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天文詞典

12月4日,國外科學家公布了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DKIST)拍攝的第一張太陽黑子照片,太陽的細節正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一點點被揭開。

美麗的星空始終吸引著人類。從肉眼觀測到發射深空探測器,人類探測星空的手段在過去幾百年中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

望遠鏡:觀測天體電磁波輻射

一開始,人類用肉眼觀看天空,看到的只是太陽、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一些距離足夠近的天體,以及一些星團與少數銀河系外的星系。

1609年,伽利略將自己製造的望遠鏡對準星空,看到了木星的4顆衛星、土星的光環與銀河系內的更多恆星。天文學從此進入望遠鏡觀測時代。此後,人類不斷製造出更多用以觀測來自太空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藉助這些光學望遠鏡,人類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無數恆星、小行星和其他星系;此外,根據星系可見光的光譜特徵與測定出的星系距離,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宇宙膨脹的證據。

另一方面,物理學家在19世紀建立起電磁學,證明我們熟悉的可見光只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除了可見光之外,電磁波還包含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微波與射電波。光學望遠鏡只能觀測可見光,卻無法觀測其他電磁波。不過,人類製造出的伽馬射線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微波探測器、射電望遠鏡等可以觀測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對應電磁波輻射,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不足。

這些望遠鏡一起構成了多波段天文觀測的有力工具,成為人類研究天體電磁波輻射的重要工具。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中微子與引力波:了解天體「內心」活動

雖然電磁波攜帶著天體的重要信息,但它容易被天體內部物質吸收。比如,太陽發出的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是由太陽內部產生的伽馬射線轉變而來的,那些伽馬射線經過幾十萬年時間,才將能量從核心緩慢擴散到表面,這就使得科學家觀測到的那些光與太陽核心最初形成的伽馬射線完全不同。

因此,科學家很難通過觀測到的電磁波輻射,推測一些天體內部產生的信息。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

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不僅探測到太陽發出的中微子與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還探測到宇宙中一些粒子碰撞產生的能量超級高的中微子。無數中微子經過巨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時,僅有極少數被探測器捕獲,根據得到的信號特徵,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可以計算出入射的中微子能量、方向等重要信息,從而獲得天體核心與宇宙中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的信息。由於中微子與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人類當前還只能探測比較近距離的天體或粒子發出的中微子。

引力波比中微子更難探測。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時間與空間構成一個整體——時空;物質使時空彎曲,時空的彎曲程度用「曲率」來表示;在一些現象中,物體會將時空的曲率向外傳播,產生時空的「漣漪」,它們就是引力波。

地球繞太陽運動,就會產生引力波,但是這樣的引力波非常微弱。如果是兩個黑洞繞著共同的中心旋轉,產生的引力波就會強得多。同理,黑洞—中子星系統與中子星—中子星系統在繞轉過程中也會發出引力波。這些系統發出的引力波的頻率與繞轉頻率有關。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系統不斷輻射引力波,損失能量,彼此不斷靠近,繞轉頻率不斷提高,發出引力波的頻率也不斷增高;最後,它們併合在一起,這個過程也會發出引力波,且併合之後的「整合」過程也會發出引力。以上三個過程分別被稱為「旋近」「併合」與「鈴宕」。

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一例引力波。後續的計算分析表明,這次引力波由一對黑洞「旋近」「併合」與「鈴宕」過程先後發出的引力波構成。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正式誕生。

除了上述的雙星系統之外,超新星爆發、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近和併合等過程也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時空自身曲率的傳播,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傳播,雖然其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變弱,但其攜帶的信息基本上不會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因此它也是探測一些重要天體物理過程的有力工具。由於時空很難被「壓彎」,引力波的探測也很難,當前引力波探測器也只能探測相對較近的引力波源。

宇宙線粒子:接近光速的「使者」

除了電磁波、中微子與引力波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天體發出的宇宙線來研究對應的天體。宇宙線是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大部分為質子。這些帶電粒子在某些情況下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碰撞大氣中的粒子,產生眾多新的粒子,科學家根據接收到的粒子來反推原始的宇宙線粒子。由於帶電粒子會在宇宙中的磁場偏轉,科學家很難判斷發出宇宙線的天體位置,除非是來自太陽和其他很近的天體的宇宙線。

電磁波、中微子、引力波與宇宙線都攜帶了天體的信息,因此都是天體派出的「信使」。如果某次研究中同時使用到它們中的2種、3種甚至4種,就是「多信使」研究。

過去幾十年,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就是多信使研究。1987年,人類同時探測到一顆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與電磁波,是多信使天文學的一個重大進展。2017年,人類首次探測到一對中子星併合發出的引力波與電磁波,這是首次有引力波參與的多信使研究。

在過去的幾百年,人類先是從肉眼觀測模式轉化為望遠鏡觀測模式,然後從可見光觀測模式擴展到電磁波的多波段觀測模式;幾乎與此同時,人類開始先後將電磁波觀測擴展到宇宙線與中微子,最後在2015年將引力波這個「多信使天文學」的最後一塊拼圖拼出。

現在,人類正在建設更多更強大的各類望遠鏡與探測器,探測各種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與宇宙線,它們將在不遠的將來大大推進人類的多信使天文學。(王善欽)

相關焦點

  • 多信使天文學: 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宇宙線粒子:接近光速的「使者」  除了電磁波、中微子與引力波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天體發出的宇宙線來研究對應的天體。宇宙線是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大部分為質子。這些帶電粒子在某些情況下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碰撞大氣中的粒子,產生眾多新的粒子,科學家根據接收到的粒子來反推原始的宇宙線粒子。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2020年5月6日——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5月6日,《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論文,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現了迄今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通過光譜分析,天文學家在一個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的雙星系統HR 6918中發現了其中一顆伴星出現異常的繞轉周期,這意味著它正與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互相繞轉。
  • 大學天文學學科專業簡介:關於宇宙和星星的科學
    天文學是六大自然科學基礎之一,是研究天體和宇宙的科學。當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比如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大爆炸等,都與天體物理學緊密相關。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更是風行一個時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喜歡天文學的學子。下面簡單介紹一個國內天文學領域內著名的幾所高校的天文學學科情況。
  • 科學家發現的宇宙長城有多厲害?橫跨100億光年,最大宇宙結構
    地球是一個行星,屬於太陽系,也屬於銀河系,現代天文學證明,我們的宇宙其實是永遠層次分明的結構分級的,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只能算是最小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銀河系這樣的大型星系,也只是本星團中50個星系中比較大的一個,那麼在人類的探索中,宇宙中最大的物質結構有多大?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宇宙總質量有多大?科學家提出新解
    計算宇宙的密度和結構,科學家現在主要使用宇宙微波背景(CMB)和引力透鏡兩種方法。可是一直以來,兩種方法推算得出的結果都存在差距。由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微波背景計算方法的理論基礎──宇宙學標準模型(SMC)存在漏洞。宇宙學標準模型是對宇宙認知的主流理論之一,假設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產生,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利用宇宙微波背景數據的計算方法以德國馬普所提供的數據為代表。
  • 銀河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難題被中外科學家聯手破解
    塵埃多聚集在棒的中央,而恆星形成區、氣體雲則分布在棒的兩端。在一開始,科學家認為銀河系屬於旋渦星系,只有2條旋臂,英仙臂和盾牌-半人馬臂。一般來說,旋波星系的核球的形狀接近球形的,但是銀河系的核球比較方,由此科學家對銀河系的分類產生了懷疑。
  • 八個令人費解的天文學之謎
    暗能量被認為是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將宇宙拉開的神秘力量,天文學家用暗能量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這種難以捉摸的力量尚未被直接探測到,但暗能量被認為約佔宇宙的73%。
  • 新宇宙地圖!它打開了宇宙的「新窗口」
    據法新社報導,2月19日發布的一張新宇宙地圖揭示了數十萬個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星系,研究人員通過低頻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了光學儀器無法看到的這些星系的光源。這項新的發現被認為擴大了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巴黎天文臺提供的新發現的星系團的輻射圖。
  • 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
    星空劇院的演示模擬了觀察者在晴朗夜空中所能看到的景象,但沒有闡明當時天文學的複雜性。這些問題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觀察者,比真實的夜空這一簡單景象要深遠得多。天文館圓頂的結構適用於具有明確邊界的太陽系的概念,複製了從地球看到的真實夜空景象。在一段短暫的時期中,天文館建築的外部和內部可以屬於同一個系統。
  • 分類詞彙:天文學領域專業英語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分類詞彙:天文學領域專業英語詞彙 2011-11-22 19:12 來源:普特英語聽力 作者:
  • 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竟然不是黑洞?科學家:類星體了解一下!
    根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迄今為止人類觀察到的宇宙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而且還在不斷增大。如此龐大的宇宙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天體,行星、恆星、星系等等。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面,黑洞無疑是宇宙中最為恐怖的天體!
  • 尋找引力波之光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
    「極目」衛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爆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的劇烈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同時,「極目」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
    最新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了一扇窗口。江林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已知最遙遠的伽馬射線爆發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5億年左右。如果我們的研究獲得證實,這一發生於宇宙大爆炸後4億年左右的事件,將是已知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這表明,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比此前認為得更加活躍。」
  • 科學家或觀察到迄今最古老伽馬射線暴 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一...
    最新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了一扇窗口。江林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已知最遙遠的伽馬射線爆發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5億年左右。如果我們的研究獲得證實,這一發生於宇宙大爆炸後4億年左右的事件,將是已知最古老的伽馬射線暴。這表明,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比此前認為得更加活躍。」
  • 宇宙外面是什麼?武向平院士告訴你答案
    你知道宇宙外面是什麼嗎? 如果兩個黑洞碰撞在一起,是彼此吞噬還是互相反彈? 這些有趣的天文學知識你感興趣嗎? 視頻裡,來自延職附小和延職創新小學的700多名學生在全神貫注地傾聽著「認識我們的宇宙」的科普報告,而和學生們對話的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 武老師出生於陝西黃龍,今年已經59歲,主要研究宇宙學和射電天文學。
  • 宇宙最終會走向何方?科學家給出幾點答案,你認同嗎?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138億年之前,從一個奇點大爆炸開始。宇宙有多大?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看起來這些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可其實都是假說而已,因為關於宇宙誕生的真相,至今也都在探尋之中,而宇宙的實際範圍,我們目前所探知的,可能不及冰山一角。
  • 中世紀歐洲,「地球是圓的」都是異端,古典天文學衣缽在阿拉伯
    當時,西歐人連希臘科學家的學說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說法也被列為異端,而聖經神話卻重新成了宇宙體系的依據。這一時期天文學之所以仍然被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主要是教給人們如何計算復活節。真正繼承古希臘天文學優良傳統的是阿拉伯天文學。阿拉伯天文學是指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直到15世紀左右各伊斯蘭文化區的天文學。
  •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研究的主要難點在於超高速和大口徑鑽地彈侵徹計算方法、複雜防護結構侵徹效應快速分析評估方法、抗新型鑽地彈的工程實用化高抗力防護材料與結構、重要民用建築抗恐怖和燃(油)氣爆炸設計方法、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抗車撞/爆炸/地震等多災場設計計算方法等。
  • 天文學與望遠鏡的不解之緣,如何利用望遠鏡觀測深空天體
    天文學中不同類型的望遠鏡,歷史最悠久的望遠鏡非「光學望遠鏡」莫屬。「望遠鏡」從一開始的問世,它的功能就是為了能夠看得更遠、更大的圖像,當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來觀察天空天體時,天文學就與望遠鏡產生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