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2021-01-13 帝都大閒人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

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

「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

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其中99%的能量包含在中微子內。這些中微子從恆星內核深處,以近乎光速向外發射,而且基本不與其它任何物質發生互動,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抵達地球的第一批信使。所以,現在科學家專注於從中微子探察超新星爆炸的過程。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粒子物理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獲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為了簡化研究模型,大部分模型只把中微子分成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大類考慮,也就是說,認為不同類型的非電子中微子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的行為是一樣的。

馬尼布拉塔森說,中微子研究的複雜之處在於,它們在恆星內部那樣高度緊密的條件下,互相之間存在味態轉換的互動,這導致只要其中一種味態受到影響,整體中微子的特性也將起很大的變化。

「在高度緊密的環境下,中微子密度很高,於是它們互相之間發生互動。你無法在地球的環境下模擬不同味態中微子的互動。」

在大量中微子離開恆星的過程中,出現中微子振蕩,而味態的轉換將影響振蕩的各項特徵。

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非線性模擬系統,模擬中微子離開超新星過程中味態的快速轉換互動,將三種味態包括在內。結果發現,這個互動過程對中微子振蕩的各項特性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研究者表示,即使包括了三種味態,他們的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簡化,比如,研究團隊希望下一步能夠在角動量、時間模塊的基礎上拓展對空間維度的考慮。

這份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相關焦點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釋放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是導致超新星爆炸的原因。在爆炸到達恆星表面之前,中微子自由地流經和流出恆星。然後,科學家們就可以在超新星爆炸發生之前探測到中微子;事實上,在1987年一顆超新星上探測到了幾十個中微子,幾個小時後才看到了超新星。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預計將探測到來自類似類型超新星的約5萬個中微子。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Connor Feng • 2020-03-02 14:30:26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超新星是白矮星或大質量恆星的爆炸,可以產生多達數十億顆正常恆星的光。這種短暫的天文現象可以在恆星到達其最終演化階段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人們認為超新星與極端的物理條件有關,遠比在宇宙中任何其他已知的天體物理現象(大爆炸除外)中觀察到的極端更極端。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 科學家使用雷射 模擬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
    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中創建了超新星衝擊波的微型版本,以解決長期存在的宇宙之謎。 當恆星死亡並在超新星中爆炸時,它們會產生衝擊波,這些衝擊波會散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這些強大的衝擊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炸裂到宇宙中。這些波的作用幾乎就像粒子加速器一樣,將這些粒子推出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它們接近光速。但是,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衝擊波如何以及為何加速這些粒子。
  • 實驗室模擬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當一顆恆星走到生命周期的盡頭發生爆炸時,就會像畫筆一般把原本熔鑄在自身核心的元素拋灑向廣闊的宇宙空間。超新星的遺骸(包括氣體與塵埃)在拋灑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細微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困擾著天文學家。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青年科學家溫良劍研究員介紹大亞灣實驗相關科研進展。
  • 他是非典型學渣,卻證明了星星爆炸的猜想
    當時,巴德 (Walter Baade) 與茲威基 (Fritz Zwicky) 提出: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後,會向內收縮,將中心壓縮為一個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恆星外層的物質砸到中子星堅硬的外殼,被反彈出去,向外爆炸,成為超新星。這類超新星就是「核塌縮型超新星」。
  • 研究獲得la型超新星爆炸直接證據
    對比之前的觀測成果,科研人員能獲取首個有關la型超新星爆炸的前身天體和爆炸後情況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la型超新星異常明亮,是宇宙學重點研究的對象,因為它們可以被用作「標準燭光」來測算宇宙空間中的距離,因而能夠校準暗能量引起的宇宙膨脹加速。
  • 多信使天文學: 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中微子與引力波:了解天體「內心」活動  雖然電磁波攜帶著天體的重要信息,但它容易被天體內部物質吸收。
  • 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小柴昌俊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對中微子實驗物理做出了重大貢獻,神岡和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實驗都源自他的想法和努力。他們在觀測數據中找到了集中在13秒內的12個中微子信號 [1,8] (原始論文[8]和諾獎資料[1]說是12個,但是小柴的自傳和科普書說是11個[6,7])。這證明了這個超新星是II型,因為I型不發出中微子。 「中微子」一詞是統稱,其實包括「正」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太陽中微子是「正」中微子。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是反中微子。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按下了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停機退役的過程進行了網絡直播,大亞灣實驗的科學家進行了實時解說,使國際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大亞灣實驗中方發言人曹俊研究員主持退役儀式。
  • 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中微子實驗完美收官!科學家破解太陽核聚變的所有方式  Connor Feng • 2020-06-29 17:08:32 來源:前瞻網 E
  • 宇宙最強光線:科學家發現最亮超新星 質量是太陽100倍
    【來源:快科技】科學家又有新發現了,這次是有史以來最亮的超新星(宇宙最強光)。來自哈佛大學、西北大學、俄亥俄大學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同組建的一個團隊表示,被標記為SN2016aps的超新星可能是兩顆大質量恆星在爆炸前合併在一起。在SN2016aps中,上述團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爆炸發出的能量是正常大小的超新星爆炸能量的五倍,這是人類所見超新星發出的最強光。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當天上午,王貽芳按下了實驗裝置停止運行的按鈕,隨後,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被打開,展現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停機退役的過程進行了網絡直播,大亞灣實驗的科學家進行了實時解說,這讓最前沿的大科學裝置近距離呈現在大眾面前。
  • 史上最高能超新星被發現,是搜尋已久的神秘類型超新星嗎?
    Bacon (STScI)02 白矮星熱核爆炸超新星白矮星從伴星那裡獲取過多物質或者與另外一顆白矮星併合,發生爆炸。所有Ia型超新星都是這麼來的。Department of Energy03 對不穩定超新星質量超過140個太陽的超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核心產生的光子能量過高,成對轉化為電子與反電子,一部分又成對地轉變為中微子與反中微子,恆星迅速收縮升溫,然後迅速將自身炸毀。
  • 有史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有了新的發現
    一些比普通超新星至少強10倍的強大爆炸可能來自白矮星與一顆巨大的伴星合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一解釋。自從在本世紀之初發現超高光度超新星以來,就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們。這些閃耀的爆炸展現了恆星爆炸的特徵,但它們威力比普通超新星至少強10倍。
  • 英仙座超新星爆發放出史無前例的光芒,科學家稱其可能吞噬了鄰星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英仙座中一顆距離地球2.4億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放出了不同尋常的光亮。這次超新星爆發的光芒史無前例 圖源 | Fox新聞據分析,這顆恆星可能是在吞噬了鄰近自己的另一顆恆星後才出現如此規模的爆炸的。這次被官方稱為SN 2006gy的爆炸變得更加明亮,測量到的能量是典型超新星爆炸的數百倍,但是科學家們並不確定是什麼特徵使這次事件變得如此獨特。
  • 什麼是中微子?有什麼用呢?
    直到1956年,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們才證明了這個粒子的存在。太陽中微子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從何而來呢?你知道這是什麼?是的,是一顆恆星,還有一個巨大的熱核反應堆,進而產生了無數個中微子。其中,具體有多少,這是未知的,因為地球沒有全部接受來自太陽所產生的中微子。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