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最經典的家庭劇《外鄉人》,豆瓣9.3分,藝術的還原生活
故事發生在靚麗繁華,車水馬龍的上海。這裡有無限廣闊的前景和機遇,於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外鄉人心中懷揣著發財致富的夢想來到此處,等待著他們的,除了關於未來的無限希冀,還有生活中的種種酸甜苦辣。
農村婦女大徐(丁嘉麗 飾)為人正直善良,不拘小節,丈夫身患重病繼續巨額醫療費,為 此,大徐來到了上海,依靠撿破爛維生。包工頭謝長發(馬少驊 飾)精明強幹,卻在一次意外中受奸人所害,不僅事業受損,自己還鋃鐺入獄。小裁縫陸文昌(高景文 飾),一輩子的積蓄在一瞬間化為烏有,農村小夥蛐蛐(黃渤 飾),為逐愛來到上海,然而女友夢娜卻並不像他所想的那樣熱情。
故事一開始就是一個髒兮兮的小弄堂,一個多事但是又心很好的大媽,上來就滿滿的煙火氣。整個劇情有點散,多個人物的故事並行,這是一個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在異鄉打拼的故事。他們的家鄉遍布全國各地,如東北、山東、河南、陝西、上海、四川、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內蒙等等;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背負著各自不同的壓力和夢想,匯聚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歷經坎坷,屢遭磨難,為了實現自我、實現夢想,倔強而堅強地生活著,在異鄉經歷著十年社會變遷,與城市一同成長,共和國一同成長。
電視劇裡面有夾雜了很多時事,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奧運會,澳門回歸,讓人覺得這些人是真實生活在這個時空的某個角落。外鄉人;一個涵蓋面很廣泛的詞組,在經濟空前發達的今天,流動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國家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發展市場經濟,造就了無數經濟神話的同時,也造就了千千萬萬遠赴他鄉謀發展的外鄉人,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大學工作娶妻生子,這三件人生大事全部完成在家鄉之外的兩座城市,家鄉父老經常埋怨,父母健在子不遠行,我和弟弟離家之後,表姐弟們擔負起了照顧父母的責任,娶妻之後,家鄉的生活和親漸覺陌生,不是因為自己出了點小名,賺了點小錢就與家鄉的親朋格格不入了,原因在於自己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外鄉人」,就北京而言,我是一個在北京賺錢討生活的外鄉人,就家鄉而言,口音和生活習慣已經完全改變的我,已經不屬於那個我十幾歲之前一直相處融洽的家族了。有時候兒子問我,我們究竟是哪裡人,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
妻是上海人,典型的南方女人,生活習慣與我的家鄉完全不同,第一次看到外鄉人劇本的時候,就從裡面找到許多妻的原型,寶根媳婦、小美、這些劇本裡的人物身上,有著妻和娘家人身上的林林總總的特質。第一次跟妻回上海,公交車上司售人員聽到我北方口音時那聲怪異的「咦」…從戀愛開始到結婚以後,我們的第一次爭吵就發生在上海的一輛公交車上…
結婚多年後,我幾乎想盡了一切辦法拒絕嶽父母回上海過節的善意,幾乎拒絕了所有去上海公出的機會,甚至於上海捎來的小食品都會引來我的敵意…第一次看到外鄉人劇本抬頭上的題目,心裡就泛出了這些年來婚姻生活中因為地域差異而發生的所有的不愉快,抱著獵奇的心態,我一口氣看完了全部的劇本和成片。
久居北京之後,想盡一切辦法改變了自己的口音,張嘴閉嘴間的一口道地的北京南城口音,終於印證了自己的戶籍和生活已經完全成為了千萬北京人中的一員,就像外鄉人中的 xxxxxx一樣,努力擦拭著自己身上的外鄉痕跡,努力的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上海人一樣,努力的擦拭著自己身上永遠都擦拭不掉的家鄉的痕跡, 努力的改變自己「外鄉人」的真實身份。這種努力往往只能成功於表面,自己內心深處永遠都跳動著一顆「外鄉人」的心,哪怕自己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家族成員,哪怕嶽父母小心翼翼的在我面前努力的說著那口不太標準的北方普通話,哪怕這座城市越來越具有包容性,哪怕在上海的窗口單位再也聽不到那聲「咦」…問題出在哪裡?嶽母嶽父一直在思考,他們年紀大了,希望女兒女婿能多回上海住住、看看、希望百年後那套價值百萬的大房子可以作為心意留給女兒女婿,嶽母經常說:我們不在了以後,你們每年都回「家」住住,這份好心我是從心裡感激的,但是那座城市的天氣、飲食、民俗卻使得我每次走進那座洋房式公寓都有到前臺登記身份資料的衝動。
這座城市的陌生感和我初到北京時完全一樣,沒有熟悉的人情、面對著經常給自己帶來陌生感的人性,還有那一顆顆自己時時刻刻要猜測的人心,看完外鄉人之後,我才明白,這份疑惑也存在於本地人心裡,就像我和妻家裡人之間的隔閡一樣,這是一個移民社會初期社會必須和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衝突感十分強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外鄉人和本地人都要經歷人情、人性、人心相互磨合的過程,外鄉人這部戲之所以吸引我,就在於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人和事看似陌生,實則份外的熟悉,這個過程其實我們這一代外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經歷過、實踐過,或者說正在經歷著實踐著…
初到大都市,白天車水馬龍,夜裡燈火闌珊,這一切都是外鄉人久居他鄉的物質因由,而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融入大都市的社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是外鄉人久居都市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對外鄉有著那麼多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外鄉人卻依舊努力的把自己包裝成都市一族,努力的讓自己成為這個都市的主人翁,努力的讓自己不再僅僅是這座城市的看客,不只是車水馬龍和燈火闌珊的旁觀者,希望有一天這一切讓人眼花繚亂的繁華也能屬於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朵一小片…
影視藝術的魅力就在於藝術的還原生活,讓普通人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側面,外鄉人這部戲的魅力更在於此,多年前的「外來妹」著力的描寫了農村青年男女在城市裡努力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很多人初聽「外鄉人」的劇名,或多或少的都會把這兩部戲等齊評判,初始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錯判,待到看完全劇,一種淚水奪眶而出的衝動纏繞了自己很久,這種衝動不是傷心、不是心酸、不是感動、是一種對生活對時代對新一代都市外鄉人與都市人之間的真實情感的認同,妻看完這部戲之後,思考了良久…當晚沒有再堅持用上海帶來的小碗盛飯,而是按照我家鄉的習慣,拿海碗盛了滿滿一碗湯鍋面…
一部影視劇的能量也許就在如此,外鄉人是一部好戲,我說的這個好,不是說演員陣容有多麼奢華,也不是說拍攝手法有多麼高新,更不是說演員的表演有多麼出色,這些慣常的宣傳手法是我不願意用到這部戲裡的,我說的好,是選材好、立意好、角度好、是一部重點描寫了人性、人情和人心的戲,一部用百姓家常事打底,社會發展史做架,描寫了社會的進步和百姓文明發展的好戲。
丁嘉麗扮演的大徐,延續了丁嘉麗一貫的表演風格,東北女性身上的直爽、大氣、無謂、勤苦、所有的特質都集中在這位從東北來上海打工賺錢的農村婦女。中國底層百姓的歡喜悲哀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大徐的丈夫病故,她帶著傻弟弟以撿破爛為生,攢錢還債。中國有句俗話死了死了,大徐還的是在社會俗理裡可以一死百了的良心債,這個人物的設置在這一筆上市成功的,尤其在上海這個中國金融中心成長成熟的這十年裡,社會轉型期中各種失信失義的行為和人物成為了見怪不怪以後,大徐的這種品質尤其突出,不但可以感動觀眾,在戲裡更直接的感動和影響了身邊人,這些人裡有弄堂裡的小市民和暫住此處謀生的他鄉外鄉人。,大徐憑藉著自己的勤勞肯幹,在左鄰右舍的幫助下,擁有了一家餐館。她的樂觀豁達重情重義,得到了人們的認同,也俘獲了喪妻後的謝長發與老裁縫陸文昌的傾慕,兩人為大徐暗中較上了勁…
小包工頭謝長發這個人物的設置在很多底層人物心中都能夠引起共鳴,這個人物的原型在我租住大雜院時,在妻沒有離開上海求學時的居住的弄堂裡,在我成為了城市的主人翁之後租住小區附近的一片平房區裡經常在菜市場碰見的那些民工兄弟身邊發生過或者經歷過。謝長發為了給妻子治病來到上海,一邊狼狽的忙碌於工地醫院,一邊還要絞盡腦汁的向甲方討要工錢,直到後來妻子去世…
謝長髮妻子去世後,自己留在上海打工。脾氣粗暴急躁愛算計,但是為人仗義,一口標準的河南口音,展示了中原農民身上那股子對命運不屈不撓的精神,發財心切被人矇騙,使用了劣質建築材料,造成施工人員受傷而鋃鐺入獄。出獄後的他,身心疲憊的選擇了回鄉繼續務農,卻也找到了生活的一個全新的支點。這段戲的設置是相似題材裡比較新穎的一個亮點,外鄉人回鄉創業也不失為一種有勇氣的選擇。
李寶根管理著大院的房屋出租,是個地道的上海人。他懦弱自私,圓滑,喜歡佔小便宜,還有一點點沒有膽量支撐的色心,他的妻子金花,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市民。寶根夫妻倆的設置生活氣息很濃,在嶽父母原來居住的弄堂裡似乎總能遇到寶根夫妻倆這種愛也不得恨也不得的本地人,說他麼愛也不得是他們刁鑽的嘴巴裡時不時的總能丟出一個:「咦」尾聲拖的很長,被「咦」人臉上的那種尷尬和寶根夫妻倆那種小小市民臉上剎那間的滿足構成了這種小市民不可愛的一面。說他們恨也不得,是因為這聲拖著長長尾音的「咦」之後藏著一顆市儈卻善良的心,造物主給了我們相似的五官,卻將我們的性格塑造成百色斑斕狀,也許就是為了構成一個社會的多級吧。
咋一看去,黃渤飾演的蛐蛐是一個可愛卻又愛不起來的角色,農村孩子出身、沒文化沒關係沒前途沒機會,而且有些一根筋的農村小夥子,他認定夢娜是自己的媳婦兒,追婚到了上海。為了贏得夢娜的芳心,他使出渾身解數,參加唱歌大賽,學習廚藝……然而夢娜的心就像一塊冰冷的石頭一樣堅硬。受盡冷落的蛐蛐終於意識到,追求夢娜未必就是追求幸福,當蛐蛐打著鋪蓋卷準備回家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秘密——夢娜染上了毒癮……按照慣常的寫法,蛐蛐解救了夢娜需要救贖的心靈罪,獲得了芳心,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生活有時候比電視劇還要曲折…
所有的這些人物,似曾相識卻又陌生,這種陌生在於這部戲拿到手裡的時候,我的生活已經離南潯街越來越遠,而那份似曾相識卻又是今天的我已經不想提及的一段往事,當然,這段往事裡除了心酸之外,感動和懷念兼而有之。
影視藝術的魅力在於還原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結尾的一場由寶根和大徐為眾多外鄉人舉辦的集體婚禮是一筆看似無意卻有意而為之的創作。和諧社會這個詞彙有時候對於我們而言只是國家為了社會穩定而提出的一個設想,然而看完外鄉人這部劇之後,我卻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每一天外鄉人聚居的街道上都能夠有寶根夫妻和大徐這樣的鄰裡組合,都能夠為這些歷經磨難終於聚首的外鄉有情人設計一場簡單而幸福的集體婚禮,也許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更加的和諧更加的穩定更加的美滿。
今年春節陪妻回上海過年,下飛機之後在計程車上同司機侃了一路大山,從外灘改造到世博會的籌備再到上海的房價物價、百姓生活,聊的很開心。外出吃飯和購物的時候幾乎沒有再聽到那醫生拖著長長尾音的「咦」,看到的更多是一張張準備迎接各方賓客海納百川的笑臉,聽到的更多是一口生硬的普通話,感覺到的更多是上海的外鄉人每年都在成幾何倍數的增長。想想十年前在公交車上為了一聲「咦」而與妻爭吵,上海變了,上海人變了,外鄉人也變了,我…也變了。
外鄉人是一部寫人情的戲,看完後頓覺暖了人心,描寫了人性,城市的變遷離不開千千萬萬的外鄉人,有感於每年春節期間,外鄉人返鄉過節的時候在北京吃頓早點都很困難的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大都市的繁華裡絕對不能忽視外鄉人那一抹豔麗。而千千萬萬的外鄉人也應該明白,這座城市的少數人的冷眼背後,像寶根夫妻一樣的眾多本地人對外鄉人建設城市服務城市的犧牲精神是心存感激的,這份感激在很多時候是藏在心裡的,直到一對對外鄉男女的愛情將要開花結果之際,直到謝長發的人生際遇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之際,直到家國大事例如汶川地震之後葉子與家人失去聯繫之際,這份感激適時的迸發,才顯得那麼真實那麼可貴,才能讓我們所有人意識到,這個社會大家庭裡,人性、人情、人心是那麼的真是,那麼的可貴,看似離自己很遠,其實就在自己身邊,無時不刻無微不至。
外鄉人是一種索圖式的敘事架構,沒有核心的故事事件,沒有核心的人物關係,在電視劇創作領域裡,是一種鮮見的創作手法,而正是這種散文式的故事設置,多元化的人物關係,附在這個偉大的國家和上海這座繁華的都市這十餘年的成長軌跡裡,才越發顯得真實越發看著熟悉越發感覺到親切。總而言之,外鄉人是一部好劇,一部歌頌了人性、讚美了人情、溫暖了人心的好劇,作為一名編劇,站在同行的角度上說一聲好,已經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