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2020-12-25 騰訊網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布帕爾·德夫(Bhupal Dev)是藝術與科學物理學助理教授,也是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新研究的作者,他說:中微子繼續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並拓展了想像力。

這些『幽靈粒子』(中微子)在標準模型中是最不被理解的,但它們掌握著了解未來研究的關鍵。華盛頓大學麥克唐奈空間科學中心(McDonnell Center For The Space Sciences)成員德夫說:到目前為止,冰立方的所有非標準相互作用研究都只集中在低能大氣中微子數據上。「『Zee Burst』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工具,可以利用冰立方的超高能中微子探測非標準相互作用。

超高能事件

自從20年前發現中微子振蕩並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科學家們在理解中微子屬性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回答。例如,中微子的質量如此之小,這一事實已經要求科學家考慮標準模型之外的理論。在這樣的理論中,中微子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與物質發生新的非標準相互作用,這將對未來的精確測量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2012年,冰立方合作報告了第一次觀測到來自地外來源的超高能中微子。

這為研究儘可能高能量的中微子屬性,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自從這一發現以來,冰立方已經報告了大約100個這樣的超高能中微子事件。科學家們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會提供一種尋找奇異粒子的新方法,比如超對稱夥伴和重子衰變暗物質。在過去的幾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在不同能量尺度上尋找新物理信號的方法。所有這些研究遵循的共同策略是:在觀察到的事件譜中尋找異常特徵,然後這可以被解釋為新物理的可能跡象。

最壯觀的特徵將是共振:物理學家見證了在狹窄能量窗口中事件的戲劇性增強。研究人員把時間花在思考新的場景上,這些場景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共鳴特性,這就是目前這項研究想法的來源。在標準模型中,超高能中微子可以在共振時產生W玻色子。根據在2018年中微子會議上公布的初步結果,這個過程被稱為格拉斯豪共振,已經在冰立方看到了。新研究提出,由於新的光、帶電粒子可以誘導出類似的共振特徵,這為探測非標準中微子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突然出現在中微子場景中

研究的合著者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Kaladi Babu認為「Zee」模型是他們研究的原型,「Zee」模型是輻射中微子質量產生的一個流行模型,這個模型能帶電標量輕到質子質量的100倍。這些帶電的輕量級「Zee」標量,可能會在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的超高能中微子事件譜中,產生類似Glasshow的共振特徵。由於新共振涉及「Zee」模型中的帶電標量,所以決定將其稱為「Zee Burst」。華盛頓大學的隋逸聰和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的蘇迪普·賈納都是物理學研究生,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他們進行了廣泛的事件模擬和數據分析,表明使用冰立方數據可以檢測到這樣的新共振。需要至少四倍於當前暴露的有效曝光時間,才能足夠靈敏地檢測到新的共振,因此對於目前的IceCube設計來說,這大約是30年,但IceCube-Gen 2隻有3年。所以擬議中的IceCube下一代擴展,探測器體積為10千米。這是在冰立方上尋找新帶電標量的有效方法,與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直接搜索這些粒子是相輔相成的。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大量的中微子是如何打破物理標準模型的?
    中微子,這些微小、幽靈、難以捉摸但基本的粒子,根據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不應該具有質量,應該擁有三種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介子和τ子和三種類型的反中微子,它們一旦形成便應保持穩定且性質不變。不幸的是,宇宙還有其它的想法。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實驗發現了可能導致新物理學的首個證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實驗發現了超稀有過程((ultra-rare processes ))的首個證據,這可能會導致新的物理學並為其理論預測過程提供重要證據,這為尋找可以解釋暗物質和宇宙其他奧秘的粒子過程中新物理學的證據鋪平了道路。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為超新星的出現做準備,他們設計了理論和計算模型來幫助當前了解這一令人著迷的宇宙事件。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重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即將退役
    大洋網訊 12月12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深圳大亞灣現場,將舉辦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水池蓋打開的過程將通過網絡直播,對實驗進行科普宣傳。2012年3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被《Science》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等多個獎項。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使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從無到有,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對標準模型的介紹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數千名物理學家的理論和發現使人們對物質的基本結構有了深刻的認識: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一些基本粒子構成的,並由四種基本力控制。我們對這些粒子和三種力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最佳理解被封裝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青年科學家溫良劍研究員介紹大亞灣實驗相關科研進展。
  • 異常時代:粒子物理面臨越來越多的與標準模型不符的「異常」現象
    粒子物理學家經歷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只是為了研究關於μ子磁矩值的理論與實驗之間十億分之三的異常。這個差異看起來很小很小,可是粒子物理學中歷史最悠久的異常之一。在這裡,「異常」是指與理論預測相比在統計上存在的顯著差異。理論指的是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μ子異常也不是唯一的,其他異常還涉及底夸克、中微子和K介子(kaons)。
  • 物理學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未來LHC還能發現新粒子嗎?
    在我們設計的所有物理理論模型中,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有兩個共同點: 理論表明,當我們創造出標準模型中大量不穩定的粒子時,我們將會發現這些粒子會以不同的方式發生衰變,並與標準模型對單獨一個粒子的預測不同。 這些理論都預測,只要在足夠高的能量下,我們將會創造出在標準模型中不存在的、新的基本粒子。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狹義上講,此類研究通常被稱為粒子物理或高能物理。這實際上是一門最能體現物理學還原論思想的學科。相對於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其他物理學科,如光學、凝聚態物理等等,粒子物理更多屬於理論研究的範疇。因此,公眾以及很多物理學教師對粒子物理的研究內容、理論基礎以及前沿現狀了解較少。
  • 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會給標準物理模型帶來什麼影響
    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發展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從量子力學到粒子物理學、再到對玻色——愛因斯坦濃縮物的研究。物理學的進步之處也在逐漸顯現出來,而我們所在的世界,小到一花一草一木,大到宇宙星河,我們都可以得知一個幾乎不可搖動而直觀的結論——世界級一切萬物皆由物質構成的。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狹義上講,此類研究通常被稱為粒子物理或高能物理。這實際上是一門最能體現物理學還原論思想的學科。相對於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其他物理學科,如光學、凝聚態物理等等,粒子物理更多屬於理論研究的範疇。因此公眾以及很多物理學教師對粒子物理的研究內容、理論基礎以及前沿現狀了解較少。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正式退役!曾連續斬獲科學界大獎
    大亞灣實驗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都對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 傳得沸沸揚揚:在南極發現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真相到底是什麼?
    該結論與這 3 篇科學論文有關:來自南極脈衝瞬態天線(Antarctic Impulsive Transient Antenna,ANITA)的原始研究論文,發現了「宇宙射線向上事件」。再來,一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的採用冰立方微中子觀測站(IceCube)數據的研究論文說:需要考慮其他方向來解釋 ANITA 數據。所有科學論文唯一真實的結論是:微中子標準模型無法解釋 ANITA 對一次罕見事件的檢測,然而論文的假設被過度「延伸」了,一夜之間仿佛我們找到了新物理學。
  • 一種研究宇宙基本成分的新方法,徹底搞懂粒子物理學
    這些方程共同形成了一個簡明的理論,現在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標準模型缺失了一些令人費解的部分(明顯缺失的是構成暗物質的假定粒子,那些表達引力的粒子,以及對中微子質量的解釋),但它給出了幾乎所有其他觀察到的現象的極其精確的圖像。然而,標準模型仍然缺乏連貫的可視化。大多數嘗試都過於簡單,或者忽略了重要的相互聯繫,或者混亂不堪。
  • NASA最新研究報告稱:可能發現了平行宇宙的潛在證據,是真的嗎?
    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組科學家研究團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認為是平行宇宙的證據,在此證據中時間是以反演方向行進的。在2016年,該研究團隊通過一個巨大的氣球將電子天線提升到南極洲上方時,發現了一股太空中的粒子「風」,其強度比我們所見過的任何其他探測「高一百萬倍」 。
  • 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物理學發生了什麼?
    許多人吹捧說,標準模型預測的所有粒子都已經找到了,因此,模型是完整的……是這樣嗎?「說標準模型的完成意味著我們已經完成了,」 Fermi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傑出科學家、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MS合作副發言人Patty McBride告訴天文在線。「不是的。」還有大量的謎團,事實上,宇宙中大約96%的物質,仍然無法用標準模型解釋。
  • 標準模型的粒子數量以及劃分方法,一看就懂
    這就需要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了,簡單的說這個模型就是從本質上去詮釋這四種相互作用力(引力目前除外)。對於物質的基本組成大多數人了解的就是分子,再細一點就是原子或者是質子、中子。而組成中子、質子一類的還有更基本的粒子,這些粒子也屬於標準模型中的組成了。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12月12日上午,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儀式在實驗站現場舉行。圖為沉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 中國網 王振紅攝大亞灣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是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和重大科學意義的國際合作項目,也是中美兩國目前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