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不止遊戲第101期,我是喬伊。
手榴彈大家應該在遊戲和電影中不陌生了吧。基本成為了射擊遊戲的標配。不過不少人對於手榴彈的認識,僅停留在丟出去炸了就完事了。對於遊戲和電影中各種類型的手榴彈,可能還不是特別明白。例如什麼是「防禦性手雷」「集束手雷又是什麼?」等等。
這期節目我就給大家講述一下,遊戲中那些手榴彈的原理和細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手雷和手榴彈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這兩個叫法是一個東西。只不過民間將卵型無柄的手榴彈稱呼為「手雷」。而有柄的叫「手榴彈」。
唐朝末期,火藥就被應用於軍事當中了。兩宋時期由於戰爭,火藥武器等得到了迅速發展,並且先後製造了火藥箭、火炮等燃燒武器。到了北宋末年,還發明了一種名為「震天雷」的武器,它裡面填滿火藥,外面由生鐵包裹,上面安裝有引信。可以用手投擲,也可以用投石機發射。在爆炸時會將生鐵炸碎,威力之大甚至能擊穿盔甲。震天雷在北宋抵抗金軍侵略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被認為是現代手榴彈的原型。
隨著後世的發展,民間就延續叫法把「卵型無柄手榴彈」叫手雷了。只不過嚴格意義上來講不存在手雷這一稱呼,在軍事上正規叫法都為「手榴彈」。不過平時大家把「卵型無柄的手榴彈」叫手雷也行,只要知道什麼原因和區別就OK了。
手榴彈一般分為「進攻型手榴彈」和「防禦型榴彈」。這兩種的區別在於進攻型偏向於高爆,而防禦型偏向於破片。為什麼會將手榴彈分為這兩種類型呢?
原因在於戰爭中手榴彈的適用場景,「防禦型手榴彈」比較典型的就是這種預製破片的,或者裡面塞滿鋼珠的手榴彈。裝藥相比進攻型手榴彈要少那麼一些,通過爆炸將這些破片炸飛來殺傷敵軍。千萬別小瞧這些破片和鋼珠的威力,非常恐怖,殺傷半徑一般高達30米以上。也就是說一顆防禦型手雷在開闊地形,被扔到離你30米以外,你連手榴彈落哪都沒有察覺,爆炸產生的破片飛過來都可能要你狗命。像《逃離塔科夫》裡你就能清楚的看到破片的擊飛。運氣不好你自己丟出去隔老遠都可以挨上一兩發破片。
之所以叫「防禦型手榴彈」,就是因為通常丟這類型手榴彈的時候,你處於掩體建築和戰壕中有較好的防護,向敵人扔過去趕緊躲著,以期望對敵人產生更強的殺傷效果。
美軍的M26A1手榴彈,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光滑。但這個呢也是預製破片。只不過它預製破片在彈體裡面,用一圈圈布滿刻槽的鋼絲來做的。到時候爆炸鋼絲上的小破片,會隨著彈體的薄鋼板一起飛出去,來達到殺傷效果。
而「進攻型手榴彈」顧名思義,就是用於向敵軍進攻時使用。它的裝藥量比較大,主要利用衝擊波殺傷敵軍。比如向敵人躲著的房子掩體進攻時使用。這樣爆炸能有效避免擊中友軍。例如CS中的高爆手雷原型便是美軍的MK3A2,畢竟反恐精英是主動出擊嘛,用的便是進攻型手榴彈。室內突破丟一顆進去,敵人不被衝擊波震死也被震暈了。《兄弟連》有一幕場景,他們在突入用一顆防禦型手榴彈攻入一個建築時,有個傢伙衝太快了,結果一開門就被破片擊中炸死了。如果他當時用進攻型手榴彈說不定被衝擊波炸飛了出去,還可能撿一條命。
當然,進攻型手榴彈是可以切換成防禦型的。根據不同的戰況,可以將這兩種攻防兩用的手榴彈加個「預製破片套筒」。說白了就是外面套個金屬殼子。既有防禦型的高裝藥,又加了進攻型的破片。導致這種手榴彈殺傷力更大。甚至能將破片炸飛到百米開外。要是開闊地型破片可以撂倒一群人。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遊戲和影視作品都喜歡把手榴彈爆炸,弄出一大團火球出來。實際上真實的手榴彈基本上沒有什麼很大的火焰,就是爆炸產生一大團煙塵。電影裡面這樣做就是為了視覺效果。
對於手榴彈的外型,木柄最大的好處是方便投擲,可以丟很遠。而且丟過去後不容易亂滾。缺點在於不方便攜帶,比卵型的手榴彈要重,有殺傷盲區。木柄手榴彈用的是拉發擊火,一般打仗的時候,先擰開安全蓋,還要戳破一層防潮紙,然後摸出拉環火繩。拉了就必須得扔了。
卵型手榴彈小而輕巧,殺傷面積均勻。我這剛好有一個卵型的手榴彈,它採用翻板擊針發火的結構,你拔了這個保險銷,只要握住不鬆手別讓翻板彈飛擊火了,都可以重新插回去。
開玩笑的啊,這是石膏模型。所以一旦鬆手就翻板彈飛了,就沒得搞了。
當年山雞哥手裡握兩個拔了保險銷的手榴彈,大家都不敢惹他。但你要是看到電影裡有哪個沙雕連保險銷都沒有拔,光拿著手榴彈就嚇唬別人那就很蠢了。
所以現在你能明白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搶手榴彈的場景,主角都會死命握住手榴彈的撥片不讓其彈飛。因為撥片才是觸發爆炸的關鍵。同時遊戲裡的手榴彈都拉環了卻可以放回去揣著,也這個道理。
二戰日軍的手榴彈採用的不是這種翻板擊針,而是慣性撞擊擊針。當時日軍對手榴彈的要求是既能扔,又能用擲彈筒發射。只不過後來的擲彈筒會熟練操作的老兵死的差不多了,但像97式手榴彈還保留髮射裝置的設計。因此每次使用時,先把保險銷拔了,然後找個鋼盔等硬物敲一下,把擊針撞進去觸發底火後才扔。
這搞法和某些手扔小口徑迫擊炮彈的操作差不多的,沒迫擊炮撞擊底火引信發射,那就自己動手,扔出去照樣炸。
木柄手榴彈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拆掉其他的木柄,只保留中間的一個。然後纏一起改成集束手榴彈。《戰地1》和《英雄連》裡面大家都可以見到。只需要拉中間的手榴彈,爆炸讓其他手榴彈一起殉爆。就可以實現威力升級了。很多遊戲裡將其設定為是可以反坦克的,在真實情況下呢,其實並不是很有效。因為採用殉爆的原理,有可能導致其他的手榴彈並不爆炸,並且就算爆了威力也不集中,不能指望像遊戲中直接把坦克炸沒了,只能說炸下履帶等薄弱處讓其喪失行動力還湊合。
美軍現在還有SOHG(Scalable Offensive Hand Grenade)手榴彈,跟積木一樣首尾相接,組裝起來可以增加爆炸威力。還弄了個名字叫「可擴展進攻型手榴彈」,也屬於集束手雷的一種。這玩意丟進去都不是說房間裡炸一下就完事了,甚至可以把一些土坯房直接給揚了。
關於手榴彈的引信時間,不同的手榴彈引爆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7秒,有些4-5秒,甚至有些短延時的只有3-4秒。二戰不少木柄手榴彈的延遲都在7秒左右,好處是有足夠延遲時間,扔很遠才炸,壞處是容易被敵人按G給扔了回來。扔回來的炸死自己人的情況出現了很多次了,導致一些老兵呢都知道算準距離,拉了環握了個幾秒後再扔。
當然這個風險很大。一緊張再加上戰況激烈很容易搞砸。說句不好聽點的,你們玩遊戲握雷炸死自己的情況還少麼?更別說真正上戰場了。畢竟手榴彈拉了環,就不再是自己人了。
所以現在的手榴彈基本都偏向於3-5秒左右的延遲,拉了趕緊扔,別整些沒用的。足夠短的延遲保證你扔出去敵人沒有反應時間,能達到更好的殺傷效果。
為了防止敵人把手榴彈完璧歸趙,還衍生出了一種碰炸引信的手榴彈。拔了保險,不使用延時引信,只要扔出去落地後感受到了撞擊直接爆炸。有效避免了敵人能躲能扔回來的問題,但這類型手榴彈呢不怎麼安全,有些反彈投擲的方式也不好實現。當然毛子還整出個延時爆炸兩用的手榴彈(RGP/RGN手榴彈),丟出去撞了就炸,如果失靈了沒有爆炸,也會自動激活延時引信幾秒後再炸。
遊戲中也經常見到的很多反坦克手榴彈,大部分的反坦克手榴彈跟《戰地》裡面一樣,都是碰炸引信。依靠大量裝藥來攻擊敵人坦克。
其他反坦克手榴彈還有些是磁性的,用黏性物粘坦克上的。也是為了讓爆炸威力更貼近和集中。對付輕坦或者裝甲車效果不錯。不過對重坦傷害就會略顯不足了,只能說儘可能攻擊薄弱部位。但無論如何對於輕型士兵而言,面對裝甲單位總比束手無策只能挨打要好。
接下來我們來設想一種情況,一隊步兵遇上敵人架著機槍,在建築物和碉堡裡用火力壓制你。如果沒有火箭筒去反擊,這時候靠手扔手榴彈就基本不現實了。因為既不一定扔的到,也不一定扔的進去。
這時手榴彈改的槍榴彈就非常有用了,世界大戰時期是利用手榴彈加尾杆,直接插槍口利用空包彈發射。
這樣比用手投擲出去,將手榴彈發射更遠和更為精準。特別對於掩體內的敵人非常有用。不過操作比較繁瑣,但有總比沒有好。直到科技的發展逐漸被專門的榴彈發射器所取代。
最後來說一個關於大家經常在電影中見到的場景。就是敵人扔了顆手榴彈過來,主角通過各種騷操作抵擋了手榴彈的傷害,僥倖撿回了一條命。
這種情況是不是真的呢?嗯...是真的,但也不完全是。因為電影裡是為了戲劇表現,實際上真正在戰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拿個什麼敵人屍體,或者頭盔去蓋手榴彈。敢這麼做的基本上非死即殘,你只能求不被炸死。不可能像電影裡面一樣,暈一會就啥事都沒有了又上去突突突了。
真正遇到手榴彈丟過來該怎麼辦呢?除非剛好丟到手邊上,不然立刻踢開找掩體躲著才是上策,手榴彈爆炸有時候很玄學,離很近有時候能活下來,離的遠反而被破片擊中。戰場上活下來的人,運氣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以大家要感謝現在是和平時期。尤其是平時再來一瓶都中不了的非酋。手榴彈丟面前了,大不了下一局遊戲吧。
感謝收看本期的不止遊戲,喜歡的觀眾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我是喬伊,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