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蘇制反坦克手榴彈是一種堪稱「萬金油」而且非常寶貴的武器,它不但可以炸坦克、炸碉堡。還可以炸人和破障。特別是在進入陣地戰階段後,前出拔點時更是成了戰士們的最愛。志願軍使用過的蘇制反坦克手雷主要有兩個型號——РПГ-43和РПГ-6——前者後來被我國仿製,稱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
РПГ-43反坦克手榴彈
蘇聯РПГ-43式反坦克手榴彈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聚能裝藥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彈。它於1943年定型投產,手榴彈全彈長383mm,戰鬥部直徑93mm,全重1200g,裝藥為612gTNT炸藥,採用慣性觸發引信。
РПГ-43反坦克手榴彈分解
由於採用聚能裝藥破甲原理,彈體在投擲後需要保持頭部指向目標,所以РПГ-43式手榴彈在保險罩內包裹了一個布尾簧。在拔掉保險銷投擲出手後,在彈簧作用下,保險片與木柄分離,保險罩向後彈出並拉出布尾起到穩定作用,使得藥型罩口部指向目標。
РПГ-43全彈質量較大、裝藥十足,正常投擲距離只有10-15m,一般需要配合掩體使用。不過也因為裝藥足,無論對付坦克、野戰土木工事,還是暴露的人員目標,都有極強的殺傷力。
使用РПГ-43的志願軍戰士
因為它的設計年代較早,當時對於聚能破甲原理認識不夠充分,РПГ-43的藥型罩結構結構並不合理。其藥型罩為半橢球體,由2mm厚的鋼板衝壓成形,破甲威力僅為75mm,只能擊穿美軍坦克車體後部和頂部裝甲。
РПГ-6是РПГ-43的改進型號,於1944年定型投產。該型反坦克手榴彈全彈重343mm,戰鬥部直徑100mm,全重1100g,裝藥為560gTNT炸藥,破甲深度100mm,同樣採用慣性觸發引信。
РПГ-6的結構與РПГ-43基本一致,雖然裝藥量有所減小,但是破甲威力卻不降反增。這是因為РПГ-6的藥型罩為錐形,結構更加合理,並且在頭部增設半球形風帽用於保持炸高以及減小飛行阻力。
手持ППШ-41衝鋒鎗和РПГ-6反坦克手榴彈準備出擊的志願軍戰士
РПГ-6的投擲手感較РПГ-43更好,而且其戰鬥部長度更大,破片殺傷效果更為明顯,對有生目標的毀傷能力顯著提高。但是РПГ-6的殼體和藥型罩金屬材料的工序更多,工業也更複雜一些,所以國內並沒有立即仿製。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志願軍最為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反坦克手榴彈發揮很大的作用。比如,在1951年3月25日運動戰階段第四次戰役中,來自26軍78師234團1營3連4的班長雷寶森在七峰山299.3高地防禦阻擊作戰中,在1具火箭筒的配合下,率領全班10名戰士使用反坦克手榴彈,在半個小時內擊毀美軍11輛坦克和1輛輕型越野車,自身無一傷亡,創造了步兵反坦克的經典戰例。
在1951年5月24日運動戰階段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中,來自20軍78師239團3營7連的班長譚炳雲在漢江南岸930高地阻擊戰鬥中,隻身一人使用反坦克手榴彈先後炸毀美軍3輛坦克,遲滯了美步2師行軍隊列8個小時。
РПГ-6反坦克手榴彈
在1951年10月8日至11月4日的夏秋防禦戰役中,68軍204師610團在文登裡抗擊美步2師、偽8師以及法國營進攻的戰鬥中,以山炮、野炮、無炮以及使用反坦克手榴彈的步兵小組依託預設陣地,毀傷美、偽軍坦克47輛,徹底粉碎了敵人所謂的「坦克劈入戰」。
使用反坦克手榴彈攻擊敵方坦克,需要接近到距離敵人只有十多米的距離,這是一種非常危險、近乎於自殺式的行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聯合國軍」和南朝鮮偽軍的裝甲車輛,志願軍部隊更多還是以反坦克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步兵輕便火炮進行抗擊。反倒是在陣地攻堅戰鬥和防禦戰鬥中,對付敵方各種工事與集群步兵的時候,這些裝藥量十足的「大號手榴彈」往往能一顆掀頂蓋、一炸一大片。
РКГ-3反坦克手榴彈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根據引進的蘇聯РКГ-3反坦克手榴彈技術資料,在1958年仿製生產了反-3式反坦克手榴彈,取代了老舊的反-43式,不過工藝簡單成本低的反-43直到1970年代初才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