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楓:形意拳與意拳之比較

2020-12-19 騰訊網

作者:聶楓

姚宗勳先生的《意拳》中,引述王薌齋先生的原話:「如或論應敵,拳道微末技」。也就是說,技擊只是武道一個很微小的部分而已。那麼極大的部分是什麼呢?淺而講是文化,大而講就是道德了。當然,過去的人把動手當家常便飯,當然有資格這麼說。而且武技不入道,這個大小之分也無從談起。

意拳的站樁,裡頭有句話非常好,就是「休息」。在休息中長功夫,這是當代人誰也想不到的。姚宗勳先生講,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其實這些也都是形意拳練法中的要求。這個休息,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返先天。你逆反回真到了那個程度,接續了天地宇宙的精神,先天元氣自然是源源不斷而來,體質體能就會出現逆生長了。王薌齋先生講過自己的境界是與天地宇宙精神相往來,也就是如此。後人只知道站樁就能出功夫,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根本的原因在背後,也就是接續先天。那麼我們現在學拳站樁,如果只是空守一個架子,既做不到空空靜靜,裡頭也全無消息,哪怕一天站八九個小時,又有什麼用處呢?

意拳的樁法,其實最核心的就是渾元樁,也就是形意拳古傳的混元樁,但意拳對混元樁進行了改造,把撐拔滾裹和六面爭力這些拳法中的東西加了進去。所以意拳拋棄了五行拳,統一在樁裡頭出功夫。但不管怎麼改,本質上還是混元樁。

我個人的體會,一開始站混元樁是體質體能快速增長,而後結合五行拳的練習,把球意球勁漸漸練出來,結合到樁裡頭,逐漸就出來了周身無點不彈簧的內在爆炸力。這個時候站混元樁就站不住了,很自然地要轉向,變成單重而且想爆炸試勁,因為勁在身體裡頭已經藏不住了。而意拳的技擊樁其實也就是雙重的渾元樁側向一轉而已。這不是個刻意製造出來的東西,而應該是王薌齋先生在自己的拳學實踐中自動出來的,而後進行了歸納總結。而這種內在的爆炸力,形意拳叫驚炸,也叫丹田內炸,意拳裡叫渾元力。不僅僅只是周身一體,周身一體還在有形有相上,屬於球意球勁的範疇,還在後天;這個主要是精神內炸,基本上就是一氣出來,也就是內勁發作,通過丹田作用於全身。孫祿堂先生講「全在當中一點子運用」,這一點子就是一氣太極或者說是內勁的起點了。到這個程度,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到此境界則全無概念,想都想不出來。

這幾句話是很重要的:「意拳只此一站則可於無力中求有力、笨拙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抽象中求具體,使內外合一,……。肢體中處處相互連通,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一動無有不動,無點不彈簧,以便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隨機隨勢發力應付技擊之需。」

想起李老師曾經教訓我的一句話:「形意拳不練硬功,不練筋肉,筋肉也不做功。」如今大體都公認意拳能打,然練意拳的也不練肌肉,也不練硬功,功夫都是一站而得。可能有站不出來的又去練別的,這個不在此列。形意拳所謂拳樁一體,功夫自來,易筋易骨,改變身心,其實意拳也未脫離此窠臼。意拳不練五行拳,而是把五行拳裡頭的規矩納入到樁法裡同練,在靜中統一求動,所謂生生不息之動。由靜而動,是所謂真動。由動而靜,是所謂真靜。除此以外,凡是起心動念造作而來的都是假的。一句話,就是本能激發才有用。後天刻意造作,只好看誰練得硬練得狠了。所謂無力中求有力,這個力是渾元力,而不是筋肉之力,來自丹田內炸,先天精神。所謂笨拙中求靈巧,是以心帥形,肉體擺脫了後天的羈絆,如虎豹本能一躍毫無牽掣。所謂微動中求迅速,《逝去的武林》中講過「打一釐米」,就是這個微動。先天精神上指揮肉體的微動,到真打時放開了就是迅速,所謂「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抽象中求具體,也就是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了。

站樁首先是求整,打拳其實也是求整。一開始腰胯未出,則手腳同進同退,所謂外三合是也。也就是所謂的整體。漸漸的周身大松大軟,專氣致柔如嬰兒的狀態,則周身敏感盡出,碰一點而皆有反應。漸漸形成球意球勁,則無點不彈簧。如果不接對手,就是全身整體而上。如果接上對手,也是全身整體反應。而且上下左右自然呼應,確實是一動無有不動。意拳強調技擊中的鬆緊轉換,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松,只有接上或者打上對手那一瞬間才是緊。所以站樁把自己站硬了也不對,而是要專氣致柔能如嬰兒,大松大軟。只有極軟才能極硬。只有極慢才能極快。陰陽互易,動靜為根。而這種鬆緊的轉換,完全是自動發生,而不是刻意而為。當我們通過形意拳也好意拳也好返了先天,完全去掉了後天的刻意,則身體本能反應自然發動。比如我們開車遭遇緊急情況踩剎車,都是瞬間踩上了過幾秒鐘才回過神來。這個不通過思維就能行動的就是先天,而回過神來之後就是後天。不管形意拳還是意拳,或者說八卦掌、太極拳,練的都是這個先天。通過系統的拳術鍛鍊,把攻防的技術與這種先天的感應充分結合,則無論對方怎麼來,我皆是空空靜靜,有感而發,順勢而發,猝然一擊。此即真內家!

也許很多人把意拳的意理解為思想或者意念,其實是不對的。姚宗勳先生舉了一個李廣射石的例子,李廣把臥石當成真老虎,一箭射出沒入石內。這個危急時刻對老虎完全的確認,是先天上的精神激變,而非後天上的刻意思想。所以等他看清了石頭再射就射不進去了。那麼意拳裡頭的意,就是李廣之前的那個意,而不是後來看清了之後的意。其實形意拳練到高級階段,也就是孫公祿堂所說的「得來萬法全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的階段,已經基本拋棄了形的束縛,而只是意的作用了。所以意拳通過站樁返回了先天,通過種種環境條件假設誘發精神激變,就是要把這種先天的意培養出來為我所用,日久天長形成精神思維定式,一出手就把先天本能調出來,所謂摧枯拉朽轟然一擊。意拳用的是先天神意,而非後天刻意。這個先天神意和形意拳的先天神意本質上並無區別,那麼意拳大體也就到此而止,形意拳還有形而上道藝的部分,就不在意拳的範疇裡了。

意拳的練功體系核心就是兩個,一是站樁,二是意念誘導。站樁能夠提高身體功能的原因在與返先天,從先天之本的腎源處入手,逐漸強健人的體魄,這也是武林各派站樁的根本所在,只要有站樁的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而意念誘導,姚宗勳先生又稱為精神假借,也就是虛擬一個攻擊對象,來誘發自身從精神本源處的自我防護本能。比如意想有人持尖銳兵器扎來,則人身自會產生一種保護功能,這種自我保護功能是人作為動物的本能,其背後就是孫公祿堂說的一氣或者內勁,但這種功能本身不是內勁,只是內勁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意想必須建立在前期站樁已經取得空空靜靜的基礎之上,基本擯棄了後天的思維思想,在完全率真的境界中進行誘導或者假借,猶如李廣射石。如果入了後天刻意,就練不出來了。這也是意拳最難把握的地方。先天與後天的分界,因為常人都在後天思維,加上還有習氣欲望,就很難把握這種不動之動,靜極而動,落入後天的假想之中了。

那麼意拳與孫祿堂形意拳的區別在哪呢?孫氏形意拳是直接返先天,從無極起步,直接把握一氣也就是內勁,而後順序展開,從先天進入到後天,而後先後天相交,做到形而上道藝,形而下武藝。意拳則是從後天起步,首先通過站樁返先天達到空空靜靜,把私心雜念都去了,避免進入刻意造作。而後通過意念假借激發一氣的功能,不斷接近一氣或者內勁的核心,使身體在先天精神的驅使下爆發巨大的衝擊力。那麼再結合拳法的各種技術特點,比如六面爭力,球意球勁,整體發力,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形意拳所固有的打法。渾元力出來以後,再結合試力、推手、散手等實戰訓練,逐步進入到真正的實戰格鬥。

如果單獨把意拳拿出來分析其戰鬥力,一個是精神上反應,速度比常人要快太多。二是渾元力、也即整體發力加精神內炸,這種衝擊力顯然也要大過任何後天肌肉的運動,所以王薌齋先生說那些外家或者搏擊之術都是局部之力,也說過「意即力也」,就是此意。三是實戰訓練。意拳保留了過去形意拳每天都要實戰訓練的傳統,基本是在學中打,在打中學。而這些東西,其實也是形意拳最原始的本來面目。回頭看看王薌齋先生創拳的歷程,他本人必然是從混元樁裡悟出了精神內炸,從實戰中擯棄了華而不實,逐漸認識到精神意識的作用遠超過肌肉骨骼的後天作用,於是直奔主題創立了如今的意拳。

姚宗勳先生承繼王薌齋先生衣缽,被賜名「繼薌」,足見王薌齋先生對其的高度認可。姚先生之所學所成,意拳之歷史溯源,王薌齋先生之功業事跡,從姚先生晚年遺作《意拳》中可窺全豹。

拳學畢竟是一門實事求是的技藝,登上擂臺或者街頭格鬥,無非一拳一腳致勝的功夫,若非如此一定會吃大虧。如某老拳師遇上門拜師者,第一句就是「我不會飛」,實事求是的人總是能夠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形意拳培訓班_八極拳協會
    形意拳培訓班,八極拳協會,(三)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教學,配合主管部門普及宣傳傳統武術文化;組織參加專業比賽,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 在濟南的部分大學內設分會傳授培訓班。簡介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國武林大名拳之一,屬內家拳系。它健身、技擊並行不悖,是優秀武術拳種。
  • 形意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差別。形意拳,又稱行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知道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增強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東西。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形意拳入門的關鍵是,如何從樁功中找到六面力,找到六面力就找到了拳勁(樁勁),就明白了練拳和做操的區別。找拳勁的不傳之密是——體內抻筋拔骨。 一、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的內涵 1、體內、體外抻筋拔骨的區別 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他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
  • 淺論形意拳正確的練習方法~《橐龠集》功法篇
    形意五行拳之劈拳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練習形意拳的正確方法現代習形意拳者眾,但得其法而有所成者寡。又應該如何正確練習形意拳呢?正確練習形意拳會達到什麼樣的功態?簡述如下:一、初學者最易犯的弊病觀現在練習形意拳者,包括一些練習多年的,練習之時常剛猛有力,跺地有聲,其皆為不得法。
  • 形意拳與內外三合,終於說明白了!
    1、形意拳概述形意拳來源於心意六合拳,兩者皆以「六合」為功法。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義是:用腦子思維整合六合的拳術。形意拳的拳名含義是:形體和思維統一的拳術。形意拳繼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術,形意拳形體動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則,所以在山西也有稱其為「六合意拳」。
  • 從傳統武學內家拳「形意刀」和「形意槍」淺談形意拳之「橫拳」
    這兩年,有些人標新立異,非要考證形意拳橫拳的「橫」是蠻橫不講理的「橫」!衲子要說,這完全是對於形意拳的誤解和曲解。形意拳心正、意正、氣正、形正,至正至剛,講求的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道家的陰陽之「道」,是佛家的大慈悲心懷,怎麼又會出來一個什麼蠻橫不講理的「橫」?這簡直是對於形意拳的詆毀和污衊!橫拳屬土護脾,土生金而克水。
  • 王薌齋的意拳之路
    在與這裡的各派拳術家相互交流之後,又慕名前往嵩山少林寺,訪問了寺內方丈, 心意拳傳人衡林和尚 。心意拳與形意拳同出一源 。當初,戴龍邦太夫子變「心意」為「形意」,世上始有「形意」。此外,在與衡林和尚的交談中,王薌齋得知:自古少林武功派系繁多,色彩紛呈,但「心意拳」才是寺內鎮山之拳 。 衡林和尚身材魁梧, 素以功力篤實聞名於世 。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十三回:痴少年辭鄉學武藝李小欣傳承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其風格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稱心意拳,簡稱意拳,據初步考證,形意拳誕生於明末清初,系姬際可所創。傳至李能然之後,易名派生為形意拳。形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乃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
  • 王薌齋遺著《大成拳論》——(十七、結論)
    姚宗勳著《意拳》一書附錄中的《拳道中樞》實際上是《大成拳論》的原文。但是其中缺少「拳學總綱」一節。上述兩種版本總綱的第一句話都是「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可能是因為書名為《意拳》而寫「推名大成」不相符合的緣故吧,故此刪去。但在《自志》中仍有「…另成一種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蜜,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在《習拳述要》一節中有「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之句。
  • 李洛能形意拳論之一
    李洛能著《形意拳譜》。李洛能先生從師戴龍邦先生習練心意六合拳,經其手發展出十二形並更名為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可以說是現代形意拳的祖師爺,所以先介紹李洛能先生的拳論。李洛能先生的拳論特點是通篇講周身各部位合一,應該說是內家拳中最好的拳論之一。
  • 宋氏形意拳——五行拳之劈拳
    >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五行拳是形意拳之綱 五行拳的動作說明如下: 劈 拳 劈拳屬金,是陰陽相合、上下內外、一氣之起落也。
  • 形意拳,實戰性最強的功夫
    太極形意拳,被劃分為內家拳一脈,實則是內外兼修的拳法。開始的形意拳又叫心意六合拳,追求心意相合,意氣相合,氣力相合,肩誇相合,肘膝相合,手足相合。達到內內相合,外外一體,內外相通,渾然一體,自然天成,綿延不絕之境。
  • 河北形意拳傳人邵琳霞演練的形意拳十二洪錘
    學拳推薦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傳丹田功為本,適合太極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內家拳練習者參研。 課程列表 一、淺釋內家拳丹田功之秘 本節課程主要介紹以下幾點: 1、什麼是丹田功?丹田是哪裡? 2、為什麼要練丹田功?
  • 民國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論形意拳,形意愛好者必看!
    此三者以心為謀主,炁為元帥,力為將士,蓋炁不充則力不足,心雖有謀亦無所用,故炁意練好而後可以外帥力意內應心意切謂三意之連亦以炁為先也;五行要順者,外五行為五拳即劈崩鑽炮橫是也,內五行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也。
  • 形意拳的說手與實戰
    郭雲深大師為形意拳實戰派領軍人物,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著稱,其實這就給了後人一個啟示,形意拳該如何實戰,那即是簡單直觀,形意拳裡面的招式不算太多,饒是如此五行十二形全部運用起來,沒有高出對手數十倍的功力,也是無法做到的;最簡單有效的就是精煉一兩種招式,反覆練習,直到形成信手拈來的本能,就如同張嘴吃飯一樣自然,再加上過人的功力,那就一定可以實用了
  • 淺談傳統武學形意拳五行第一拳是掌非拳的母式「劈拳」
    #筋骨開發#形意拳的劈拳是「掌」,偏偏卻叫「拳」。形意門裡有很多東西都看似不合理,出拳擰裹鑽翻,初學出拳要多彆扭有多彆扭。然而,恰恰這「看似不合理」和「彆扭」,共同構成了形意拳。形意拳之劈拳,是五行拳的第一拳。形意拳五行拳的橫拳是「母拳」,然而,練習形意拳都要從劈拳開始練習。這是因為按照陰陽五行原理,劈拳潤肺,只有通過練習劈拳,才能先把肺葉打開,才不會「炸肺」。
  •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秘
    形意拳半步崩拳探秘        談起尚派形意,人們都知道尚雲祥隔輩繼承了郭雲深的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冠絕當世。如今在山東膠東一帶,以萊州市為中心,仍流傳著一支尚派形意拳。
  • 形意拳比詠春拳厲害嗎?
    武術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練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如果對武術都理解分為三層境界,那麼說這句話的人只達到了第二層。普通人對武術的理解相當淺薄,停留在表面這一層,就好像在幾十年前都認為中國武術天下第一。一些人認為任何武術都有各自的長處,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練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持這種觀念的人不在少數,就連甄子丹也是這麼說的。居然把話說的這麼圓滿,實在是枉為習武之人,高就是高,低就是低,拿出練武的剛直精神才行。詠春拳號稱一個打十個,甄子丹也經常耍一耍他的詠春拳,而且是有模有樣的。只有抬高詠春拳,才能捍衛曾經說過的話,「我要一個打十個,我是宇宙無敵」。
  • 「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
    而「武」本有一段真正「風光」的歷史——民國初年,新政權為解救民族危機,曾大興武風,由此,武學出現一個高峰期,形意拳也迅速發展……《一代宗師》編劇、《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曾根據李仲軒的口述,撰寫《逝去的武林》一書。李仲軒年輕時,拜入三位形意拳老輩唐維祿、尚雲祥、薛顛門下,後退隱几十年,未收弟子。
  • 形意拳到底有幾個套路呢?
    形意拳是三大內家拳之一,以三體式樁功為基礎,以五行拳為母,五行拳可演化出十二形拳,是不可多得的民間傳統武術絕技。三體式,五行拳,十二形拳都是以單操手的方式出現,左右相同,姿勢相反,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套路,它們是形意拳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