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間,蘇軍提供裝備都是二戰舊貨

2020-12-22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1951年上半年,志願軍炮兵、坦克兵及首批入朝作戰的第3、第19兵團等部開始換裝蘇式裝備。由於抗美援朝戰爭正在緊張進行,已經無法按部就班地進行訓練學習,為此,中蘇雙方決定,採取「師傅帶徒弟」式的一幫一培訓方式,進行突擊訓練,以便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蘇軍提供的輕武器並不難學習操作,因為其並沒有慷慨大方到將現役裝備即1947年投產的AK-47全自動步槍提供給志願軍,而是提供了二戰時期廣泛使用的波波沙-41型衝鋒鎗和沙俄時代就開始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對於久經沙場的志願軍官兵而言,這兩款武器的操作並不陌生,使用起來也非常順手。

問題的難點就在那些先進的重裝備上。為了儘快為抗美援朝前線提供足夠的炮火支援,國內緊急建立了6個炮兵訓練基地,利用蘇軍提供的裝備組建了5個炮兵師和4個高炮師,經過1個月的短期培訓,所有火炮實現了走得動、擺得開、打得響,隨後就投入前線,以打代練,在實戰較量中迅速提高,很快就達到了可以同美軍進行大規模火炮對戰的水平。據戰後統計,60%的美軍傷亡都是炮火轟擊造成的。

坦克部隊接收的也都是二戰舊貨,如T-34、J-2等,還有SU-100自行火炮。其中,不少都是在蘇軍出兵東北期間與日本關東軍真刀真槍較量過的,車身還留有彈痕,不得不刷一層新油漆覆蓋。蘇軍直接把駐遠東的10個坦克團開到我國境內,立即領著中國坦克兵展開了突擊訓練。由於前線戰事緊張,最後許多中國坦克兵都僅僅獨自駕駛了幾個小時、打了20發炮彈,剛剛能夠開得動、打得響就開上了前線,最後從中湧現出了「215」坦克等英雄坦克。

在裝備空軍方面,蘇聯最初也想用二戰舊貨來應付,提供給中國空軍的都是米格-9這種已經快淘汰的機型,由於當時美軍已經裝備了最新型的F-84戰鬥機,這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與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飛機已經不是性能優劣的問題,而是跨時代的產物。要想與其抗衡,必須使用與其同時代的先進戰機,在中國方面的堅持下,蘇聯最終提供了372架剛剛生產的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使中國空軍最大限度縮小了與敵人的差距。

雖然都是二戰時期的舊貨,但蘇聯方面並沒有打算無償交付中國。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之初,雖然國內依然一窮二白,但史達林依然提出了提供的武器按照「出廠價格打五折」,考慮到中國經濟確實困難,這筆錢就算作對華貸款,收取1%的利息。不過,中國方面也不是傻子,很快發現蘇聯人提供的都是二戰時用過的舊貨,最終史達林自己也知道做得確實過分,遂送來了20個步兵師的裝備以作補償。

相關焦點

  • 二戰蘇軍知名槍械,DP28屹立不倒,抗美援朝都有它的功勞!
    所以在二戰期間,機械化軍隊並不是真正的戰場主導者,真正決定戰爭勝利的還是要歸屬於兵力的強大和戰術的運用。就算是當時不可一世的德軍,雖然靠著機械化軍隊和閃電戰術佔據了歐洲的大半江山,但是也僅僅是在二戰初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二戰後期,德軍就沒有那麼強大了。
  • 蘇聯提供志願軍60個師裝備,王牌40軍為何卻自己換了美械?
    基於武器落後又必須赴朝作戰的現狀,中蘇兩國在1950年10月達成協定,由蘇聯方面負責提供中國60個師的蘇制武器,用於彌補志願軍裝備上與敵人存在的代差,確保戰爭需要。協議雖然達成,但直到參戰前五天,史達林又告知中國方面武器裝備需要支付相應費用,並非無償。
  • 全世界都用火箭筒,只因這兩個原因,二戰蘇軍卻仍鍾愛反坦克步槍
    反觀蘇軍,卻在二戰中一直使用PTRD/PTRS型反坦克步槍,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戰期間,蘇軍在空心裝藥理論上的發展遠不如德軍那樣的廣泛。隨著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通過租借法案,蘇軍也獲取了一些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但對於「戰鬥民族」的毛子來說,PTRD/RS,這些曾經在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等地建功立業,重創德軍裝甲兵,甚至是步兵的老槍,才是許多人的第一選擇。進入1943年後,德軍的各式新銳車輛紛紛粉墨登場。虎式、黑豹等一系列坦克使得PTRD/RS越發無力。
  • 志願軍出發前緊急換槍,裝備仍顯落後,美軍以為是朝鮮預備役部隊
    這4個軍都是由東北野戰軍主力縱隊改編而成,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又南下兩湖、廣西追殲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久經戰火考驗,裝備也是全軍中最好的。以當時部隊裝備最多的3類槍械為例,日械槍枝普遍為6.5毫米口徑;美械槍枝為7.62毫米口徑,而國民黨軍自己造的槍又大多仿造德國,都是7.9毫米,如此雜亂的彈藥型號,對於後勤補給運輸能力欠缺的中國軍隊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更何況要面對美軍這樣武裝到牙齒的強敵。
  • 為什麼二戰時期只有美國大規模裝備了半自動步槍
    在二戰期間,各國陸軍裝備的步槍主要還是傳統的栓動步槍。比如德國的98K,蘇聯的莫辛納甘,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中國的中正式、漢陽造等等,都是栓動步槍。只有美國陸軍全面裝備了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 二戰時期,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哪個的實力更強?
    提起二戰,就不能不說蘇德戰場。可以說,這個戰場堪稱二戰中陸軍機械化戰役與戰術對抗的巔峰舞臺,更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為嚴重的陸戰戰場。而對於在此交鋒的蘇德兩軍來說,他們引以為傲的「拳頭」力量,毫無疑問當屬雙方的坦克機械化部隊。這其中,尤以蘇軍的坦克軍和德軍的裝甲軍最具代表性。
  • 二戰布拉格戰役,蘇軍為何阻止舍爾納向美軍投降?要秋後算帳
    首先,布拉格戰役是對德軍秋後算帳之戰,蘇軍不達目的不罷休200萬對90萬,從數量上看,蘇軍明顯佔有優勢,如果再把蘇軍在此時的裝備與德軍相比,完全今非昔比。因此,布拉格戰役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誰輸誰贏的問題,這是一場秋後算帳的戰役。
  • 圖說:二戰時期蘇軍坦克上的標語都是什麼意思?可分成五類內容
    我們在看一些二戰時期的老照片時,會發現部分坦克裝甲車輛上會寫著標語,尤其以蘇軍為最。一些標語是宣傳口號,一些是這輛坦克的名稱,而某些特殊情況下,上面的標語又表示這輛重型裝備是在何時何地被哪支部隊繳獲的。今天我們來通過一系列的照片,來介紹一下二戰時期蘇軍坦克裝甲車輛上的標語。
  • 不僅有「波波沙」,還有「波波德」,二戰前後蘇軍用的那些衝鋒鎗
    使用「波波沙」衝鋒鎗的德軍士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場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蘇軍和德軍都裝備了大量的衝鋒鎗用於步兵作戰,甚至在戰鬥中,還出現了雙方互相使用對方衝鋒鎗用於作戰的情況
  • 二戰期間戰鬥在東線的英國坦克 性能平平卻是關鍵時刻的重要外援
    二戰中,蘇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大量美國坦克的同時,也接收了數量可觀的英國坦克。 在1942年4月,在西南戰線的蘇軍裝備的英國坦克數量已經達到了整個坦克數量的20%。
  • 真實的蘇軍政委,別被《兵臨城下》給騙了,他們都是帶頭衝鋒的
    如果你看過像什麼《兵臨城下》或者《登陸之日》這樣的小丑電影的話,你就知道,劇中可謂是把蘇軍政委黑了個底朝天,在電影裡面,蘇軍政委就是一個打黑槍的存在,在後面,裝備了機槍和各種輕武器,然後,只要有士兵當逃兵後撤,就請他們吃花生米,但大家知道嗎?真實的蘇軍政委絕對不像電影裡面的那樣。
  • 二戰索木斯薩耳米戰役,蘇軍裝甲為何輸給了芬軍步槍?輕敵惹的禍
    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發動了一場蘇芬戰爭。雖然這場戰爭蘇聯最終打贏了,但蘇軍很少提及它,因為蘇軍贏得很辛苦也很狼狽。今天我們選取其中一個經典戰役索木斯薩耳米之戰,詳細剖析一下蘇軍第9集團軍在崔可夫中將率領下,是如何被芬軍1個師打垮的。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裝備的前後對比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蘇聯提供的這批武器基本上都是蘇聯在二戰期間甚至戰前研製的武器,是蘇軍退役淘汰的裝備,而當時蘇軍現役裝備的一些新式武器,如СКС45半自動步槍、АК47突擊步槍(衝鋒鎗)、РПД44班用輕機槍、РП46連用輕機槍、СГМ重機槍,都不肯賣給中國,甚至在後來提供的60個師的裝備中,還搭配上了324挺1910年式水冷馬克沁重機槍。
  • 二戰德軍裝備的噴火器數量雖多,但更多用於實施暴行而不是戰場
    (老槍劇照)二戰期間德軍仍然廣泛使用噴火器是毫無疑問的,它主要裝備於德軍各步兵師的戰鬥工兵營。(德軍噴火器作戰)至於「車載式」噴火器,因為燃料罐更大、發射壓力更大,當然射程也就更遠些,如果直接安裝到坦克上,那就成為了噴火坦克,戰爭期間德軍和蘇軍都研製了噴火坦克,在進攻作戰中威力還是很大的。
  • 二戰蘇軍步兵班火力配置如何?憑什麼在反攻戰中打得德軍一潰千裡
    蘇聯在二戰中是少有的幾個實現了全面工業化的國家,工業支撐下的蘇軍在裝備上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武器裝備面面俱到,那麼一個蘇軍步兵班的火力配置到底如何呢?蘇軍攻克柏林二戰初期根據蘇芬戰爭期間的經驗,在二戰初期蘇軍的一個步兵排下轄4個步兵班和一個迫擊炮班,其中1941年的步兵班裡,編有11人。
  • 林彪的四野,為何能溝通蘇軍,薅下大量關東軍裝備?
    蘇聯軍隊將當時繳獲的,大部分日本關東軍武器和裝備,留給了中方。為我國一百多萬四野軍隊,提供了物資及裝備保障。為什麼蘇聯軍隊,會把那麼多的物資裝備留給我國呢?其中緣由,其實並不簡單,蘇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彈藥數量至關重要,為什麼二戰時期的蘇軍士兵沒有佩戴子彈袋呢?
    究竟二戰蘇軍不佩戴子彈袋是個例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究竟是但是蘇軍子彈不夠用?還是壓根就沒有考慮到備用子彈袋這東西?實際上在真正的戰爭過程當中,一個士兵能夠攜帶的彈藥數量是有限的,當然這指的是隨身攜帶,當然大部隊也會有適時的彈藥補充。
  • 二戰期間,同盟國的兩次登陸戰,其實就是個笑話!
    二戰期間,同盟國的兩次登陸戰,其實就是個笑話!同時也說明,歐美的不要臉,其實是有傳統的。在二戰期間,英美有兩次登陸戰,一次是1943年7月10日的西西里島登陸,一次是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這種死亡規模的戰爭,二戰中隨便拿出一場戰爭出來,規模都比它大,比如蘇德雙方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一場戰術行動,都死亡了6萬多人!而號稱參戰雙方超過87萬(同盟國47萬,軸心國40萬)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才不到1萬人,但是西方媒體是如何吹噓的呢?幫助蘇聯打贏了庫爾斯克戰爭,不要臉!
  • 二戰中最傑出的三位元帥,其中有一位是中國的!
    二戰中最傑出的三位元帥,其中有一位是中國的!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論規模,參與地區,傷亡人數都是第一的,一共約7000萬人死亡,全球一共約1.3億人受傷,共有61個國家被捲入其中。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大災難。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蘇聯紅軍在炮兵部隊裝備了四大系列的火箭炮,他們分別是82毫米的B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B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BM-30和310毫米BM-31系列重型火箭炮。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總共裝備了2400門BM-8火箭炮,6800門BM-13喀秋莎火箭炮,還有1800門BM-30/31重型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