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

張世祿講義手稿

甲骨文

金文

一部手稿遺珍的整理,展示的可能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命題。一部學術專著的付梓,夯築的可能是一個領域內的理論基石。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

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筆者從中整理出70萬字的漢語史講義。近日,這一成果——張世祿《漢語史講義》(上下冊)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是繼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出版後,我國語言史研究的標誌性創穫。作為張世祿先生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我為《漢語史講義》拂去歷史塵灰,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而激動不已。

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3000年分合大勢

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複雜。「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禮記·王制》)。據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時三千,周初分封的諸侯也有八百。每一「國」(實為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殷商時期,我國各地既有流動性很大的遊牧群體,又有比較固定的農耕生產群體。殷王朝多次遷都,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很不穩定,活動範圍廣泛。但殷氏族的語言卻非常強勢,周滅殷後,在與周氏族語言的融合中脫穎而出,成為後世共同語言的基礎。

周以後,由於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態逐漸形成,漢語的歷史發展大勢是統一。至先秦時期,漢民族逐漸形成,形成了漢語最早的共同語形式——「雅言」,且通用範圍已經相當大。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詩經》、諸子百家遺留下來典籍,都可以證明,那時的語言,呈現出了一致性。如《論語·述而》裡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在漢代,共同語的流通範圍已經很廣,因而被稱為「凡語」「通語」「凡通語」。它們和雅言一樣,都是在北方方言(長安話或洛陽話)基礎上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千年來,漢語共同語的發展隨社會的演進而波瀾壯闊,從未中斷。在這一過程中,漢字擺脫了各地的發音,以形表意,系聯起九州方圓的語義世界,將其整合為中華民族統一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由於國家幅員遼闊,長期處於著割據狀態,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漢語方言的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語言世界的離心力量。因此便產生了這種現象——隨著共同語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融合趨勢加速。但在融合競爭中勝出的方言卻更為強勢,方言之間的差異在擴大。

戰國以後,「越人安越,楚人安楚」(《荀子·榮辱篇》)。王畿一帶的北方話,即雅言共同語,和楚方言、越方言鼎足而居。漢代政治經濟統一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秦晉方言逐漸融合,但方言分歧依然嚴重。這一點我們從揚雄《方言》一書就可知一斑。漢以後,新的方言在融合和動蕩中相繼出現。南粵地區的百粵之族被中央政權徵服,自秦始皇以來謫戍幾十萬人於此,粵地原屬僮語一支的語言被漢語所同化,形成漢語新的方言區域——粵方言。五胡亂華社會動蕩,「戍羶汙染,靡有寧居」,黃河流域大批中原百姓避亂遷閩,客居南粵。而閩地自周秦以後就不斷有徵蠻、謫遷、避亂的移居者,移民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唐末農民起義而愈甚。由此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閩方言和客家方言。十二世紀隨著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異族侵入,巨大的社會動亂進一步加劇了方言之間的分合,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方言群雄,由此奠定了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

表面上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和「分化」兩條平行線。實際上,「分化」始終從屬於「統一」。

漢魏以後,內憂外患雖然使當時的社會通語「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顏之推《音辭篇》),但隋的統一結束南北割裂局面後,經濟文化的繁榮又對統一的文學語言提出了迫切需求。以傳統的讀書音為基礎的《切韻》音系在政府的推行下深入人心,極大地穩固了共同語的地位。當南宋時期穩固的《切韻》體系逐漸脫離了實際語音,又有新的語音規範「中原雅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官話應運而生。十二世紀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大都(北京),北方話的勢力越來越大,並隨政治軍事力量傳播全國各地。宋元明清流行的大量文學作品,如話本、戲劇、小說等,都是北方話作品,有力擴大了共同語的傳播。

近代資本主義起步後,共同語上升為主導方面,控制和銷蝕著漢語方言的分化趨向。晚清以後的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更加速了全國性的語言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漢語發展為高度統一的民族語言創造了條件。

3000年中國社會發展史

漢語史發展的歷史分期,本質上是一個語言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漢語史講義》對漢語各要素的演變及其相互關係的分析,清晰展示了漢語史發展中內部因素和外部原因的關聯,社會歷史和語言邏輯的統一。

中國社會發展至上古時期,漢語基本詞彙的格局已定型,包括自然現象、人體、親屬稱謂、人稱代詞、生產和生活用品、數詞和量詞等。詞彙的雙音化發展已成趨勢。《詩經》中有大量雙聲疊韻詞。至先秦時期,漢語詞彙中除了大量反映漁獵、農業、手工業的詞彙外,還出現了反映商業和社會制度的詞彙,如母系、禪讓、井田、階級統治等制度,以及反映祖先崇拜、天文歷學、醫學農學、諸子百家等方面的詞彙。秦漢時期,詞彙全面反映了當時的官吏制度、刑法酷政,以及秦統一後的各項重大改革。在漢代,教育事業、宗教思想、農耕水利的新發展都在詞彙上有充分表現,手工業的許多重大發明,如紙張、瓷器、玻璃以及張衡的渾天儀,都反映在其中。

進入中古時期後,漢魏六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和災禍持續數百年。一方面,大批北方人避難流徙南方,北方語音在與南方語音混雜的過程中流失了一些特徵;另一方面,北方地區受「夷族」侵略,少數民族語言也影響了北方語音。在聲母方面,複輔音等輔音消失了,一系列新的聲母產生,唇音也開始分化;在韻母方面,一系列韻尾消失了,主元音高化,形成陰聲韻與入聲韻相配的整齊格局;在聲調方面,確立了平上去入四聲;在音節結構方面,出現簡潔化、混同化趨勢。這些變化固然肇因於語音發展的內部規律,但它們發生的時機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原因。詞彙方面,一大特色是外來詞的大量輸入,包括佛經翻譯中的外來詞和與外族交往中的外來詞;另一大特色是大批口語詞彙出現在新書面語中,至唐代的敦煌變文中更甚。

《漢語史講義》將13世紀到作者生活的20世紀50年代統一划為近代期。這一時期初期,遼金元入侵,北方共同語區域長期戰亂,大量人口南遷,語言發生又一次混合。此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穩定,近代漢語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逐漸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原來以汴梁一帶官話為標準的中原雅音,逐步被北方官話取代。近代時期漢語詞彙最重要的現象是北方話詞彙的發展,它與北京官話的流行和政治中心的勢力有密切的聯繫。明清白話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用北方話撰寫,也有力推動了北方話詞彙的發展和廣泛傳播。此外,鴉片戰爭以後的外來詞,尤其是英語和日語詞彙,大量被漢語吸收。在語法方面,五四以後句法結構複雜化,新興用法包括新的插說法使漢語的結構趨向精密,豐富和提高了漢語的表現力。

正如張世祿先生所說,世界上現有語言的歷史,很少有超過一千年的。漢語歷史之悠久,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語言望塵莫及。縱觀漢語三千年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語雖然歷經大規模封建割據、大規模夷族入侵、大規模人口遷徙,以至方音紛歧,但依靠統一的國家體制和意志,依靠表意漢字形成的穩定的向心力量,統一和融合始終是語言發展的主流,方言也成為漢語文化多樣性的沃土。在數千年的演變歷程中,漢語語音趨向簡化,語法趨向精密複雜,詞彙則依靠雙音化的節律和字與字的意合,不斷創造出豐富的本土詞彙和外來意譯詞彙,形成萬花筒般生生不息的人類語彙景觀。

以北京大學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和復旦大學張世祿先生的《漢語史講義》為代表,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漢語史研究根基深厚,源遠流長,中國也有非常優秀的語言學家。《漢語史講義》的整理出版,展示了我國漢語史研究的新水平,我們期待在這一領域新人輩出、前景燦爛。(申小龍)

相關焦點

  • 申小龍:漢語3000年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張世祿講義手稿甲骨文金文作者:申小龍,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者按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今日,光明悅讀推出漢文化專版,借近來出版的書籍,講述漢語的博大,漢畫的精深,以及漢律所具有的制度文明與理性行政基因。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1.2專業信息介紹 1、專業實力分析 學院下設1個三級學院:女子文化學院;8個系:中文系、歷史系、文化典籍系、廣告學系、影視傳媒系、社會學系、信息管理系和出版傳媒系;建有7個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長江文化研究所
  • 詞海匠心 「雕刻」漢語
    比如那臺電腦,這個家裡唯一有現代化氣息的物品,存著他很多資料,包括去年出版的《新編漢語同義詞詞典》文稿。 在他家的書架上,有一本紙頁全都變黃的本子,那是他用來統計學生作業、考試中出現錯誤的本子。哪個題目出錯,答錯的人有幾個,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這個可大有用處,重點、難點在哪,一下就清楚了。」王明仁說,即使他離開了講臺,這個本子也一直沒捨得扔掉。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溫籍學者溫端政的「詞典人生」 主編的《漢語常用語詞典》等影響一...
    溫端政平陽縣麻步人,出生於1931年。1958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山西省工作,曾擔任山西省語言研究所所長和《語文研究》主編,研究漢語方言和語彙領域,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漢語常用語詞典》《中國歇後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對一代人的漢語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先後榮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和「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代表委員議「漢語保衛戰」 防止英語「入侵」漢語
    在人民網強國博客上,近日掀起了一股要不要「保衛漢語」的爭論。一方說:英語正在侵入漢語,必須採取措施,堅決制止,打一場漢語保衛戰,否則,漢語將成為不漢不英的語言。另一方說:這是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必杞人憂天。正好,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帶來了關於保持漢語純潔性的議案、提案。帶著網友的關切,記者採訪了議案、提案的幾位發起人。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14]54-55伍鐵平先生(2011)出版了《比較詞源研究》。[19]不過,這些成果還是零星的,並未形成系統。  1997年,歐洲的Linguistic Typology(《語言類型》)創刊,2007年刊發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Koptjevskaja Tamm的Approaching Lexical Tpology(《走近詞彙類型學》)。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利瑪竇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第一套漢字拼音方案《西字奇蹟》。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教會羅馬字」和「威妥瑪式拼音」1823年,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拼寫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及事物名稱的拼寫法,叫「威妥瑪式拼音」。
  • 如何做好斷代漢語方言史研究?
    因此,系統規劃語言工程,大力開展歷史漢語、現代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漢語方言史事體乃大今天的漢語是歷史漢語的發展。要更好地了解今天的漢語,就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書面語經文人整理,通過文字記錄,是高級形式;口語則是原始形態。書面語、口語、通語、方言互相滲透,或分或合,構成了漢語瑰麗多姿、悠久綿遠的發展歷史。古代沒有聲音記錄工具,歷代口語和書面語、通語和方言都以文獻為載體,因此古代漢語是書面語、口語、通語、方言混合的複雜系統。
  • 七個方面幫你詳細解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
    那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漢語國際教育vs對外漢語專業的不同點~   1、培養目標不同   漢語國際教育和對外漢語聽起來比較像,但是漢語國際教育屬於專業碩士,而對外漢語屬於學術型碩士。   3、培養年限不同   對外漢語碩士學習年限是3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習年限一般是2年,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靈活安排,也有學校是3年。   4、招生人數   對外漢語專業招生人數較少,而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招生人數則非常多。
  • 構建符合漢語實際的語法研究
    但時至今日,陸儉明、沈家煊等學者仍撰文呼籲學界在漢語語法研究中要擺脫印歐語眼光的影響。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擺脫印歐語眼光大概有兩條路徑,一是突出語言個性,二是突出語言共性,歸根到底是立足漢語開門搞研究。這大概是從1936年算起的,在這一年,王力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該文指出「我們對於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證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裡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此後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努力尋求中國文法的特點」。該文從語言學史的角度看,實際上是對描寫語言學主張的最早呼應。
  • 「溝通土洋」:蕭乾的對外漢語教學記
    初夏回到香港後,在厚厚一摞信件中,蕭乾發現了一封由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寄來的邀請函,希望蕭乾能前去任講師一職,教授現代漢語,待遇是年薪250英鎊,旅費自備,先定一年合同。由於條件太過苛刻,蕭乾本打算放棄。當時主持香港《大公報》的胡霖社長聽聞之後,承諾墊付旅費等資金,條件是寫幾篇歐洲戰地通訊,這才得以成行。  1939年10月蕭乾抵達倫敦,在東方學院教中文直至1942年夏。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後來,日本人為了更方便地使用文字,便對文字進行拆分,把漢字的草書體和偏旁部首拿出來,簡化和整理之後,形成了今天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從此,日本開始擁有自己的語言。還要從這兩個人說起。中日交流歷史上,黃遵憲對日語的認知在中國產生了較大影響。黃遵憲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革新家,是初代駐日公使的隨員(參事官),在日本生活了五年,因熟悉兩國文化,頗有個人見解。
  • 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近現代漢語辭源》等重磅新書
    《辭海》(第七版)即將出版。《辭海》(第七版)彩圖本全8卷,總字數2350萬字,總條目近13萬條,新增條目11000餘條,超75%的原有詞條都進行了修訂、更新,數字融合出版……《辭海》(第七版)彩圖本將於9月份全國上市。    國家重大出版工程《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修訂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已出版第一、二、三冊。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莎士比亞據傳遠古之初,有一度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不料先人狂妄自大,竟想建造一座直抵天堂的宏偉輝煌的巴別塔,此事驚動了上帝,便出手阻止這一計劃,讓散布在各地的人群說起不同的語言,相互溝通變得困難重重可以說是譯者讓莎士比亞披上了漢語的外衣,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一個嚴肅的譯者,在重譯莎劇這樣的經典作品時,必有自己的追求,在文本的涵義、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整體風格的釀造上或全面翻新,或取其一點,重點突破。從已問世的13種傅譯莎劇看,為了幫助讀者領悟原文的精妙,譯者添加了眾多的注釋,涉及西方眾多的文學、歷史、宗教典故,將疑難之處一一釐清。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這就是漢語的方言。一般將漢語的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然而這七大方言,除了語音有區別,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差別不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不同方言間已經無法正常交流了,因此應該算作不同語言。
  • 世界語推廣133年,至今僅1000萬人掌握,漢語有希望成為世界語嗎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在這種背景下,133年前的1887年,一種流通世界的世界語誕生了。「世界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可供世界不同國家交流的語言文字,如此以來,即便是出國,也不用擔心語言不通了。
  • 從外貿轉行到對外漢語,她經歷了什麼?|唯壹漢語學員分享
    胡老師是唯一漢語的學員,她曾從事外貿工作,在我們這兒參加了國際漢語教師培訓,考到證書後,她開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在家兼職教老外。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她還參加了峇里島酒店漢語訓練營,跟著帶隊老師學習教學方法。
  •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多少?
    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稱「國音字母」,是中國第一套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準音的拼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計字母39個,1919年增加一個字母,總計數40個。1930年,國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為注音符號。注音字母用專門的符號給漢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進步,但也存在一些缺點,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從符號設計來看,也不符合國際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