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小兒出血與預計輸血量 | 回顧|血紅蛋白|紅細胞|失血量|血...

2020-12-25 健康界


雖說大多數小兒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小,但創傷大的心臟、胸腹部等手術,是對小兒術中液體管理的一大考驗,術中看似「少量」的失血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貧血。對於出血量和輸血量的評估,之前就已經介紹過一種簡易方法,但主要適用於成人,直接套用小兒患者可能會出現錯誤,以下介紹的公式與成人差異不大,我試著幫大家理解公式的內涵意思。




《臨床麻醉學》在循環及呼吸系統正常的情況下,患兒能耐受血細胞比容為25%~30%,但對於3個月以內的嬰兒,其血細胞比容應保持在35%以上。


《米勒麻醉學》除早產兒、足月新生兒、合併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或呼吸衰竭患兒需要提高攜氧能力外,大多數患兒一般可良好耐受20%左右的低水平血細胞比容。由於血細胞比容小於30%的新生兒和早產兒較易發生呼吸暫停,因此需要外科醫師及兒科醫生慎重討論此類患者的最低目標血細胞比容。


所以,建議將Hct為25%作為正常嬰幼兒開始輸血的最低限,三個月以內的嬰兒應保持Hct在30~35%以上。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慨念,在手術開始之前就應該計算MABL,就知道手術進行到什麼時候可能需要做血氣或直接開始輸血,計算公式估計很多人都很熟悉:

MABL=EBV×(初始Hct-目標Hct)/ 初始Hct   (目標Hct=25%)

這個公式前提是假定手術中血容量保持動態相對不變,分子代表可最大程度丟失的血紅蛋白總量,MABL代表這些血紅蛋白以術前狀態丟失的容量;實際上,由於術中血液會被緩慢稀釋,同樣達到Hct=25%,實際出血量會稍大於MABL。需要強調的是,MABL只是一個可允許失血量估計值,在實際出血量接近MABL時,應及時複查血氣驗證,根據手術情況決定是否輸血。

當你決定輸血後,問題就變成了應該輸注多少量的紅細胞,此時不應該以單位(U)計算輸注量,而是毫升數。

 預計輸血量(ml)= EBV×(期望Hct-實測Hct)/濃縮紅細胞的壓積(約為60%)

這個公式前提是假定輸注中血容量保持動態相對不變,分子代表預期增加的血紅蛋白總量,這些血紅蛋白使用濃縮紅細胞的補充量就是預計輸血量。我們知道,1U濃縮紅細胞是小於200ml,不同人的200ml全血被製備成的紅細胞懸液或去白細胞懸液容量是不相等的,有時血袋或核查單上可能會標註實際容量,一般來說1U紅細胞多為120-160ml,應根據計算量再申請提血量。


舉例說明:患兒,1歲,12kg,術前Hct為42%,擬行開腹探查術。  

MABL=12×70×(42-25)/42=340ml;

失血量小於340ml以內,應主要以1:3的乳酸鈉林液補充。

若手術進行到一半時測得實際Hct為27%,擬輸濃縮紅細胞提升至35%。

故預計輸血量=12×70×(35-27)/60=112ml,實際1u濃縮紅細胞多在120-160ml左右,所以輸注1u紅細胞足夠。


最後總結一下:一般來說,未達到輸血指徵時,術中失血量通過1:3的乳酸鈉林格進行補充;當出血量趨近於最大允許出血量(MABL),且術後不易發生失血時,仍可不需要輸注紅細胞;但如果已出現或可能發生術後出血,則應和外科醫生商量積極開始輸血。 膠體液用於小兒的研究非常少,不推薦使用,除非是大量失血但不能及時輸血時,白蛋白或羥乙基澱粉與出血量1:1補充。


相關焦點

  • B亞血型患者輸入異型紅細胞,這輸血過程管控值得分享
    治療護理過程及轉歸3月9日,患者出現痰中帶血,遵醫囑給予止血治療,停用抗凝藥物。3月16日患者血常規示:血紅蛋白(HGB)77.2g/L,紅細胞(RBC) 2.43*109/L,考慮為支氣管出血、感染消耗、使用利奈唑胺產生的骨髓抑制綜合因素所致,更改利奈唑胺為替加環素。
  • 一例紅細胞直方圖改變引發的腦洞
    而該患者出現的左峰峰值小於100fL,大約在80~90fL之間,屬正常紅細胞,故我們猜測出現雙峰原因最可能是由於輸注和患者體積差異較大的正常紅細胞引起的。 可能是好奇心上頭,我們為了一探究竟,就對患者輸注後的血袋上兩個辮子血進行了血常規檢測(此時無法取到袋內血液進行檢測),其MCV兩個辮子血測試平均值為83.5fL。
  • 一次講清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壽命的關係!不服?你把它看完!
    血常規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血紅蛋白濃度(英文縮寫Hb)。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其濃度客觀上可反映出人體紅細胞的數量,因而成為臨床上醫生用以判斷病人血液相關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除了廣為人知的「血紅蛋白濃度」,近年來,有一個名詞也被越來越多業內人士所提及,那就是——紅細胞壽命(英文縮寫RBCS)。
  •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會導致先天性發育異常,建議做產前診斷
    無出血、晚期感染、腫瘤。皮膚黏膜蒼白,虛弱,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無出血,發熱,肝脾無腫大。宏單元貧血。血紅蛋白降至10-90 g / L,網織紅細胞<2%,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骨髓發育不良活躍,紅細胞前體細胞明顯減少。
  • 比「熊貓血」還稀有,全國僅發現百例!這個血型,你聽說過嗎?
    輸血五大誤區,大家少走彎路!誤區之一失血就應該補血?錯!失血補血的傳統觀念是片面的。毋庸置疑,輸血是臨床的一種急救措施。人體若大量失血(佔全身血量的1/3以上)可導致休克,但對失血量少於800毫升的患者可考慮免去輸血。
  • 體檢化驗單中的血紅蛋白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意義?
    好了,我們今天就單拎出一個項目——血紅蛋白,看看血紅蛋白蘊藏多少奧秘:血紅蛋白是血常規中必有的一個項目。血常規是指,檢驗醫師通過抽取人體的一管血液來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血常規檢驗都是由機器全套檢測完成的。
  • 產婦術中大出血 自體血回輸緊急救命
    記者 翟詠雪通訊員 徐惠惠 報導晨報淄博1月8日訊 手術中大出血,需要及時輸血是很平常的事,但「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輸血方式恐怕很少有人聽過。1月6日,淄博市婦幼保健院手術麻醉科利用自體血回輸技術將一名產婦流失血液中的一半經過處理後重新輸回產婦體內,及時有效地挽救了產婦的生命。
  • 獻全血與獻成分血到底有啥區別 一份含鐵量極高的血液科普
    獻全血與獻成分血到底有啥區別 一份含鐵量極高的血液科普時間:2019-01-14 17:51   來源:山東獻血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獻全血與獻成分血到底有啥區別 一份含鐵量極高的血液科普 哈維第一個提出血液循環論 他認為 血液受心臟推動 沿著動脈血管流向全身 最後通過靜脈血管返回心臟 從此 人們對血液的重要性
  • 血友病輸血打針,需要用多少的量?
    因子Ⅸ較穩定,可輸5天以內的庫存血,一次最大安全量為10~15ml/kg。 輸注1.000ml血漿可使因子Ⅷ提高正常的20~25%,不易達到25%以上,重症出血需提高到正常的25~40%。因子Ⅸ易彌散至血管外,輸血漿15~20ml/kg,僅可使之升高5~10%,故對嚴重出血,必須用因子Ⅸ濃縮劑。
  • 可能是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適量放血可以治療
    導語: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在臨床上面又被稱之為真紅,是因為克隆性紅細胞異常增多,所引發的一種較為少見的骨髓增殖性腫瘤。隨之疾病發展很有可能會出現出血等相應問題,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安全。1、頭暈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主要可以導致紅細胞數量大規模要上升,而體內的血容量並沒有上升進而導致單位體積內的血含有的紅細胞數目發生了上升,使得血液變得更加黏稠,隨著血液粘稠度的增高,就有可能會誘發腦細胞當中的大量組織細胞供氧不足
  • 血型非同型 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如何輸血?
    幹細胞移植對於植活後患者血型的轉變是逐漸出現的,移植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患者的血型都表現為混合外觀現象,既有原來的受者型紅細胞,又有移植後新生長的供者型紅細胞。造血幹細胞移植供受者間血型不合的類型分為ABO血型不合及其他紅細胞血型系統不合。
  • 什麼時候輸血小板?等了20年的專家共識,終於等到了
    血小板計數<5×109/L,應立即輸血小板防止出血。預防性輸注不可濫用,防止產生同種免疫導致輸注無效。有出血表現時應一次足量輸注。首先,這部指南太老了;其次,不嚴謹,請問血小板(5-10)×109/L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