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輪船這些人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其實也是一個個移動的汙染源。近日,記者跟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採訪時發現,當前,在交通運輸的各個領域,都在想盡辦法,通過安裝"雷射眼"動態掃描、垃圾分類智能回收等創新的方式,從根源上杜絕汙染,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
江蘇水網密布,是全國的航運大省,港口碼頭林立。在太倉港,長江沿線泊位最大的煤炭中轉儲運基地上,這裡絲毫不見"煤飛塵舞"。
原來,這裡的貨物堆場安裝上了"雷射眼",通過布設雷射雷達對堆場進行實時動態掃描設備,可以精準控制碼頭上眾多的水霧噴淋裝置。"雷射眼"一旦檢測到堆場上空粉塵濃度超標,就會自動報警,並開啟就近的水霧噴淋裝置進行抑塵。華能太倉港務公司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曦介紹,"雷射眼"可以全天候工作,不受氣象條件的限制,一處雷達就可以控制若干個堆場,不僅效率高,環保成本也很低。這也是世界上首個將雷射雷達掃描技術應用於大型散料堆場監控的裝置,目前已取得 2 項實用專利,還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授權。
在京杭大運河徐州段,各類貨船川流不息。其中有 6 艘極為特殊,每天,它們都會主動靠近過往的貨船討要垃圾。記者了解到,這 6 艘船名為多功能汙染物回收船,不僅能對船民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大肚子"裡還能裝下行船帶來的油氣廢水及生活汙水。其中一艘回收船的負責人劉宗友告訴記者,船民投放垃圾時,都要掃一掃二維碼,輸入船東姓名、船號等信息。這樣,不僅能精確統計回收垃圾的種類及重量,還能及時發現貨船有沒有偷排行為。截至 10 月 31 日,僅這 6 艘多功能回收船就對上萬艘營運船舶順利收繳汙染物,接收各類垃圾近 50 噸。連常年在水上生活的船民都感慨,京杭運河段的水質是一年比一年好。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自 2018 年全省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江蘇交通運輸汙染防治攻堅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沿江 117 個非法碼頭全部完成整治並開始驗收銷號,85% 的港口碼頭企業已經安裝了粉塵在線監測系統,預計年底前全部完成。國省幹道、高速公路等交通環境綜合整治即將收官,全省累計已建成 1.9 萬公裡交通綠色廊道。此外,船舶汙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持續推進,2020 年底前,21500 艘江蘇籍船舶都將完成改造,實現生活汙水的"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