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棄上億資產,去趟寺廟後自願出家,來到終南山一茅草屋修行

2020-12-14 以沫文史

前言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質上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但同時人們的壓力也增大的了很多,人們整天夜以繼日的工作,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可以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是不喜歡財富的,除非是一些錢太多,將錢已經看淡的人,比如馬雲等等,他甚至說過自己對錢一點興趣都沒有,但是在他們發家致富之前,無疑對財富也是非常嚮往的。

劉景崇初入社會,嚮往財富

不過的確如此,當一個人物質需求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對於金錢也就變得沒有欲望了,尤其是對於那些身價千萬甚至上億的企業家們,更是如此,就比如馬雲,它們覺得自己已經賺到了很多錢,沒有必要再繼續為賺錢也辛勤工作了,而是為了更大的目標,其實除了馬雲,還有一位曾經的企業家也是如此,他曾經身家上億,但因為看破紅塵,最終選擇跟隨自己的內心,去了終南山出家當和尚去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啊。

這個曾經身價上億的富豪就是劉景崇,他曾是佛山南海區服裝企業的總經理,在剛進入社會闖蕩時,他也和普通人一樣,對金錢和財富非常的嚮往,為了能賺錢,他打了很多份工,甚至還去當產品推銷員,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闖蕩之後,劉景崇也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慢慢培養出了自己的經商頭腦,在自己的不斷努力下,他終於坐上了總經理的位置,在他闖蕩社會的艱難歲月中,劉景崇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並且還結婚身子,這個時候,他的事業也逐漸迎來了巔峰,劉景崇一時間也成為了一位人人羨慕的人生贏家。

生活逐漸有了起色之後,劉景崇並沒有驕傲放縱,而是在總經理的位置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點也不敢懈怠,身邊很多人都勸他錢也賺得差不多了,應該適當休息一下了,畢竟身體重要啊,但是劉景崇那段時間非常熱愛工作,甚至已經到了沉迷的地步,他想要證明他的價值,唯一的途徑就是工作,因此對於別人的勸說,他根本聽不見進去,依然每天都廢寢忘食的工作。

劉景崇奮鬥成為富豪,身家上億

就在這樣的不斷工作和奮鬥下,劉景崇果然在商界創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她的資產也到達了一個巔峰,足足有上億資產,因為身邊的人一直都在勸說他,但他還是不改變自己,因此周圍人都以為劉景崇可能要這樣下去一輩子了,但出人意料地是,這一切都在2015年發生了變化。

在2015年的一天,劉景崇和幾個商業上的好朋友一起去了終南山遊玩,主要是區寺廟中燒香拜佛,期望未來的事業能更加順利,也可以說是完全為了生意,陪著客戶一起來到這裡的,只有讓新客戶滿意了,自己的合同才能順利籤下來,為了籤下這筆合同,本來思想先進,從來不信服也不迷信的劉景崇專門根據客戶的喜好,研究了佛教,說的直接點也就是投其所好,獲得客戶的信任。

在來到寺廟的當天,寺院裡最德高望重的老住持紹雲和尚親自迎接,因為來到寺廟燒香拜佛的基本都是一些知名度高,身價也很高的成功企業加,因此寺廟對於接待他們非常的重視,因此也專門派了紹雲和尚迎接,而正式因為紹雲和尚的出現,才讓劉景崇徹底改變了對佛教文化的印象。

在劉景崇看來,這位紹雲和尚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看起來十分的健朗,這一幕也讓他聯想到了他的外公,頓時感到了一絲傷感,因為他覺得紹雲和尚就像他的外公一樣,因此他覺得紹雲和尚非常親切,當時就非常想坐下來好好和紹雲和尚促膝長談一番,但因為當時還要為了合同,劉景崇只能暫時放棄了這一想法。

去終南山出家當和尚

這次在寺廟中參拜進行得非常順利,最終劉景崇也和客戶成功籤約了合同,雖然一起都很順利,但在回去之後,劉景崇總覺得心裡缺點什麼,之後面對著公司和上億身價,他卻越來越感覺不舒服,每天生活在這樣一個相同的圈子中,實在是太無聊了,周圍除了錢還是錢,除了利益還是利益,他越想越感覺自己孤獨,似乎自己除了金錢,沒有任何東西了,而且賺錢的快樂他也體會到了,對於無休止的賺錢,他也逐漸失去了興趣和耐心。

在經過一番掙扎的思考之後,他決定放棄上億資產,去終南山出家當和尚,隨後,他沒有告訴任何人,獨自來到了終南山,並在紹雲和尚的主持下,成為了一名和尚,每天的工作就是吃齋念佛,在他出家後沒多久,他的妻子就找到了他,並詢問他出家的原因,但因為劉景崇態度十分堅決,妻子也很無奈,最終兩人籤下了離婚協議書,從此再也沒有聯繫。

很多人都為劉景崇的決定感到震驚,但更多的是對他的敬佩,畢竟隨隨便便放棄上億資產,放棄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選擇出家,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除非是聖人,但劉景崇確實做到了,現在說他是聖人一點也不為過吧,說到現在,可能很多人都好奇現在的劉景崇如何了吧。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諸葛亮

據說現在的他在終南山的一個茅草屋中生活,每天就是打坐和誦經,這裡沒有了商場的利益和勾心鬥角,只有藍色的天空和山間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他的生活過得十分愜意和輕鬆,雖然有時候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卻非常喜歡這樣的生活,還稱這就是他曾經每天都嚮往的事情,而他的老闆知道了他的嚮往,還專門在廣東一個僻靜的地方,為他建造了一個專門讓他修行的地方,但他果斷放棄了,因為他嚮往是終南山的自然風光,那裡才是天然的修行聖地。

參考文獻

《論語·述而》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小小年紀的王芝霞,什麼都不懂的年紀,十分喜歡寺廟,她喜歡聽寺廟的鐘聲,喜歡寺廟中的香爐的味道,每次去寺廟她都要貪婪的多聞幾下,她感覺冥冥之中仿佛有什麼東西牽引著她,對於寺廟的一切她都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她也慢慢的忘記了自己立志要追求的佛法了,有一天王芝霞來到了一個寺廟,這個寺廟喚起了王芝霞內心的追求,於是她在內心掙扎了很久之後決定要追求自己喜歡的佛法,她決定出家到寺廟。丈夫和孩子勸了她很久,在她收拾行囊離開的時候,孩子緊緊地抓著她的衣角,不想讓她離開。
  • 一位終南山修行人的歷程分享,道長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終南山的一位修行人,要問我是什麼讓我走上這條修行的道路的,我會說是命運。但也是我心之所向,因為在我們每一次由好奇變成探索最後找到答案,而後又繼續追尋另一個答案,好像我還沒有看到過盡頭……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某個事物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只要你不放棄的去尋找,就註定了未來的樣子,我也一樣……我也一樣,記得那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裡一個輟學的混混突然開始信仰佛教了,而且性格為人就好像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都感覺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5年沒有與家人聯繫,說自己可以和佛祖對話
    終南山在陝西省,海拔最高處2604米,是秦嶺山脈的一段。《左傳》稱其為「九州之險」。在終南山上有一位隱士,88歲的她在這裡隱居45年,被稱作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的名字是王芝霞,43歲皈依佛門。小時候的王芝霞就對寺廟裡的佛經非常感興趣,她的閒暇時光多是在寺廟中翻越佛經度過。到了中年,她決定放棄塵世皈依佛門,雖然丈夫和孩子百般挽留,她還是順著自己的心意落髮皈依。王芝霞先是在香積寺打坐數載,起初的幾年她總是想起自己的丈夫孩子,她覺得這是自己不夠虔誠。
  • 釋迦牟尼出家後,具體是怎樣修行的?
    公元前594年,釋迦族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在他29歲生日的前一夜,別下妻兒,悄然出家,來到著名的修仙聖地伽倻山(如今天的終南山一樣,是個隱士嚮往的地方),在那裡修行了6年之久。有人將「六年苦行」定義為佛的三災九難之一,並說佛最終拋棄了這種修行方法。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第二,學佛不必逃離生活我們學佛修行,不必跑到深山裡去面壁,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吃飯、睡覺、工作都是在修行,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以為去到寺院裡才是修行,那就錯了。曾經有一個農婦,去廬山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她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眼裡滿是焦慮。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劉景崇身家上億,卻執意出家,父母不再認他,妻子:願再無來世
    退隱出家,法名衍定如今,劉景崇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窮困潦倒的少年,而且也娶到了自己心中的姑娘作為妻子,還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和樂融融,這樣的生活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完美,甚至是我們奮鬥一生的追求。那劉景崇到底為什麼會選擇離開家人,去寺廟做夥夫,剃度出家呢?
  • 雲南大理這個寺廟,《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此出家,是天龍寺原型
    是當時的南詔國國王為了天竺的高僧修建的一所皇家寺廟,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位天竺的高僧名為贊陀崛多,剛來到南詔國就被冊封為南詔國師。在南詔國王朝時,無為寺可以說得上名氣極高,是當之無愧的雲南第一寺,南詔國王都曾經多次來到無為寺聽取經文。在大理國王朝時,一共有二十二位帝王,其中有十位帝王都是在無為寺出家的,除了帝王之外,大理國的皇室宗親中還有十五位皇家子弟也在無為寺出家為僧,無為寺當屬歷朝歷代皇親貴族出家最多的一所寺廟,這在國內是十分罕見的。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以前電視上,總看到很多武林高手,是和尚或者道士,就覺得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很牛,後來長大了,也去過一些寺廟和道觀,不過讓人失望的是,和尚和道士並非都會武功。或許會武功的和尚只能在少林寺,會武功的道士也只能呆在武當上!也許這個結論不太準確,但是曾經確實嚮往過出家人的生活,那得從我很小的時候說起了。
  • 富豪放棄過億身家,轉身「皈依佛門」,5年後兒子不願跟他相認
    佛教重視人的心靈和道德的進步與覺悟,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諦,最終超越生死苦難,斷掉一切的煩惱,得到人的解脫。所謂的解脫,也就是放下,人活一世,往往會迷戀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是錢財,或是名聲,可這些東西在死後都無法繼續享有。佛告訴我們,人生短短一是,不要執著於那些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放下即解脫。可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做到放下的。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父親找到後一腳踹出:沒錢,你就別學陶淵明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導語:終南山坐落於陝西,已有悠久的歷史,終南山最著名的元素之一,就是這裡特有的隱居文化。遠在公元前5世紀,聖人老子就隱居於此,此後,相傳趙公明、姜子牙、張良、孫思邈等人,都選擇在此定居。
  • 出家修行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很多人把「出家」想得太簡單了!
    我們習慣上將遁入空門的人稱為出家人,但是對於出家的本質是什麼卻沒有幾個人能懂。出家這一說法並非出自佛教,事實上它是古印度的一種傳統產物。在古印度佛教之前的主流宗教即婆羅門,其教義中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大階段。
  • 為了修行,他放棄億萬家產削髮為僧,已出家28年,現母親仍在等他
    在生活裡,每時每刻都有分岔路存在,怎麼走、去哪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也許選擇會給我們帶來諸多議論,但只要這是自己需要的那種人生,那就足夠了。人們常常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們的生活在如今早就在現實的壓力中,變成了對物質的不斷追求。可倘若讓你試想一下,在你功成名就擁有財富與名譽的時候,突然放下一切選擇了遁入空門,這可能是完全難以做到的一件事了。
  • 想要修行佛法,必須要出家嗎?
    說到修行佛法,誠然到寺廟裡出家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因為有的大佛寺中會有藏經閣,裡面有很多的佛經可以供我們研讀,另外,寺院裡的師父、住持也會對我們加以指導,讓我們少走彎路。還有師兄和我們一起學佛,相互鼓勵,仿佛又回到了美好的學校時光。
  • 去秦嶺終南山下趕大集,不僅東西很便宜,還能偶遇山裡的隱士和修行人
    我喜歡趕集,無論是住在秦嶺終南山的10年,還是在城市的時候,都會抽空去趕大集,那種場面,那種價位,那種買東西的感覺,讓人覺得很舒服。 以前住在秦嶺終南山子午峪、天子峪、石砭峪這邊的時候,喜歡沒事的時候去子午鎮趕集。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後來為了養活自己,他7歲時就離家乞討,後來無意之間聽到了有人在唱《湘子傳》,韓湘子出道成家的故事在張至順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開始對道教充滿了嚮往。後來他陰差陽錯地來到部隊,由於張至順從小食不果腹,所以長得十分瘦弱,並沒有被分配到戰場上去,他負責趕馬車運輸炮彈。
  • 山東不該被忽視的寺廟,相傳唐僧在此出家修行,免費對外開放
    提起我國的寺廟,人們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國是一個佛教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佛教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第一大宗教。古代人們建造了許多寺廟。這些古剎經過歷史的洗禮,現在流傳下來的已經不多了,現存的寺廟也有不少是重建的。
  • 終南山有5000多名從業者,食物短缺,泡菜變成「神仙菜」
    人人都想成為修行不朽的人,但誰能真正忍受日日夜夜無聊、無聊、缺乏物質生活?的確,陶淵明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讓許多人對隱士修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會在意他的豆芽南山,草盛稀疏呢?隱居不是一次說走就走之旅,相反,他是一次極其艱難的人類實踐,你不能吃苦去堅持,還需要一定的生存智慧在其中。
  • 油麻菜:每年夏至,張至順道長都要像候鳥一樣回到終南山……
    在一塊大石頭上給土地爺磕過頭之後,我們來到一片開闊地。我在小慧師兄的相機裡曾經看見過這個場景,傳說中的八卦頂離我們已經很近了。五十年前師父在這一帶幫助藥廠看倉庫。這裡地勢平緩,朝陽,四周群山環繞,旁邊有溪水流過,他就動心起意搭蓋了一個茅草屋。後來上山採藥的人來來往往,他就遷到離這不遠的另一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