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從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5世紀中葉文藝復興開始,這一千年的歐洲歷史,習慣上稱為「中世紀」。中世紀歐洲的特點是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學佔統治地位,「科學只是教會的恭順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規定的界限」,尤其是5世紀至10世紀,更是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當時,西歐人連希臘科學家的學說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說法也被列為異端,而聖經神話卻重新成了宇宙體系的依據。這一時期天文學之所以仍然被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主要是教給人們如何計算復活節。
真正繼承古希臘天文學優良傳統的是阿拉伯天文學。阿拉伯天文學是指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直到15世紀左右各伊斯蘭文化區的天文學。在這段時期,阿拉伯天文學大體形成了三個學派,即巴格達學派、開羅學派和西阿拉伯學派。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在巴格達建都,從此便形成了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巴格達學派。這一學派除了直接接受巴比倫和波斯的天文學遺產之外,又積極延聘人才,翻譯印度婆羅門笈多著的《增訂婆羅門歷數全書》等許多書籍,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巴格達的御前天文學家最著名的當推阿爾·巴塔尼(858-929年)、阿爾·蘇非(903-986年)和阿布·瓦法(939-998年)。
阿爾·巴塔尼是阿拉伯天文學史上偉大的天文學家,伊期蘭天文學中的重要貢獻大多是屬於他的。他的最著名的發現是太陽遠地點的進動。他的全集《論星的科學》在歐洲影響較大。
阿爾·蘇非以他的《恆星圖像》一書而著名。書中繪有精美的星圖,星等是根據他本人的觀測日畫出的,因而它是關於恆星亮度的早期寶貴資料,現在世界通用的許多星名,如AItair(中名河鼓二)、Aldebaran(中名畢宿五)、Deneb(中名天津四)等,都是從這裡來的。
阿布·瓦法曾對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和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點進行測量,並為託勒密《天文學大成》寫過簡編本,他可能是月球運動中一種出規現象——二均差的發現者。
阿布·法瓦以後,巴格達學派再也沒什麼重大發展。公元1258年,蒙古軍滅掉阿拔斯王朝建立了伊爾汗國。一百多年之後,鐵木耳的孫子烏魯伯格在撒馬爾罕建立天文臺,他所用的象限儀,半徑長達40米,他對1000多顆恆星進行長期觀測,並根據所觀測的數據編成《新古拉幹曆數書》,這是託勒密之後第一種獨立的星表,達到了16世紀以前的最高水平。他的死亡情況足以說明佔星術的危害。公元1449年,烏魯伯格從佔卜星象得知,他將被自己的兒子殺害,因此,他想剷除禍根,驅逐了他的兒子。這一來激怒了他的兒子,於是他的兒子就招兵買馬發起了叛變,最後擊敗了烏魯伯格,而且殺死了他。
公元10世紀初,在突尼西亞一帶建立起法提瑪王朝(綠衣大食)。這個王朝於10世紀末遷都開羅以後,成為西亞、北非的一大強國,在開羅形成了一個天文學的中心。這個中心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伊本·尤努斯。他編撰了《哈基姆曆數書》,其中不但有數據,而且有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公元977年和978年他在開羅所做的日食觀測和979年所做的月食觀測,為近代天文學研究月球的長期加速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西阿拉伯學派,曾經盛行於西班牙(建有西班牙哈裡發王朝,又稱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和摩洛哥地區。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查爾卡利、阿布巴克等,他們對託勒密體系持有批判態度,反對託勒密的本輪假說。理由是行星(即金、木、水、火、土等大行星)必須環繞一個真正物質的中心體而不是環繞一個幾何點運動。因此,他們就以亞里斯多德所採用的歐多克斯的同心球體系作為基礎,提出一個漩渦運動理論,認為行星的運轉軌道呈現螺旋形。
阿拉伯天文學介於託勒密與哥白尼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