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中世紀,為何誕生了大學?

2021-01-09 騰訊網

高小山說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進步,但它的歷史不過千年。1088年,義大利,誕生了人類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大學既沒有出現在學術繁榮的古希臘,也沒有出現在文教昌盛的中國,而是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繆斯宮到我國古代的太學、稷下學宮,都是追求學問的勝地,為什麼博洛尼亞大學會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大學是什麼?大學是如何興起的?大學的使命是什麼?早期的大學和今天的大學有哪些區別?

高山大學科學復興之路·義大利站的課程中,校董吳國盛教授為我們講述了關於大學的起源、本質、使命和變革,也引發了同學們更多的思考。

*以下根據吳國盛2019年9月6日在高山大學「科學復興之路」義大利站博洛尼亞的分享整理而成。「科學復興之路」義大利站課程共計7講,本文為第7講(1),其他內容將在高山大學公眾號陸續推出,敬請期待。公眾號後臺發送關鍵詞「吳國盛」即可查看「科學復興之路」全部課程筆記)。

※本文4311字丨5分鐘閱讀

※作者丨吳國盛

※整理丨邱施運

※編輯丨李嘉

授課老師:吳國盛,高山大學校董。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1983)、哲學碩士(1986)、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1998)。現任高山大學校董,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長聘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

吳國盛

高山這次科學復興·義大利之行,是一趟「千年之旅」。從阿基米德的公元前三世紀,到伽利略的十七世紀,前後歷經2000年,而當中誕生了人類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博洛尼亞大學。

在大學的發源地探討大學的存在,是別具意義,也是高山大學的用心安排。

何謂大學?

希臘時代,雅典有柏拉圖學園及亞里斯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園;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城有繆斯宮;九世紀,巴格達也有智慧所。而中國古代歷史裡,同樣有許多辦學機構。但是為什麼,博洛尼亞大學會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

大學是什麼?談大學的本質,必須追溯大學的起源,以及當時歐洲的歷史。大學之所以出現在拉丁歐洲,並非偶然。

黑暗中的中世紀:希臘學術沒落

回顧歷史,東羅馬帝國日漸式微,直到1453年,徹底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那時的西羅馬帝國,遭受蠻族入侵,國王多是文盲,古典文化開始衰退,整個歐洲有識之士很少,而且大都局限在修道院裡研讀聖經。希臘學術在東正教意識形態的約束下,最多享受了收藏在密室閣樓的待遇,過去的輝煌從此進入了休眠狀態,也就是所謂黑暗的中世紀。

儘管在歐洲凋零,但它沒有徹底絕跡,而是傳到了阿拉伯世界。八世紀起,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術文獻系統地翻譯成阿拉伯文,不單是傳承,也有所推進。

過去,希臘科學注重的是邏輯推理、演繹、論證、證明,將理性的力量發揮極致;在應用上,他們卻不屑一顧。

例如算術。嚴格意義上,古希臘沒有算術(數的應用);它研究的arithmetic,本質上是數論(數背後的規律)。所以,希臘的算術水平不高,一直到阿基米德才把 π 算出3.14這麼一個精度。

阿拉伯人首先發展了代數(algebra),也開創了鍊金術(alchemy),即化學的前身;在那之前希臘有數學、物理學,但沒有化學——但凡「al」打頭的字,大都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發明。

天文學上,阿拉伯人在託勒密的範式之下也做了一些擴展和更新,發明了新的數學工具。

比如圖西雙輪對後來哥白尼的日心說革命,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另外,由於沙漠地帶風沙瀰漫,阿拉伯人對光學與眼睛的研究也別有建樹,最早認識到眼睛其實是一個接收器,而不像希臘前人們以為人的眼睛像是某種隱形的觸鬚,碰到哪兒就看到哪兒。

在伊斯蘭世界初興起的黃金時代,阿拉伯人是博採眾長、開放好學的。他們的先知曾有一句著名的話:知識,哪怕遠在中國也要去尋求。

一直到13世紀,當代的歐洲數學第一人菲波納奇,把阿拉伯的數學成就引回歐洲,譯成拉丁文,掀起了一陣熱潮。隨著希臘學術的回巢,歐洲終於從漫漫長夜中甦醒。

高山大學校董吳國盛授課中

天亮前的中世紀:沒落中的醞釀

在這個甦醒的背後,有幾個重要背景。

農業技術的引進

在羅馬時代,歐洲的農業生產力不高。因為蠻族擅長遊牧,但不習慣耕種。同時,盛行的奴隸制使得技術的革新變得非但不必要,而且不可取。曾經,一位發明家把自己發明的起重機獻給皇帝,卻被勒令銷毀,因為解放生產力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解放了奴隸。

可見,技術創新確實需要外部政治和文化的土壤。像是中國仿製有餘而創新乏力,和我們欠缺相應的環境和制度(如專利保護)脫不開關係。

到了8-9世紀,各種技術從東方流入。其中關鍵的一項技術,在於馬匹的使用。

過去羅馬和希臘人有馬,但沒馬鞍、馬鐙,而這意味了騎兵力量有限。像是蒙古人在馬鞍、馬鐙的加持下,從小在馬背上摸爬滾打,屁股仿佛生在馬背上,尤其當馬戴上盔甲後,在冷兵器時代基本所向披靡。所以當馬鞍、馬鐙傳到歐洲,就促成了騎士階層的出現。

另一方面,古代歐洲的挽具設計並不科學,馬拉起東西來,脖子被勒住,使不上力。而耕種涉及犁具,所以儘管歐洲土地肥沃,農業生產的效率卻被局限住。所以當更符合生物力學的挽具由東西傳,歐洲就收穫了新的一款動力:馬力。

10-11世紀,歐洲的生產力大幅提升,而人口也逐步恢復。吃飽了肚子,就是時候張開眼睛、瞭望世界 。

希臘文獻的回流

11世紀末,十字軍東徵開始。名義上,它是為了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但實際上,它是為了提供青年人成家立業的機會。當時,歐洲實行長子繼承制,家族的東西全歸長子,非長子被迫出走謀生。

儘管東徵是對東方的一場無情的掠奪,但客觀上,它也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特別是這批人從阿拉伯帶回了一批又一批希臘的學術文獻。

羅馬法制的恢復

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曾制定了一套嚴密的法律體系,即羅馬法;而在它崩潰以後,這文明遺產也一度遭遇中斷。

一直到11世紀,教會搞了一個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對教會權力的邊界進行劃定,類似於今天統治者主動立法,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行政權。這場教皇革命,將羅馬法系統帶入了基督教世界。

之所以能形成這局面,跟基督教本身政教分離的思想有深層的關係。基督教源於弱勢人群,宣揚的是忍耐、謙卑、低調的生活。所以,有別於伊斯蘭教的政教合一,基督教對世俗的政權沒有非分的追求,也不會刻意地抗拒。

聖經裡有一句話:讓凱撒的歸凱撒,讓耶穌的歸耶穌;凱撒代表世俗王權,而耶穌象徵神聖教權,井水不犯河水。

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教權和王權之間自然是各有野心和手段,試圖擴展自己的權利。但無論怎麼擴展,始終保持微妙的均衡和分野。即便後來基督教坐大,成了羅馬國教,而羅馬皇帝也成了基督徒,教會始終維持著政教分離。

政教分離的結果,必然地導向了中世紀的權力架構:教權和王權兩權分立,相互制衡。

天亮了的中世紀:歐洲大學誕生

市民社會

在兩權分立的格局下,獨立於兩者的第三勢力出現了——市民社會。

在王權與教權之間,市民社會左右逢源。他們從教皇、國王討取特許狀,獲得權力創建自治的城市,參與城市的決策,像是城市要如何管理、如何運作、如何發展、如何立法等。

市民社會,說白了,等同於一個自治共同體的誕生。今天的歐洲城市,就是從市民社會演變出來。

在中文的語境裡,「城市」是人們聚居以後自然形成的產物:一群人把牆一圍,在中間做買賣。但在歐洲的本意裡,城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造物,由市民們刻意求之,並以特許狀為憑。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歐洲城市的成立往往附帶一個明確的時間標籤;比如阿姆斯特丹,就是在1275年10月27日誕生。

行會

而城市裡面,又有大大小小的各種自治組織,稱為行會。比如買賣大米的大米行會、交易織布的布匹行會、打鐵燒焊的鑄造行會等,而達文西當時就從屬於某個畫家行會。

對外,行會爭取自己權益,跟其他行會、市會、教會等勢力進行博弈;而對內,行會建立行業規矩,清理門戶、嚴肅紀律。行會是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大學

在歐洲生產、人口及建設提升,而希臘文獻回流的背景下,大翻譯運動終於蓄好了勢,徹底爆發。

任何文明、民族急起直追,往往都從翻譯做起。無論是早年的阿拉伯翻譯希臘文獻,或近代的日本、中國翻譯西方學術典籍,都是這路子。

與大翻譯運動相伴隨的,是歐洲民間掀起自學的熱潮。

東西方之間一個文化差異是,歐洲自主獨立的意識比較強,而我們更習慣對外依賴和協作。

在自學運動中,五湖四海的好學青年慢慢走到了一起,組成小社群、小行會,針對學習事宜對外磋商、對內研討——這也就是早期大學的原型。

實際上,「大學」一詞(university)就是來自於「行會」(universitas),最初意指各種行會,只不過由於學者行會在歷史長河中更為持久,最終演變成了它的專用名詞。

其中,博洛尼亞城市交通便捷、商業發達,尤其成了學生大學駐紮的熱門據點

首先,他們跟市政局討價還價,要求住宿、膳食、交通上的優惠,否則就集體出走。今天的學生票、學生價,實際上就是這幫大學生為我們爭取到並沿留至今的一個傳統權益。

事實上,集體出走確實也發生了幾次。某一次,學生與市民發生糾紛而被痛打一頓,由於抗爭不果,這幫學生集體出走到了牛津,進而推動了牛津大學;後來類似的事故之下,他們又去了劍橋,催生了劍橋大學。所以,博洛尼亞、牛津和劍橋可謂師徒孫關係,之間是血脈相承。

另外,他們也跟教會討好處,要求神職人員的待遇。像是當發生糾紛,他們可以選擇由教會法庭或民事法庭受審。

由此,就像市民社會成立城市,學生大學會跟教廷或朝廷獲取特許狀;而書文上的時間,就代表了大學創辦、自治的起點。本質上,城市、行會和大學就是同構關係。 隨著大學制度的正規化,除了好學者,也必須有善教者。

於是,學生大學、教師大學有了更多的交集,為了各自的權益,不斷地博弈。例如:教師要學生先付費後上課,而學生要教師先講課後收費;教師要求學生及時交學費,而學生要求教師積極教乾貨。 漸漸,教師大學與學生大學形成了契約關係,一方教、一方學,組織了一個自治共同體,而這共同體最終也就構成了今天意義的大學。

我偶爾在想:高山大學就挺像博羅尼亞大學,房子是租的,老師是請的,學生也是湊的,但聞這個地方有好學之風、有學友如雲、有名師出沒,就過來了。

大學,源於市民社會,是知識領地裡所建構的一個獨立王國。它的精神實質,是自治、自主、自由、自立。即便是神聖不可冒犯的宗教教義,在這裡都可以討論與質疑。

相關焦點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像掐斷了能量源一樣進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黑暗的中世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這種說法來自於啟蒙哲人的概括。實際上,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為何啟蒙哲人會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認為,中世紀遠沒有啟蒙哲人所說的那麼愚昧無知。其實,中世紀早已蘊含著現代文明的能量。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中世紀歷史與文化》,略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黑暗中世紀是怎麼回事?黑暗中世紀真實存在的鳥嘴醫生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常說的黑暗中世紀,其實就是歐洲的中世紀時期,也就是大約在395年到1500年之間,懂得歷史的同學們,可能知道羅馬帝國被狄奧多西一世一分為二,也就是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成立的時間就是395年。在這之後,羅馬帝國逐漸開始衰敗,於476年和1453年,西,東羅馬帝國相繼滅亡。
  • 中世紀黑暗時代:是誰把歐洲推向地獄?基督教也有很大「功勞」
    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暴力而骯髒,是誰把歐洲推向了地獄?雖背後有諸多因素,不過歐洲人當時所信奉的天主教也有很大的"功勞"。 中世紀黑暗,漩渦中的底層狀態 歐洲的中世紀,是歐洲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生活在那段時期的人們,無論身於歐洲的哪一塊土地上,隨時都充滿了危險,走到哪都臭氣燻天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直播名稱黎明前的黑暗?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代
    中世紀的歐洲,城鎮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區只能看見森林和田野。有人煙的地方,除了一些莊園農奴居住茅草房外,就是那些坐落在險要地帶的城堡。這些城堡實際上就是當地的政權中心,領主和騎士就是這些城堡的主人。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強大的國家政權,封建領主各自割據一方,為了保護領土和擴張勢力,經常混戰。領主多是騎士出身,未接受教育。再加上當時教會踐踏、摧殘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遺產,只知宣揚神學,束縛人們的思想,以致整個社會長期陷入愚昧和迷信的狀態,部分史家稱之為「黑暗時代」。
  • 歐洲大學的起點:「七藝」的興起,中世紀修道院如何演化為大學?
    而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更是在歷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培育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人物,也讓很多學者對這個時期的大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雅克·韋爾熱的《中世紀大學》,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大學的興起》。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是基督教教會最基本的組織,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是文化教育中心、經濟中心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中心。
  • 被遺忘的黑暗:中世紀的「獵巫運動」是如何毀滅女性的
    之前發布過兩篇黑暗系的文章,和大家聊了聊歐洲人搞的「幹縮人頭」貿易是如何毀掉南美土著和紐西蘭土著的,貌似還有挺多人願意看(見下方連結),於是黑暗系第三篇文章終於上新了,這期我們來聊聊「獵巫運動」的故事。歐洲中世紀「獵巫運動」的背後到底有多殘酷、多黑暗?
  • 中世紀不僅只有黑暗,也有戰爭藝術的重大變革,這本書會告訴你
    如果你想看懂西方的冷兵器戰爭劇,或者你對西方冷兵器時代的發展史感興趣,那就一定得讀查爾斯.歐曼爵士所著的《中世紀戰爭藝術史》,它以羅馬軍團的衰落為起點,對西歐各基督教國家軍隊的組織、戰術,及戰略發展和著名戰例,都進行了全面詳細的介紹。
  • 為什麼巴黎大學是「西歐大學之母」?因為它敢叫板教皇和國王
    柏拉圖雕塑 一、大學緣起 近代意義上的大學誕生於西歐黑暗的中世紀,它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學者團體」或是「教師法團」,但這些模型的產生並不是在「黑暗的中世紀」,那麼「大學」的前世到底是怎樣的?
  • 中世紀波斯文學中為何會流行悲劇意識
    中世紀的波斯文化閃耀一時,無數文人墨客將胸臆融入紙筆,寫就了一部部流芳百世的作品。這些作品如同一盞盞明燈,指引著千萬波斯人民掙脫黑暗,向著光明與獨立前進。流傳至今的中世紀波斯文化著作中,悲劇文化十分流行,這是為什麼呢?
  • 戲曲的價值:中世紀黑暗社會的一絲光明,文藝復興的藝術基礎
    而在歐洲的中世紀,基督教整個西歐的統治地位逐漸被確立,人們的思想、習慣、生活都被基督教所影響,戲劇也不例外。所以在持續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人們將這個時期看做是戲劇發展的黑暗時期,人性被扼殺,內容變得空泛,戲劇成為了宗教的工具,失去了本來的光彩。直到後來文藝復興開始,戲劇才重新突破牢籠,迎來了新生,走向了另一個高峰。
  • 縱橫中世紀1 什麼是中世紀,即羅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混戰的時代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時期,時間是從476年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至1453年拜佔庭帝國滅亡為結束,前後縱橫了近一千年之久。從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到另一個羅馬帝國的滅亡,這便是歐洲的中世紀。因此,由於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的地位,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都以爭當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為旗號,大肆互相徵伐擴張,都渴望自己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一統整個歐洲。但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誰也都沒能擁有絕對實力去徵服整個歐洲,反而卻是越打越分裂了,因此,歐洲的中世紀是混亂得,甚至堪稱是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
  • 中世紀的黑暗迷霧,墳墓裡的維京真相——北歐考古新發現
    但正像披著重重迷霧的整個中世紀這段「黑暗時代」的歷史一樣,人們對維京歷史的認知也總糾纏在傳說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中,因此維京時期的任何考古發現也總是激動人心的。北歐近期的一些考古發現就揭露了之前不為人所知的一部分歷史,有些還相當驚悚。在關於中世紀的一些電影裡,我們不只一次看到人們把死去的親人放在一艘盛滿引火之物的小船上之後引火燒船的鏡頭,意境感傷而悽美。
  • 今日手遊:活在中世紀 冷酷靈魂黑暗幻想生存
    導 讀 本文章為九遊原創,嚴禁轉載 《冷酷靈魂:黑暗幻想生存》是一款免費的大型多人黑暗幻想生存在線網路遊戲。
  • 中世紀史研究中的現代性問題
    且略觀有關書目:《現代國家的中世紀起源》《自由的根源》《同意、強制與限制:議會民主的中世紀起源》《中世紀教會法與西方法律傳統的起源》《普通法的中世紀起源》《現代歐洲的起源:西方文明的中世紀遺產》《個人的發現》《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資本主義的起源》《大學的興起》《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自19世紀後期以來,類似涉及中世紀歷史諸多範疇的相關研究難以枚舉,不過從書名不難看出,它們大都可歸之於起源研究
  • 聊聊《黑暗之魂》裡的中世紀紋章學運用
    無論是裝甲核心系列機體上的徽章,還是黑暗靈魂、惡魔靈魂中造型迥異的盾牌紋樣,都在處處體現著對於晦澀故事的補完。 註:本文整理自筆者早年於貼吧發布的「紋章學的角度解讀黑暗靈魂」在裝甲核心,惡魔靈魂,黑暗靈魂系列中,起到故事情節推動作用的人物角色們往往都不會特意描繪他們的相貌。
  • 陳舊與創新的激昂碰撞,哥德式建築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紀的歐洲?
    曾經有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生活在那個時代中的人民愚妄無知,統治者荒淫無度,神權高於一切主權。那便是長達千年的歐洲中世紀時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卻也誕生了很多人類文明的瑰寶,其中,人類建築史不可磨滅的璀璨明珠——哥德式建築,便是那星團中一顆閃耀的明星。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一、中世紀的城市   1、原因:10世紀起,西歐農業技術提高,商業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