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來躲避炮彈有用嗎?

2020-12-21 騰訊網

爬坑裡總比爬平地上更有安全感。但是,有用沒用,就看開炮的是誰了。

如果,你遇到的是土豪美蘇。

(硫磺島戰役)一天打38550發炮彈,都是127mm+口徑的艦炮。一發127的炮彈下去,坦克都能打碎。如果是406mm艦炮這樣的大管子,一發炮彈1225 kg,別說散兵坑,就是戰壕也給你打碎了。面對美軍每平方公裡1200噸炸藥的火力覆蓋,日軍為了活命,都鑽到地下坑道去了。

二戰,時,蘇聯師級和軍級以上配屬的122mm和152mm榴彈炮,80mm以下的跟不要錢一樣。德軍也不差,每個戰役都是幾千門火炮對轟。柏林戰役更是達到了巔峰:42000門(火炮和追擊炮)對陣10400門。

蘇聯還有變態的喀秋莎火箭彈,柏林戰役用了1531門。每個喀秋莎一次齊射可發射16枚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單枚殺傷半徑在30米左右,在10秒鐘內,可以製造16個直徑60米的殺傷圓。為了對付堅固的火力點,喀秋莎還有310毫米火箭彈。

此時,散兵坑用來打伏擊還行。但是,用來防禦炮火攻擊就很不現實了。

而且,二戰時已經有了空爆彈。

找個坑趴下去更安全,是因為炮彈除了炸點幾米直徑的彈坑殺傷外,主要就是「濺射」傷害。趴下去,可以讓你少受炮彈衝擊波傷害。但是,如果是空爆彈,趴進坑裡也沒啥用了。

空爆彈使用無線電引信,可以在落地之前爆炸,實現真正的片殺傷,讓躲在散兵坑的士兵面臨滅頂之災。

1944年底,美軍榴彈炮就是用空爆彈襲擊德軍。美軍評估,這次炮擊威力提高了7倍。連巴頓將軍都對這種炮彈給出很高評價,認為其將改變未來作戰方式。

不過,有個坑,總比爬在平地上好多了。起碼,自己心裡會覺得更安全。而且,有時候由於阻擊命令給的時間太緊迫,真沒時間挖戰壕,搞防彈洞。有些地形條件也不適合挖洞,所以,就只能靠散兵坑了,散兵坑連起來,就是簡易戰壕了。沒有散兵坑,敵軍炮彈炸出來的彈坑,也能用。

相關焦點

  • 迫擊炮炮彈也能當手雷用麼?
    不少觀眾認為現實中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畢竟迫擊炮炮彈總歸是和手榴彈不一樣,就這麼扔出去未免有些太過草率。不過,現實中的確有不少人這麼做,縱觀戰史,不管是我軍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在緊急時刻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在緊急關頭,正常時候迫擊炮炮彈是不可能分發到前線步兵手中,運輸迫擊炮炮彈遠比運輸手榴彈困難,肯定是優先使用手榴彈。
  • 雪白血紅,一名德軍士兵的戰地日記
    前方的那些士兵愈發靠近了,我已經能看見最前面的那些人。他們從哪裡來?我暗自疑惑,因為他們的軍裝和鋼盔看上去太新了。就在這時,邁因哈德的機槍吼叫起來,有人叫道,「他們是俄國人—穿著我們的軍裝!」穿著德軍軍裝的俄國人向前猛衝,試圖一舉攻克我們的陣地。他們身後的其他人穿著土黃色的大衣和髒兮兮的偽裝服。我們所有的機槍和卡賓槍一同怒吼起來,構成了交叉火力。
  • 不挖戰壕的理由——二戰美國陸軍士兵軍銜
    大家好,又到了麥道分享知識的時候了,這期咱們主要說說二戰時期美國陸軍士兵的軍銜種類與使用情況  先來介紹一下軍銜,在任何國家任何軍隊服役的每一名士兵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軍銜,軍銜分上下級制,因職責不同又分為軍官與士兵兩大種類,軍銜的創立有效地解決了龐大軍隊的指揮制度,從而為作戰提供更高的效率
  • 美軍回憶:中國士兵帶著炸藥包進攻,一個倒下,另一個立刻頂上來
    拂曉時分,中國軍隊的一枚120毫米迫擊炮彈擊中了第23團團部,情報科長舒梅克少校重傷,很快就死了。包括團長弗裡曼在內的幾位指揮官,也受了輕傷。某種意義上說,對於麥吉這樣的普通官兵,團長弗裡曼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團長受傷,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到了白天,麥吉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了。中國軍隊缺乏重武器,美軍的飛機輪番攻擊,給陣地上的美軍士兵換來了喘息之機。
  • 唯一參加過二戰的棕熊,從容運送百斤炮彈,有編制有軍銜還有軍餉
    不過這些動物都是被人類嚴厲馴服後而充當戰力的,歷史上曾有一個野獸是心甘情願在軍營「當兵」的,他就是棕熊「佛伊泰克(Wojciech)」。1939年希特勒對波蘭發動閃擊戰拉開了二戰序幕,由於腹背受敵,波蘭很快滅亡,其中一支由波蘭戰俘組成的波蘭軍隊被蘇聯送到了英軍駐防的伊朗哈馬丹,任務是將納粹勢力逼到中東。
  • 士兵在戰鬥中跳入水裡,真的就能躲避子彈嗎?
    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士兵們為了躲避子彈射擊,選擇往水裡跳。這樣的畫面,在《拯救大兵瑞恩》、《碟中諜4》中均有體現。例如《拯救大兵瑞恩》開篇的奧馬哈灘登陸作戰,很多盟軍士兵為了活命,紛紛從登陸船的兩側跳入海水中,以躲避德軍MG-42機槍的彈雨。
  • 中國步兵的鑽地火箭彈,60秒炸出2米深掩體,可隱藏4名士兵!
    掩體是保護作戰人員安全、隱蔽進行射擊以及觀察、指揮和操作技術裝備用的露天或覆蓋工事。當過兵,尤其是當過步、炮、坦克兵的網友,一定會對野外開挖掩體工事印象深刻,這可是標準的體力苦活,尤其是在冬天,或者遇到堅硬土地的時候,依靠人工開挖一個火炮掩體,能把炮班8個人脫層皮。
  • 二戰唯一一隻戰鬥熊,戰場淡定背炮彈,還是二等兵
    動物士兵,一直是全世界範圍內比較爭議性的話題。畢竟談及動物士兵,就必須牽扯到動物虐待上面來。 而在二戰時期的波蘭,曾有這麼一頭熊,也參與了戰爭。它也是二戰時期唯一一隻戰鬥熊,不僅有工資卡和軍銜,還為盟軍做出了巨大貢獻。
  • 二戰奇聞:一隻棕熊參戰,被波蘭士兵帶往義大利,扛著炮彈打德國
    而奇蹟,往往意味著有一連串不可思議,且引人入勝的故事。 比如二戰的諧星擔當義大利,他們投降的藉口層出不窮,什麼撬棍撬不開彈藥箱,那都是輕的。在北非戰場上,義大利就跟英國商量,打架傷和氣,我投降算了吧?誰知英國直接拒絕。這就惹惱了義大利,給臉不要臉了是吧?
  • 二戰時期的傳奇棕熊,喜歡抱著酒瓶喝大酒,負責在戰場上搬炮彈
    亂世出英雄,在戰爭時期,總是會出現一些優秀的將領和士兵。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勇猛的戰士們總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英雄卻有些特別,因為它不是一個人,可能你怎麼也沒能想到,一頭熊竟然在二戰時期的軍隊上,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幫助了部隊完成了很多事情。
  • 聽了很多二戰義大利坑德國的故事,那德國坑義大利的故事聽過嗎?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義大利一直以來都是個非常神奇的存在,所以直到現在,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些義大利的奇葩坑隊友的故事! 但是,說起坑隊友,義大利表示很不服氣,你們只看到德國在為所向披靡,卻沒有看到我們在後勤上的貢獻! 這樣一點都不公平!
  • 唯一參加過二戰的熊,抽菸喝酒樣樣在行,扛炮彈立功被授予二等兵
    唯一參加過二戰的熊,抽菸喝酒樣樣在行,扛炮彈立功被授予二等兵 從古至今在戰爭中從來不缺少動物的身影,古代飛鴿傳書、戰馬、馬匹運送武器糧草等物資,現代軍犬搜尋毒品、危險物品等等。
  • 二戰唯一的戰鬥熊:幾百斤炮彈扛起就跑,會抽菸喝酒,還有工資卡
    軍犬、戰馬、信鴿等,都是較為常見的參與戰事的動物,它們在作戰過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古以來便已經存在,但在二戰中卻存在有唯一的戰鬥熊:幾百斤炮彈扛起就跑,會抽菸喝酒,還有工資卡。
  • 從排隊槍斃到散兵戰術,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歐洲人的線式戰術雖然簡單有效,但排隊槍斃這事確實太反人性了,因為正常人在排隊對射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去躲避和恐懼。因此散開隊形,自由射擊往往會成為很多人的潛意識選擇。而這在戰術上的最終結果,就是散兵戰術了。那麼歐洲人是怎麼想明白的,從排隊槍斃進化到散兵戰術的呢?
  • 二戰英國「白兔」挖溝機,邱吉爾打算用它挖通齊格菲防線
    為了打破齊格菲防線,邱吉爾主導了一個巨型挖溝機的項目,打算在未來的某一天用它直接挖開齊格菲防線,為步兵打開進攻通道。起初人們提出建造重甲運兵車的計劃,利用運兵車將士兵運抵敵方工事附近,然後散開展開攻擊,簡單討論後認為這種戰術太危險,防線上的大炮會把運兵車轟成碎片。
  • 二戰最牛的棕熊:扛過炮彈打過仗,會抽菸和喝酒,戰後活得很滋潤
    俗話說:林子大了以後,什麼鳥都有,在世界上也是如此。而說起戰爭這個話題,大家也許會覺得比較沉重,因為一旦打起仗來,動不動就是死傷無數,血流成河,並且在戰爭勝利後,那些殘疾軍人再沒有了謀生的手段,只能度日如年,過得也甚為悽慘。
  • 二戰時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勇敢,將軍很垃圾,這個評價是否靠譜
    認為日本士兵很勇敢,但是高級軍官經常讓士兵進行無意義的決死衝鋒,白白損耗士兵,其指揮水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由此可見朱可夫的評價並非是無中生有。以當時蘇聯、德國、美國等強國的標準來看,朱可夫這個評價並不算錯。不過日本將軍的垃圾,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本國國力決定的。
  • 二戰的玩笑:火箭筒的變形是什麼?見過重達一百公斤的火箭筒嗎?
    火箭筒是一種可攜式的反坦克武器,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在玩遊戲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來就對著敵人打,非常的痛快。但你聽說過像反坦克炮一樣好看的火箭炮嗎?。1、漫談火箭筒火箭筒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什麼。美國大片裡經常有這個鏡頭,美軍士兵正在打仗,突然一個人大喊:RPG!
  • 二戰時各國士兵吃什麼?別人都是來打仗的,而義大利是來野餐的!
    二戰時各國士兵吃什麼?別人都是來打仗的,而義大利是來野餐的! 大家想必都知道,要打戰戰略物質必須先要跟上,一個部隊如果沒有糧食補給,先別說跟敵人作戰了,恐怕還沒到戰場上自己人就先餓死。戰略物質在整個戰鬥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沒有任何人是不吃飯的。
  • 用漫畫教士兵打仗,二戰時期美國軍方是這樣訓練士兵的
    絕大多數的士兵都是文盲。原來,隨著二戰戰場的擴大,武裝力量的擴張,軍隊開始面向社會全面擴招,其中招募的很大一部分人群都是文盲。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軍事培訓需求,且同時照顧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士兵。漫畫成為了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它降低了學習門檻,幫助指導文盲士兵們如何當兵打仗。選擇用漫畫作為教學指導材料的是漫畫書傳奇人物威爾-艾斯納。他在被徵召到美國陸軍軍械部之前,曾創作過系列漫畫內容。最開始,他在一本小刊物《陸軍汽車》雜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