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國際空間站再度漏氣 俄航天總裁暗示或該退役

2020-12-2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據塔斯社莫斯科12月19日報導,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一事,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表示,該公司必要時將在明年2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多的氧氣,且空間站某些設施陳舊或該退役。

羅戈津19日說:「首先,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有氧氣儲備。如果有必要在空間站內部氣壓下降的情況下補充氧氣和氮氣,我們有相應儲備。然後,我們打算在2月發射貨運飛船向空間站運送氧氣儲備等物資。」

他指出,如有必要,部分物資可能通過美國的貨運飛船運送。羅戈津解釋說:「必要時,我們或將利用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關係,藉助美國貨運飛船運送包括氧氣在內的部分物資。」

羅戈津透露,國際空間站的漏氣情況已得到控制。他肯定地說:「無需擔心,一切正常,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羅戈津指出,漏氣現象好比敲響了警鐘,是時候「思考新設計方案」了。

據羅戈津推測,漏氣問題可能與微隕石撞擊國際空間站超過使用年限的艙體有關。

他表示:「我們當然會解決這個問題。但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再說一遍:將來仍然會出現問題……很久之前設計的空間站開始悄悄告訴我們:『是時候讓我退休了。』」

據他介紹,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一些設施是蘇聯時期製造的,設計使用期限是15年,但如今還在使用。他說:「顯而易見,在空間站的某些陳舊設施中,存在某些與金屬疲勞等因素有關的問題。這就是我們正在討論並考慮建設一個新的空間站——俄羅斯國家軌道空間站的原因……如你們所見,這類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空間站還要運作多長時間?我想,肯定要運作到2024年,也許要到2028年。」

報導稱,早些時候有媒體援引國際空間站與飛行控制中心的聯絡內容稱,國際空間站出現漏氣現象,俄羅斯的太空人們正在尋找新的漏氣點。

今年10月15日上午,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報告說,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過渡艙段發現了可能的漏氣點。太空人阿納託利·伊萬尼申說,漏氣點看起來像彎曲的劃痕,長度為2到3釐米。後來,太空人謝爾蓋·雷日科夫更正說,劃痕長度約為4.5釐米。

11月,俄羅斯太空人在太空行走期間從國際空間站外部拍攝了漏氣點區域的照片,從外部看起來並無任何損壞。

報導還稱,12月18日,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在與國際空間站進行交流時表示,從氣壓判斷,「星辰」號服務艙過渡艙段還有一個漏氣點,目前不清楚具體位置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再度漏氣 俄航天總裁:該退役
    據塔斯社莫斯科12月19日報導,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一事,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表示,該公司必要時將在明年2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多的氧氣,且空間站某些設施陳舊或該退役。羅戈津19日說:「首先,國際空間站本身就有氧氣儲備。如果有必要在空間站內部氣壓下降的情況下補充氧氣和氮氣,我們有相應儲備。
  • 國際空間站漏氣了 俄航天集團總裁:可能是因為美國設備
    中新網12月3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9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稱,國際空間站美國艙艙內設備,可能是造成國際空間站失密減壓的「元兇」。據報導,羅戈津說:「很有可能是工作狀態下的美國艙內設備『漏氣』。」
  • 俄羅斯航天公司總裁羅戈津稱,國際空間站設施陳舊,該考慮退役了
    獅評: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是新興世界中受衝擊最嚴重的地區,到2021年該地區經濟將增長3.7%,但經濟活動並不足以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或許要等到2024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2020年該地區所有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將呈下降趨勢,這是為了遏制新冠病毒傳播而採取封鎖貿易、關閉邊境和暫停生產活動等措施造成的嚴重後果。
  • 俄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下一次太空行走可能推遲至夏季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22日消息 衛星通訊社掌握的國家航天集團旗下「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空間站初步飛行計劃顯示,俄羅斯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的下一次太空行走可能從2021年春季推遲到夏季。
  • 「後國際空間站」時代怎麼辦
    伴隨著故障不斷的國際空間站接近服役末期,各國都開始考慮「後國際空間站」時代怎麼辦。俄羅斯近日提出建造新的國家軌道站計劃。根據構想,俄羅斯新一代空間站的內部空間將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都要大。俄新社7日稱,根據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公司提供的建造新軌道空間站構想文件,建設計劃將分為兩個階段。
  • 關鍵時刻國際空間站告急,萬能膠帶並不管用!太空人還有何招數?
    據俄通社12月19日消息,俄航天集團執行經理克裡卡廖夫最近披露,太空人正在早前出現過漏氣情況的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用膠帶再次尋找漏氣孔,消息一傳出, 對國際空間站未來命運但有的一些科技人士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國際空間站難道真的是「垂垂老矣」了嗎?
  • 俄開發者:俄「Teledroid」機器人將於2022-2023年進行太空測試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科研生產聯合體「安卓技術」執行總裁葉夫根尼杜多羅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俄羅斯機器人「Teledroid」將於2022-2023年進行太空測試。他表示:「2020年10月底,俄國家航天集團中央機械工程研究所就『Teledroid』項目技術任務書達成一致。接下來將籤署協議,並可能開始工作。」杜多羅夫證實,機器人開發的所有階段計劃將到2025年結束,而「首次太空測試將於2022-2023年進行」。
  • 俄飛船載3名太空人返回地球,已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6個月
    俄飛船載3名太空人返回地球,已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6個月 (NASA)海外網10月22日據俄羅斯航天集團消息,俄羅斯「聯盟MS-16」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0月22日10時54分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市東南方向147公裡處著陸。由3名太空人組成的「63號遠徵隊」,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6個月的任務後順利返回地球。
  • 大洋彼岸傳來一個捷報,新型飛船連夜飛向太空,再也不用看俄臉色
    美國航天領域傳來一個捷報,載人飛船成功抵達國際空間站,美國從此不再看俄臉色? 近日,美國和俄羅斯在航空領域達成了一項協議,為了將自己的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白宮同意向俄羅斯支付1億美元「過路費」。
  • 俄航天集團公布載人飛船發射失敗原因,聯盟MS-11將於12月3日升空
    俄羅斯航天集團載人航天計劃執行主任謝爾蓋·克裡卡廖夫31日表示,10月11日俄載人飛船發射失敗的原因,是負責發出分離指令的一個傳感器發生故障,導致運載火箭的助推器未及時分離到安全距離。克裡卡廖夫當天在莫斯科對媒體表示,根據俄調查委員會日前做出的結論,10月11日一枚「聯盟-FG」型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聯盟MS-10」飛船,負責對該火箭助推器與芯一級發出分離指令的一個傳感器工作異常,導致一臺助推器未能及時分離到安全距離,進而引發該助推器撞擊火箭芯一級的燃料箱,致使燃料箱破裂,芯一級損壞,無法繼續執行發射任務
  • 俄建議美國未來的美月球空間站應對接中俄飛船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柳玉鵬】「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美國也應當保證規劃中的月球軌道空間站能與俄羅斯和中國飛船對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向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建議,美國在建設「門戶」月球空間站時,應確保對接氣閘艙能兼容俄羅斯和中國的宇宙飛船。
  • 「聯盟MS-07」載人飛船搭載三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
    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分別是俄羅斯航天集團公司太空人什卡普列羅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人廷格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太空人金井宣茂。當地時間2017年12月17日,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俄「聯盟-FG」運載火箭攜「聯盟MS-07」載人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搭載新一期考察組成員前往國際空間站。
  • 俄航天集團:希望國際空間站紀錄片能吸引年輕人走進太空科學領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12月22日消息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前景計劃和科學執行主任亞歷山大布洛申科向衛星通訊社表示,該集團希望系列紀錄片《太空探索者:國際空間站體驗》能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並吸引他們走進太空科學領域。
  • 俄「聯盟MS—17」載人飛船創下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最短用時紀錄
    中新社莫斯科10月14日電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網站消息,俄羅斯「聯盟MS—17」載人飛船於14日升空,用時3小時3分鐘完成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創下飛船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最短用時紀錄。當天飛船由「聯盟—2.1a」型火箭搭載,於莫斯科時間14日8時45分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後進入預定軌道。
  • 俄媒:美國或再向俄羅斯購買一個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座位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5日消息,俄羅斯航天領域的消息人士向衛星通訊社表示,美國可能會購買「聯盟號MS-18」載人飛船的座位,以在2021年4月份將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
  • 俄航天機器人技術發展近期願景「路線圖」獲批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安卓技術」科學生產聯合公司執行董事、技術科學副博士葉夫根尼·杜多羅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稱,俄航天國家集團公司已批准航天機器人技術發展近期願景「路線圖」,下一步將是協商2030-2035年計劃。
  • 國際空間站俄新艙的發射可能推遲到2021年7月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根據衛星通訊社掌握的由「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屬於俄航天集團)制訂的國際空間站初步飛行計劃,俄羅斯「科學」號多用途實驗艙向國際空間站的發射可能從2021年4月份推遲到7月份。 CC BY-SA 2.5 / KAMOV / PPTS根據這份尚待批准的計劃,「科學」號實驗艙定於7月15日使用「質子-M」號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7月23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 中國空間站也沒美國的份
    而在11月,烏克蘭也加入了該協定。加上巴西,加入該協定的國家正式增加至10國。 早在51年前,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大獲成功,因此下一次登月計劃便以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月亮神阿爾忒彌斯的名字命名。
  • 俄航天國家集團正設計輕便版「鷹」飛船用於飛向月球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7日消息 火箭航天業消息人士對衛星通訊社稱,「能源」火箭航天集團(隸屬俄航天國家集團)為組織載人月球飛行正研究建造輕便版「鷹」號宇宙飛船——「鷹雛」號的方案。消息人士稱:「該版計劃將比基礎型『鷹』號輕5噸。飛船將用於兩人的乘組。」
  • 中國空間站同意16國申請後,美國卻被拒絕了,俄媒:原因太現實
    儘管的在此之前,我們國家的航天領域其實是落後世界各國的,那是如今我國的航天技術已然位於世界各國的首列。而在最開始的時候世界各國對於太空的探索,在1998年的時候,大家一起建立了一個國際的空間站,一直到2010年才進入全面使用的階段,這座空間站在最初的計劃裡面是服役到2015~2020年,但是因計劃有變,預計這座空間站會一直用到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