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網強國博客上,近日掀起了一股要不要「保衛漢語」的爭論。一方說:英語正在侵入漢語,必須採取措施,堅決制止,打一場漢語保衛戰,否則,漢語將成為不漢不英的語言。另一方說:這是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必杞人憂天。正好,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帶來了關於保持漢語純潔性的議案、提案。帶著網友的關切,記者採訪了議案、提案的幾位發起人。
「關鍵是有病要治」
網友關注:「哪款AOC,賣到了VDP?」「我今天早上吃了一個apple」……類似的英語植入漢語的句子,在目前的媒體上和口語中,並不鮮見。此外,也有英語中的科技新詞、品牌名稱等不加翻譯,被直接運用。例如:IT、VCD、DVD等。如何看待這種漢英混雜現象?
「在全球性的轉基因研究中,我們對保護自然生物品種,保護食品安全已有足夠重視,但對保護自己的語言基因,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還處在疏忽麻痺之中。」梁衡說。
「中英文混雜問題,會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的加深和網絡的升級,而日漸突出。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江紹高說。
關於使用中文時雜入英文,詹國樞認為,這是一個漸變過程,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須有度。度在哪裡?要好好把握。字母植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種無形的自卑思想和媚外思想的植入,動不動就沒有骨氣,跪了下來,洋奶就一定比中國奶好喝嗎?
在黃友義看來,30多年前,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如果在表述中直接使用一些英文詞彙,表示我們的開放態度,可以理解。但現在,再大量使用外來語詞彙,說明我們對自己的語言尊重不夠。「國際上通用慣例是把外來語變成自己的語言吸納進來,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嵌入。」黃友義說。
「讓洋文穿中裝」
網友關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理論、新概念、新材料等不斷湧現,與之同步的術語產生的數量大,傳播速度快。由此造成許多外語新詞彙在漢語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語形式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
「語言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在早期,外來語較少的時候,一些外文詞彙採取意譯,如Television翻譯成電視;一些採取音譯,如『吉普』就來自音譯。但隨著外來詞彙越來越多,如MP3,如美國一個有名的民意測量機構的名字Pew等等,究竟外來語如何在漢語中表達?這就遇到了困難,因此我們面臨著創造漢語新詞的任務。」趙啟正說。
詹國樞認為,解決漢英混雜的問題,不妨提倡「洋文穿中裝」,即把外來語化為母語。「用意譯、音譯和意譯加音譯的辦法,把外文詞彙翻譯過來,經過消化吸收,把它們的模樣變成方塊漢字。
梁衡建議,應該建立一個權威的翻譯規範委員會,專門負責外國人名、地名、科技術語等的翻譯規範工作。此外,建議新聞出版總署和各級政府新聞出版部門:把漢語和外語混雜列入質量監管範圍,對所屬的報紙、書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進行巡查監管。對混雜嚴重的稿件、書刊,不得參與評獎。
對具體操作問題,黃友義的觀點是主流媒體應該先帶頭,要有「從我做起」的意識。專家學者也要帶頭做,很多外來的詞彙,是專家學者工作中接觸的,也是他們介紹進來的。「應該在介紹國外新鮮東西的同時,要意識到有責任保持漢語的純潔。」
「根本解決靠立法」
網友關注:在漢語出版物上,漢語中夾雜英語,近年來愈來愈多。如何從根本上解決?
「漢英混雜,堵是堵不住的,重點還是疏導。」江紹高說,「中文出版物中英文混雜問題,涉及規範和應用兩個方面,關鍵在於形成共識,在於國家職能部門高度重視,特別是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總署,應對中文出版的文字規範問題負起責來。積重難返,要下功夫規範;同時,一旦明確規範,更要下力氣抓好應用。雖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要營造一個氛圍,以利於漢語使用的純潔。」
現今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對使用外國語言問題上,不夠具體,也沒有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的法規或規章——這也是採訪中各位代表委員的共識。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幾位代表委員認為還得靠立法。
「從長遠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應該加一條內容來規範外來語的使用。」趙啟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