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家譜為什麼要定60年一修?

2020-12-10 名門修譜mmxp
家譜軸子

各大民族,各大姓氏。修家譜、修族譜為什麼要定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年份?其實對於家譜有研究的人,對於這個時間段的選擇,其實還蠻有講究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家譜60年一大修的時間來由。

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由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天地順序兩兩組成,每60年一輪迴,俗稱一個甲子。按六十甲子順序來算,每個幹支紀年的10天幹在前,12地支在後,共兩個字,天幹地支分別按順序依次排列,例如甲子、乙丑……直到末尾的癸亥,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所以每60年為一輪迴,周而復始,循環記錄,又回到甲子年。

當然,除了以上古人留下來有據可循的時間節點外,家族人口的延續,60年也正好是一個關鍵時期。按照最常見的時間案例來計算,60年差不多也正好是三代人年齡。在這個時間段續修家譜是最合適不過的。就拿自己為例,自己往上數三代人的信息,應該都還是比較清楚的,除了三代外,再要往上追溯祖宗的信息,對於後人來說,難度就是相當的大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除了把家譜中一些長輩的信息進行修正和做好記錄外,還可以把家族中的新生兒、新生子、新生媳婦等沒有寫進家譜的人丁,依依記錄入冊。

吳氏族譜

有的宗親對於祖上的信息,也有的並不是很了解的。像這種情況就必須充分調查,查閱史料,科學論證,不能隨意嫁接,否則家譜的真實性會對後人造成巨大的影響。修譜要本著尊重歷史,厚古薄今的宗旨,充分挖掘有價值的史料,以勵後人。若有破不了懸疑,應留於後人考續。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
  • 名門修譜:無經費、無舊譜、無人才,這樣的家族,家譜如何修?
    因為有了家族觀念,所以也就有了相應的文字記述,因此家譜的出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可是修過家譜的人都知道,以前一個大家族想要修譜,除了需要籌集經費,家族裡需要一定有才華的人以外,舊譜往往是很多家譜傳承的一大重要關鍵,因此有沒有舊譜往往成為了很多家族會不會續修家譜的主要原因。對待家譜,用「解放前後兩重天」來形容一點都不算過分。
  • 名門修譜:離婚不好意思寫進家譜,子女怎麼處理?
    傳統家譜修譜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方法,應該發揚光大。因為家譜傳承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所以很多家譜中記錄的信息,要不就是流傳千古,要不就是遺臭萬年。早前就有宗親跟小編提過,說他發現自己家的家譜,有部分記述得並不詳細。在找到一些數據後,才發現有的宗親和前妻離異沒有寫進家譜,結果前妻所生的子女就修到了後妻的名下。這種情況相信在很多家譜中並不難發現,這種不嚴謹的做法,往往會讓後人頭大,甚至在尋根問祖的時候,鬧出笑話。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家譜排版 每一次修家譜,舊譜中的數據搬遷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其中除了很多舊譜數據需要反覆校對外,對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更是需要翻找很多資料來給予論證。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 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
  • 名門修譜:家譜上面繼子和寄子,有啥區別?
    家譜中的「嗣子、祧子」 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的傳承,看過老譜的人可能會發現,在很多家譜中,有繼子,也有寄子。這兩個同音不同字的稱呼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以前抱養孩子的行為均稱為過繼。只是根據抱養回來的孩子與養父母之間的關係,分為嗣子(親侄子)、祧子(親侄子,與親兄弟共有)、養子(本家五服以內)、撫子(五服以外,及外姓,隨妻帶入並改姓)。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時代和傳統時代修譜對比,區別有點大!
    家譜是縣誌、省志、國史的源泉,沒有家譜,縣誌、省志、國史就難以撰寫。因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家譜是一件利國利民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理當支持。一個家族如不修譜,不要說家族的姓氏起源,過後幾代人甚至連誰是老?誰是小?都會一無所知。所以不管是站在家族文化的傳承的角度,還是站在讓自己多年之後還能夠被後人提起的角度,修譜是必須得修,而且還應特別仔細的修。
  • 名門修譜:家族產業構建難,到底難在哪?
    以前一些大戶人家,都會有一些屬於家族的祠堂、田地等資產,而由這些資產創造出來的經費自然是歸家族中的族老來分配,用於家族修譜或者修祠堂、修祖墳等用處。隨著時間的進步,現在很少有家族還有這種家族財產,因此很多家族想辦個什麼事情,除了意見很難統一,經費籌措方面也是一個很大很現實的困難。家譜作為一個家族公認的精神綱領,現在很少有人願意把它繼續修下去了。
  • 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所以大意不得,對於修譜這件事,我們需要重視。
  • 修譜時發現錯誤,應該怎麼處理?重點來了!
    傳統紙質家譜家譜續修,是很多姓氏宗親都會遇見的事。家譜自古就有著「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規矩,可是在續修家譜時,遇見家譜中的一些錯誤,應該怎麼處理呢?生僻字有很多修譜的人,都有個通病。凡是在老家譜中,遇到一些看不懂或者不認識的字,就會照葫蘆畫瓢,把這個字繼續傳下去。畢竟以前續修家譜,都是請修譜師。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
  • 續修家譜的序言怎麼寫?
    續修家譜是傳承族根文化的重要家史記載。今天,我們續修家譜就是為了追思往昔、尋宗問祖,凝聚血脈傳承;譜寫家史,紀念祖先,昭示家興旺族,展望未來。也就是不忘根本,子孫永繼,後繼有人,興旺發達。 所以,續譜載家的史記,續譜應當前有序,後有記。 序言寫在在前面。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沛縣孫氏南支人把它稱作「始修」,一是因為這是南支第一部至今能夠見到的印製精良的族譜,二是在1962年三修時為便於全縣統一表述而姑且稱之的。其實,這部族譜的多篇序言都提到,前人曾經修撰過族譜,只是「舊有譜牒屢遭黃流漂沒,兵燹焚毀」,「家乘因以失存」。所以,一切再從頭開始,說它是「創修」、「始修」或「一修」都是有道理的。從幾篇序言中還可以看到,這部族譜的撰修經歷了族內熱心人長時間的準備,確實不容易。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據《周禮·春官》的記載,小史是掌管譜牒的官員,專門負責定立王室的世系、區分王室成員的長幼次序與嫡庶親疏,遇到有祭祀還要告訴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 周代有史言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而之後,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推動,讓文字從貴族推行到士族,家譜才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但雖說擴大了家譜的適用範圍,在這一時期使用者依然是皇室居多,士族次之。
  • 我的修譜歷史回顧
    年歲長的已經離世,近代移民正向雜姓群居轉變,以姓氏為村落的家族聚居方式逐漸滅失,歷史證據正在消亡。因此我們必須成立一個組織機構,由任佔標擔任陝西府谷輯和都二甲任氏的修譜總編輯,負責家譜的編撰整理工作,其他人員協助。重擔在身,任佔標與任強於二0一0年二月二十五日直指南下,到湖北監利縣參加全球任氏宗親會第二屆年會。在會上兄弟二人認真學習了宗親們修譜經驗和做法。
  • 丹陽80後、90後開始參與修宗譜了!2500年的家族史能找回多少?
    冊塘戎氏已成立續修宗譜立理事會當天上午十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為了續修宗譜,冊塘戎氏族人還成立了續修宗譜理事會。冊塘村老一輩村民戎天林告訴記者,因為戎氏祠堂早已不在,因此大家只得集中在戎氏宗親委員會會長戎衛國的老宅商議。按照一般的習俗,宗譜應該30年一修,早年間,就有戎氏前輩戎程曾提出要續修戎氏家譜,但由於各種原因,此事一直耽擱至今。
  • 名門修譜:宗族和家族,差別有多大?
    宗族作為基層社會裡一股強大的勢力,到底該如何來解讀「宗族」的含義?很多人卻並不知其所以然。宗族最開始可以追溯到宋明清時期,在當時,城鎮農村還沒有區分得太明顯,但是很多人還是以務農為生,絕大多數人居住的還是比較偏遠。況且那個年代的交通並不發達,一個州縣官想要管理好自己轄區的普通百姓,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此宗族系統也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深入探討:浙江家譜價格是多少推薦
    二、涇川徐氏族譜略考作為中華大姓,徐姓族人是很重視家譜編修的,是修家譜多的姓氏之一據幾個中國家譜的主要收藏地的統計可知:北京圖書館共收藏家譜2770種,其中徐姓家譜87種,列在于姓(119種)、陳姓(110種)二姓之後居第三位
  • 慢讀丨海南這一家子族譜續修了800年,從未間斷
    「謝氏遷瓊800百多年來,修譜從未間斷。」謝越榮說,為智公的子孫,從1988年以後,每隔20年就會修一次譜,而每隔30年,他們作為第四支為智公支脈,又會參加「三卯公」血脈的一次大修譜。而在1988年前,這兩個修譜時間分別為30年和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