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危局始末

2020-12-14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36氪經授權發布。

從2009年被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到2019年巨虧40億,面臨退市風險,華誼兄弟經歷了一場十年大敗局。在這場大敗局的開端,踏入資本市場後的華誼兄弟對於規模擴張非常渴望,但其自身並沒有打好電影業務的基礎。隨後,華誼兄弟用多元化的戰略開啟擴張之路,然而其逐漸被路上的資本所誘惑,並在資本的迷霧中迷失了方向。

礪石商業評論作者 趙炯 | 文

張軍智 | 編輯

01 高光時刻

放眼望去,好萊塢的幾大影視娛樂公司,如華納兄弟、迪士尼、哥倫比亞、環球等均已接近百年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裡,這些影視公司通過一大批優質的電影作品,以及優秀的商業模式,為世界貢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也為自己築造起一條極深的護城河。

比如,華納兄弟主打樂高大電影、DC 宇宙以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全球範圍內圈住了一大批影迷。同時,其在影視的基礎上,向外發展遊戲、漫畫等多元化業務,打通文娛產業鏈的上下遊,形成了多位一體的核心競爭力。

又比如,迪士尼逐漸建立起經典動畫、漫威宇宙等多條電影產品線,並將電影IP與線下園區和衍生品開發相結合,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贏利模式。

不管是華納兄弟連接產業上下遊的模式,還是迪士尼結合線上線下的模式,本質上深耕主業、做到極致後進行多元化發展,是此類影視娛樂公司屹立百年的重要法寶。

在國內,有一家誕生僅二十餘載的電影公司。最初,它的名字看起來像華納兄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發現它的心裡卻裝著一個迪士尼。

它便是華誼兄弟。

1994年,海外留學歸來的王中軍和弟弟王中磊一起買下了一家廣告公司,取名為「華誼兄弟」,開始了創業之路,啟動資金為王中軍在美國留學時打工攢下的10萬美金。

兩兄弟在商業經營上顯露出深厚的內功,到了1997年,華誼兄弟已經躋身中國十大廣告公司行列。

此時的王中軍,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將會與電影事業結緣。

1998年,王中軍偶然遇見了自己的老同事劉曉玲。劉曉玲在影視圈工作,給王中軍講解了電影投資盈利模式。

雖然王中軍自幼學畫畫,熱愛藝術,也喜歡看電影,但對影視劇的盈利模式並不熟悉。在聽完劉曉玲的一番解釋後,王中軍萌生了進軍影視圈的念頭。

經過一番籌備,王中軍很快便投資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影視作品《心理診所》。這部英達導演的電視劇投入僅500萬元,最終憑藉中國銀行和VISA的植入式廣告盈利近500萬元,回報率達100%。

第一次出手就大獲全勝,這給了王中軍極大的信心。其後,華誼兄弟又接連拍攝了《沒完沒了》《一聲嘆息》《鬼子來了》等熱門電影作品,在影視圈內佔據了一方天地。

在布局電影作品的同時,華誼兄弟還在產業運作上開始發力。2003年,民營資本被允許進入影視發行領域,並且電影製作環節面向民資和外資開放。

市場嗅覺敏銳的王中軍果斷抓住機遇,隨即增持西影發行股份公司股份,推動華誼兄弟在電影製作、發行上建立完整的生產體系。

隨後,華誼兄弟憑藉一系列出色的電影作品和產業運作,逐漸奠定在中國電影公司隊伍裡龍頭選手的地位。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從而被外界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的身價也隨之暴漲,分別達到10.98億和3.97億元人民幣。

此時,華誼兄弟的名氣和財富達到了新世紀前十年的最頂峰。

不過,當時華誼兄弟並不滿足於此。在多個場合,王中軍都表露出自己打造「東方迪士尼」的夢想,並推出「去電影化」的戰略,試圖進軍多個領域來進行規模擴張。

有夢想,是好事。對於每一家公司而言,夢想都是推動自身進階的核心源動力之一,是一筆極為珍貴的財富。

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華誼兄弟卻沒有走出如同華納兄弟和迪士尼般穩健的足跡。在資本的誘惑下,華誼兄弟的步子越邁越大,逐漸偏離原來的軌跡,最終使得自己的電影根基搖搖欲墜,從而陷入一場大敗局。

2019年,華誼兄弟極為糟糕的業績表現,已經表明其在追逐資本的道路上,跌入了這場十年大敗局的谷底。

透過紛繁錯雜的市場現象可以發現,資本只是這場大敗局明面上的助推者。人性上的好大喜功,才是其背後的真正禍首。

02 危機四伏

去年中國電影市場依然火熱,全年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城市院線觀影人次達17.27億,二者皆創下新紀錄。

不過在火熱的市場氛圍中,華誼兄弟卻交出了一份令投資者失望的成績單。

4月29日,華誼兄弟發布了2019年年度報告及2020年一季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華誼兄弟的營業總收入為21.8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3.8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虧損39.6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62.32%。華誼兄弟2020年第一季度實現約2.29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61.38%,歸屬淨利潤約為-1.43億元,同比下降262.32%。

單純看數字,可能無法感觸到華誼兄弟的危機感,比較來看更加直觀。

首先,縱向比較來看,2019年是華誼兄弟上市以來虧損最大的一年,同時也是其連續虧損的第二年:從2009年上市到2017年,華誼兄弟從未虧損過。2018年其首次出現虧損,達到11億元。2019年,華誼兄弟虧損再次擴大至40億元,成為2019年虧損最多的影視公司。

虧損在華誼兄弟身上,顯然已經出現失控的跡象,並且影響到華誼兄弟的現金流。在去年8月舉辦的2019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王中軍表示自己賣掉了一批自己珍藏的畫,換取一些現金來解決公司流動性的問題。

橫向比較來看,2019年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芒果傳媒等影視傳媒公司的營收和淨利均超過華誼兄弟。在國內電影公司的頭部行列中,華誼兄弟正在逐漸掉隊。

事實上,不管是從自身的發展腳步來看,還是從與競爭者之間的差距來看,華誼兄弟的危機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麼危機的根源在哪裡?

首先從財務數字上看,華誼兄弟內部全線業務均出現大幅下滑,是其危機的直接來源。目前,華誼兄弟擁有四大業務板塊:一是以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等業務為代表的影視娛樂板塊;二是以電影城、電影小鎮、文化城等業務為代表的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三是以遊戲、新媒體、粉絲社區等業務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娛樂板塊,四是產業投資板塊。

四大板塊,無一逃過業績大幅下滑的魔咒:財報顯示,2019年華誼兄弟影視娛樂業務營收為20.9億元,佔總營收的97%,同比下滑43.81%;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業務營收為3467.8萬元,同比減少76.81%;網際網路娛樂業務營收為3026.55萬元,同比下滑42.47% ;投資收益為虧損19597.23萬元,相比下降192.13%。

暫且不論其他三大業務,影視業務本是華誼兄弟的拿手強項,也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但卻在去年近乎腰斬,著實令市場感到擔憂。

目前來看,華誼兄弟電影業績之所以大幅下滑,主要還是在於爆款電影的失靈。華誼兄弟2019年收入排名前五的影視劇分別為《只有芸知道》《火王》《絕密者》《雲南蟲谷》《生活對我下手了第二季》,合計實現收入3.14億元。而在2015~2018年,華誼兄弟前五影視劇收入為5.5億元、3.9億元、6.6億元、11億元。

相比2018年,2019年華誼兄弟的爆款影視收入減少近8億元。

雖然影視「失靈」也存在客觀因素,比如,華誼兄弟投資超過7億元的電影《八佰》,因為部分原因被撤檔,上映時期至今仍是個迷。另外,馮小剛執導的《只有芸知道》僅獲1.56億元票房,源於其本身風格偏小眾而文藝,難以帶來如同商業片一般的流量。王中軍自己也坦言,愈發看不明白現在的電影市場。不過,業務與財務上的萎靡只是表象,戰略失誤才是其真正的內因。

華誼戰略上的失誤,主要還是與其十一年前定下的「去電影化」戰略密切相關。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後,王中軍開始大力推行「去電影化」戰略。當時他表示,「未來如果只做票房的話,我覺得這個企業就走偏了。華誼一定不能只做電影」。

此後,華誼兄弟開始四面開花,進軍電影小鎮、遊戲、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並逐步形成影視娛樂、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網際網路娛樂、產業投資四大業務板塊。

在王中軍的腦海裡,華誼兄弟通往「東方迪士尼」的道路已經成形。

事實上,華誼兄弟進行多元化戰略的初心是正確的。要知道影視投資具有極大的波動性,幾部大投資、大製作電影的票房,就足以影響一家影視公司的業績穩定。另外,前面提到的華納兄弟、迪士尼等影視公司,其實也都是通過多元化戰略加固自己的護城河。

但華誼兄弟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影視公司都是在自己的電影主業上做到足夠極致後,才逐步開啟多元化戰略,進而一層層加固自己的競爭力。

對於華誼兄弟而言,其在上市之際並沒有在電影主業上做到足夠優秀,彼時進行多元化戰略其實已經暴露出它急於求成的浮躁心理。

隨後,在這條過早開啟的多元化之路上,華誼兄弟逐漸被資本暖風吹醉了心,其一方面疏忽了自己手中辛苦打下的電影根基,另一方面也沒有在多元化的擴張上站穩腳跟。

一場十年大敗局,彼時,已經緩緩拉開了序幕。

03 遊戲提款機

這場大敗局的第一幕,乃為華誼兄弟進軍遊戲領域。

在華誼兄弟實行多元化戰略的2009年,中國網路遊戲市場漸露疲態:其市場規模為271億元,同比增長39.5%,增速從2007年57%的高點處快速下滑。另外,據CNNIC數據統計,從2009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中國網路遊戲用戶規模僅增長11.9%,創下五年來的最低增幅。

在市場增速放緩的態勢下,眾多網遊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和拓展盈利渠道,而進軍影視領域成為一批網遊公司新的戰略方向。

彼時,盛大、巨人、完美、麒麟等網遊公司紛紛向影視領域滲透。比如,2009年11月,盛大與湖南廣電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出資6億元成立盛視影業公司。2010年,麒麟遊戲成立影視公司,宣布將推出四部電影作品。

在遊戲公司頻頻向影視領域拋去橄欖枝的同時,一批影視公司也開始向遊戲領域蔓延,市場上一時間出現「影遊聯動」的熱潮。

之所以出現「影遊聯動」的熱潮,在於影視與遊戲作品之間的互相打通,一方面可以提升影視和遊戲的宣傳效果,挖掘雙方領域的潛在用戶群體,另一方面可以將兩類IP進行捆綁,提升IP開發的最大價值。

在這種影視與遊戲密切的往來中,華誼兄弟也試圖分一杯羹,開始把觸角伸至遊戲產業。

2010年6月,華誼兄弟以1.48億元的價格購入手機遊戲廠商掌趣科技22%的股權,吹響了進軍遊戲市場的前奏。

隨後不到半年,2010年12月,華誼兄弟又與巨人網絡成立合資公司「北京華誼巨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誼兄弟出資7000萬元獲得華誼巨人51%股權成為主要股東,而巨人網絡成為少數股東,雙方合作運營巨人網絡的3D遊戲《萬王之王3》。

當時華誼兄弟對於雙方的合作非常看好,其預測華誼巨人2011~2013年的淨利潤將分別達到1125萬元、1380萬元和1819萬元。

密集布局遊戲業務的同時,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也在2010年創造了一波小高峰。這一年,華誼兄弟製片、發行的電影創造了15.3億元票房,市佔率達到了15%。當年票房最高的四部國產電影中,華誼兄弟佔據了三席。另外,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收入和毛利也都在當年創下新高,分別達到5.3億元和2.6億元。

憑藉電影業務的火熱,華誼兄弟在2010年成為中國排名第一的製片公司和民營發行公司。

此時,華誼兄弟的電影、遊戲業務都朝著火熱的態勢前行。自信滿滿的華誼兄弟對外宣稱,將加強電影內容與手遊運營協同發展,把自己發展成集影視與手遊於一身的綜合性企業。

不過,此後華誼兄弟的一系列動作,似乎與「影遊協同發展」並不太關係,反而演變成一場資本狂歡。

2012年掌趣科技在創業板上市,被外界稱為「中國手遊第一股」,華誼兄弟手中的掌趣科技股份市值也一度漲至15.28億元。

面對不斷升值的遊戲資產,華誼兄弟的心開始痒痒。2013年,華誼兄弟三次減持掌趣科技,一共套現3.78億元,獲得投資收益3.16億元。

資本的誘惑是巨大的,要知道2013年華誼兄弟的淨利潤為6.67億元,以此計算其2013年全年近一半的淨利潤來自於減持掌趣科技,華誼兄弟第一次嘗到了遊戲投資帶來的資本甜頭。

有人調侃:掌趣科技是華誼兄弟的提款機,電影不賺錢,靠減持遊戲公司股份來充利潤。

受到減持投資掌趣帶來的「資本鼓舞」,華誼兄弟的資本胃口被迅速撐大。

2013年,華誼兄弟斥資6.72億元收購遊戲公司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當時銀漢科技的名氣正旺,它旗下的《時空獵人》是國內首款月流水過億元的手遊。

根據雙方籤訂的協議,銀漢科技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度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4300萬元、18590萬元以及18565萬元。華誼兄弟對於這份協議相當有信心,它預估2014年銀漢科技的淨利潤將達到3.6億元,到2015年這個數字可能會達到6億元。

在巨大利益前景的牽引下,華誼兄弟為銀漢科技輸送了許多資源。比如,華誼兄弟旗下杜淳、馮紹峰等明星紛紛為銀漢科技的遊戲新品代言,王中軍和王中磊也曾多次為銀漢科技站臺。

看起來,華誼兄弟的遊戲之路風風火火,其心目中的「下一個掌趣科技」似乎很快就會出現。

但結果卻嘗到了苦頭。

首先在2013年,華誼巨人不僅未達到利潤目標,反而還產生了虧損。最終,巨人出資7710萬元回購華誼兄弟持有的51%股權,華誼兄弟黯然退場。

對於此次合作的失敗,華誼兄弟也做出自我反思,其表示因為自己不了解遊戲公司的運營管理機制,以及產品判斷標準。

如果說,遊戲業務折戟還可以歸結於華誼兄弟的經驗不足,那麼電影業務上的倒退,只能源自於它的不專注。

由於花費諸多精力在遊戲投資上,華誼兄弟的主業影視劇開始發生震蕩。2014年,華誼兄弟在2012年、2013年後首次讓出票房冠軍寶座,光線傳媒以31億元票房成為國產片年度票房冠軍。

另外,華誼兄弟的整體票房收入還出現斷崖式下滑。其票房收入由2013年的約30億元下降至2014年的約20億元,只佔國產電影全年票房的7%,排在了光線傳媒、博納影業、樂視影業之後。

然而,在自己的根基業務出現裂痕時,華誼兄弟仍然沉浸在遊戲帶來的資本快感中。王中軍對外表示,「在2014年,我們遊戲收入已經超越電視劇,電影我們也沒有放棄」,並且他認為「如果只賺票房就虧了,遊戲和電影是華誼兄弟的兩大引擎,這使得公司的安全性得到了極大提高」。

此時,市場中已經出現批評華誼兄弟不務正業的聲音,但王中軍認為,「自己非但沒有不務正業,還為華誼兄弟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於是,華誼兄弟又開始在這條「正確」的道路上加速前行。2014年11月,王中軍在ChinaJoy上宣布,銀漢科技的遊戲作品《神魔》將改編為同名電影。2015年,華誼兄弟先是斥資19億元成為遊戲公司英雄互娛第二大股東,隨後又參與了鹹魚遊戲的A輪融資。

可以說,從2010年到2015年,華誼兄弟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布局遊戲業務上,對電影業務的打磨和專注度一降再降。它試圖用遊戲的資本紅利,代替電影推動自我規模的擴張。

不過,這種遊戲資本紅利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掌趣科技與銀漢科技的業績均出現大幅下滑。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掌趣科技的業績便開始顯露頹勢,2017年1~9月,掌趣科技的營收和淨利潤更是分別下降5.56%和29.54%。另外一邊,2016年銀漢科技當年淨利潤僅為11789.33萬元,比2013年承諾的18565.11萬元相差6775.78萬元,業績完成率僅為63.50%。

壓力倍增的華誼兄弟深感不妙,於是便開啟了「賣賣賣」的節奏。

2017年,華誼兄弟先後減持掌趣科技股份二十多次,套現共24.74億元。多次減持後,華誼兄弟在掌趣科技的持股僅剩0.42%,可以說基本完成了清倉。同一年,華誼兄弟又將銀漢科技25.88%的股份轉讓給騰訊的關聯公司林芝家興信息科技,實現套現6.47億元。

一系列的套現操作,讓外界以為華誼兄弟能大賺一筆。然而,數據顯示,華誼兄弟2015~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9.76億元、8.08億元、8.28億元,其淨利潤不增反降。

也就是說,在2010~2015年完成多項遊戲業務布局後,華誼兄弟的盈利能力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另外,華誼兄弟提出的「影遊聯動」模式也沒有成形:距今為止,華誼兄弟還沒有推出一部合格的影遊互動作品,用以發揮影音娛樂和網際網路娛樂板塊的協同效應。

如今來看,所謂的「影遊聯動」,更像是華誼兄弟在手遊市場進行資本操作的背書。

只是,這種資本操作並沒有讓它的腰包鼓起來,反而還讓它丟掉了對根基業務的專注。

04 小鎮IP乏力

在瘋狂加碼線上的手遊業務時,華誼兄弟還將多元化視線轉移至線下,瞄準了實景娛樂產業。

所謂實景娛樂,本質上是一種場景消費,即項目方把動漫、電影等虛擬IP,轉化為實景建築給予大眾娛樂消費體驗。目前,實景娛樂裡比較成功的模式有「電影小鎮」、「主題樂園」等線下實體。

迪士尼可謂是將實景娛樂運作得最為成功的娛樂公司。在迪士尼的盈利模式中,其通過電影票房獲取第一輪收入,其後隨著電影陸續上映後,迪士尼會在線下主題樂園中增加新的電影IP,刺激線下消費完成第二輪收入。最後,迪士尼會通過特許授權進行衍生品開發,又完成第三輪收入。

經過三輪創收,迪士尼把自家的電影IP價值利用到了極致,並且其第二輪主題樂園的收入遠超過第一輪影視部門的收入。

2014年,迪士尼影視部門的營收和利潤分別為72.8億美元和15.5億美元,分別只佔總營收和利潤的15%和12%,而主題公園部門的營收和利潤分別達到150.9億美元和26.6億美元 。

看著自己心目中的標杆企業從實景娛樂業務中不斷積累資本,華誼兄弟也開始躍躍欲試。

2014年,華誼兄弟開始發力「去電影化」的多元化戰略後,實景娛樂正式成為華誼兄弟的獨立板塊。

此後,華誼兄弟斥資55億元在海口建設了首個實景娛樂項目——「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這是一個以《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馮氏電影裡的場景為基礎,打造而成的電影小鎮。

邁出第一步後,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目標愈發激進。其提出要在2016年底前建成20個小鎮。這些小鎮將分布在北京、海南、成都等地,每一個小鎮的面積都在幾百畝左右。

此時,外界傳來一片質疑聲,畢竟華誼兄弟只是一家影視公司,其能否運作實景娛樂這種重資產項目備受質疑。

對此,華誼兄弟提出了自己的「輕資產」理念。

所謂「輕資產」,其實是華誼兄弟通過品牌授權和智慧財產權入股實景娛樂項目。盈利模式方面,則包括前期的品牌授權費,運營過程中的經營性收入分成,以及項目股權收益。

關於實景娛樂收入,王中軍曾經算了一筆帳,「每個小鎮起碼有三輪收入,第一輪就是品牌商標使用費,起價1億元, 20個小鎮光是『華誼兄弟』這四個字就能賣20億元」。

針對經營性收入分成,王中軍稱每個小鎮保守有300萬遊客流量,20個項目意味著6000萬遊客流量,門票餐飲等人均消費300-500元,如此算下來20個小鎮一年收入能有180億元。

按照王中軍的規劃,到2016年建成20個小鎮後,華誼兄弟每年將至少獲得上百億元的收入,這還不包括股權上的收益。

然而,夢想很飽滿,現實卻很骨感。2014~2016年,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的收入分別為2.34億元、0.56億元、2.56億元。跟巨量的資金投入相比,這點收入如同毛毛雨一般,跟王中軍的預期也相差甚遠。

事實上,華誼兄弟實景娛樂項目收益不達預期,與兩大因素有關:其一是項目推進緩慢,其二是IP實力不足。

首先,當年華誼兄弟提出到2016年底將建成20個小鎮。然而據公開資料顯示,至今華誼兄弟實景娛樂只籤約6個項目,已開業的僅有華誼兄弟蘇州電影世界、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華誼兄弟長沙電影小鎮和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4個項目。

即便是已經開業的項目,表現也不算良好。拿蘇州華誼電影世界來說,其在2018年7月開業後遊客量遠不如王中軍預期的300萬人次。隨著業績的慘澹,華誼兄弟實景娛樂業務的部分經理人相繼離職,比如2019年1月華誼兄弟蘇州電影世界蘇州原總經理劉育政離職,2019年5月華誼兄弟副總經理、實景娛樂事業部總經理秦開宇離職。

總之,4個落地項目難以承接華誼兄弟的大量電影IP,實現規模效應,也難以撐起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雄心,即便是已經開業的項目。

除了項目擴展緩慢外,華誼兄弟的IP實力難以吸引到足夠大的客流量和消費力,也是其實景娛樂業績慘澹的重要原因。

從商業模式上看,實景娛樂業務要想產生持續變現,必須要有優質的IP內容來吸引遊客,但並不是每個IP都適合做成實景項目。

迪士尼是「樂園+IP」賽道裡的頭部玩家,其在電影IP與線下實景的結合上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這恰恰是華誼兄弟所缺失的。

比如,通過比較迪士尼和華誼兄弟的電影,可以發現二者在風格上存在較大區別。迪士尼的許多電影為溫馨的「合家歡」電影,適合兒童觀看。而華誼兄弟的電影較為多元化,比如《芳華》《前任攻略》《老炮兒》等等。

迪士尼之所以形成如今的電影風格,裡面其實暗藏著一個「小心機」——「合家歡」電影,有助於幫助主題樂園打造溫馨而愉悅的氛圍,從而吸引觀眾遊玩和刺激IP衍生品消費。

很多時候,迪士尼的電影甚至是為線下樂園服務的。比如,迪士尼電影《明日世界》質量非常一般,票房更是虧損約1億美元,然而迪士尼的明日世界園區卻受到熱捧,許多兒童都被明日世界園區裡未來世界的奇觀所吸引,其實《明日世界》的製作中更多考慮了線下收益。

反觀華誼兄弟的電影IP,其與線下實景之間存在割裂。其很多電影在立項時並未考慮到線下IP衍生的需求,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導致華誼兄弟在布局線下實景娛樂面臨著較大的市場阻力。

可以說,華誼兄弟只看到了迪士尼主題樂園業務帶來的豐厚回報,卻沒有領悟到其電影IP與主題樂園之間的產業邏輯。

05 藝人綁定隱患

當華誼兄弟「建成20個小鎮」的願望破滅之時,它又使出了另一大動作,即用資本綁定藝人。

2016年,華誼兄弟以7.56億元買下了鄭愷、李晨等人共同持股的浙江東陽浩翰影視公司70%的股份。隨後,其又收購了馮小剛旗下浙江東陽美拉傳媒公司70%的股權,作價10.5億元。

如此大手筆,換來的其實都是剛成立不久的「空殼」公司:東陽浩瀚在被華誼兄弟收購時成立才一天,東陽美拉也是在2015年9月份才成立。

華誼兄弟的目的自然不是買幾個空殼公司,其真實用意是用資本來綁定藝人。比如,收購完成後,東陽美拉負有一項業績對賭承諾:2016年的業績目標為稅後淨利潤不低於1億元,此後每年以15%的比例增長,承諾期限5年,未實現目標的差額部分由馮小剛方以現金的方式補足。

實際上,這份協議對於馮小剛方而言有失也有得。一方面,即便東陽美拉5年利潤全部為零,馮小剛方需要補償華誼兄弟的利潤也只有5億元左右,遠遠低於收購價。

不過另一方面,馮小剛也失去了5年的「自由」。

實際上,華誼兄弟需要的正是馮小剛這5年的「自由」。畢竟,藝人對於華誼兄弟而言實在是一項寶貴的資本。

回頭來看,華誼兄弟與藝人之間的資本往來,在2000年就埋下最初的種子。

2000年,華誼兄弟挖來「內地第一經紀人」王京花,以求擴張明星資源。隨後,王京花將眾多當紅藝人帶入華誼兄弟,比如範冰冰、李冰冰、任泉等人。

不得不說,此後明星藝人為華誼兄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華誼兄弟2009年招股書顯示,其主營業務電影收入佔公司總營收的31%,而藝人經紀及相關業務收入佔比高達31.1%,且遠高於排名第三的電視劇業務。

同時,相比較電影業務的高投入和高風險,華誼兄弟經紀業務的利潤率更為可觀而穩定,基本保持在60%以上。

然而,華誼兄弟與藝人之間的往來,在2010年進入了分水嶺。

2010年,資本大量湧入影視行業,各路明星開始蠢蠢欲動,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其中同樣包括華誼兄弟旗下的藝人。比如2010年,黃曉明、許晴等大批明星紛紛離開華誼兄弟,成立了個人工作室。

藝人的出走讓華誼兄弟經受了慘痛的損失。比如2011年葛優出走華誼兄弟籤約英皇,華誼兄弟的股價在其後五個交易日裡直接累計下跌11.4%。

眼瞅著明星資源大量流失,於是華誼兄弟便試圖通過「併購」這種方式,用資本來綁定與藝人之間的關係。

從數量上看,2015年華誼兄弟全資或控股公司只有87家,而到了2018年則變成了117家,其間華誼兄弟併購了上百家影視公司,東陽浩翰和東陽美拉只是其中的兩個典型。

然而,大量的高價收購併沒有為華誼兄弟帶來資產價值的提升,反而加重了其虧損。

對於2019年的虧損,華誼兄弟解釋除了各業務板塊表現未達預期外,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也是主要原因。去年,華誼兄弟的資產減值損失達13.82億元,僅商譽減值損失一項就達9.73億元,而這些損失又主要源於超高溢價收購東陽美拉等公司。

不停的收購,寄希望於用資本綁定藝人來穩定業績,其實源自於華誼兄弟內在的不自信。事實上,電影業務是項高風險的投資,需要對內容、市場進行細緻地打磨和調研,僅僅通過綁定藝人顯然無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06 結語

回過頭來看,華誼兄弟推出的多元化戰略,並沒有與主營業務,即影視劇形成協同效應,反而讓自己陷入了資本的泥沼而亂了陣腳,比如:

布局網際網路娛樂,被遊戲投資帶來資本升值所吸引,忘記了「影遊聯動」的初心;

布局實景娛樂,被「前輩」迪士尼主題樂園業務的收益所吸引,卻忽略了電影IP與顯現實體的產業邏輯;

布局產業投資,希望通過併購用資本來綁定藝人,卻陷入了「商譽減值」困境。

資本,既美妙又危險。可惜,華誼兄弟只看到了美妙的一面,放大了自己欲望,而忘記了自己克制。

事實上,許多表現優異、能夠實現長遠發展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極為克制。而部分企業最初表現優異,最終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在於管理者取得一些成績後好大喜功。

王中軍自己也坦承,「前幾年太狂妄了,我們華誼才做到一百多億美元市值的時候,就覺著,哇我成了」。

如今,伴隨著業績下滑,華誼兄弟的股價也跌入谷底:從最巔峰時的30多塊算起,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跌至3塊多,跌去了近99%。

資本市場已經對華誼兄弟發出了最後警告。根據創業板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連續3年虧損就會被直接退市。這意味著,在2018年、2019年連續虧損後華誼兄弟如果不能在2020年實現盈利,其將被直接退市。

從曾經的「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到如今徘徊在退市的邊緣,華誼兄弟遭受著從峰頂到谷底的打擊。

面對當下的危機,王中軍表示,「文旅加內容製造」是公司發展的雙引擎,聚焦「影視+實景」新商業模式、重建主營優勢,是今年華誼衝破逆境的關鍵所在。

然而,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還未消散。電影院的開業日期仍未定,主題樂園客流量也大幅下滑。

2020年的華誼兄弟,能否衝破逆境仍很難說。

相關焦點

  • 華誼兄弟危局始末:全線業務下滑 好大喜功成真正禍首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華誼兄弟危局始末 | 礪石礪石導言從2009年被譽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到2019年巨虧40億,面臨退市風險,華誼兄弟經歷了一場十年大敗局。看著自己心目中的標杆企業從實景娛樂業務中不斷積累資本,華誼兄弟也開始躍躍欲試。2014年,華誼兄弟開始發力「去電影化」的多元化戰略後,實景娛樂正式成為華誼兄弟的獨立板塊。此後,華誼兄弟斥資55億元在海口建設了首個實景娛樂項目——「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
  • 華誼兄弟「流動性困局」
    9 月 4 日下午,《八佰》累積票房突破 22 億元,這對於上半年虧損 2 個億的華誼兄弟(300027.SZ)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賣方研究員也開始將注意力重新投向華誼兄弟,但是,華誼兄弟披露的 2020 年半年報財務數據不容樂觀,其連續下滑的流動比率映射出其流動性風險。
  • 華誼兄弟等錢來
    華誼兄弟目前等待的,是那筆23億元的定增資金解渴。資金騰挪這兩年,無論是華誼兄弟,還是實控人王忠軍、王忠磊兄弟,都是在資金的騰挪中艱難度日。最近,公司再發公告,對天津銀行一筆即將到期的3億元貸款中的2.5億元本金申請展期,期限不超過18個月。
  • 豪門出手能否挽救華誼兄弟的2020?
    然而,伴隨著2018年質押風波、偷逃稅款等問題的集中爆發,業績連續兩年虧損,華誼兄弟早已不是那個市值超800億的大財主,如今股價便宜到不足4塊錢。時逢2020年疫情爆發,華誼兄弟在這個影視寒冬裡顯得格外艱難。2019年財報顯示,華誼兄弟巨虧近40億!就在大家都覺得華誼這次肯定爬不起來時,華誼的「兄弟們」真的出手了。
  • 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
    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華誼兄弟電影世界是由華誼兄弟集團斥巨資重點打造、以自持電影智慧財產權為主題的世界級電影文化體驗項目。是一個顛覆傳統娛樂體驗、傳遞感動和展示 中國 文化精髓的電影夢世界。公交:1、 崑山 C1線: 地鐵1號線(鍾南街方向)坐到終點站→鍾南街下車,然後在鍾南街首末站上車乘坐 崑山 C1線到達陽澄湖大道東下車2、129路:乘坐161路(平川路人民西路公交站)——(唯新路亭虹街東公交站),然後轉乘129路——華誼兄弟電影世界站票價:成人票:218元/人,青少年票:168元/人,優惠票:108
  • 華誼兄弟玩遊戲勝算幾何
    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手遊行業整體發展潛力較大,但現在進軍遊戲業並非最佳時機,此時大部分遊戲企業估值過高,並且手機遊戲發展有放緩趨勢,即將步入"調整期"  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又「摻合」遊戲了。華誼兄弟7月24日公告,公司擬26.49元/股定增不超過845.12萬股以67161.60萬元收購銀漢科技50.88%股權。
  • 師說|徐珊:華誼兄弟的「清倉式」股權質押
    自2014年開始,華誼兄弟公司走上了「去電影單一化」的道路。2015年是華誼兄弟「去電影單一化」的第二年,公司的戰略發展投資在電影實景項目上,希望打造成集影視、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以及網際網路娛樂於一體的新型模式,這也是華誼兄弟的「迪士尼」夢。然而夢想很理想,現實卻骨感。
  • 華誼兄弟-童石網絡成立「角蟲娛樂」 國漫納入華誼大娛樂IP矩陣
    中國證券網訊 26日,在上海CHINAJOY期間,華誼兄弟(300027)和童石網絡(新三板:833377)聯合宣布,雙方合資公司「角蟲娛樂」正式啟動,並公布了首批確定注入角蟲娛樂的漫畫IP。
  • 華誼兄弟「H計劃」第七季片單發布
    原標題:華誼兄弟「H計劃」第七季片單發布  9月16日,華誼兄弟發布了「H計劃」第七季片單,以馮小剛、管虎、賈樟柯、陸川、張家魯、李蔚然、潘安子、陳正道、田羽生、常遠10位合作導演講述與電影結下的不解情緣為引,公布了18部涵蓋各種類型題材的最新影片。
  • 華誼兄弟與巨人成立合資公司 正式進軍網遊
    網易科技訊 12月7日消息,華誼兄弟在深交所創業板發布公告
  • 華誼兄弟緊急聲明
    華誼兄弟嚴正聲明:「沈佳欣」與華誼兄弟無任何關係微博帳號@沈佳欣 被新浪微博禁言15天消息引發關注,網絡上流出「沈佳欣是華誼兄弟旗下女演員」的傳言。對此,昨天(28日)晚上20時08分,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博 @華誼兄弟 發嚴正聲明稱,網絡上散布的關於「沈佳欣是華誼兄弟旗下藝人」為不實信息。
  • 華誼兄弟布局九大業務 打上遊戲業快車
    2月18日,華誼兄弟發公告稱,其將與上海嘉定工業區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他投資方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打造「華誼兄弟文化城」。 「要有城堡,要有趣;要有品牌,要有錢!」華誼兄弟自從在創業板上市後,已經不再只滿足於「站著掙錢」,還在進一步爭取能「躺著賺錢」。
  • 併購遊戲公司潮湧 華誼兄弟將收購廣州銀漢
    這一次的兩個主角是國內影視龍頭企業華誼兄弟和手遊公司廣州銀漢。6月5日,華誼兄弟開盤後不久就以擬披露重大事項為由緊急停牌。6日,公司發布公告披露馬雲減持的詳情,但並沒有提及何時復牌。坊間傳聞,華誼兄弟此次停牌目的將要收購一家遊戲公司,而這家公司很可能是手遊公司廣州銀漢,收購價可能在20億元左右。7月3日,記者分别致電華誼兄弟和廣州銀漢,雙方均拒絕對此事進行確認。
  • 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落戶呼和浩特
    12月13日,由華誼啟明東方打造的「重逢草原·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項目正式落戶呼和浩特並舉行啟動儀式。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內文化產業較具代表性的地區,華誼啟明東方打造的「重逢草原·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落戶呼和浩特,將為滿足呼市人民的美好生活全面助力。 華誼啟明東方戰略委員會主席馬克也在啟動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 葉寧辭任華誼核心高管,兄弟重新掌舵電影業務
    如今,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個月,因為疫情原因,我們依然沒能等來華誼兄弟的新片。但華誼兄弟顯然已經等不起了,外來的職業經理人葉寧退出核心管理層,儘管暫時還在華誼擔任華影天下董事長,但是我們預計或許全面退出只是時間問題。在此前的文章中毒奶電影就曾分析過華誼兄弟電影業務下滑的根源問題。
  • 女藝人微博上質疑鍾南山 華誼兄弟:非公司旗下藝人
    昨晚(11月28日),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帳號「華誼兄弟」發表聲明稱,網上關於「沈佳欣是華誼兄弟旗下藝人」為不實信息,沈佳欣與華誼兄弟無任何關係。11月27日晚,微博帳號為「沈佳欣」在網上的言論引起廣泛關注和批駁。該帳號質疑鍾南山院士為疫情作出的貢獻,並在文末設置話題。針對「沈佳欣」的言論,不少網友在其微博留言表示不滿。
  • 《八佰》票房突破20億,華誼兄弟背水一戰可否一戰翻身?
    8月31日,本周開盤的第一天,華誼兄弟並未能延續上周的上漲勢頭,下跌3.77%,報收6.13元/股。8月27日,華誼兄弟公布《關於電影〈八佰〉票房的公告》,當日止住了連續三天的股票下跌,上漲1.44%。28日股票持續上漲。2019年淨虧損將近40億,2020年上半年虧損幅度收窄對比歷年財報發現,華誼兄弟自2018年起業績逐年下滑,淨利潤為負值。
  • 華誼「結拜」新兄弟 張國立攜影視公司加盟(圖)
    證券時報記者 顏金成 嚴惠惠  繼7月份成功聯姻銀漢科技打造「A股最強手遊公司」,華誼兄弟(300027)再次發力電視劇業務。華誼兄弟今日宣布,擬斥資2.52億收購著名演員、導演張國立執掌的浙江常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70%的股權,以進一步增強華誼電視劇板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塊的內容生產能力,強化其核心競爭力。
  • 近三年巨虧52億 華誼兄弟擬募資「補血」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8日訊(楊晶佳) 12月7日晚間,華誼兄弟(300027.SZ)公布了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二次修訂稿),擬募集資金不超過22.86億元。據了解,華誼兄弟是中國大陸知名的綜合性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創立於1994年,並於2009年率先登陸創業板,被稱為「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財報顯示,華誼兄弟2018、2019年淨利虧損9.09億元、40.23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8.01%、54.51%。
  • 華誼兄弟向阿里影業借款7億元以緩解資金危機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深陷資金危機的華誼兄弟將藉助阿里影業提供的借款走出泥潭。1月23日晚,華誼兄弟(300027.SZ)、阿里影業(1060.HK)分別發布公告稱,阿里影業將向華誼兄弟提供7億元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