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

2020-07-24 光明日報
「破壁出圈」,二次元浪潮來了

2020年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動漫展組委會發起的「抗疫大『作』戰」漫畫作品展出,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抗疫英雄鍾南山為主題的漫畫十分醒目。陳玉宇攝/光明圖片

「破壁出圈」,二次元浪潮來了

二次元動漫人物受粉絲歡迎。陳玉宇攝/光明圖片

「破壁出圈」,二次元浪潮來了

二次元網絡社區90後內容製作者方浪浪用彩色沙畫還原《紅樓夢》場景。資料圖片

「破壁出圈」,二次元浪潮來了

編者按

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少年群體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基於漫畫、動畫、遊戲等虛擬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青年亞文化現象。二次元文化的「破壁」與「出圈」——與主流意識形態、傳統文化的互動和融通,在彌合代際鴻溝、弘揚主流價值觀、發展傳統文化等方面對青少年表現出積極作用。然而,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虛擬世界導致現實價值迷失,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文本分析、案例調查等方式,透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並對其傳播模式、社會影響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主打「二次元」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英文名稱:Bilibili,簡稱B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後浪》視頻引發廣泛熱議;富含多重跨界元素的「跨年晚會」上,虛擬歌手「洛天依」與琵琶演奏家聯合演繹的《茉莉花》等讓觀眾眼前一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二次元網絡社區裡製作的《鋼鐵洪流進行曲》播放量超過600萬;共青團中央、各大高校、央視新聞等紛紛進駐B站;二次元流行語「萌萌噠」「萌寵」等走入大眾日常生活;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登陸二次元文化平臺後翻紅……近年來,在新媒體語境下,青少年用二次元元素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二次元平臺也積極擴展邊界,尋找與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融通點,為青年亞文化尋求正名和理解。二次元文化為何如此受到「後浪」的歡迎?其「破壁」與「出圈」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背後又存在哪些問題?本課題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調研。

1.二次元與網際網路的相遇

青少年從中獲得了什麼

「過去接觸二次元都停留在二維的平面狀態,但現在不同了,二次元已經滲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次元入圈7年的「Lee豆子」

「二次元領域的能人實在是太多了,UP主(即內容創作者)真的是腦洞大開。有的經常能用自己的解讀和想像力創作出不一樣的作品,有的是黑科技製造者,還有的會自發做字幕組,我現在看視頻感覺必須要有彈幕,看到有趣的梗或者刷屏就會會心一笑。」——二次元入圈6年的「會飛的小蚊子」

「二次元」一詞最早來源於日本,特指基於ACG(動畫、漫畫、遊戲)等二維圖像構成的虛擬世界,與「三次元」現實世界相對。網際網路背景下,古風音樂、歌曲翻唱、宅舞翻跳、網路遊戲解說、虛擬偶像等新的視聽內容形態均被納入其中,進一步拓寬了二次元文化的內涵。近年來,二次元文化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成為青少年接觸最為頻繁的文化表現形式。以接受、創造、加工、傳播二次元文化的最大社群——B站數據為例,用戶年齡集中在1999-2005年之間。根據艾瑞諮詢核算,2019年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3.9億人,動漫用戶95後人群佔比最高,達46.4%,青少年群體已成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軍。

伴隨電子媒介成長起來的90後、00後,已經習慣於沉浸在二次元構建的虛擬世界中,享受現代化視聽手段帶來的文化快感,他們構建自身語言體系,共享群體內方能理解的符碼含義,搭建起獨有的精神家園。在父輩與其他社會成員眼中,二次元長久被視為異質、小眾、邊緣的文化,更未曾獲得足夠的理解與認同。而如今,當二次元通過主動打破壁壘、向整個社會展示青年亞文化的力量之際,我們需要追問:在青年一代成長中不曾缺席的文化形態,何以流行?梳理二次元流行的原因,除了社會對亞文化的日益包容和開放、商業化力量對二次元的助推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群體從二次元文化中得到了什麼。

新媒體創造了趣緣社群使青少年容易找到興趣相投者,獲得身份認同,滿足精神需要。當代青少年可以自主選擇自己適合的群體,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與興趣愛好。主體性的釋放促進了青少年對小眾興趣的開掘,即便是非主流,也能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一方「興趣棲息地」。

調研發現,趣緣是二次元虛擬社群形成的基礎,成員個體憑藉對ACG的共同熱愛,建立起比現實世界更團結的社群:這類社群中,信息分享路徑更暢通,流行語擴散更迅速,二次元粉絲的身份認同度也更高。不僅如此,青少年更將亞文化一貫的反叛與獨立精神轉換為社群內的特定規則、行為符號,以此保持與現實世界的距離。比如二次元視頻精彩處常會出現「前方高能」的提示和集中的彈幕刷屏,這就是典型的網絡狂歡,容易創造出「花車巡遊式」的快感。二次元構建的新媒介空間,已被賦予阻抗現實壓力、逃離各種約束、釋放創造潛力的意義,而這也是二次元文化流行的心理因素。

在「參與式文化」驅動下,網際網路為二次元傳播創造了多元模式,幫助青少年獲取文化資本。參與式文化的理論認為,小說和影視劇的粉絲可以通過分享心得和改寫,獲得主動介入到文化生產的權力。這一命題遷移至二次元網絡平臺依然適用。例如,二次元網絡社區通常以三重模式來實現青少年群體的參與感。

「互動模式」下,每一次彈幕發送就是一種社會互動。可以說,彈幕是二次元世界內與他人互動的最小元素,看彈幕是了解他者,發彈幕則是表達自我,這一簡單的方式將自我情感表達和捕捉他人奇思妙想的需求有機結合。「創作模式」下,UP主貢獻視頻、獲取粉絲、贏得現實資源的積極循環為二次元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創作的動力。知名UP主可以聚集起更多粉絲,成為二次元網絡平臺的意見領袖,獲得關係資本。二次元創作的自由度更高,青少年通過製作表情包、拼貼素材,烙印鮮明的亞文化風格。「展演模式」下,二次元連通了線上和線下,線上的拜年祭、線下的虛擬偶像演唱會、各類Cosplay(角色扮演)和漫展,均為青少年提供了文化展演平臺,使其在沉浸式的情緒感染環境中獲得文化快感與認同感。

2.積極而自然的融合

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呈現的新關係

「我的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帶給我的。每次彈幕刷到『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每隻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這些話時,我都會哭。」——二次元入圈4年的「木木」

「熱血動漫能帶來很多正能量。二次元的世界雖然是建構的,但裡面的人物卻具有榜樣的力量,激勵你朝著夢想去奮鬥。」——二次元入圈5年的「綿羊qwq」

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看似存在諸多差異,但兩者之間融合的步伐卻正在加快,二次元的面目正煥然一新,並在與主流社會融合中呈現出新的關係形態。

非抵抗式的文化擴編——二次元與主流意識形態的融合。新媒體環境下生長出的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間的關係,與傳統亞文化研究的模式有所不同,呈現出新的特點:反叛與抵抗意義削減,彰顯個性與創作潛力的特質勃發,「潛移默化」地擴編主流文化並與之融合……例如,虛擬偶像洛天依演唱的「中國製造日」的主題曲《天行健》,採用古風形式的表達,將「工匠精神」與中國歷史結合,擴大了「中國製造日」的知曉度。從視頻評論留言來看,二次元用戶對這種形式表現出驚喜與讚賞。

共青團中央、各大高校、央視新聞等紛紛進駐B站開設帳號。以共青團中央為例,截至2020年7月,B站帳號粉絲達697.9萬,播放量11.5億。其投稿視頻中,依託二次元形式創作的「正能量」作品不在少數。古風音樂、嘻哈元素、動漫風格等元素明顯,語言風格也多使用二次元流行語,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傳達出家國情懷、民族榮譽、勵志價值等內涵。

此外,二次元文化也積極擁抱愛國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緊密貼合的國產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播放量達千萬。它以一隻兔子為主角,詮釋了中國近現代以來重大的歷史事件。動漫擬人化的角色設定和口語化臺詞讓人易於接受,訪談發現,關注這部動漫的粉絲,不僅獲得歷史知識,而且獲得了民族自豪感。

文藝復興與再創作——二次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由「Bilibili紀錄片」官方帳號上傳。該片最初在央視首播並未引人注意,卻「意外」在二次元社群走紅。調研發現,那些有深度有內涵、能引發共鳴的影視作品,在看似「不搭邊」的二次元文化圈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二次元社區活躍的青少年,正在以一種「流行」的姿態對「傳統」的內涵進行挖掘,這一社區有望成為弘揚傳統文化與超然名利之外精神的「新場域」。

二次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止於觀看層面,更擴展到創作層面。二次元用戶創作的優秀古風歌曲、國風舞蹈視頻在社區頗受歡迎,動輒獲得上百萬的瀏覽量。「古風」歌舞強調對歷史的再現與傳承,歌詞注重措辭韻腳、典故搭配,舞蹈要求步伐姿態、合樂美感等要素,表演者自身首先要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二次創作。許多古風愛好者同樣也對漢服著迷,傳統文化在社群傳播中的關聯與擴散效應顯著。可以說,興趣引發的對傳統文化的溯源和學習,為青少年帶來了更直接、實用的文化體驗。

同輩激勵與代際彌合——二次元對正面價值觀的塑造。當代的青少年對於文化內容的深度、廣度要求更高,也更習慣在網絡世界尋求身份認同與情感寄託。艾瑞諮詢曾調查中國二次元用戶喜愛ACG的原因,有63.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二次元世界中能找到治癒、共鳴和愛。從二次元世界汲取精神養料,甚至可以影響到價值觀的構建。

調研發現,二次元流行的動漫人物,性格未必完美,甚至有明顯的缺點,但這種真實而有個性的角色魅力為二次元粉絲所喜愛,不少人都能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青少年群體通過對動漫角色的情感投射,強化了對理想自我的認知。以《火影忍者》為例,在誇張人物造型和超現實主義情節的背後,作品傳遞出「拼搏」「勇敢」「友誼」「夢想」等價值觀念,特別是鼓勵青少年不斷挖掘、無悔追求夢想,迎合了青少年期待中的身份想像。這種認同感在同輩群體中,藉助網絡討論一呼百應、廣為傳播。

調研注意到,二次元激發的情感共鳴除了同輩間的正能量激勵外,還在彌合代際鴻溝方面發揮了作用。B站在2018年推出微電影《小小少年》講述了熱愛二次元的兒子與沉浸在《紅莓花兒開》演出中的父親,一開始對彼此的愛好互不理解,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導致關係的冷漠。後來,兒子了解到父親的歌唱夢想後,瞞著父親修復了記錄父親年輕時歌聲的磁帶,並製作成動畫音樂短片上傳到B站。父親看到短片後,被兒子為自己實現夢想的行為感動,父子兩人和解,關係更加親密。調研中網名為「曲終當心畫」的網友談道:「我覺得這個短視頻中,不僅展示了兩代人迥異的流行文化符號,更是試圖讓大眾去理解年輕人所熱愛的文化。」磁帶和B站雖是兩代人的愛好,看似差別很大,實則都寄託著相似的感情,二者都以自身的方式形塑屬於一代人的記憶和價值觀。

3.不容忽視的隱憂

警惕商業侵蝕、低俗化與現實迷失

「有時候,父母對二次元文化『不好』的刻板印象,只是因為圈內一小部分不正當風氣造成的。他們的動機不純,壞的卻是二次元的名聲。」 ——二次元入圈5年的「千百遍」

「二次元真的給予了我一個自由開放的平臺,有的時候我都不願意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但是人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屏幕中的。」——二次元入圈6年的「Ahhhhhhha」

過度商業化對二次元文化生態的侵蝕。當前,出於盈利目標等考慮,二次元網絡社區正在從單一的社群發展成更泛化的視頻網站。不過調研發現,對於二次元核心用戶來說,二次元是其身上獨特的標籤與文化印記,他們對社區的商業化,如在動漫新番中添加貼片廣告、為迎合受眾泛化創作製作速成教程等行為有天然的牴觸與警惕。同時在對一些泛娛樂化創作調研中,不少二次元網絡社群深度用戶表示,資源的流動本應當是一種無償的分享和傳播,然而外界資本的涉入卻違背了他們保護自身文化棲息地的理念,認為資本的滲透會「汙染最後一方淨土」。

軟色情與低俗化問題對內容品質的折損。調研發現,各種商業內容借二次元名義進行不正當開發,造成二次元文化領域良莠不齊,特別是對內容色情化的監管有待加強。例如,部分App彈窗推送的消息常常冠以性暗示的標題,許多標註Cosplay的寫真圖片,借二次元名義打色情內容的「擦邊球」。此類現象的出現,直接影響作為二次元用戶的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念與身心健康,暴露出的則是二次元行業市場監管與內容把關的制度性疏漏。

沉迷虛擬世界導致現實世界的價值迷失。二次元不同於現實世界,即便是破壁,也需要以不觸動現實世界的權責邊界和底線為前提。如曾經有Cosplay的愛好者,在人民海軍的退役軍艦上裝扮成遊戲中參與過侵華的赤城、加賀兩艘航母的形象,甚至微博發圖時配文「航戰的榮耀」,完全無視行為背後的意義。調研發現,類似的現象還有不少,除了反映出青少年缺少歷史常識,更反映出青少年價值觀念的逐漸解構,導致內在意義感喪失與虛無化的困境。二次元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壁壘並非堅不可摧,但是兩個世界的運行規則依然有很大差異。依託虛擬社群發展起來的二次元在破壁時,更需要注意保持現實交往過程中必要的道德意識和規範約束。

4.反思與啟示於包容中創造「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

二次元文化在當下社會生活的擴散與滲透,讓我們看到,二次元文化群體所累積起來的文化資本,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文化結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對青少年來說,二次元給予了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但也造就了另一個與現實隔閡的世界,如何避免過度沉迷其中,是需要社會各方一同面對的命題。

防範不良網絡文化浸染,加強二次元行業的監管與自律。二次元網絡平臺應考慮到其受眾多為青少年群體,注重內容審核與監管,出臺規範與引導二次元文化發展的政策。強化二次元網絡平臺創作者的身份認證、針對青少年用戶優化網絡頁面呈現機制、在二次元社區建立用戶「權益保護中心」。同時,建立二次元行業的自律機制,訂立二次元文化創作者的道德公約,強化社會監督。

保持二次元的文化活力,引導建設獨立而健康的社群氛圍。注重避免一刀切管理,將青年文化正當表達與內容衍生中的色情低俗問題區分對待。保證二次元核心粉絲的權益訴求,避免過度商業化滋生的過度娛樂化問題。作為一種以內容為核心的泛文化形態,二次元文化應在保持其獨立性的基礎上,在經濟利益、文化情懷、公共性之間尋求平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扶持優質原創的二次元IP。在二次元內容產品創作中,注重二次元文化與中國元素特別是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相關部門應當對有創作精神的作者加以激勵,鼓勵在作品創作中進行嚴格的學術考據,不鼓勵為謀利而粗製濫造的膚淺作品。將國風音樂等相對小眾、但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囊括在扶持計劃中,開闢專門傳播與展示平臺,給予UP主平等寬鬆的創作環境。

暢通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對話的路徑,創新傳播方式。根據青少年精神需求開闢二次元文化的線下傳播途徑,支持泛二次元展會、歌會等活動的組織與宣傳。尋找二次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集」,如二次元倡導的友善價值觀、唯美主義審美觀、對愛和理想的崇尚,也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新話語資源。

包容、理解二次元世界的價值觀,尋求更大的文化共識。對於二次元文化所展現的正面價值觀、文化創造力,及青少年群體的熱情與活力等,需要社會的關懷與認可。尋找當下青年一代與父輩之間共通的理想信念,打破文化隔閡。前浪、後浪唯有在認同和尊重對方價值觀的基礎上展開對話,才能創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圖景。這也是二次元文化消除偏見,獲得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光明日報「媒介與文化研究」聯合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毛湛文、高山、耿婉桐、白雪蕾、高心語)

相關焦點

  • 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光明日報「媒介與文化研究」聯合課題組  編者按  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少年群體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二次元平臺也積極擴展邊界,尋找與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融通點,為青年亞文化尋求正名和理解。二次元文化為何如此受到「後浪」的歡迎?其「破壁」與「出圈」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背後又存在哪些問題?本課題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調研。  2020年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動漫展組委會發起的「抗疫大『作』戰」漫畫作品展出,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抗疫英雄鍾南山為主題的漫畫十分醒目。
  • 第一屆線上BML:B站是怎麼追求二次元文化破壁的?
    怪異君、A路人這樣的非主職唱跳up主編排的節目《鹹魚的誘惑》《世間慢》,展現出了up主和專業人員的差距。下半場Vtuber的建模,也算不上多麼精緻。 二次元和UP主的破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於ACGN文化建立起的二次元文化,都是不被主流文化所理解的。這並非是歧視,或者說,是主流文化對所有亞文化基於不了解而產生的認知偏見。亞文化雖然表達方式通常都相對「另類」,但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
  • 亞文化紀錄片《SKATE HARD》:自由滑板攝影師王晨瑋的世界
    攝影師與滑手是共生的關係,這次 Vision 選擇王晨瑋作為主人公,用不同於滑手的視角展現了滑板精神: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你不試的話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 在二次元,透視青年一代的愛與怕
    第2888期文化產業評論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少年群體創造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近年來,基於漫畫、動畫、遊戲等虛擬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青年亞文化現象。
  • 《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當2020年新媒體小編還在逼逼女性有沒有穿衣自由時,《家有兒女》早已定義了流行的指標:活力、性感、展現形體美。不論穿什麼衣服染什麼頭,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抹自信的微笑。當然,衣服和髮型還不能完美詮釋這部劇亞文化的內核,且讓我慢慢說來。
  • 半月談|「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圈層,圈層文化需要引導,青年人的亞文化也要積極引導。「茶藝課」中的化妝藝術可以適當吸取,但其中頗具挑逗曖昧的「茶言茶語茶心」則不可取。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系主任章安邦認為,「茶藝」圈之所以能引起關注,也許就因其與中國文化中較為禁忌的「性」話題有關,「茶藝」圈可能成為網絡色情產業的符號性概念。00後大學生凌盈子認為,我國文化中對性教育的保守,一定程度加劇了國人對性的那種既難以啟齒又十分渴望的心理。
  • 亞文化是讀懂年輕人的有效方式
    亞文化的緣起 在世界各個地方,以及不同時代都會有不同的亞文化存在,與主流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現象,這也是一個社會發展中的常見現象。把亞文化產生的原因給搞清楚,也更有利於我們對亞文化的商業應用。
  • 亞文化專題來啦!
    伯明罕學派以更具結構性的「亞文化」概念取代「青年亞文化」,希望「通過『亞文化』與『父輩文化』(parent culture)的關係,重構『亞文化』所建立的中介,代替『青年亞文化』的局限,從而展示青年亞文化在階級關係、勞動劃分和社會生產關係中的作用」。「亞文化」由此成為伯明罕學派的重點研究對象。
  • 《破壁書》:三次元的人們為什麼需要了解網絡亞文化
    第二部分為該書六個單元——二次元·宅文化、同人·粉絲文化、女性向·耽美文化、網絡文學、電子遊戲、社會流行詞——的主筆對特定網絡文化部落的介紹,旨在讓三次元的人們看到,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壁壘早已不再分明,與其無視或抵抗,不如理解而同情。《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書封。
  • 亞文化領域越發的重要,品牌主應該如何深耕小眾文化
    在今天這一個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即時社交環境的加持下,我們可以看到亞文化、亞部落、垂直消費需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擴張,這一點在ACG圈層文化中尤為顯出,如今的大學生群體誰還沒有一部自己鍾愛的動漫,誰還沒有一個愛不釋手的手辦。出於這個原因,今天的亞文化領域進行營銷已經成為突圍的關鍵現在是營銷做品牌。那麼,對於企業品牌主而言究竟該怎麼樣發展才能不斷進行?
  • 亞文化有「邊界」才能「行穩致遠」
    原標題:亞文化有「邊界」才能「行穩致遠」  近日,在廣州和上海舉辦的大型漫展上,出現了數個爭議事件。有身穿「jk制服」的女生擺出不雅姿勢,打軟色情擦邊球,吸引大量觀眾圍觀拍照,甚至有人惡意偷拍;有「COSER」模仿相關角色,結合網絡熱炒的「黑人抬棺」視頻,拿民族傷痛做「梗,」組成「八國聯軍」。
  • 小屏幕連接現實世界 遊戲IP文化破壁進行時
    小屏幕連接現實世界 二次元題材登堂入室  遊戲IP 文化破壁進行時這番「文化破壁」計劃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壁壘,讓大IP的影響力日益壯大。因此,遊戲行業披著「亞文化」的外衣,實際進行著「文化破壁」計劃,尋求更廣泛大眾的文化認同。  現象  遊戲IP二次創作  紛紛落地  遊戲IP為自己注入文化基因,就是希望通過新的文化形態讓大眾認識自己,從而實現真正的「文化破壁」。
  • 不是所有的亞文化都值得尊重與包容
    北島也許不知道,他遭遇的正是在部分青少年網民中流行的「祖安文化」。據《半月談》報導,「祖安」一詞源於一款競技網遊的中國伺服器「祖安」大區,經部分網絡自媒體不斷惡意曲解、渲染、炒作,逐漸成為對噴、罵人、說髒話成風的代名詞。一些青少年滿嘴髒話,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
  • 我們討論的當代青年文化,到底是什麼?
    理解青年文化譜系的發展青年文化是亞文化中極具獨特性、最為活躍的類型,因其表現出明顯的青春特色而構成一個譜系的發展或表現樣態。所謂的青年文化譜系,是指多種青年文化形態交互發展而逐漸演化形成的亞文化系統,其既具有豐富的形態,又具有青春張揚與矛盾的統一性表徵,還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密切相關。青年文化勃興於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是一種因青年人受啟蒙思想影響,要求平等權與社會參與權而產生的有別於主流文化的亞文化。
  • 中智藥業:從一顆種子開始,揭開草晶華西洋參破壁草本「參」世之謎
    近日,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播出的《全民嘆世界》中,中智藥業位於吉林的草晶華西洋參生態種植基地,展現了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從一顆種子,到成為能夠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名貴中藥材,再到成為更好吸收、服用便捷的草晶華西洋參破壁草本……西洋參在草晶華團隊的匠心培育加工下,到底經歷了哪些神奇的「變化」呢?本文,就帶大家一起,看看草晶華西洋參破壁草本的「參」世之謎 !
  • 不拼卡司和流量,這檔「小而美」節目如何做到「破壁」與「出圈」?
    《新青年 新思想》全新的創作方式,讓「命題作文」有了時尚感和青春感,為理論性節目的「出圈」提供了參考。「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青年一代擔當著建設國家、共塑未來的重任,如何走進青年、展現青年力量、記錄青春風採成為主題教育題材關注的焦點。
  • 肖戰事件背後,「亞文化市場」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相對於主流文化來說,肖戰事件中的這些詞彙確實還不被大眾所熟悉,這類圈子被稱之為「亞文化」。「227大團結」已成過去,但亞文化市場所透露出來的潛力卻值得深思。 很多亞文化歷史悠久,比如獸迷文化(把動物畫成人的樣子),最早出現於歐美等國的文化作品中,美國動畫大廠迪士尼和華納都出過很多獸迷向的人物,DC漫畫中的「貓女」「蝙蝠俠」等等也是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的角色。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西方神話中不乏半人馬、鹿頭人等獸迷式角色,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裡更是獸迷的天堂,各種奇形怪狀的獸人形象層出不窮。
  • 同人、二次元、鬼畜...亞文化是怎麼「出圈」的?
    說起「同人文化」、「二次元文化」、「Cosplay文化」、「鬼畜文化」等文化現象,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把它們當成「青年亞文化」。 但是「青年亞文化」的概念準確嗎? 確實,這些文化潮流的主要參與者確實是當代青年,這些文化也是在近幾年才逐漸進入主流媒體視野的。
  • 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
    這些在部分年輕人圈子裡流行的另類穿著屬於小眾文化,也被稱之為服飾亞文化。面對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待?他們是大方接受,包容、理解還是反對?日前,本期「老阿姨」帶著十足的好奇,走近「00後」學生,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 面對賈伯斯的叛逆,父母無意中做對了什麼?亞文化和逃避自由
    為什麼會有亞文化呢?亞文化自古就有,一戰二戰被重新激活了。戰爭讓人很迷茫,死了很多人,這個世界跟正常想像反差太大,很多東西都是謊言,整個世界一片荒涼。亞文化他爹是主流文化,也就是明面上的文化,主流文化的內褲被炮火燎了以後,發現除了灰,什麼都沒有,亞文化開始生長。代言人是海明威。主要特點就是硬,什麼地方都硬,硬漢,牛仔褲,獵槍,叼著菸斗,釣魚,露營,鬥牛,捕魚,沒有透露泡妞,吃軟飯,還寫了幾部挺硬的作品,然後漂白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