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唯論文」評價糾偏:明確10個「不得」、堅持5個「評價」

2020-12-15 騰訊網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意見》指出,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違背人才成長規律、侵蝕學術風氣、汙染學術生態等系統性危害。

《意見》指出,必須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

明確10個「不得」

《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

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

不得多頭評價、重複評價,嚴格控制涉及論文的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

不得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各類機構發布的排行榜,不過度依賴以論文發表情況為主要衡量指標的排行性評價。

堅持完善5個「評價」

《意見》要求優化評價方式,明確提出了堅持完善5個「評價」。

堅持分類評價,鼓勵不同類型高校針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對策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不同教師崗位類別,以及「絕學」、冷門學科等特殊領域,制定不同評價指標。

健全綜合評價,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發展等進行全方位評價,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和質量、貢獻、影響。

探索多元評價,建立針對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上發表的理論文章以及決策諮詢報告的評價機制。

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堅持以研究成果為主要評價對象,在項目管理、平臺建設、成果獎勵、職稱評審等過程中,重點考核論文、著作、決策諮詢報告等代表性成果的政治立場、理論創新、學術貢獻和社會影響。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完善同行評價,突出同行專家在科研評價中的主導地位,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堅持專家意見為主、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嚴格規範專家評審行為,完善評審專家的遴選制度、承諾制度、迴避制度、信譽制度、追責制度;高校在開展成果鑑定、職稱評審、學術不端核查時,原則上要邀請一定比例的校外專家。

開展專項整治

《意見》指出,堅持學術不端「零容忍」,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成果獎勵等方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從嚴設限,加大懲治力度。

還指出,在「雙一流」建設動態監測、成效考核以及學科評估中,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

《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針對10個「不得」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開展學風教育和警示活動,重點自查自糾是否存在評價指標單一、評價使用功利、高額獎勵論文、抄襲代寫論文、非法買賣論文、學風建設虛化、學術權力異化等突出問題,以「嚴」的主基調持續深化整改。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明確「十不得」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
    本網訊(記者任文岱)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作者:本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北京商報訊(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12月1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公告,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時強調要優化評價方式,堅持分類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探索多元評價、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完善同行評價;要加強學風建設,弘揚馬克思主義學風、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堅持學術不端「零容忍」、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和管理;要健全長效機制,落實高校在學術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權,激發學術創新創造活力,正確理解破除「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正確看待SSCI、CSSCI等相關引文索引的作用與功能。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十個「不得」立起教育評價風向標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丁恆情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能否根治...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唐芊爾 楊 颯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科研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川教晨訊
    2020年第211期 總第1184期 12月17日 星期四 頭條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科研評價中
  • 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堅決破除「唯論文」導向 加快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科技部相關司局...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表現形式和交流載體之一。反對「唯論文」,並非否定論文價值、反對發表論文。《若干措施》立足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讓論文回歸學術本質,要避免論文功利化。  二是堅持眼睛向內。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新話題或者說新信號,稍微年長些的教育工作者都經歷過「破」字當頭的年代。
  • 教育部「十不得」劍指「唯論文」問題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教育評價指揮棒將怎樣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並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 「四唯」如何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如何保證科技評價的公平公正? 多年來,科技評價,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評價,一直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熱點問題。2018 年 10 月,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引起廣泛反響。
  • 重論文 但不唯論文
    「實事求是地說,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審、學校的評優評先等有論文要求,同時還有其他條件要求,並不是『唯論文』。」範金豹說,「但是我們不少教師一旦遇到評審,時常為沒有論文而犯愁,不得以才花錢買論文、花錢發表論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一個是對論文要求的面偏廣,即很多項目評審都提出論文要求,如學校目標考核就有對教師論文量化打分項目。這樣,學校就『逼』教師寫論文,還要求獲獎、發表。」
  • 教育評價指揮棒將發生變化
    教育評價指揮棒將發生變化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14 星期三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
  • 教育部明確提出,十不得!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職稱評價有了新標準: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
    意見明確,完善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淡化學歷要求,強化技能貢獻,建立綠色通道。(二)基本原則1.堅持突出重點。適應技術技能人才融合發展趨勢,以高技能人才為重點,打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與職業技能評價界限,創新技術技能導向的評價機制,拓寬技術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促進兩類人才融合發展。2.堅持問題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