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我市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成為全省第一個也是東北三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城市。山城通化,繼獲得「全國森林城市」「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市」之後,再添一張「國字號」生態城市名片。
「十三五」時期,我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擁有藍天、碧水、淨土是每個通化人的心願,也是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於這樣的理念與堅守,「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萬眾一心、持續發力,大力實施三大攻堅:
——水汙染防治攻堅。加大力度推進渾江、鴨綠江、輝發河等重點流域水生態修復工作,對城市汙水處理廠、重點企業汙水處理站實施提標改造,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進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得到有效保護,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全市重點流域12個國省控斷面水質保持穩定,鴨綠江雲峰等4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國家考核標準。全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持續鞏固提升,5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截至目前,已完成2臺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域拆除10蒸噸以下小鍋爐700餘臺。同時,管控建築施工、道路運輸等揚塵汙染,嚴控露天燒烤,完成秸稈禁燒劃定和管控方案,制定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促進我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圓滿完成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尤其是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逐年遞增,2019年實現338天,2020年前三季度優良天數達標率94%。
——土壤汙染防治攻堅。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修復,完成14個高關注度地塊採樣工作和151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調查工作,質控通過率100%。開展農用地質量劃分工作,安全利用農用地面積20819畝,嚴格管控農用地面積643畝。完成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基礎排放量核算和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工作。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65個,受益人口7.74萬人。
此外,我市生態區創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通化縣、集安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集安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柳河縣、輝南縣、東昌區被省生態環境廳命名為吉林省生態縣(市、區)。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生態鄉鎮52個,佔鄉鎮總數的88%,其中國家級25個、省級27個;創建生態村584個,佔行政村總數的85%,其中國家級15個、省級99個、市級470個。
「十三五」時期,市委、市政府把落實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列入全市「十大行動、百項工程」重要戰略部署,組織召開多次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重點問題整改和重點信訪案件辦理進行現場督辦,有力地推動了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62個,正在推進10個,完成率86%。
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站在新起點,我市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唱綠色戲,加快推進新時代綠色轉型、全面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
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希國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重點圍繞「七個強化」開展工作。一是強化提升環境質量,鞏固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果;二是強化大氣汙染防治,完成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三是強化水環境治理,確保飲用水源和流域水環境安全;四是強化農村汙水治理,加快汙水治理設施建設;五是強化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建立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六是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人居環境;七是強化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全面完成整改任務。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日子越過越舒服。」這是通化人的共同感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的生態畫卷正在山城通化徐徐鋪展。
記者:王遠洋(通化日報)
主審:趙成洪
審核:宋振宇
編輯:徐基砝 趙子程
校對:劉力萱
【來源:通化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