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真正破除「唯論文」

2020-12-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時評】  

  作者: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近來,在學術評價方面如何破除「唯論文」,再次受到高度關注。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新話題或者說新信號,稍微年長些的教育工作者都經歷過「破」字當頭的年代。不過之後的事實證明,如果「破」與「立」不平衡,「破」的同時沒能找到更加專業、優化的替代方案,抑或是有「破」無「立」,那麼不管政策的初衷多好,大概率都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還有可能引發形式主義上的更新或更嚴重的問題。

  由此說,解決「唯論文」,關鍵在於有「破」有「立」。通常情況下,需要先「立」後「破」,從「立」的視角分析、界定問題,在「立」上下足功夫,尋找更優化、更客觀公正的解決方案,「立」起更好更有效果的機制去淘汰掉不合時宜的做法,並穩妥推進、有序改善。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就破除「唯論文」而言,要「破」的不是「論文」,而是「唯」。「唯」出現的原因,主要在於評價主體過於單一,評價權力過於集中。「唯」在橫向上忽視各學科門類的多樣性,在縱向上忽視甚至無視學術發展的過程性。「唯」才是導致各種問題積累的根源,「破」的對象必須瞄準「唯」這個目標,要避免目標分散或轉移。若將「破」的對象錯誤聚焦到「論文」上,圍繞「唯」的觀念、思路和做法沒有改變,那麼不只是「破」錯了對象,還有可能將某個更經不起檢驗的對象——被作為「論文」的替代物——「唯」起來,如此或將產生更糟糕的結果。

  系統解決「唯論文」問題,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胡同。緩解唯論文造成的各種不良後果,有效且正確的途徑應當是真正引入專業評價,建立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同時發揮作用的多主體專業評價,多方相關印證和監督,整體形成良性的評價生態,從而系統、可持續、徹底解決「唯」的問題。

  與「唯」相對的是「多」,事實上,許多國家幾乎不存在「唯論文」等「五唯」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它們有多主體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任何一個評價主體、任何一種評價依據都不可能獲得被「唯」的地位,成為「唯」的對象。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只有從根本上「立」起多元專業評價,才能徹底解決所有「五唯」問題。

  「五唯」的核心癥結,都在於集中的評價權力和單一的評價標準,以及維護「唯」的思想觀念、利益關係和組織體系。若仍是以單一主體把「論文」拉下「唯」的神壇,很難保證被推上去的其他對象不成為「唯」的新對象,這也就是筆者在前述中所表明的憂慮。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滋生評價權力集中的土壤及深層次問題,「五唯」問題將以變換的新面目循環往復,不斷出現。各評價主體擁有自主開展評價活動的空間,自然會依據具體的評價對象特徵考慮並設計建立權重合理、依據可信的評價體系和機制。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個性化、多樣態的,不同質化就不會走向「唯」的死胡同。

  多元評價體系建立後,各評價主體從建立自身信度和維持生存出發,自然需要不斷優化標準和程序,設計個性化的標準和技術,有針對性地解決數量與質量、簡單重複與創新、短期與長期、基礎與應用等多種關係的平衡、等值問題。這些極為複雜的個性化問題靠單一評價主體同一口徑的要求是無法解決的。同時,還需要有一定專業資質的人進行專業判定,不能僅僅依靠或指望非專業的人員使用同一個政策文本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歸根結底,建立多元專業評價並讓它真正發揮作用,「唯」自然會退出歷史舞臺。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1日 02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職稱評價有了新標準: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
    進一步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資歷、唯獎項傾向,強化技術技能貢獻,突出工作業績,保持兩類人才評價標準大體平衡,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4.堅持以用為本。立足實際工作崗位需要,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促進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措施相互銜接,著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北京商報訊(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12月1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公告,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刻認識「唯論文」現象的系統性危害,改進科研評價方式,強化科研育人功能,以學術質量和社會效益作為學術評價的重要標準,建立有利於潛心研究和創新創造的評價制度。
  • 教育部明確「十不得」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
    本網訊(記者任文岱)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堅決破除「唯論文」導向 加快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科技部相關司局...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相關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臺的背景和目標?各項具體措施怎樣落實到位?就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負責人。  問:出臺《若干措施》基於什麼背景,又有何政策目標?
  • 重論文 但不唯論文
    將論文作為評價學術成就的槓桿,以及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由此引發了價值追求的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這肯定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而不是論文本身的問題。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的夏永立持同樣的觀點:我們確實需要破除「唯論文」的傾向,將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從論文中解放出來。然而,論文也確實能夠衡量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
    新華社長春12月17日電題:「唯論文」難倒「英雄漢」,如何「破而後立」?新華社記者孟含琪、金津秀、王瑩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十個「不得」立起教育評價風向標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立起什麼樣的評價風向標,就會有什麼樣的評價導向。應當看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教育領域「唯論文」現象十分嚴重,從人才引進到職稱晉升,從績效考核到學科評估,從升學拿學位到評獎拿課題……論文始終是一把「金尺子」,以致一些人把「唯論文論英雄」奉為圭臬。
  • 人人都在喊、會會都在講破除「五唯」,可是有更好的評價方式嗎
    日前教育部出狠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就是一個重要動作,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和紅線,並要求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活動。洋洋灑灑十條,每一條都見針見血,針對性很強。
  • 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科研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川教晨訊
    2020年第211期 總第1184期 12月17日 星期四 頭條 >> 教育部印發意見破除高校科研評價中
  • 「地評線」東湖評論:破除「五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評價是教育的指揮棒,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是提高新時代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方案》提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 【地評線】紫金e評: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著力破除「五唯」頑瘴痼疾
    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五唯」,是我國教育評價體系在運行中表徵出來的突出問題,也是當前教育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客觀地看,「五唯」在教師科研成果增長、學生智育提升等方面都作出了階段性的歷史貢獻,但也帶來了深層次的教育問題。其扭曲了教育本質,不是真正根據立德樹人和師生興趣去發展和創新,在其影響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不利於培養大量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 高校文科「唯論文」評價糾偏:明確10個「不得」、堅持5個「評價」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如何破除高校論文「SCI至上」?7問答權威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
  •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破」與「立」
    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列出了若干個「不得」禁令,符合教育邏輯規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同時,《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新的教育評價理念,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舊立新,我們必須堅決執行和落實到位。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近日,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十不得」甫一發布,就引發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十不得」能否真正根治「唯論文」痼疾?本報記者邀請青年教師、研究生與專家學者展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