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2020-12-14 騰訊網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

編輯

修譜一事,是家族的大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得失,而且關乎的家族的榮譽。家譜自古以來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就是因為修譜一事太過於重要,家譜編修委員會一點也馬虎不得,所以才這麼慎重。

如果隨意應付,在不知家譜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就盲目去編修家譜,等到家譜印刷完成,分發到族人的手中,才發現,世系是錯亂的,文字是錯誤的,人名也是錯誤的,就連始祖的世系都沒有搞明白。編修委員會不僅愧對祖先和族人,而且還會遭到族人的猜疑:是不是挪用資金了,是不是拿抽成了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修譜不是頭腦一熱,而是需要耐心,細心和系統的步驟和方法來完成的。切不可隨意應付,影響家族後世。

但對於家譜的熱情是必不可少的,有熱情是第一步,只有感興趣,有熱情,才會想著去修譜,才能更好的去召集,去和族人商議,促成修譜大事。熱情,是修譜時建班子步驟的重要因素。

建成班子以後,對於家譜的知識,一定要集體去學習,只要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問的更多,自己才能掌握更多,對於修譜,才能更有把握。對於不懂的地方,要放下自己的臉面,去問,去尋找。古人言:「達者為師」,就是這個意思。

第一步,可以去鄰村或者相關的機構和圖書館去借閱別人家族的家譜,但對於家譜,一直以來都有規定:「不得借閱於外人」。所以一般來說,只要自己購買家譜樣本(空白家譜),自己真實的了解之後,才會有概念。錦秋見過很多修譜的老師,他們的年級普遍偏大,對於用嘴敘述出來,用耳朵聽到的家譜,是不會有感念的,一定要眼見為實才可以。所以購買家譜樣本(空白家譜),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家譜樣本中,不僅有家譜所需要的內容和目錄,而且對於每個內容都會有介紹,就如世系來說,是要記載本人名字、排行、生卒;配偶名字、生卒;父母名字、子女名字,和個人相關簡介,有條件的還可以加上本人照片。

並且家譜的工藝,比如說古式線裝,宣紙印刷, 綾絹封面,都是直接展現在面前,讓人清楚的知道運用這些工藝做出的家譜成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在編修家譜中,一般是由家譜編修委員會會長,負責統籌協調修譜工作的。會長一般是由家族族長、村長、家族德高望重之人擔當的,對於工作的分配,一般是要有會長先制定修譜計劃,比如資料搜集、整理、追根等,需要分步進行。在每個步驟裡,編委會成員都是需要有具體的工作劃分。這樣修譜,才不會做很多無用功,每個人的價值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

如果說,家族對於修譜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那就需要去詢問懂行的專家,一般來說,都是免費指導的;還可以去鄰村或者是附近做過家譜的家族,去認真學習。

家譜,不僅僅是記載家族成員的譜書,更是家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載體,編修家譜時,切不可粗製濫造,辜負先祖和後代,要切真務實的去修譜,編修出質量高的家譜,讓家譜傳承後世,讓後輩子孫繼續將家族精神發揚光大。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修譜,或者不主動修譜的原因。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祠堂其實除了沒舊譜,不修譜外。現在很多家族的祠堂都被拆除,公產也不復存在,所以這時想要修家譜,更多的就要靠族人募捐、贊助等形式來籌措經費了。當然近些年,在一些村鎮,很多人打著修譜的幌子,實際上就是為了在各個家族之間圈錢的隊伍也興起,導致很多宗親族人,交了錢,卻等了很久也見不到譜,修譜的進度一拖再拖,所交的費用也是給了又給,這樣的傳統修譜方式,也確實給那些真正想要修譜的族人,很大的打擊。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早前就有宗親跟小編提過,說他發現自己家的家譜,有部分記述得並不詳細。在找到一些數據後,才發現有的宗親和前妻離異沒有寫進家譜,結果前妻所生的子女就修到了後妻的名下。這種情況相信在很多家譜中並不難發現,這種不嚴謹的做法,往往會讓後人頭大,甚至在尋根問祖的時候,鬧出笑話。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
  • 名門修譜:無經費、無舊譜、無人才,這樣的家族,家譜如何修?
    因為有了家族觀念,所以也就有了相應的文字記述,因此家譜的出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可是修過家譜的人都知道,以前一個大家族想要修譜,除了需要籌集經費,家族裡需要一定有才華的人以外,舊譜往往是很多家譜傳承的一大重要關鍵,因此有沒有舊譜往往成為了很多家族會不會續修家譜的主要原因。對待家譜,用「解放前後兩重天」來形容一點都不算過分。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家譜為什麼要定60年一修?
    家譜軸子各大民族,各大姓氏。修家譜、修族譜為什麼要定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年份?其實對於家譜有研究的人,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其實還蠻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譜60年一大修的時間來由。
  • 名門修譜:家譜上面繼子和寄子,有啥區別?
    家譜中的「嗣子、祧子」 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傳承,看過老譜的人可能會發現,在很多家譜中,有繼子,也有寄子。這兩個同音不同字的稱呼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以前抱養孩子的行為均稱為過繼。只是根據抱養回來的孩子與養父母之間的關係,分為嗣子(親侄子)、祧子(親侄子,與親兄弟共有)、養子(本家五服以內)、撫子(五服以外,及外姓,隨妻帶入並改姓)。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和傳統時代修譜對比,區別有點大!
    家譜是縣誌、省志、國史的源泉,沒有家譜,縣誌、省志、國史就難以撰寫。因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家譜是一件利國利民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當支持。一個家族如不修譜,不要說家族的姓氏起源,過後幾代人甚至連誰是老?誰是小?都會一無所知。所以不管是站在家族文化的傳承的角度,還是站在讓自己多年之後還能夠被後人提起的角度,修譜是必須得修,而且還應特別仔細的修。
  • 我的修譜歷史回顧
    自此以後,東勝家族宗親經常會面,多次提出家譜編撰的大事,大家都憂心忡忡,重修家譜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年歲長的已經離世,近代移民正向雜姓群居轉變,以姓氏為村落的家族聚居方式逐漸滅失,歷史證據正在消亡。因此我們必須成立一個組織機構,由任佔標擔任陝西府谷輯和都二甲任氏的修譜總編輯,負責家譜的編撰整理工作,其他人員協助。
  • 名門修譜:家族產業構建難,到底難在哪?
    以前一些大戶人家,都會有一些屬於家族的祠堂、田地等資產,而由這些資產創造出來的經費自然是歸家族中的族老來分配,用於家族修譜或者修祠堂、修祖墳等用處。隨著時間的進步,現在很少有家族還有這種家族財產,因此很多家族想辦個什麼事情,除了意見很難統一,經費籌措方面也是一個很大很現實的困難。家譜作為一個家族公認的精神綱領,現在很少有人願意把它繼續修下去了。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家譜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家譜編寫進行協作時代,子孫網共享平臺開創家族文化傳承新紀元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中,家譜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記錄家族來源、遷徙的軌跡,同時也將家族繁衍生息、婚姻以及家約族規等信息包含在內,堪稱家族的生命史。然而,很多家族的族譜支離分散,後人難以對家譜信息進行查看或修改,此外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如何創建新的家譜也困擾著現代人士。
  • 續修家譜的序言怎麼寫?
    續修家譜是傳承族根文化的重要家史記載。今天,我們續修家譜就是為了追思往昔、尋宗問祖,凝聚血脈傳承;譜寫家史,紀念祖先,昭示家興旺族,展望未來。也就是不忘根本,子孫永繼,後繼有人,興旺發達。 所以,續譜載家的史記,續譜應當前有序,後有記。 序言寫在在前面。
  • 修譜時發現錯誤,應該怎麼處理?重點來了!
    傳統紙質家譜家譜續修,是很多姓氏宗親都會遇見的事。家譜自古就有著「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規矩,可是在續修家譜時,遇見家譜中的一些錯誤,應該怎麼處理呢?生僻字有很多修譜的人,都有個通病。凡是在老家譜中,遇到一些看不懂或者不認識的字,就會照葫蘆畫瓢,把這個字繼續傳下去。畢竟以前續修家譜,都是請修譜師。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然而,自明洪武以來的600多年中,雖然經常有編撰家譜的願望,甚至有編撰全縣統一的孫氏家譜的呼聲,也有不少熱心的孫氏族人奔走操持,但由於條件的不足,至今只是編修了幾部分支的家譜,而全縣統一的家譜還遠遠沒有形成。那麼,沛縣孫氏家譜的基本概況和編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大致敘述如下。孫氏族譜的第一次撰修。
  • 你知道家譜中人物傳記怎麼寫嗎?
    周代的青銅家譜的鼎彝銘文,一代接一代記述了祖先的美德、功勳等事跡,這就是人物傳的起源。 宋以後為了替帝王將相、諸侯、土豪、地主樹碑立傳,人物傳成為家譜中的重要內容,編寫人物傳成為了修譜的一個傳統。
  • 深入探討:浙江家譜價格是多少推薦
    二、涇川徐氏族譜略考作為中華大姓,徐姓族人是很重視家譜編修的,是修家譜多的姓氏之一據幾個中國家譜的主要收藏地的統計可知:北京圖書館共收藏家譜2770種,其中徐姓家譜87種,列在于姓(119種)、陳姓(110種)二姓之後居第三位
  • 世界上最長的家譜:記錄至今90代2700多年,比孔子家譜早160多年
    該族系一直追溯到黃帝,單從柳下惠算起,該家譜也比近年媒體報導的世界上最長的孔子家譜要早160多年。根據該族譜記載,始修譜系的是柳下惠8代孫展邁。「展邁,字子越,不求利達,銳志潛修,仰溯先德,創修世系,以垂於後。」柳下惠10世孫展瑞又進行了第二次修譜。該族譜記載:「展瑞,字伏圖,瑞祖景慕先烈,介節自持,仰述祖德,垂為家範,與世系自終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