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逸馬集團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連鎖節在北京開幕。此次連鎖節以「連贏天下·鎖定未來」為年度主題,近1000名連鎖企業家、行業領袖、商界導師們齊聚一堂。
(2019中國連鎖節現場)
知名便利店企業7-11母公司伊藤洋華堂的執行董事片山裕介作為嘉賓出席,會上發表了《市場變化的對應和企業基本理念的徹底貫徹——Seven&I Holdings的企業構想》的主題演講。
(伊藤洋華堂的執行董事片山裕介)
現場,片山裕介為大家介紹了日本成功零售企業7-11的基本情況:Seven&I Holdings是從伊藤洋華堂發展起來的集團性公司,除了伊藤洋華堂,還有全球知名的7-11等。其中7-11是一個全國性的連鎖店,在全世界有大概6萬個店鋪。從45年前進入伊藤洋華堂到五年前退休,片山裕介見證並領導著伊藤洋華堂公司從一個市值300億日元的小型零售商場,到銷售額高達10萬億日元的零售大公司,他笑稱:「這已經遠遠超過了阿里巴巴8萬億日元的銷售額」。
(成長了500倍的零售公司——Seven&I Holdings)
對於目前全球的經濟市場,片山裕介表示「現在的世界局勢是不透明的、看不清的,將來會是什麼樣也無從判斷。」在這種環境局勢下,片山裕介將Seven&I Holdings零售業經營成功的兩大秘訣拿出來跟現場企業家們做了詳細的分享與探討。
一、Seven&I Holdings只是專注於本業——零售
可能有很多零售業的從業者賺了錢之後會拿去投資不動產,片山裕介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情,他引用了企業以往管理者所說的「我們是零售行業,難道要用買房、買地去投資不動產賺錢嗎?」這句話表達了自己只專注零售業的立場。
在泡沫經濟時代,當時日本數一數二的零售公司在公司運營上十分優秀,卻由於拿賺來的錢去投資其他地方導致破產消失了。而Seven&I集團,即使是在這樣的時代,它對於不動產、金融方面的投資也是什麼都沒有做。
同時,7-11公司的資金調配是經營的重要一個項目,他們從不去買店鋪,而是依靠租店鋪來運營。
這些都告訴大家:做零售,不要去做一些不相關的事情,要把所有的心思放在靠零售去賺錢,專注本業,即使路再難走,也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至於在自己的本業上,如何才能形成差別化?這是大家自己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片山裕介認為,本業中的商品、技術、系統、服務等要素,無論哪一個成為了優勢,都是可以造成差別化的。像松下電器,雖然它的商品在技術上落後於TOTO和INAX,但是因為服務優勢成為NO.1。
(本業的要素組成)
二、始終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1.社會的高齡化少子化帶來的消費者需求變化
在中國經濟持續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的成長很快,片山裕介覺得日本在數據應用和AI技術應用方面,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指導中國的方面了,但由於日本人口的高齡化、少子化、以及社會的成熟化程度高等社會原因,日本零售業關於對客戶想法需求的緊抓和服務方面,其實日本比中國強非常多。
片山裕介認為他能傳授給中國零售行業的就是:做零售最主要的就是盯住客戶。即思考「如何觀察客戶」、「如何滿足客戶煩人需求」,這些仍是當下中國零售業以及所有實體店應該高度關注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顧客的思維方式和需求已經隨著時代變化在變化。片山裕介分析了日本從60年代至今,人們消費觀念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日本的經濟高生長結束之後,經濟進入穩定,消費者物質上的需求轉變進入到對物質品質的要求。這些在今天的中國同時存在,這讓觀察分析消費者變得更加困難,也更加必要。
2.網店和實體店的根本差異
在中國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成長的是非常快,但是阿里巴巴沒有想把每個產品賣給更多客人,他們電商是怎麼想的呢?是讓一個客人買更多的商品,這是他們的思路。所以,現在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電商和實體店的銷售理念是不一樣的。
像下圖所示:
(實體店與網店不同的銷售模式和理念)
實體店開發一個50元的產品,銷售給1萬個人,最終得到的就是500萬人民幣。而電商的銷售模式和它的理念就是每一個客戶讓他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每一個客戶的銷售額是5000人民幣,但是只要賣給1000個客人也許就可以得到相同的銷售額。
並且像阿里巴巴這麼強,實體店如果用相同的方法去跟他們競爭,其實是根本競爭不過的。現在因為有網商出現,實體店在下降,那現在經營實體店的是不是把電商當做敵人呢?片山裕介認為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商業業態。
3.零售是地域密著型產業,要滿足消費者的生活文化習慣
當然只有實體店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也是有的,比如賣體驗。
什麼是體驗?片山裕介將其界定為能讓消費者產生感動、感謝、驚喜等情感,讓消費者受到震撼的東西,但這種體驗必須能夠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做到這一點的,往往每天都能顧客盈門。
(伊藤洋華堂的執行董事片山裕介發表講話)
那是不是這樣效仿也可以成功呢?片山裕介認為並不是,必須跟當地民眾的情況相匹配才能成功,否則也成功不了。
為什麼這樣說?像家樂福、沃爾瑪、亞馬遜在中國這樣一個零售業還沒發展起來的地方是水土不服的,它們都業績不太好。這證明零售行業是與地域緊密結合的行業,不能簡單移植,而要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群體的不同消費需求。
比如在中國北京有一個零售業成功的實例拿到上海,也不一定成功,如果一個零售商在北京成功了,拿去上海,那就必須和上海民眾的生活習慣相匹配才能在那裡生存下去。因為零售行業如果它注視的目光偏離了消費者本身就是錯的,比如說照搬一些大數據或者模仿從其他地方學來的經營方式,都是成功不了的。
所以,片山裕介最後再次提醒經營實體店的經營者們:必須認認真真的觀察一下,找到消費者的需求——周圍的消費者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的習慣是什麼?語言是什麼?文化是什麼?
片山裕介的此次分享也與逸馬集團董事長馬瑞光在本次連鎖節上所提到的「VUCA」時代不謀而合: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劇變,企業的本質都始終如一,即滿足客戶的需求。要以客戶為中心,通過自有品牌,定製產品,提供極致服務,超越客戶的期待。同時為企業提供增長驅動和利潤豐收,從而實現「更精·品」。
據悉,中國連鎖節由逸馬集團2017年開始主辦,今年已經是第三屆,三年來足跡踏遍了法國巴黎、日本東京、中國濟南、深圳、蘇州、杭州、包頭等城市。本次大會設立了「更美·力——梵谷指數品味商業未來」、「更輕·高——無形資產鎖定無本萬利」、「更精·品——精益管理驅動極致產品」、「更數·智——5G數據預見智能生活」四大板塊。除了片山裕介,還有很多不同行業的大咖為參會來賓進行了精彩的主題分享,共同探索中國連鎖企業全球化新路徑中所需要的全球化意識和創新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