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戰爭影視劇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這麼一種場景,就是敵方的榴彈扔到了腳邊,然後還在冒煙沒有爆炸,然後撿起來反扔回去,最後在敵方爆炸。那麼這種情況在實戰中或現實中是否可行呢?有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呢?
其實這種電影中的橋段的場景,現實中是否可行只需要根據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和爆炸時間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來。一般早期的手榴彈通過引線延遲引爆,現在的手雷基本是通過撞針緩衝來延遲引爆的。雖然原理上有所區別,但是大致二戰等早期手榴彈激發後大概有6秒的時間,而現在的手雷更短一點大概在3-4秒。而一般手榴彈的交戰距離在30米左右,飛行時間大約為2秒,也就是說留下的反應時間是很短的。
早期的手榴彈,一般有經驗的老兵,或者經過一定訓練後會故意在扯掉拉環後延遲1-2秒投出,這樣在加上2秒左右的飛行時間,6秒時間就只有2秒了,反投的成功概率很低。除非能夠在近距離1秒內投出,這當然需要超強肌肉反應時間,不是不可能,但是很少見,而即便投出也很容易在空中爆炸,依然有可能導致己方受到傷害,也很難達到讓扔過去傷害敵方的目的。
而如果是現代手雷,本來就只有2-3秒的反應時間,因此幾乎很難複製這種操作,如果二戰還有概率成功,那麼現代戰爭中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就很小了。不過在軍事上對於把敵方的手榴彈扔回去,還一度確定為一種戰術動作,專業術語叫做「反投」。要進行這種操作,需要膽子大,肌肉反應非常敏捷,心理素質還要好,因為大部分人面對投過來的手榴彈第一時間應該想著如何躲避。
當然現在軍事戰術條令中,一般要求正確的做法是遇到有手榴彈落在身邊,快速的一腳踢開,然後馬上臥倒,如果有一定距離則可以馬上臥倒。一般不會要求去使用「反投」戰術,因為從理論技術上來說已經很難達到了。當然也不要考慮用任何東西去擋住手雷,現代單兵使用的反步兵鋼珠手雷,近距離爆炸,除非你手上有裝甲車級別的防禦,否則還是不要硬抗,直接在隱蔽物後臥倒可以降低大部分的損失。
至於電影中的橋段也不算誇張,如果是二戰時期的老式手榴彈,那麼的確是有反投的可能,當然也是為了表現和塑造角色,也是為了體現畫面衝擊力。而如果是現代戰爭片,反投就顯得比較不專業了,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紅海」中就有一段反投的情況,結果導致戰士負傷了這一點就比較真實,而且烘託了戰爭的殘酷,和我們戰士的保護隊友的犧牲奉獻精神。
這也是戰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擁有強大的信念和意志,可以為保護他人而犧牲。雖然現在反投已經不太現實,但是在真正的戰場手,依然有人用自己的身軀去擋住手雷,這可能也是作為戰士的覺悟,為了和平有時需要付出必要的犧牲,這是我們長期生活在安定環境中的人所很難體會到一種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