中至關重要?
    雖然宇宙學最初僅限於太陽系,但在此次發現後,天文學家們對太陽系以外的星系產生了很大興趣。 宇宙膨脹原理在宇宙學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它開啟了天文學家對宇宙距離的探索。 研究宇宙距離有助於確定宇宙的年齡,至少能確定可觀測宇宙的年齡。 宇宙膨脹原理的發現表明,星系彼此相隔很遠。
  • 宇宙一直在膨脹,表示外面還有空間,那麼宇宙外面到底是什麼呢?
    自大神愛因斯坦推出廣義相對論後的2017年就已經發展出了廣相宇宙學,因為很多科學家都從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了宇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勒梅特則更進一步提出了原生原子假說,其實這就是宇宙的大爆炸說的前身,剛好哈勃觀測到越遠的宇宙以更快的速度離去,因此宇宙膨脹就來自於此!
  • 宇宙可能毀滅於膨脹引發的大爆炸?為什麼?
    而引力更是無處不在,宇宙中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這種力,不論它們相距有多遠。正是引力將星際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恆星、行星、彗星等各種天體,最終產生出遍布宇宙的星系。 引力之外的其它三種力,明顯不是阻止星系相互聚集的原因,因此,人們推斷宇宙中存在一種排斥力,它與引力會產生一種平衡,進而保持宇宙的穩定。愛因斯坦出於對穩態宇宙的追求,曾在引力場方程中加進一項宇宙常數,後來自己聲稱這是他一生中犯的最大錯誤。
  • 宇宙到底有多大?可能超乎你想像
    在1919年愛丁頓通過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的10年後,哈勃利用Ia型超新星的光度確定了20多個河外星系的距離後,通過光譜分析測量各星系的紅移值,他發現距離越遠的星系紅移越大,成正比例關係
  • 宇宙大爆炸理論為什麼會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同,它沒有「缺陷」嗎?
    但是宇宙並不像大爆炸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從宇宙學的尺度來看,宇宙中各型具有高度的均勻性,無論在哪個方向上測量微波背景輻射,人們都能大致得到2.7K這個數字。岡村教授說:「我們在后髮座方向發現宇宙誕生後的第12億年有43個星系成帶狀聚在一起,以及星系完全不存在的區域。」鑑於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溫度起伏非常小,岡村教授認為從那種狀態僅用了12億年就完成了恆星和星系的大規模結構,看來很可能是受「暗物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