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星評《俄羅斯文學》︱「迷宮」內外的普希金與俄國文學

2020-12-19 澎湃新聞

《俄羅斯文學》,[英]卡特裡奧娜·凱利著,馬睿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372頁,39.00元

譯林出版社引進了牛津通識讀本叢書,其中包括卡特裡奧娜·凱利所著的《俄羅斯文學》。該書已由馬睿譯出,並於2019年12月正式出版。作者凱利是牛津大學的教授,她在「前言」中已明確,不希望把這個讀本寫成一部「循規蹈矩的文學史」。那麼,究竟要怎樣寫,會寫成什麼樣?初讀下來,發現這本書的寫作確實與眾不同,既不是作家生平與作品的羅列,也不是對文學運動的概述或文學鑑賞。凱利的做法頗為獨特,她將普希金的《「紀念碑」》一詩拆解開來,從中挑出七句詩來表徵作家崇拜等俄國文學傳統,並將這些傳統一一揭示出來。在完成拆解「紀念碑」這一步驟後,凱利開始「拆解」七句詩所表徵的俄國文學傳統。藉助這些 「路標」,凱利開啟了對俄羅斯文學這座「迷宮」的「發現之旅」,並使之呈現出立體性、動態性和開放性。

1836年,普希金創作了被當作「文學遺囑」的一首詩,名為《「我為自己豎起來一座非手造的紀念碑」》,全詩分五個小節,共計二十行。凱利在撰寫《俄羅斯文學》一書時,將普希金的這首詩作為抓手。在該書的「前言」和第一章中,作者對該書的寫作方法,尤其對選擇「紀念碑」作為抓手的原因作了說明:「不光有助於了解這首詩本身的意義,至少同樣有助於了解俄羅斯文化價值觀的演變」,還在於「在短短的五小節二十行詩中,它提出了七個主題,它們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俄羅斯文化中引起了廣泛共鳴」。

普希金

第一章以詩句「我為自己豎起來一座紀念碑」為標題,主要探討作家紀念物和作家崇拜現象,揭示了各種形式的紀念碑被賦予的意義。第二章選用詩句「我的名字將傳遍偉大的俄羅斯」,認為普希金更希望讓作品成為自己的「紀念碑」,討論了文學作品的傳播問題,涉及十八世紀末開始的圖書審查制度、文學「進步性」、審美保守主義等文學和文化現象。第三章以《「紀念碑」》第二小節中的詩句為標題「我的名字會遠揚,哪怕僅僅有一個詩人流傳」,既展示了普希金對後世作家的影響,譬如《青銅騎士》在安德烈·別雷的現代主義小說《彼得堡》中的迴響等,也指出普希金在文學語言、體裁創新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有被誇大之嫌,譬如他「沒有為鴻篇巨製的心理小說提供典範」,託爾斯泰、契訶夫、布羅茨基、西尼亞夫斯基等不同時代的作家都有「反普希金」的表現。第五章題為「我的詩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感情」,討論在俄羅斯習慣於將作家看作「思想大師」這一傳統和現象:別林斯基希望普希金創作「有著無懈可擊的嚴肅性和對全民族的重要意義」的作品,果戈理的作品「強調其社會責任」,託爾斯泰主張藝術要「致力於善的傳播」等,話題涉及到權力、意識形態和藝術創作的關係,談到了作家們的「道德妥協」現象,並指出西方讀者對俄羅斯文學的期待:「許多西方讀者希望俄羅斯作家為他們提供直接無反諷的倫理問題討論,全然不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在西方早已過時。」第六章以詩句「和愚蠢的人們又何必較量」為題,探討女性寫作問題。第七章「她的各族的語言都將把我呼喚」,主要討論了普希金、萊蒙託夫等人所代表的俄羅斯文學傳統中的「中心意識」,指出:「19世紀和20世紀的俄羅斯作家都棲居在一種帝國意識之上,他們往往將非俄羅斯人看成多彩的民族學展品,看成或古怪或有趣的他者。」第八章「哦,詩神,繼續聽從上帝的意旨吧」,探討俄羅斯文學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認為俄羅斯文學的獨特性「恰恰在於它能夠擁抱精神和物質兩個世界」。在全書的最後,作者提醒讀者不要誤以為「已經抵達了迷宮的中心」:「相反,這樣的中心並不存在: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回到起點的小逕入口。」

凱利在讀本最後所說的「回到起點」,既表明她對俄羅斯文學的介紹已告一段落,也是一種提示,希望讀者意識到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史,它對任何作家、作品或文學現象都未做出「定論」。顯然,這不是人們通常見到的那種文學史,而是從社會文化視角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學歷程,是一部鮮活的文學史,其首要的一個特徵即為立體性。

我們知道,在平面造型藝術中,要獲得立體性的效果,需要藉助明暗、透視、色彩等藝術造型手段。在這部《俄羅斯文學》中,突出明暗關係成為體現人物或創作之立體性的方法之一。時至今日,歷經二百多年,俄羅斯歷史上早就形成了「普希金神話」,普希金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被稱作「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如果採用視覺感受形成的明暗關係去判斷,對普希金的這些稱頌顯然屬於「明」的一面。要體現普希金這個人物的立體性,自然需要補全其「暗」的一面。為了獲得真切的視覺印象,明與暗缺一不可。普希金有時讓人覺得陌生,蓋源於此:「對普希金感覺陌生的不光是外國人,俄羅斯評論家也談到過這一點。親西方的評論家認為,這表明普希金是真正的文明人,是可恥的落後社會中的一枝獨秀;而在民族主義者看來,這是個重大的悲劇,象徵著知識分子與『俄國人民』的疏離。」

在意識到普希金身上存在明暗關係不合理這一缺陷後,作者凱利在撰寫《俄羅斯文學》這本書時採取了多種手段,她要為光彩照人的普希金形象補上「暗影」,以使之獲得立體效果。譬如,在提到1880年開始矗立在莫斯科普希金廣場上的雕像時,除了談到這座普希金雕像巧妙地表現出詩人靈感乍現的瞬間外,還談到雕像留給列夫·託爾斯泰的印象:像一個男僕在向主人宣布「上菜了」。更為可笑的是,在雕像的底座上,竟然鐫刻著《「紀念碑」》這首詩,而這首詩的「主題恰恰是將詩歌的活的豐碑與死沉的金石截然對立」。此外,書中還談到普希金「嗜酒如命,沉溺嫖賭,酷愛醋慄果醬,而託爾斯泰對上述四樣中的至少三樣同樣偏愛有加」。在論及普希金的創作時,認為普希金的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並非別林斯基所謂的「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而是「偷聽八卦的有趣篇章和『操縱情節』的實例」。在介紹普希金有「民族詩人」稱號的同時,也沒有迴避披薩列夫的評論,後者曾稱《一八二五年十月十九日》一詩為「通篇押韻的胡言亂語」。在提及普希金的《青銅騎士》《黑桃皇后》等作品時,也不忘關注他的秘密作品如《加百列頌》等。當然,在介紹其他作家或作品時,同樣未曾忘記這種明暗關係,譬如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普遍人類自由的預言家」之時,不忘指出他在《作家日記》(1876-1881)中顯而易見的泛斯拉夫彌賽亞主義和反猶主義。簡言之,凡書中論及的作家或作品都沒有被簡單地蓋棺定論,圍繞著他(它)們的爭論仍在繼續:對作家形象的塑造體現著明與暗的依存關係,對作品的解讀和評價保持著褒與貶的對立狀態。所有這些努力都在迴避「定論」,而是指向作者凱利所說的目標——「回到起點」。

陀思妥耶夫斯基

動態性可視作《俄羅斯文學》寫作策略的第二個特點。在介紹一位作家或者一部作品時,將其在不同評論家、不同思潮、不同時代語境下所獲得的「狀態」呈現出來,即是我們所說的動態性。動態是相對於靜態而言的,在文學史寫作中留心並體現動態變化,自然有助於擺脫刻板而僵化的寫作範式,避免將文學史變成簡單的資料羅列。這種動態性體現在全書的每一部分,限於篇幅,在此僅以第三章為例加以說明。第三章談論的主題是「普希金與俄羅斯文學正典」,討論了普希金及其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經歷的跌宕起伏,人們對詩人的態度多有變化,呈現出一種動態過程。

在十八世紀末,作家的作者身份得到強調,開始實行圖書審查制度,旨在讓作者對自己所寫的東西負責,不再提倡匿名出版。此時,「俄羅斯需要能和法國、德國或英國文學分庭抗禮的文學」,這種局面讓普希金有了使命感,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成為「民族詩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評論家皮薩列夫評價普希金的一首詩為「通篇押韻的胡言亂語」。1880年在莫斯科豎立普希金紀念碑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講話和屠格涅夫的致辭都充滿了溢美之詞。1898年託爾斯泰在《藝術論》中,「譏諷人們居然把普希金這麼一個花花公子和好色之徒塑造成民族聖賢」。1899年,普希金誕辰一百周年,人們對「民族詩人普希金」的崇拜有增無減。二十世紀初,相對於契訶夫、果戈理、拉季舍夫、薩爾蒂科夫-謝德林、高爾基和託爾斯泰,普希金並不受歡迎。在將進步性作為衡量尺牘的年代,詩人普希金要讓步於羅蒙諾索夫、涅克拉索夫等人。1920年代,「普希金被認為是藝術天分極高但觀點可疑的人」。1949年普希金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被譽為「天才中的天才」。後來,由於審美保守主義泛濫,人們能讀到的普希金作品僅有兩部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和《上尉的女兒》。這一章從圖書審查制度談起,考察了普希金的形象建構及其作品在解讀或評價上的動態性變化,讓讀者置身於社會歷史文化的「鬥轉星移」之中,參悟與思考俄羅斯文學的現象與特質。

《上尉的女兒》

開放性可算作《俄羅斯文學》寫作策略的第三個特點,表現為敘述角度的對話潛質、問題討論的未完成性等多個方面。開放性與前面提到的兩個特點(立體性、動態性)相輔相成,共同展示作者凱利的一種姿態,即她歡迎廣大同行與讀者參與討論。

首先,《俄羅斯文學》一書的敘述角度具有對話潛質。正如該書的序言作者劉文飛教授所言,西方作者「似乎更願意從文化史、思想史、民族精神發展史的角度來打量俄羅斯文學」,這明顯有別於採用進步性、人民性等概念去考察俄羅斯文學的習慣做法。本書作者凱利作為西方學者,她在介紹俄羅斯文學時,所採取的敘述角度更具西方特色。相對於羅列作品清單等文學史寫作「套路」,凱利的做法簡直屬於離經叛道。除了凱利挑中的《「紀念碑」》的七句詩,其餘十三句詩為何沒被選中?它們是否也能發揮「路標」的作用呢?《俄羅斯文學》一書在章節和主題設計等方面不走尋常路,由此帶來的「發現」也不會尋常,這必然導致該書與傳統文學史之間的對話。

此外,開放性還表現為問題討論的未完成性。就拿對普希金的評價來說,我們在「前言」中讀到的話是這樣的:「普希金與但丁、莎士比亞或歌德一樣,天賦異稟,思想深邃;閱讀他的作品回報頗豐。」而書中另一處則提到,「普希金崇拜的浮誇風氣惹得人們把他理解為小丑、遊戲者、可與之『散漫溜達』的討喜熟人」。作者之所以同時提供性質絕然不同的信息,是想讓讀者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問題討論正處於「進行時」。作者忙於張羅一場超越時空的圓桌會議,邀請普希金的不少同行參加討論,發言者立場各有不同,甚至針鋒相對:別林斯基宣稱:「每一位受過教育的俄國人都應當擁有一部普希金全集,否則他就沒有資格聲稱自己受過教育或聲稱自己是俄國人。」託爾斯泰則稱普希金是「花花公子和好色之徒」,布羅茨基在《獻給瑪麗婭·斯圖亞特的二十首十四行詩》中,不無嘲諷地戲仿普希金的《「我愛過您」》……

我們知道,開放性是相對於封閉性而言的。作者在書中並置各種「他者」的聲音,無形中讓作家或作品保持著「熱度」,表現出活力,從而脫離封閉狀態。《俄羅斯文學》的寫作策略具有開放性,還在於它重視考察俄羅斯作家與西方作家之間的影響關係。譬如,談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與簡·奧斯汀的《勸導》、維克拉姆塞斯的《金門》之間的相似性,談到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與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之間的關係,狄更斯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阿赫瑪託娃對T. S. 艾略特和詹姆斯·喬伊斯的崇拜,茨維塔耶娃對賽珍珠的痴迷等。

列夫·託爾斯泰

《俄羅斯文學》一書的作者以超人的學術勇氣、開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學養,拋開羅列作家或作品清單的文學史慣常做法,而是聚焦俄羅斯文學的熱點問題,追根溯源,旁徵博引,將俄羅斯文學生態的立體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確,《俄羅斯文學》不是一本「循規蹈矩的文學史」,沒有流於固化知識的陳述,而是如該書作者所希望的那樣,旨在「激發思考,激起爭論」。總之,這是一本不落俗套的書,無論是書的寫法,還是書的內容,當然還有譯文的精準,都能激起閱讀的興趣,給我們的認知帶來一份新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年)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俄國現代文學的創始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 文壇巨匠普希金一生傳奇,欣賞他十句名言,俄國文學之父實至名歸
    從17世紀至今,俄國文學名家像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諸多名家當中最愛的還是那位巔峰級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過,今天不講陀思妥耶夫斯基,要講述地是他的前輩——普希金。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俄國只保留一位文學家的話,這個人非普希金莫屬。
  • 文學經典與國家形象:世界認知俄羅斯的一扇窗口
    放眼當下,大大小小的文學節、翻譯家大會在俄羅斯不同城市舉辦,人們自發組織和參與的詩歌朗誦會等也數不勝數,可以說,文學是糅進俄羅斯人生命之中的。2020年6月6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俄羅斯在線上舉辦了「閱讀普希金」大型詩歌朗誦會,來自不同國家的俄語專家及詩歌愛好者,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朗誦詩歌,回首「黃金時代」,與普希金「握手」,向文學致敬。
  • 黑人文學巨匠:大仲馬和普希金
    亞歷山大·普希金普希金在俄羅斯被譽為民族英雄。以至於他的生日——6月6日——成了俄羅斯的一個節日,用來紀念他對俄羅斯文學的貢獻。年輕的普希金家境富裕,到處是僕人和豪宅。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喜歡聽他的祖母漢尼拔給他講關於他著名的來自遙遠國度的黑人曾祖父的故事。
  • 普希金之後,俄國再無詩人
    提及俄羅斯文學,就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那就是普希金,這位偉大的詩人,幾乎是一個人建立起來用俄語寫詩的標準,他的文章、詩句至今仍在俄羅斯廣為流傳,有著意味著無限的意義,無論是在整個文學史上,還是俄羅斯民族、俄羅斯語言自身。
  • 普希金在俄國的地位有多高,他到底做了哪些事
    說起俄國的文學,很多人都比較了解,因為俄國文學在整個國際上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19世紀、20世紀的俄國,產生了眾多影響世界的文學家。可以說光是俄國的文學家就可以說整個西方國家相媲美了。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託爾斯泰、果戈裡、高爾基等。
  • 18日下午雲上聽名家談俄羅斯文學
    如果你錯過了俄羅斯黃金時代的文學作品,那你就錯過了世界文學殿堂最閃亮的星星。俄羅斯文學自18-19世紀之交進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的新文學和新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果您無法到達書展現場,也可通過封面新聞視頻直播平臺,聽到「金色俄羅斯叢書」主編、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導汪劍釗,《世界文學》主編、「藍色東歐叢書」主編高興,川大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池濟敏,編審林文詢,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亞丁,在「空中」為大家奉獻一場高質量的俄羅斯文學盛宴。
  • 《俄國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20世紀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
    俄國文學(俄文: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這一概念在廣義上指所有俄語國家的文學,不僅包括俄羅斯,也包括前蘇聯諸加盟共和國的文學。在蘇聯解體後,這一概念的範圍縮小,僅指俄羅斯一國的文學。由於俄羅斯的文化疆界在歷史上的多變和不確定性、俄語發展過程中的種種政治因素,「俄國文學」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多爭議和含混。
  • 專訪|俄羅斯文學為何群星閃耀?談談它的「白銀時代」
    上周,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俄羅斯國家電視臺宣布他和政府全體辭職。消息一出,迅速引發世界廣泛關注。俄羅斯國內政治,連同這個國家一起迅速成為焦點。政治上的俄羅斯令人捉摸不透,充滿不確定性,而文化上的俄羅斯,有人覺得是沉鬱的、浪漫的。俄羅斯文學尤其令人矚目。
  • 汪劍釗:在盛產詩歌的俄羅斯,普希金不是孤獨的太陽
    ——普希金《紀念碑》誠如普希金所言,提起俄羅斯詩歌,我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他的名字。普希金因其天才般的語言與創造力,被後世奉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其生活的時代也被看作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別林斯基曾在《一八四〇年的俄國文學》中稱:「正是從普希金開始,才有了俄羅斯文學」。不過俄羅斯詩歌之所以為世人矚目,絕不是只有一個普希金就能做到的,跟這顆太陽一起閃耀的,還有不少光亮度與之接近或稍微暗弱一點的詩歌星星。汪劍釗說,人類是上帝為這個世界而創作的一部史詩,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片段。
  • 布爾加科夫:被埋沒的俄羅斯文學大師
    著名文學創作論集《金薔薇》的作者、俄羅斯作家帕烏斯託夫斯基在臨終之前曾如此說道,言語之中不乏惋惜。帕烏斯託夫斯基提到的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1891—1940),這位早逝的「白銀時代」文學大師,曾長時間被埋沒於一度無比絢爛又一度無比沉寂的俄羅斯文學史。
  • 讀《文學回憶錄》看十九世紀歐洲文學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文學回憶錄》,本書基本上,把人類文學的歷程全部介紹到了,從最早期的希臘文學到二十世紀的文學,以及現代流行於世的主流文學流派,都有一一提到,我主要感興趣的方面是有唐詩,宋詞,文藝復興與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十九世紀俄國文學。
  • 從普希金到契訶夫,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家們是如何描寫小人物的?
    19世紀30年代之前,俄羅斯流行著追求華麗詞藻與遠離生活的浪漫主義,或充斥著虛假淚水的感傷主義的貴族文學。1830年,俄羅斯的文學之父,普希金突破貴族文學的樊籬,以平時自然的語言,創作了短篇小說《驛站長》,他第一次把筆端伸向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驛站長》的出現,震動了當時的俄羅斯文學界,高爾基盛讚它,「開創了俄國文學中的現實主義。」
  • 俄國文豪普希金,因老婆出軌與人決鬥被害死,有可能是國王的圈套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 普希金代表作《給一個異國女郎》
    普希金代表作《給一個異國女郎》 2020-09-21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普希金之死:為愛而生,為愛而死!
    這首1829年創作的《我曾經愛過您》是有「俄國詩壇的太陽」之稱的偉大詩人普希金最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普希金(1799—1837)——俄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十九世紀俄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只有短暫的38年,卻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文學成就。
  • 一代文學巨匠普希金為女人決鬥而死,暈輪效應害人不淺
    今天給大家用文學巨匠普希金英年早逝的故事給大家講一下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日暈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指在人際交時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普希金是俄羅斯著名作家,他就是受暈輪效應的受害者。當時的普希金瘋狂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娜塔莉,經過不斷追求娶了她。
  • 普希金筆下的小人物:小人物形象的發展演變
    18 世紀以來俄國文學史上先後出現過古典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等文學思潮。在諷刺劇作家馮維辛的《紈絝子弟》裡,阻礙俄國社會前進的主要社會根源--農奴制的罪惡早早就被彰顯了出來。19 世紀的俄羅斯文學與俄國社會革命運動密不可分,19 世紀上半葉發生的兩大歷史事件對俄羅斯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812 年的衛國戰爭在喚醒俄羅斯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之餘,更是激發了民族的自我意識。他們發現,與他們一起保衛家園的勞苦大眾在戰鬥中卻仍受欺壓,戰後也並未改變原本貧苦的生活狀況。
  • 「沙皇的黑人」:普希金的非洲血統
    普希金(1799年10月15日-1837年2月10日),俄國文學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后》等。回顧普希金的一生,讀者會發現,他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膚色上。雖然他有「藍色」血統,但他膚色偏黑。
  • 普希金寫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可知道他的死因後,忍不住笑了
    中國讀者認識普希金,得源於這一首被選錄進語文課本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會使人認為普希金是一位飽經風霜但沉著冷靜的智者,然而生活欺騙了普希金,而普希金卻欺騙了我們。還有人會說,這就是一篇量產的雞湯文,為什麼在詩壇的地位竟然如此之高,甚至被選為了現代詩必背?這是因為普希金在俄國文壇是統治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