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地球是圓的」都是異端,古典天文學衣缽在阿拉伯

2021-01-07 魚兒讀書會擺尾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從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5世紀中葉文藝復興開始,這一千年的歐洲歷史,習慣上稱為「中世紀」。中世紀歐洲的特點是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學佔統治地位,「科學只是教會的恭順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規定的界限」,尤其是5世紀至10世紀,更是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當時,西歐人連希臘科學家的學說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說法也被列為異端,而聖經神話卻重新成了宇宙體系的依據。這一時期天文學之所以仍然被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主要是教給人們如何計算復活節。

真正繼承古希臘天文學優良傳統的是阿拉伯天文學。阿拉伯天文學是指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直到15世紀左右各伊斯蘭文化區的天文學。在這段時期,阿拉伯天文學大體形成了三個學派,即巴格達學派、開羅學派和西阿拉伯學派。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在巴格達建都,從此便形成了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巴格達學派。這一學派除了直接接受巴比倫和波斯的天文學遺產之外,又積極延聘人才,翻譯印度婆羅門笈多著的《增訂婆羅門歷數全書》等許多書籍,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巴格達的御前天文學家最著名的當推阿爾·巴塔尼(858-929年)、阿爾·蘇非(903-986年)和阿布·瓦法(939-998年)。

阿爾·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學史上偉大的天文學家,伊期蘭天文學中的重要貢獻大多是屬於他的。他的最著名的發現是太陽遠地點的進動。他的全集《論星的科學》在歐洲影響較大。

阿爾·蘇非以他的《恆星圖像》一書而著名。書中繪有精美的星圖,星等是根據他本人的觀測日畫出的,因而它是關於恆星亮度的早期寶貴資料,現在世界通用的許多星名,如AItair(中名河鼓二)、Aldebaran(中名畢宿五)、Deneb(中名天津四)等,都是從這裡來的。

阿布·瓦法曾對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和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點進行測量,並為託勒密《天文學大成》寫過簡編本,他可能是月球運動中一種出規現象——二均差的發現者。

阿布·法瓦以後,巴格達學派再也沒什麼重大發展。公元1258年,蒙古軍滅掉阿拔斯王朝建立了伊爾汗國。一百多年之後,鐵木耳的孫子烏魯伯格在撒馬爾罕建立天文臺,他所用的象限儀,半徑長達40米,他對1000多顆恆星進行長期觀測,並根據所觀測的數據編成《新古拉幹曆數書》,這是託勒密之後第一種獨立的星表,達到了16世紀以前的最高水平。他的死亡情況足以說明佔星術的危害。公元1449年,烏魯伯格從佔卜星象得知,他將被自己的兒子殺害,因此,他想剷除禍根,驅逐了他的兒子。這一來激怒了他的兒子,於是他的兒子就招兵買馬發起了叛變,最後擊敗了烏魯伯格,而且殺死了他。

公元10世紀初,在突尼西亞一帶建立起法提瑪王朝(綠衣大食)。這個王朝於10世紀末遷都開羅以後,成為西亞、北非的一大強國,在開羅形成了一個天文學的中心。這個中心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編撰了《哈基姆曆數書》,其中不但有數據,而且有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公元977年和978年他在開羅所做的日食觀測和979年所做的月食觀測,為近代天文學研究月球的長期加速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阿拉伯學派,曾經盛行於西班牙(建有西班牙哈裡發王朝,又稱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和摩洛哥地區。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查爾卡利、阿布巴克等,他們對託勒密體系持有批判態度,反對託勒密的本輪假說。理由是行星(即金、木、水、火、土等大行星)必須環繞一個真正物質的中心體而不是環繞一個幾何點運動。因此,他們就以亞里斯多德所採用的歐多克斯的同心球體系作為基礎,提出一個漩渦運動理論,認為行星的運轉軌道呈現螺旋形。

阿拉伯天文學介於託勒密與哥白尼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哥倫布時代之前,歐洲人知道地球是圓的
    航海家哥倫布的那個時代,歐洲人大多數愚昧無知,他們相信地球是平的,船如果走到大西洋的邊緣,就會掉下去再也回不來。他們也相信大海中到處都是水怪,充滿了危險。哥倫布相信地球是圓的,如果一直向西航行,同樣可以到達東方……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
  • 開啟一段塵封的阿拉伯科學發展史
    但是他想要介紹的並不是一段伊斯蘭文明史,而是阿拉伯科學史,並且對「阿拉伯科學」下了精確的定義:並非「阿拉伯人的科學」,「從事這些科學活動的人是阿拔斯王朝治下的人,他們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或者是深感有必要用阿拉伯語這一中世紀時期世界通行的科學語言寫作科學論著」。這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定義。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都2020年了,竟還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南極是地球邊緣的一堵冰牆
    地球是圓的概念迅速傳遍了歐洲各地,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01明萬曆年間,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播天主教,當他展示《坤輿萬國全圖》後,在中國知識階層引起了巨大轟動,打破了中國人對於地球是「天圓地方」的傳統概念,認識到地球是個球體。
  • 《一千零一夜》: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書」
    在「一帶一路」沿線65國中,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佔40%以上。因此,了解這些國家的人文經典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一千零一夜》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也是古代阿拉伯人民奉獻給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歐洲人首次產生由經驗總結出來的世界知識,第一次知道了地球的實際大小,了解了生活在地球上各種各樣的人;而且歐洲人有了運用這些知識的衝動。阻隔歐洲與知識世界的雲層在一一散去,歐洲人獲得的新的經驗打開了未知世界的大門,各種問題出現,需要做出新的解答。
  • 中世紀魔女狩獵始末——被迫害的「異端」與逐漸崩塌的教會神權
    魔女,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歐洲文化中擁有超自然能力的女性,常常在故事和傳說中扮演著不同的身份。但是,在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期,這些所謂的魔女被人們當作異端審判——這種迫害又叫做魔女狩獵。那麼,中世紀魔女狩獵的始末究竟是什麼呢?中世紀時,根據基督教的教義,魔女被視為「惡魔的奴隸」。
  • 布拉格酷刑博物館,體驗歐洲中世紀的愚昧與恐怖
    中世紀刑具布拉格酷刑博物館展出了來自中世紀和歐洲近代早期的近一百件刑具原物或模型。地上的展廳與一般的博物館無異,都是形形色色的刑具,刑具上配有中世紀風格的卡通漫畫,說明了它們的用法,並用八種不同的語言進行詳細的解釋。而真正驚悚的是地牢部分,用蠟像復原了中世紀行刑的現場,如燒死女巫、斬首罪犯、鋼針盔甲等。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輝煌帝國和他的創建者
    引言公元742年加洛林王朝一位國王以武力建立起龐大疆域的查理曼帝國,以文治將歐洲文明從地中海希臘引至歐洲大陸。最終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同時也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初期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查理大帝。
  • 中世紀的異端裁判所是什麼樣的機構?
    異端裁判所,中文又譯為宗教法庭、宗教裁判所,是13至19世紀歐洲天主教教會旨在鎮壓反教會、反封建的「異端」活動的司法機構。異端裁判所建立於13世紀上半葉,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為鎮壓法國南部阿爾比派異端,建立起教會的偵察和審判機構;霍諾裡烏斯三世繼任教皇后,於1220年通令西歐各國教會建立異端裁判所;此後,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強調設置機構的重要,並任命由其直接控制的託缽僧為裁判官,要求各主教予以協助。於是,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大多建立起異端裁判所。於是,西歐的天主教國家大多建立起異端裁判所。
  • 黑暗的中世紀,為何誕生了大學?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大學既沒有出現在學術繁榮的古希臘,也沒有出現在文教昌盛的中國,而是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繆斯宮到我國古代的太學、稷下學宮,都是追求學問的勝地,為什麼博洛尼亞大學會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大學是什麼?大學是如何興起的?
  • 中世紀歐洲長達300年的獵殺女巫運動
    在中世紀的歐洲最黑暗的時刻,每天都有年輕女子被迫害,甚至被活活燒死。當然,這些年輕女子一般被認為「女巫」或「巫女」。她們被迫捲入「女巫」惡潮,而應對這場惡潮的就是「獵巫行動」。這場行動從1480年延續到1780年。這個時間段比較有意思。
  • 讀懂中世紀歐洲 不應只停留在《魔戒》
    李福瑩(媒體人) 如果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你的印象還停留在《魔戒》和《冰與火之歌》的虛構世界裡,請務必讀一讀拉爾斯·布朗沃思( Lars Brownworth)的「歐洲中世紀三部曲」。他用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和性格鮮明的人物描寫,為讀者刻畫了一段真實的中世紀歐洲史。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一、契約精神的來源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
  • 異端塞爾維特與宗教裁判所的火刑
    他出版《基督教的復興》一書,在歐洲首次正確描述肺循環功能。他多才多藝,研究領域涵蓋數學、天文學、地理學、人體解剖、醫學和藥物學,以及法理學、翻譯、詩歌和聖經研究領域。在醫學史上,他提出生命的精氣由物質產生,精氣來源在左心室,靠肺的幫助而產生。他第一次提出血液由右心室經肺動脈分支血管、經過肺靜脈分支血管、最後流入左心房的觀點。他發現了肺動脈與肺靜脈分支相連,並預見到血液心肺循環流動的生理意義。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正是因為拜佔庭帝國千年的歷史延續,歐洲古典文化的諸多方面才得以傳承下來,這其中尤以醫學體系最為寶貴。在漫長的中世紀,拜佔庭帝國的醫學體系吸收歐洲古典醫學的精粹,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深刻地影響了拜佔庭帝國的社會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制,對西方近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卓越作用。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三千年以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偉大的文明,它們都給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是巴比倫帝國,另一個是中國。他們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是通過希臘人帶給我們的,而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的傳統中寂靜無聲,其震懾人心的輝煌直到20世紀才華麗地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2什麼是古典音樂?如果用理論來解說,很難理解,說簡單點,古典音樂就是在錄音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以管弦樂為主要演奏形式的歐洲音樂,曾在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奧地利、德國、法國、義大利等這些國家流行。代表人物並不多,從巴赫到貝多芬,有名有號的差不多就幾十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