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艾問人物。
稅收風暴、資本撤離,疫情肆虐,今年的影業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影視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日子十分艱難。歡喜傳媒、力天影業等影視公司港股市場雖受挫在前,但這似乎不影響這家明星加持的影視公司將登陸資本市場。
近日,江蘇稻草熊影業有限公司(簡稱「稻草熊影業」)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於香港主板上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背後的大boss就是著名影星吳奇隆,也是此公司的創始人。
1970年,吳奇隆出生於臺北市。幼時的他在柔道上就很有天賦,小學時被柔道隊老師選中參加校隊,開始進行專業訓練 。在新泰國中就讀期間,他連續三年獲得全省中等學校運動會跆拳道冠軍。並多次赴新加坡、泰國參加柔道、跆拳道邀請賽,獲得了眾多獎項。
細數一下他在體育比賽中獲得的榮譽, 23個冠軍及135枚獎牌。1986年他還因優秀的比賽成績被保送進入臺中體育專科學校(現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入選亞運會的儲備選手 。
這樣看來,吳奇隆以後的運動員生涯可謂是前途無限。可人生就是這麼不盡如人意,他的父親做生意失敗,欠下巨額債款,而當時的他還在上學,卻不得不為自己「不爭氣」的爸爸「買單」。
13歲左右的他就開始半工半讀,十六歲的時候日夜奔波,替父還債。為了多掙錢點,他真的是什麼髒活累活都去幹。白天擦車洗車,到大樓擦樓梯,晚上再到東區擺地攤賣洋裝和女生的小飾品。除了這些,聽說他還做過救生員、裝修,在建築工地挑磚頭。生活艱辛,但他依然坦然面對。
1988年暑假,他照例利用假期時間打工賺錢,可這一次卻成為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擺地攤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被歌手童安格和「開麗」公司星探注意。他在企劃人員的再三邀請下,參加了「開麗」公司的徵選,並用一段舞蹈和一個後空翻獲得了面試評審的關注,順利通過面試。就這樣,將滿18歲的他作為小虎隊成員霹靂虎正式出道,開始進入演藝圈,一邊工作,一邊完成學業。
明星的光環確實耀眼,當時的吳奇隆風光無限,然而他並沒有那麼快樂,而是每天都在惶恐中度過,因為,父親欠下的巨額債款還有很多要還。每個月將近20萬人民幣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所有的家庭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身上。才剛出道的他,為了還債只能向公司借錢,然後拼命工作還錢。
是啊,除了拼命工作,他還能做什麼?
有一段時間,他每天要工作20到22個小時,只有短短兩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甚至一次直接連續7天7夜沒有合眼,他精神恍惚,邊哭邊笑,大家都震驚了。後來還又因為怕耽誤工作,他在憩室炎手術傷口還未癒合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去拍電影武打鏡頭。
為了還債,他真的是拼盡全力,連命都不要了。
雖然進入了演藝圈,但是他的運動員生涯還沒有終止,如果不是因為要掙錢還債,他或許會在運動員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出道後藝人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讓他處於矛盾之中,但是,面對父親欠下的巨額債務,他無能為力,只能無奈地放棄了運動員身份,「乖乖」從藝。
從1988年出道到2001年拍攝《蕭十一郎》,吳奇隆用了12年的時間,才替父親還清所有債務 ,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放下了。
2003年吳奇隆成立北京稻草熊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參與《墨攻》等電影製作 ,投資出品了情感劇《完美丈夫》 、抗日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出品並主演了武俠劇《新白髮魔女傳》 、《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 都市倫理劇《繁星四月》 等戲劇。
然而,影視之外,吳奇隆早已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出道的30年間,他已經從一個初出茅廬的演藝行業小生,蛻變為影視遊戲製作 、餐飲 、房地產、服飾等行業的投資創始人。
吳奇隆的商業頭腦在學生時代就已經顯露出來,半工半讀替父還債。「即便是擺攤,貨也要和別人賣的不一樣,雖然有些進價高一點,但卻可以賺得更多。」
在家庭的重壓下,吳奇隆從21歲開始,輾轉於演藝圈之時,他也開始涉足商業。
90年代初,吳奇隆從傳統行業起步。
1991年,他投資了第一家名叫香港龍華樓的餐飲店,特別偏愛泰國菜的他此後在臺灣、北京、上海、蘇州又陸續開了一系列泰國餐廳,尤其是在北京的檸檬葉子一度成為偶遇明星的標星地點。
1993年,他由餐飲業轉向服飾業,投資了尼奇世界服飾飾品店。此外,他的投資還涉及遊艇、寵物店。不過,這一時期他的投資大多「竹籃打水一場空」,投資的餐廳逐漸倒閉,大都以關門而告終。
直到2001年債務還清後,他也開始慢慢迎來了自己的主戰場,開始進軍影視、遊戲領域。
2003年創立的北京稻草熊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正是他影視版圖的開始。但最初投資的幾部戲卻讓他虧了幾百萬,2009年和前妻馬雅舒離婚後也被分割了不少財產。後來就處於不溫不火的境地,像是消失在了大眾們的視野之外。
2011年,這一年是吳奇隆事業的又一個轉折點。一部穿越劇《步步驚心》讓他再度爆紅,他也開始有影響力著手做更大的商業規劃。
2012年的《新白髮魔女傳》由他自己的公司北京稻草熊影視文化出品,殊不知這部劇他攢了3年錢才能拍。這時的他開始試水IP開發,推出同名電影和遊戲,進行整合營銷。為了趕上播出檔期,《新白髮魔女傳》關機後一個月,開始邊後期邊播。在這次創紀錄的製作速度中,他子公司的後期團隊承擔了這部劇的主要後期工作。
《新白髮魔女傳》的手遊產品由稻草熊科技和遊戲公司藍港互動共同開發。雖然在當時因為臺網互動的局限性,並沒有達到吳奇隆想要的效果。但是他結交了一位生命中的貴人,這個人在他未來的商業版圖中至關重要,這個人就是藍港互動的CEO王峰。
也是在這一年,他的稻草熊影業繼續發展,並成立了浙江東陽稻草熊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不過,對吳奇隆來說,他看重的並不是一部電視劇,也不是能賺多少錢。
他開始設想「全IP」概念,「摸索遊戲+電視劇的組合」,但「沒有人理我」,「我跟視頻網站的人說,我要做一個這樣大IP的概念,我會做遊戲、音樂、視頻、電視劇。」然而,所有的熱情被對方的一句話潑了一盆冷水,對方告訴他,我們只做視頻,其它的統統不管。他沒有放棄,又去找遊戲公司,遊戲公司也回絕了他,說他們只管遊戲。
這期間,他一直在反思,「我在最開始的時候,跟很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接觸,會碰到這樣的挫折」,「明明是一個好的概念,是一個還不錯的機會,為什麼大家就沒有去把握?大家為什麼就看不見這中間的一些共性,或者是一些特質?」
拋開一切雜念,他決定自己做,並且是「自己創造IP,而不是去買IP」。
2012年,吳奇隆又創立了北京稻草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稻草熊科技」),進入網遊領域。當時,中國遊戲行業處於頁遊興盛、手遊崛起的趨勢轉換關口。吳奇隆看好網遊,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稻草熊科技並沒有研發能力。
這時他就去找行家,於是找到了藍港互動創始人王峰。一開始,王峰並不想見他,覺得跟一個演藝明星沒有什麼好聊的,但後來還是答應了。
在走到王峰面前洽談合作時,吳奇隆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蛻變,向大家證明了他不單單只是一個會唱歌拍戲的演藝明星,還是一個懂行的投資人。
「他們說從來沒有見過藝人開這麼多會!我要跟很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大佬說得上話,大家才會知道你是了解的,原來你是懂行的,而不是就只有點知名度,然後做點投資就算了。」吳奇隆把自己經歷過的身份糅合在一起,總結每一個領域的優缺點,整合成「大娛樂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下,對產品、對行業的理解是相通的。
他的想法從來都不是憑空產生,而是一切都有自己的規劃和安排。在2013年末,他就已經將《蜀山戰紀》整體IP運作時間表定到了2017年,從文學、電視劇、網劇、音樂、電影開始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而這一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就是遊戲。
2014年7月,稻草熊影視、稻草熊遊戲與藍港互動共同合作開發遊戲《白髮魔女傳》,吳奇隆如願以償。除此之外,《蜀山戰紀》也是吳奇隆極力打造的遊戲IP。
提起硬體方面,吳奇隆更是市場先行者。
《艾問人物》發現,2006年,吳奇隆做過一款拍大頭貼產品,產品設計思路上與網際網路時代的「美圖秀秀」的內在邏輯不謀而合:通過紅外線、藍牙或USB接口連接手機,用戶可以對大頭貼進行修圖處理。他還做過一款票務收費機,可以繳電話費、電費、煤氣費,功能基本上等同於微信支付、支付寶。
兩年後,他又嘗試做一款可穿戴設備產品,類似於今天的iWatch,可以為老人檢測心跳、血壓,為老年痴呆症患者、兒童、寵物定位。當時,他已經做出了產品Demo,還找到了符合設計要求的代工廠。
不得不說,他真的很有商業敏感力,他身邊有很多做手機、做晶片的IT朋友,他跟他們聊到的一些創意,「常常在兩年後就開始流行」。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卻沒有能很好的實現它們。
他曾對經紀人任玥說,「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事情,這麼努力,卻一直沒有好的機會。」
十年之後,他又反思這個問題,覺得當時的自己對很多事情的理解還沒有那麼透徹,只是很單純地去執行。現在他明白了,「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也不是你覺得好就是好。」群體在整個行業環境面前,還是胳膊拗不過大腿,「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不是你覺得沒問題就沒問題。」他似乎找到了答案,「方向是對的,只是我做得太早」,「很多事情早做晚做都是錯,必須選在對的時間點。」
除了這三大版塊,2002年時吳奇隆就曾在日本開辦了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而在國內房地產投資方面也多有建樹,在與前妻離婚時就曾給她包括北京、昆明兩地在內的共6套房產。
延續著90年代投資消費的理念,2012年,吳奇隆創辦黑白能量品牌,產品涉及公益、慈善、時尚服飾、飾品、食品及生活用品,並創辦稻草熊貿易有限公司。
而經過這十幾年的布局,吳奇隆的商業版圖已經涉及影視、遊戲、文學、音樂、智能硬體、房地產、消費升級等一系列領域,其中在影視方面更是已經以IP為核心形成產業鏈。2012年他首次擠進中國福布斯名人榜,此後排名逐步向前,如今的他雖然也註銷了一部分公司,但是投資版圖還在擴大,資產也不可估量了。
環境造就人,圈子改變人。《艾問人物》認為,巨額債款給了吳奇隆壓力,同時也成為了他的動力。人不拼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但經歷了年少成名和中年的再度爆紅,吳奇隆似乎對於起伏不定的演員職業充滿了不安全感,這或許也是他踏足商業的初衷。
參考:《擁有6家公司,18億變1173萬,吳奇隆資產大縮水?》,創業譜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