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

2020-12-22 新京報

作者丨[英]威廉·法爾布雷斯

近日,據上海發布報導,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項目工地已正式復工。該工地位於浦東新區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距離軌道交通16號線滴水湖站約700米。它包括1幢主體建築,以及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和魔力太陽塔等附屬建築,建成後將成為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預計於明年開放。

上海天文館項目工地。

作為上海天文館的設計方,Ennead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合伙人託馬斯·黃表示:「在國際獎項中屢獲殊榮的上海天文館設計象徵了時空一體的思維和創造力:現代化、前瞻性的建築設計和歷史文脈相接,在中國從古至今天文研究的豐厚積澱中,映射出中國對未來宇宙探索的雄心壯志。蘊涵歷史文脈的『軌道』式設計和天文館本身的科研目的傳遞出超越科學本身的內容:在浩瀚、未知的宇宙中,作為人類所存在的意義。」

建築師威廉·法爾布雷斯為天文館寫下了一本「傳記」。天文館作為大部分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它究竟從何而來?它是怎樣模擬太陽系和宇宙,怎樣隨著天文學的發展而變化?它的內部和外部結構之間有著何種聯繫?對於現代天文館來說,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以下內容節選自威廉·法爾布雷斯所著的《天文館簡史:從星空劇院到現代天文館》,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天文館簡史:從星空劇院到現代天文館》,[英]威廉·法爾布雷斯著,朱桔譯,中信出版社·鸚鵡螺2019年11月版。

星空劇院的演示沒有闡明當時天文學的複雜性

讓我們回到簡單得多的埃及太陽女神努特的時代。她裝飾著星辰的軀體覆蓋了地球的表面。她在傍晚吞下太陽,又在清晨再次生下它——這是對人類靈魂無盡轉世輪迴的表現。諸如此類的概念,哪怕本質上不可捉摸,也能以壁畫這種法老墓中與女神的神話相匹配的形式被闡釋。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對夜空的景象,哪怕這一理念背後隱含的複雜性在當時只被祭司們所參透。

鮑爾斯費爾德位於耶拿的天文館有其自身的簡單之處。它能表現行星系統圍繞太陽的運動,雖不及努特的神話有魅力,但每個人都能理解。星空劇院的演示模擬了觀察者在晴朗夜空中所能看到的景象,但沒有闡明當時天文學的複雜性。這些問題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觀察者,比真實的夜空這一簡單景象要深遠得多。天文館圓頂的結構適用於具有明確邊界的太陽系的概念,複製了從地球看到的真實夜空景象。在一段短暫的時期中,天文館建築的外部和內部可以屬於同一個系統。

但時至今日,我們需要考慮不計其數的宇宙現象,它們難以與任何有限的建築空間相對應。這些事物通常自身就缺乏清楚的形態,或根本不存在於我們的視野範圍之內。這份名單以特定的天文學韻律延續著——黑洞、褐矮星、類星體、脈衝星、宇宙線、不同「味」的中微子 、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不確定性原理、微擾理論、蟲洞、白洞、軸子、暗流體、狄拉克海、外星人通信、多重宇宙以及其他許多在這一科學猜想恣意發散的領域中目前仍僅存在於概念上的事物。

上海天文館。圖片來自Ennead建築設計事務所官網。

天文學及相關的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成為各類潛在有趣現象出現的絕佳場所,好比那些中世紀天文學家提出來填充天空中空餘位置的精彩的動物和人類形象,或者文藝復興時期宇宙學家假想的各個等級的天使以及其他天上的存在。這些現象中有許多源自當代科學的理論主張,但沒幾個能用裸眼在地球表面觀測到,絕大多數都需要運用極其精密的儀器探測、研究並解讀。我們幾乎什麼都看不到,因為這些事物過於遙遠,並且當中許多本來就不可見。可見的和純粹物質性的存在漸漸被貶為了次要角色,因為宇宙如今在本質上被認為是不可見且無形的。

現在的天文學家推測(但無法真的確定,因為理論和反理論皆發展迅速)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構成中的佔比遠超 90%。因此,我們人類甚至不是由與宇宙的絕大部分相同的物質組成的,我們或許只是一個大得多的故事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一推斷的影子能追溯到詩論和貌似早已被拋棄的遠古神話。

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克洛斯(Frank Close)在《虛無》(Nothing, 2009)一書中,對比了現今為分辨什麼存在而什麼不存在或可能不存在所進行的探索與《梨俱吠陀》中的古老經文:「不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存在的/黑暗被黑暗所掩蓋/它變成的被虛空所包圍。」天文學的精確性正逼近神秘詩論的模糊性。一座闡釋虛無原理的天文館會是個有趣的提案。

蔡司投影儀投影出的火星和木星軌道,1996年。

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如何影響天文館?

從地球表面看到的夜空景象一直以來都是天文館傳統意義上的出發點,但夜空在漸漸被遮蔽。2016 年6月,義大利光汙染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一項聯合研究指出,由於光汙染,60%的歐洲人及80%的北美洲人無法再分辨我們星系的光帶,而世界上超過30%的人無法再分辨銀河。來自路燈和其他人造光源及照明設施的光線直達夜空,被大氣層中的水滴反射從而產生一種「天光」。如果能關掉城市裡和高速公路旁的所有電燈,這種光汙染便會減輕,這樣的問題從奧斯卡·馮·米勒的時代就開始逐漸顯現。

雖然我們在夜空的視野不斷縮小,但太空探測器正以驚人的精度觀測到越發遙遠的事物。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在推遲多年後發射了,它是第一個能夠從地球大氣層之外進行觀測的望遠鏡;1992年,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開始研究來自大爆炸的輻射; 1997年,卡西尼號探測器被發射向土星,它的著陸器惠更斯號於 2005年降落在土衛六上;2012年,觀測天文學家使用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第一份證據;2015年,13億年前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被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2017年,旅行者2號探測器正在接近星際空間,而朱諾號探測器已經穿過了木星極不穩定的磁場並開始了它37圈繞軌計劃的第一圈。

這些探測器能向地球發回高解析度的圖像,並對其視場進行可視掃描。但它們也受到限制。不斷膨脹的宇宙中有一些現象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來自那裡的光線還來不及到達我們這裡。這意味著,假設光速是絕對的,我們無法從地球上看到這些現象。可見的宇宙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限制。

這些天文學和宇宙學上的進展是如何影響天文館的呢?天文館面對的不再是相對簡單的太陽系,它現在必須考慮到不斷膨脹的宇宙,其絕大部分超出了我們的可見範圍。天文館可以沿各種道路前進,每一條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它可以僅僅是一種展示陳舊的天文學理念並重複著常見的節目的博物館,有魅力但越來越不切題,就像數十年來一再上演觀眾耳熟能詳的劇目的劇院一樣。它可以成為一種模仿流行太空電影中的特效的天文影院,例如《地心引力》(Gravity,2013)、《星際穿越》(Interstellar,2014),乃至《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2011)中以蠟和油製作出的令人著迷的宇宙模擬動畫。它可以與宗教和精神性這些在傳統上專注於可見之物以外的存在的概念相聯繫。它也可以更加技術化,隨著數字投影儀的出現,天文館能夠適應技術的不斷進步,而計算機強大的存儲能力,也使得現代天文學所需的越來越複雜的圖像能夠被投射到半球形銀幕之上。隨著現今智慧型手機功能越發強大的潮流,人們或許會好奇,天文館是否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變得個性化,創造出個人版本的數字天空。

事實上,這當中的每條路徑都有天文館選擇,不同的路線也常常交織在一起,就像不同類型的戲劇(神聖、粗俗、直覺戲劇等)也會相互交錯混雜。不過,幾乎所有在天文館中上演的節目都具有社會性,都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欣賞點點星光浮現的景象。隨著燈光漸暗、群星出現,他們不可避免地發出驚呼和感嘆,就連當下認為自己早已熟知這一切的這一代人也不免如此。

投影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天文館演出的本質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存儲和投影極大量信息的能力的實現,天文館展望宇宙的方式發生了巨變。在我們這個時代,數字投影儀提供著相當於20世紀20年代鮑爾斯費爾德為當時局限得多的模擬世界帶去的效果。

無所不能的計算機一向是科幻作品的最愛,它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出現在天文館中,並往往與多年來最受歡迎的宇宙大災難的故事聯繫在一起。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短篇故事《最後的問題》(The Last Question,1956)中兩者皆有登場。故事中,兩位穿著傳統的白色實驗服的科學家討論著宇宙的終結:

「我明白,」阿德利說,「用不著大喊。太陽完蛋了的時候,其他恆星也將不復存在。」 「它們當然不在了,」盧波夫嘟囔著,「一切都開始於最初的宇宙爆炸,不管它是什麼,一切也都將在所有恆星熄滅的時候結束。」

兩位科學家詢問一臺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是否有降低宇宙中熵的方法——不斷增加的熵最終會令一切生命走向終點。計算機回答道:「現有信息不足以得出有意義的答案。」同樣的問題在超過百萬年的時間中被一再重複,而答案一直不變。終於,在宇宙滅亡的一刻,這臺最終得到了宇宙裡所有能量的計算機突然閃現出早已消失的人類無法聽到的回覆:「『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整個傳奇性的故事再次開始。《最後的問題》是美國天文館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主題之一。倫納德·尼莫伊作為敘述者的版本在密西根的艾布拉姆斯天文館、紐約的海登天文館,以及埃德蒙頓、波士頓、費城和其他許多地方的天文館中上映,甚至持續至今。不難相信這個故事對運營天文館的人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真正的宇宙終結了,星空表演也結束了,但一臺作為機械「宗動天」 的計算機或投影儀,以對光的重生的神聖宣告重新開始了這場宇宙表演。

投影技術的真正進步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它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天文館演出的本質。美國馬裡蘭科學中心首次使用了包含6臺幻燈片投影儀的全天空系統,其中每一臺都帶有特製的廣角鏡頭,分別向從圓頂處劃分的頂角為60度的三角形分區投影,這些區域巧妙地合成一張覆蓋整個圓頂的360度圖像。投射在圓頂上的圖像並不全都與天文學相關,也可以是藝術作品或是天氣狀況,這個圓頂因而可以被用來製造身在他處的幻覺。全天空系統也可以投影建築的圖像,營造出譬如身處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圓頂之下或阿爾罕布拉宮的星空大廳之中的感覺。

天文館的雷射表演,德國沃爾夫斯堡,20世紀80年代。

第一臺數字式天文館投影儀數碼星由數字圖形公司益世發明,並於1983年首先被安裝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市的天文館。它能夠將計算機軟體製作出的圖像序列透過一個魚眼鏡頭投影到圓頂上,從而擺脫了之前投影儀機械上的限制。由戲劇中的舞臺特技借鑑而來的,所有那些以不同速度移動的精彩燈光和為當時的特效製作的各種幻燈片,如今都被一個簡單的盒子取代了。

這種早期的數字投影儀也有缺點,它們通過一個線框工作,因此只能生成黑白的點和線條。早期的圖像質量也很差,解析度遠低於其對手模擬投影儀。它們也缺少巨大的蔡司啞鈴形投影儀在圓頂下的氣勢。但數字投影儀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製造商不斷生產出細節越發精巧並帶有更高圖像解析度的投影儀。

1993年,自20世紀20年代以各種形態出現的巨大的蔡司啞鈴形模擬投影儀,已經發展到被稱為「恆星球」的比例更適中的馬克七號。這臺機器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成就,其內部所有複雜的機械設備都被組合在一個大致呈球形的外殼中。同樣是在1993年,慕尼黑的新德意志博物館天文館將恆星球投影儀投入使用,並配有80臺單幅投影儀、6臺視頻投影儀以及安裝在機械臂上的雷射發射器。觀眾可以使用座位上的按鈕控制內容。

20世紀90年代,諸如紐約、柏林和慕尼黑的那些高端天文館內的節目結合了幻燈片投影儀、雷射、影片和聲音系統,全部由計算機連接並控制(因為此時各種投影設備已過於複雜,無法由講解員人工操控),生成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飛往銀河系深處的旅程、爆炸的恆星、浩渺的宇宙景象等。

個別時候,伴著重金屬音樂上演的精彩的雷射表演,使這些節目變得像是某種「天文迪斯科」。有那麼幾年,舞臺搖滾和天文學的道路並行,形成了中世紀時由行星演奏的球體的音樂的升級版。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月之暗面》(1973)在倫敦天文館發表,而發電站樂隊在體育館舉行音樂會時,在發光的行星背景前演奏了他們的純音樂曲目《彗星旋律》。

蔡司宇宙館投影儀。

原始天文館大膽和勇於試驗的精神依然存在

在21世紀初期,一些天文館演變成了令人驚嘆的太空娛樂中心,它們既是科學機構又是巨幕影院。當時投影設備十分昂貴,只有紐約市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和芝加哥阿德勒天文館等資金充裕的天文館才能夠負擔這類節目。如今投影設備要便宜得多,並且能生成高清圖像,這使得數字投影儀幾乎成了天文館中的標準配置。

現在的數字投影儀能夠穿梭時間和空間,從任何視角展現太陽系和星系的景象,並能在微觀和宇觀尺度間縮放。天文館投影儀可以生成任何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它可以投影出天文學中任何可視的進展,並提供類星體及黑洞等天體的假想景象。現在的一些天文館投影儀與網絡相連,能夠展示在軌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發回的實時圖像,在實質上成為面向大量觀眾的數字天文臺。相較於進行模擬表演的傳統使命,在現代天文館中,真實與想像越發交錯。

名古屋天文館,2011年。

然而,天空無法容忍地面上的平庸。原始天文館大膽和勇於試驗的精神依然存在。帶有球幕的現代天文館內部本身並無新奇之處,就像一個相當普通的電影院。但如果不再保留傳統的圓頂,對天文館內部的空間進行改變,又將如何呢?畢竟將圓頂作為人造天空的大致理念可以追溯到霍斯勞王的時代。艾蒂安–路易·部雷在設計他那宏偉的18世紀的圓球時,構想過完全球形的內部空間,但圓球從未被建造。曾經也出現過各種360度天文館的提案,配有能夠將高解析度的圖像信息投影到球體內部的計算機。

1985年,倫敦的伊恩·裡奇建築事務所提出了一個名為「球體視野」 (Spheriscope)的方案,計劃建於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線不遠處的河岸。建築被設計成一個直徑30米的玻璃球體,其內部是另一個沿橫截面嵌著無反射玻璃地板的鋼製球體。外部的球體由邊緣的外柱支撐。300名觀眾可以躺或坐在玻璃地板上,兩臺投影儀(一臺負責上半球,一臺負責下半球)將影像360度投影到球體內部,以產生整體空間的錯覺。

現代天文館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其內部的節目效果,而非它的外部形態。光的投影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沒有確定尺度的空間。這種對空間的去實體化是20世紀早期建築的野心之一,比如當時出現的各種帶有最低限度的內部空間劃分的玻璃建築的設計。天文館的節目更進一步,暗示實體邊界也可能一併消失。觀眾席上的觀眾同時身處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空間之內,和看似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

鮮有天文館的外部建築配得上這樣的雄心壯志,它們往往只是適應著某種建築風格的圍牆。在某種程度上,無論半球形內部圓頂裡的空間是什麼樣子,它都能被納入大多數建築形式——球形的、神殿式、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或任何當前流行的風格。至於非視覺、非物質的天文學能夠啟發何種天文館建築,則是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

雖然沒有天文館有足夠的勇氣追隨球體視野的步伐,創造球形的內部投影空間,許多天文館還是採用了球體作為外部建築形態,令人自然地聯想到行星和其他天體。

以上內容節選自《天文館簡史:從星空劇院到現代天文館》,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英]威廉·法爾布雷斯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何燕

相關焦點

  • 天文館:這裡不僅投射星空 更投射人類對未來的探求
    隨著光影的移動,講解員的聲音緩緩響起,廣袤的宇宙在我們頭頂加速流轉,爆米花和冰激凌還在口中留下一絲甜味……很多人都能隱約回想起童年的天文館之旅,然而,天文館究竟從何而來?它是怎樣模擬太陽系和宇宙,又是怎樣隨著天文學的發展而變化,在不同國家和文化環境下又擦出了哪些火花?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三千年以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偉大的文明,它們都給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是巴比倫帝國,另一個是中國。他們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是通過希臘人帶給我們的,而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的傳統中寂靜無聲,其震懾人心的輝煌直到20世紀才華麗地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閃爍繁星如何鑲嵌在這宇宙之中又如何運動?宇宙的幾何形狀如何?幾千年來,從古老的最高智慧到現代最精密的儀器和設備都始終為回答這些帶有明顯哲學性質的自然科學命題付出著無限的熱情和努力:正當快要接近答案時,它卻又戲劇般地飄然而去,其中充滿了從渴望、絕望到興奮的螺旋式循環。本地測量與從微波背景得到宇宙膨脹率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觀測宇宙學之路。
  • 上海天文館建設取得最新進展
    日前,於2016年11月8日開工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建設,已完成了主建築及附屬建築的結構驗收、鋼結構大懸挑卸載等重要關鍵節點,正在全面推進外幕牆工程和內部精裝修工程,預計2019年下半年建安工程竣工,2020年底展示工程基本完成
  • 讓人期待的重量級科技館新館,上海天文館,坐標臨港新區滴水湖
    有新館就有老館,佘山天文臺擁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上海最古老一座大型天文設施上海天文館有新館和老館之分,滴水湖邊的是新館,而老館是坐落在上海松江區西佘山山頂上的上海天文臺,老館之中也有科普天文館。時至今日,去松江的西佘山,還能看到高聳在山頂的天文臺和佘山聖母大教堂,這裡一直是上海重要的歷史地標建築群。100前佘山天文臺附近都是農田,而到了今日附近到處是城鎮,夜裡山下一片燈火璀璨,對於天文臺來說,這種周邊的這種「光汙染」直接影響天文臺的夜間觀測。現代世界知名的天文觀測基地,都是選在無建築、無光汙染的地球偏僻角落,松江地區已經不再合適進行天文學觀測。
  • 中秋前夜 上海天文館亮燈了!
    此次燈光聯動調試標誌著上海天文館建安工程基本竣工。主館內部同樣以銀白色作為燈光的主基調。直徑27米的球幕影院完全「懸浮」在室內空間中,剛好與臨港滴水湖構成地球與太陽的大小比例。而沿著螺旋步道拾級而上,來到室外空間,直徑42米的「倒置穹頂」,將周圍一切建築遮擋起來,你所見到的一切只有茫茫夜空,是夜晚觀星的絕佳場地。
  • 滴水湖畔觀星 上海開建全球最大天文館2020年將開放
    至此,科技館、自博館、天文館共同構成滬上科技場館「三館合一」的格局已初具雛形。   上海天文館選址浦東新區臨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距離軌道交通16號線滴水湖站約700米,總用地面積5.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土建投資約5.28億元人民幣。   與佘山天文臺定位有何不同?
  • 中國創世神話VS印度創世神話,哪一個對現代宇宙學更有啟示意義?
    對於當代的主流宇宙學理論,估計沒幾個人會喜歡。現代宇宙學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作為一門天文學與物理學的交叉學科,現代宇宙學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從最初的「穩恆態宇宙模型」到今天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和「暴脹宇宙模型」,沒有一個理論能真正地令人滿意。但話說回來,主觀上的喜歡與客觀上的正確與否其實並無關聯,你不喜歡的未必是錯誤的,你喜歡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宇宙學和天文學觀測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約佔宇宙全部物質的85%。不同於其他約佔15%的普通物質,暗物質的本質依然是當前基礎物理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儘管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被認為是暗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候選者,但是大量的實驗觀測都沒有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相反地,它們賴以存在的理論參數空間正在被迅速壓縮。原初黑洞最早由霍金以及卡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提出。
  • 七夕月夜,在北京天文館看星星賞月亮
    天象廳裡「遨遊」今晚夜空「60年前,天文館的李元先生也是像今天一樣,用天象儀給觀眾們講述星空的故事。從天文學上看,織女星和牛郎星之間的距離是16光年,即使用人類最快的宇宙飛船,他們相聚一次也需要3萬年,哪怕是互相打一個電話,發一句問候,也需要32年。」
  • 特殊時期 上海天文館重大工程不停擺
    從9:00到17:30,大家保持工作狀態,確保聯繫暢通,及時查看、接收各類工作信息、予以處理和回復,與供應商保持溝通,及時了解跟蹤項目進展,根據工作計劃高效做好會議組織,有序推進日常工作。17:30後,大家陸續線上打卡下班,並提交工作日報,由綜合管理員匯總後當日在微信群內公示。在臨港工地現場,指揮部也會每日安排人員值班,並制定了工地巡查制度。
  • 上海首個天文館籌備多年終獲批:2018年可去臨港看星星
    而上海的「追星迷」除了去佘山天文臺和天文博物館,還能去哪兒觀星呢?記者近日獲悉,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得市發改委批覆,這標誌著經過三年多籌備的上海首個天文館建設工程正式上馬。天文館落戶在浦東臨港,到2018年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
  • 「最新」上海天文館通過竣工綜合驗收!來看現場圖→
    一起來看看建成後的天文館將帶來哪些震撼體驗,詳↓上海天文館項目工程造型複雜,施工難度大。為營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個天文館幾乎所有混凝土和鋼結構都採用不規則形狀,建設過程中攻克多項空間結構技術難題,如實現國內首例長36米、跨度61米的鋼結構大懸挑,「懸浮」於混凝土殼體上方直徑29米的球幕影院,僅少量點支撐的200多米長旋轉步道以及直徑40米的倒轉穹頂等。
  • 大學天文學學科專業簡介:關於宇宙和星星的科學
    天文學是六大自然科學基礎之一,是研究天體和宇宙的科學。當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比如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大爆炸等,都與天體物理學緊密相關。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更是風行一個時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喜歡天文學的學子。下面簡單介紹一個國內天文學領域內著名的幾所高校的天文學學科情況。
  • 新宇宙學模型認為 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李沙沙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
  • 上海天文館登上全國兩會特別報導
    二是,在地面上,有一個全世界合作的SKA(平方公裡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我國也參與其中,我希望我國能起到出色的引領作用,希望上海天文臺能成為SKA亞洲的科學和數據中心,再以後不僅僅是亞洲的中心。我十分期待,我們上海天文臺能夠在這些方面做成大事兒。而這些新的研究計劃,未來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建成後的上海天文館發布,天文學家要把這些已經發現的和有發現苗頭的,都跟大家闡釋清楚。
  •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此外, 世界範圍內重要建築恐怖爆炸襲擊、燃(油)氣和危化品事故型爆炸事件、飛機(車、船)撞擊事故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 使城市和重要建築面臨嚴重的衝擊爆炸災害威脅。衝擊爆炸荷載具有高幅值和短持時的特點, 強動載作用下工程材料與結構呈現出與靜載作用下顯著不同的強非線性和高應變率效應, 從而給強動載作用下工程材料與結構損傷破壞和動態響應分析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 巴比倫的天文學對希臘神話的影響
    因為在埃塔那的故事中並沒有關於人類飛翔的情節:他的朋友鷹把他帶到天上,當鷹飛上了天之門時,他緊緊地抓住鷹的翅膀。但是前述例子可能就足以證明巴比倫神話是如何在希臘神話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但是,現在一大批學者所持的觀點認為巴比倫的影響不僅僅是一系列孤立和偶然的聯繫;而且,由於這種影響的特徵是基於天文學上的預設(ex hypothesi),所以要想精確定義其界限是一個極為困難的問題。因為很明顯,如果我們假設某兩個神話的天文基礎或背景相同,我們就會立刻發現大量的可疑的共同特徵,而這些共同特徵的存在若是通過其他途徑得出的我們本不應該心存疑慮。
  • 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耗資約6億建成,就在上海
    在我國歷史上,很多人對天文一直非常感興趣,在這些人中,有很多是各個時代最有才能的人,對諸葛亮來說,他對天文非常了解,一個人有才能,就經常使用「上知天文知識地理」這個詞,所以,我們國家對天文一直做很多研究,但是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天文館,在這裡嗎?今天我查一下。
  • 全球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地址:耗資6億(組圖)
    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介紹,該館展示主題是「連接人和宇宙」,主展區分為「家園」「宇宙」「徵程」3個展區:「家園」展區圍繞我們熟悉的星空、太陽、地球、月球徐徐展開,帶領觀眾「漫步」太陽系、「穿越」銀河系;「宇宙」展區從時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5個角度全景呈現宇宙奇妙現象,揭示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機理;「徵程」展區呈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曆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啟發觀眾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