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羅馬史50#歐美歷史64#世界史68#戰爭史32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但拜佔庭帝國從未將東哥特人視作合作夥伴,而是趕盡殺絕。原因何在?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

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威嚴的查士丁尼大帝

當時,進駐義大利的哥特人將阿里烏斯派信仰帶到了這裡,威脅到了基督教的統治秩序。對此東部帝國一再重申,只有信奉「三位一體」的上帝才是獲得拯救的基石,但哥特人還是保留了他們的傳統。他們違背了教會宣揚的信條,到處組建阿里烏斯派的小教堂。阿里烏斯派不提倡教職人士擁有地產,這種理念同樣打擊了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正教教會。

阿里烏斯派洗禮堂

除了領土爭端和宗教糾紛以外,二者並沒有更大的矛盾。從芝諾冊封哥特人為西羅馬帝國國王開始,歷任哥特人領袖在名義上都取得了統治西羅馬的執政合法性。狄奧多裡克也是如此,皇帝曾將象徵權力的紫袍和印章贈予了他,他轉而向皇帝和教會發誓要「守衛好帝國西疆」。但當查士丁尼對此感到不滿時,哥特人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

芝諾

二、哥特人的親羅馬政策

哥特人一直未察覺羅馬人的敵意。從入主義大利開始,他們就實施了一系列以羅馬為師的「同化政策」。

其一,哥特人並沒有殘忍報復曾與他們殊死搏鬥的羅馬人民。入境後,他們照搬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形式,將義大利劃分為一個個「大區」。他們也對當地人抽稅,但是負荷極低。在戰爭年代,東羅馬無數次將義大利當作他們的兵員地和糧倉,事實上破壞了義大利的生產。而哥特人則樂於採取實物稅和勞務稅相結合的方式,幫羅馬人修復和重新修建了馳道和一些著名的建築。

其二,哥特人並沒有以徵服者的姿態自居,反而樂意接受羅馬人的文化。當哥特人以被剝削的身份寄居在羅馬邊境時,羅馬人常鄙視他們。可當這些「高尚者」和「優雅的老爺」們被他們口中的野蠻人徵服時,哥特人並未詆毀羅馬文化,反而畢恭畢敬地模仿起羅馬人的衣著和語言等。由此可見,哥特人的確是真心實意想要加入「羅馬文化圈」的。

羅馬皇帝與哥特人談判

其三,哥特人雖然堅持阿里烏斯派信仰,但始終尊重羅馬正教的教職人員和羅馬人的信仰自由。在哥特人治下,羅馬人享有自由選擇教派的權利。6世紀初,哥特統治者還組織了一批傳教士深入義大利鄉村,在溝塹縱橫的山嶺中傳播福音。這批傳教士中多有正教徒,他們都得到了皇帝的資助。

狄奧多裡克嘗試獲得人民的臣服

其四,哥特人處處尊重東「羅馬正統」。至狄奧多裡克時代,哥特人中間一共流行過三種不同的銀幣,前兩種均為東羅馬發行的新幣,後一種是哥特人煉製的西羅馬銀幣,這類錢幣上清晰地印著「不可戰勝的羅馬」這樣的文字。從《狄奧多裡克敕令》還可看出,羅馬法的條例和內容已然成為帝國法律的基礎。可見哥特人心中的羅馬至尊概念是多麼清晰。

偉大屬於羅馬

三、羅馬人對西部地區的「再徵服」

無論如何努力地融入帝國,羅馬從來也不願將哥特人視作夥伴。查士丁尼當政之後,所做的一系列改革都是為徵服西部而努力的。查氏繼任皇位時,東羅馬因打通了與北部瓦良格人的交易通道而獲得了新的稅源。從北方運來的毛皮、蜂蜜在東方市場上賣出了好價錢,帝國的金庫愈發充盈。

瓦良格人與羅馬人互市

查氏為了穩固後方,首先推行了帝國官制改革。他參照波斯的官僚體系設計出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系統,並在高層間安插自己的親信以便控制政局。其次,查士丁尼為給養軍隊,向帝國直轄的各省區派駐徵稅官,對當地的人口和生產狀況進行統計,並收取額外的糧食及原材料稅,為開動戰爭機器做準備。

為徹底收復西羅馬,523年,查士丁尼同羅馬的宿敵波斯籤訂了和平條約,並積極派遣間諜在義大利活動,爭取從內部瓦解哥特人的統治。533年,查氏派遣他的心腹大將貝利撒留,率遠徵軍打下了佔據北部非洲的汪達爾王國,西地中海的海域和航行權遂為拜佔庭重新控制。此時的哥特人已經逐漸感受到了東羅馬的威脅,也開始強軍備戰,準備反擊。

大將軍貝利撒留

534年,恰逢狄奧多裡克去世,羅馬人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攻擊哥特人了。查氏先是宣告,要哥特人集體臣服於東部帝國的控制之下,後又制定了十分苛刻的合併條件。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哥特人又驚又怒。他們對羅馬人充滿了敬畏,本以為能夠用真心換來合作,卻沒想到戰爭的陰霾如此快地遊弋了過來。

狄奧多裡克在彌留之際

由於領袖倉促去世,哥特人將王位託付給了懦弱的提奧達哈德。期間,貝利撒留已經率領大軍佔領了西西里島,這裡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糧倉之一。不過,東羅馬派來從北方夾擊哥特人的兩支軍隊分別被抵抗軍剿滅,北線勝利的消息讓提奧達哈德重拾了信心。

令人不解的是,新國王的女婿竟然未經交鋒便率軍投靠了貝利撒留,新國王由此被元老院懷疑,「是否對西羅馬帝國保持忠誠」。緊接著,元老們改立他的衛兵維提吉斯為新國王。此人曾在繼任典禮上發誓要捍衛屬於「西羅馬帝國的一切榮譽」。

哥特人

不過,即便是英勇善戰的維提吉斯,也沒有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在維氏艱難抵抗從北方南下的羅馬士兵之後,率軍駐守羅馬城的教皇也在貝利撒留的圍攻下變節。哥特人的軍隊被逼二次南下,與東羅馬軍隊展開正面交鋒。最終,東羅馬軍隊聯合了北境的法蘭克士兵,對哥特軍隊形成包圍圈。540年,維提吉斯因糧草和水源的補給被切斷而被迫投降,其他由哥特人佔據的城市也都望風而降,義大利還是回到了東羅馬帝國的懷抱之中。

文史君說

縱觀那些論述羅馬隕落的記述,總會強調羅馬人喪失國土是因為受到異族侵略。當時的歐洲正面臨著異族入侵,而羅馬人遇到的東哥特部落尚且算是蠻族中的「彬彬有禮者」。無奈羅馬帝國曾經的歷史太過輝煌,任何與傳統不一致的徵服與合作,均會使性格強勢的君主心懷不滿。若將東哥特人同統治北非的汪達爾人比較,前者要比後者文明太多。汪達爾人在北非實行的破壞主義統治相當恐怖。羅馬人面對暴力和強權,反倒懂得妥協退讓。但面對「一心向學」的東哥特人,卻時常包藏禍心,總欲掀翻之而後快。如此浪費民力而不加克制,只會給東羅馬帶來更多的危害。

殘暴的汪達爾人,對羅馬人的塑像「趕盡殺絕」

參考文獻

許寅:《貝利撒留與哥特戰爭》,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康凱:《羅馬帝國在西部的延續:東哥特政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相關焦點

  • 應運而生的「羅馬毀滅者」,哥特人的迷局
    當地的哥特人於是朝著西方輾轉遷徙逃命,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又用武器驅趕了西面的同胞,西面的哥特人於是只得向南方的大國求助,而這個大國,就是羅馬帝國。這便是東哥特人以及西哥特人第一次出現在羅馬歷史上的面貌。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雙方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 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 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
  • 日耳曼人入侵和羅馬文明的堅持
    羅馬大概把日耳曼人看作是蠻族,因為他們生活在羅馬文化區域之外。而且羅馬也深知,邊牆附近的部落已經相當羅馬化,所以羅馬的將軍把其中若干部落引進帝國領域,讓他們擔當防禦任務。這樣羅馬軍隊便自相矛盾地處在「蠻族化」之中了。日耳曼居民也非常不同,常常是彼此對抗的,只有在宗教和某些習俗及技術方面是共同的。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四世紀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很多地方已經不適宜部落生存,加之匈人的入侵,很多所謂的蠻族如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入侵羅馬帝國的邊境,羅馬帝國軍備捉襟見肘,不得不讓大量的蠻族人進入軍隊。(其實在三世紀時期軍隊已經開始引進蠻族士兵。)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羅馬皇帝更迭頻繁,是利益的驅使者在作祟?
    前言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因其殘暴的統治被推翻而自殺,於是在尼祿死後的第二年(公元69年),出現了四位羅馬皇帝,他們分別是:加爾巴、奧託、維特裡烏斯和韋,於是公元69年這一年也被稱為"四帝之年"。四帝之年,羅馬皇帝更換頻繁,在位最短的奧託僅當了三個月的皇帝。
  • 帝國三分,羅馬滅亡在即!天降奧勒良大帝,三年光復全土
    凱撒 不僅如此,羅馬帝國中央內鬥不斷和北方異族(哥特人)的入侵種種內憂外患更使羅馬不堪重負。268年,奧勒良在伽利埃努斯皇帝麾下,完美地指揮了奈蘇斯戰役。 繼位後的奧勒良,為了徹底解決哥特人的威脅,帶領軍隊再次痛擊了哥特人,解決了羅馬面臨的最大威脅。因為羅馬軍團無法在圖拉真皇帝建立的達其亞行省維持足夠的兵源打擊哥特人,於是奧勒良便在271年與哥特首領談判,羅馬人撤出達其亞,退至多瑙河,並以河為界,與哥特友好相處。
  • 查理曼大帝——羅馬人的皇帝
    自從「丕平獻土」以後,羅馬教會同法蘭克王國之間的關係那是非常鐵的了,羅馬教皇對法蘭克國王那是有求必應,而法蘭克王國也當仁不讓地保護起了教皇國。這主要是因為這薩克森人不信羅馬基督教,而是信阿里烏斯基督教,因此在查理曼看來,薩克森人就是一群異教徒。可是薩克森人不同於倫巴第人,雖然同樣也打不過法蘭克人,但他們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每次查理曼打贏回國後,薩克森人又接著起來造反。這徹底惹怒了查理曼,下令狂殺薩克森人,連小孩子也不放過。就這麼來來回回拉鋸了三十多年,據說薩克森人死了四分之一人口,最終還是屈服改信了羅馬基督教。
  • 羅馬帝國:收復羅馬城之戰
    東羅馬方面也立刻做出反應,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派出了1.1萬士兵發動攻打西西里島的戰役。東羅馬軍隊雙線開戰,從兩面向羅馬城推進,羅馬將領蒙多(匈人阿提拉的孫子)率領4000士兵攻打達爾馬提亞,從而牽制哥特軍隊的主力。另一方面,羅馬將領貝利撒留則率領7500士兵攻打西西里島,從海面上登陸作戰,發動突襲西西里島的戰役。
  • 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喋血街頭的荒誕暴君
    而卡利古拉亦通過收買馬克龍,掌控了羅馬的軍權。公元後37年,提筆略病逝,元老院正式給予卡利古拉皇帝特權。此時的元老院與人民已經受夠了提筆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般的甩手掌柜態度,他們渴望一個有活力與行動力的皇帝。年僅25歲的卡利古拉被人民和元老院寄予了極高的厚望。這不僅僅因為他是年輕的新皇帝,更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死去的父親日耳曼尼烏斯。
  • 世界軍事傳奇,羅馬皇帝尼祿,讓人燒了自己的都城羅馬城
    尼祿的父親是一個臭名遠揚大貪官,他的母親叫阿格裡皮娜則是當時皇帝的侄女,他出生後的第三年,他的父親病死了,他的母親則利用自己的身軀誘惑了自己的叔叔,當上了羅馬的皇后。阿格裡皮娜非常的有野心,而且她的權力欲望非常的強,她想方設法的廢除了原來的太子,讓老皇帝把她的兒子尼祿立為了太子。
  • 從羅馬皇帝的職責到川普的抗疫政策
    01丨安全和糧食是羅馬皇帝最重要的兩項職責公元前後,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從凱撒開始,羅馬有了皇帝,但是羅馬皇帝不同於東方帝國的皇帝,皇帝在羅馬語境中是第一公民的意思,羅馬皇帝的統治權來源於元老院和市民大會,雖然當羅馬皇帝靠的是實力,就是羅馬軍團的支持,但皇帝任免必須經過元老院的投票表決和市民大會的選舉,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相應的,羅馬的衰亡不是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從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皇帝的去世開始,在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後加劇,持續了數個世紀。在三世紀危機短短的五十年的時間裡羅馬換了多達二十四位皇帝,在中國則只有五代十國時期能與之相比了。
  • 羅馬徵服不列顛:羅馬化的島嶼
    前因:高盧戰爭 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發動徵服高盧的戰爭,不列顛島與高盧有著貿易往來,不少部落支持高盧,引起了羅馬總督凱撒的注意。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徵服不列顛島,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被羅馬統治的時期。
  • 世界通簡史:公元前歐亞大陸的,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
    百家原創作者:笑談歷史事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歐亞大陸的大草原是一條幾百英裡寬的陸地帶,從匈牙利平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這個草原的氣候特殊,樹木稀少,從史前最早時期一直到中世紀,主要都是遊牧民族在此生活。
  • 羅馬皇帝涅爾瓦精通中國「黃老之術」,藉此解決了羅馬最大的難題
    韋帕薌皇帝與提圖斯皇帝出眾的軍事天賦,決定了他們能夠為羅馬帝國施加強有力的保護。而二者的政治智慧和道德修養,也為他們合理處理帝國內部問題提供了基礎。但是,傳子之風在羅馬的興盛並不意味著是對國家機器的強化。相反,一個實力不足又缺乏正常情感的皇帝會給羅馬帶來空前的災難。周所周知,羅馬帝國長期以來奉行的都是「過繼子即位制」。
  • 羅馬皇帝︱走向保守,且走向權力,屋大維的羅馬價值觀
    共和國晚期的希臘化屋大維作為羅馬帝國元首制的締造者與第一任羅馬皇帝,其一生都在為維持羅馬和平,制衡權力鬥爭而勞累。從公元前31年擊敗安東尼始,直至公元後14年屋大維去世,長達四十五年的執政生涯讓屋大維給羅馬帝國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政治遺產。
  • 羅馬皇帝維特裡烏斯:權力照耀下顯露出真面目
    成為皇帝後,維特裡烏斯從天使變成了惡魔公元69年12月22日,羅馬皇帝維特裡烏斯被市民和士兵推搡著走出皇宮,在羅馬廣場上被處死。他聽說皇帝卡裡古拉痴迷戰車比賽,便借貸買了一輛戰車,苦練技術。戰車比賽是種高危的競技娛樂,車毀人亡是家常便飯。維特裡烏斯用這種鋌而走險的方式,最終得到了皇帝的青睞,開始任職。之後,皇帝克勞狄繼位,維特裡烏斯如法炮製,用克勞狄喜歡的擲骰子遊戲獲得皇帝賞識,出任營造官。維特裡烏斯學習了各種燒錢的遊戲,讓自己儘快融入貴族的娛樂圈子,但這也令他負債纍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