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上有個有趣的故事,講述一隻青蛙從池塘裡跳上岸,幾天以後又回到池塘,給池塘的魚兒講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新鮮事,說:「比如像牛,有四條粗壯的腿,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頭上有兩隻角,還會吃青草……」魚兒好奇地聽著,腦海裡也在勾勒著牛的模樣:像魚兒一樣的身子,長著四條腿,頭上有兩隻角,嘴也像魚兒的嘴一樣,只不過會吃草了……
在這裡我們明顯地看到,不論青蛙如何描繪,在魚兒的腦海裡,牛的樣子總脫不開魚兒的形象,這是由魚兒本身的見識所決定的,與理解能力無關,他沒有見過,想像出的樣子總和它曾經見過的熟悉東西分不開。引用到我們日常與孩子的交流和教育中,只要稍稍留心,就會發現,我們覺得已經講得非常清楚的東西,在孩子的腦海裡,可能只是一個「魚牛」的樣子。
我就曾經歷過這麼一件令我好氣又好笑的事,有個孩子的字寫得非常糟糕,幾次叫他寫工整他都無動於衷,於是我就告訴他,要手把筆握緊,一筆一划的寫,時間長了,就會有進步。結果過了一周多時間,這孩子跑來告訴我:「老師,手握的太緊把本子劃破了咋辦?」我愣了下才反應過來,差點笑出聲來,我說:「我叫你把筆握緊,誰叫你寫字壓那麼重了?」那孩子「哦」了一聲,才慢慢地走了。這就是我們教的和孩子理解的,差之毫厘,謬之千裡。
我才明白為什麼蘇格拉底、孔子等人會教出那麼多優秀學生,原來他們教育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話交流,而不是作業訓練,他們對學生的教育方法也是因人而異而不是整齊劃一。在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的溝通中最容易讓教師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也更容易讓學生在多次交流中發現自己理解的誤區,從而最大限度的領悟並接受老師的教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才會知道相同的知識用相同的方法教給眾多學生時,不同學生會有大相逕庭的理解和截然不同的認識。
所以,當我們教給學生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多讓學生複述或現場操作一下,看是否和我們教的有出入,即便這樣,一些細節上的理解可能還有偏差,還需要我們在日後的教學中不斷發現,慢慢糾正。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讓我們有了很多給學生直觀展示的機會,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理解誤差,但要真正消除,還需要很長時間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交流。
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我們所教的東西被學生真正理解消化了多少,而不在於我們誇誇其談地講了多少。
一點拙見,不知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