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議「漢語保衛戰」 防止英語「入侵」漢語

2021-01-09 鳳凰網

在人民網強國博客上,近日掀起了一股要不要「保衛漢語」的爭論。一方說:英語正在侵入漢語,必須採取措施,堅決制止,打一場漢語保衛戰,否則,漢語將成為不漢不英的語言。另一方說:這是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必杞人憂天。正好,兩會上,有代表、委員帶來了關於保持漢語純潔性的議案、提案。帶著網友的關切,記者採訪了議案、提案的幾位發起人。

「關鍵是有病要治」

網友關注:「哪款AOC,賣到了VDP?」「我今天早上吃了一個apple」……類似的英語植入漢語的句子,在目前的媒體上和口語中,並不鮮見。此外,也有英語中的科技新詞、品牌名稱等不加翻譯,被直接運用。例如:IT、VCD、DVD等。如何看待這種漢英混雜現象?

「在全球性的轉基因研究中,我們對保護自然生物品種,保護食品安全已有足夠重視,但對保護自己的語言基因,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還處在疏忽麻痺之中。」梁衡說。

「中英文混雜問題,會隨著市場化、國際化的加深和網絡的升級,而日漸突出。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江紹高說。

關於使用中文時雜入英文,詹國樞認為,這是一個漸變過程,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須有度。度在哪裡?要好好把握。字母植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種無形的自卑思想和媚外思想的植入,動不動就沒有骨氣,跪了下來,洋奶就一定比中國奶好喝嗎?

在黃友義看來,30多年前,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如果在表述中直接使用一些英文詞彙,表示我們的開放態度,可以理解。但現在,再大量使用外來語詞彙,說明我們對自己的語言尊重不夠。「國際上通用慣例是把外來語變成自己的語言吸納進來,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直接嵌入。」黃友義說。

「讓洋文穿中裝」

網友關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理論、新概念、新材料等不斷湧現,與之同步的術語產生的數量大,傳播速度快。由此造成許多外語新詞彙在漢語出版物中直接以英語形式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

「語言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在早期,外來語較少的時候,一些外文詞彙採取意譯,如Television翻譯成電視;一些採取音譯,如『吉普』就來自音譯。但隨著外來詞彙越來越多,如MP3,如美國一個有名的民意測量機構的名字Pew等等,究竟外來語如何在漢語中表達?這就遇到了困難,因此我們面臨著創造漢語新詞的任務。」趙啟正說。

詹國樞認為,解決漢英混雜的問題,不妨提倡「洋文穿中裝」,即把外來語化為母語。「用意譯、音譯和意譯加音譯的辦法,把外文詞彙翻譯過來,經過消化吸收,把它們的模樣變成方塊漢字。

梁衡建議,應該建立一個權威的翻譯規範委員會,專門負責外國人名、地名、科技術語等的翻譯規範工作。此外,建議新聞出版總署和各級政府新聞出版部門:把漢語和外語混雜列入質量監管範圍,對所屬的報紙、書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進行巡查監管。對混雜嚴重的稿件、書刊,不得參與評獎。

對具體操作問題,黃友義的觀點是主流媒體應該先帶頭,要有「從我做起」的意識。專家學者也要帶頭做,很多外來的詞彙,是專家學者工作中接觸的,也是他們介紹進來的。「應該在介紹國外新鮮東西的同時,要意識到有責任保持漢語的純潔。」

「根本解決靠立法」

網友關注:在漢語出版物上,漢語中夾雜英語,近年來愈來愈多。如何從根本上解決?

「漢英混雜,堵是堵不住的,重點還是疏導。」江紹高說,「中文出版物中英文混雜問題,涉及規範和應用兩個方面,關鍵在於形成共識,在於國家職能部門高度重視,特別是國家語委和新聞出版總署,應對中文出版的文字規範問題負起責來。積重難返,要下功夫規範;同時,一旦明確規範,更要下力氣抓好應用。雖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要營造一個氛圍,以利於漢語使用的純潔。」

現今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對使用外國語言問題上,不夠具體,也沒有制定配套的外文使用管理的法規或規章——這也是採訪中各位代表委員的共識。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幾位代表委員認為還得靠立法。

「從長遠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應該加一條內容來規範外來語的使用。」趙啟正說。

相關焦點

  • 英語中常見的漢語詞彙
    漢語詞彙很早就進入歐洲的語言。至少從17世紀開始,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彙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彙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
  • 漢語和英語有這些差別,全民英語熱之下的漢語未來
    漢字象形,相當於繪畫,英語表音,相當於音樂,繪畫太具象,而音樂太抽象。東西文明的發展由此產生了重大的分野。 漢字從形、音、意三過程作用於人的大腦,相當於語言的1.0時代,英語省略了形這一個過程,通過音、意直接入腦,相當於語言的2.0時代。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的近親都不近我們知道英語和德語是近親,盎格魯-撒克遜人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離開歐洲大陸來到英格蘭,由於地理上的隔閡,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語言。但是即便現在,兩種語言在詞彙上的相似度也在70%左右。▍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日耳曼人是同族。
  • 英語和漢語首次碰撞是怎樣的場景?
    語音識別技術將醫生說的話,以純漢語的形式顯示,把英文單詞都翻譯成了漢字。英語和漢語結合著說,是不是有點兒像是在看港劇。可能這種世界語言是在三體危機之下被迫出現的,但是在劉慈欣先生也表達出了自己對未來語言發展的一個猜測。在那個時候,很多語種都發生了融合的現象,曾經最通用的英語和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成為了一種強大的世界語言。
  • 外國人的漢語教材,不會讀用諧音標記,網友: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
    如今更不用說,我們的漢語被很多國家列入必修的語言課,就連外國皇室的孩子也在學習漢語。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外國人的那些漢語教材,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在學習的,網友:看過就知道,漢語比英語難學多了!一、 諧音教材篇現在我們國家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孩子灌輸英語的概念,有些家長為了薰陶孩子學習英語,經常帶孩子看英語動畫片,甚至把孩子送進早教班進行學習。
  • 泰國高考也考漢語?其難度不亞於我們考英語
    泰國教育部於2009 年開始實施的PAT7.4 考試,目的為測試考生的漢語能力,為考生進入大學中文系提供漢語水平參考。2018年高考改革之前,泰國高考生想要進入中文系就讀,就必須通過PAT7.4考試。泰國高考漢語主要考察內容包含四個方面: 漢語詞彙、漢語語法和語句結構、中國常識和綜合運用,考卷一共有 100 道題,總分300 分,考試時間為3 個小時,全部考題為選項題。
  • 這些漢語裡的口頭禪,用英語怎麼說?
    這些漢語裡的口頭禪,用英語怎麼說? 「隨便」、「別逗了」、「沒意思」……這些都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漢語表達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句子種類:英語和漢語的句子都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其中,英語的陳述句分為(肯定句和否定句),疑問句分為(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eg:I love money.Do I love money?
  • 英語與漢語優劣比較:英語單詞突破百萬,漢字迄今僅十餘萬
    在全球範圍內,以英語為母語的約有5億多人,以漢語為母語的約有15億。儘管以漢語為母語的人數遠超英語,但英語卻是公認的世界性語言,亦是世界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文字。我們都知道,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性語言,與數百年來英美制霸全球有關,而未必是人類在語言學上的最優化選擇。以中英文字數量來看,英語存在重大缺陷,如今已經越來越明顯。
  • 趣談英語和漢語背後的文化差異,提高英語翻譯水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和漢語不僅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而且也是不同文化的象徵,它們也是文化差異的體現,英語一門被廣泛使用的國際語言,而且它也是西方國家的文化標誌之一。進行英語翻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看到兩國的文化差異,即便是譯對了字面上的意思,也會令人產生誤解。趣談英語和漢語這2門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不知你們對於這些特殊的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嗎?
  • 英語和漢語發音在多大程度上相似?
    中式英語和純正英音或美音差別有多大?如果把Jones音標或K.K.音標完全和漢語拼音對應起來,能達到和英語發音55%的相似度。這裡斷不能給及格分,但在東亞已經是佼佼者。能達到這個成績要感謝玉皇大帝,把漢語發音安排得和英語比較像,日本的天照大神在這點上沒優勢。
  • 福原愛尚且說漢語,張本為何拒絕講漢語?原因或是這些
    我們都知道,日本女將福原愛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她多次用漢語和我們的選手交流,但是明明會講漢語的張本智和在接受採訪時,他不僅將脫口而出的漢語改為日語,還要讓旁邊的翻譯逐字逐句把漢語翻譯給他,張本這一做法確實令人難以理解。那麼,張本智和到底為何要拒絕講漢語呢?原因或是以下這些。
  • 美報:外來詞「入侵」漢語引發中國官媒擔憂
    參考消息網5月2日報導 外媒稱,很少有「大語種」像漢語一樣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影響。比如,輸入設備越來越多的使用令許多中國人提筆忘字,結果出現了一種很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選手們比賽默寫複雜的漢字。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筆者從中整理出70萬字的漢語史講義。近日,這一成果——張世祿《漢語史講義》(上下冊)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是繼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出版後,我國語言史研究的標誌性創穫。作為張世祿先生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我為《漢語史講義》拂去歷史塵灰,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而激動不已。
  • 海外漢語教學在疫情中如何發展?
    「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線上舉辦。(圖片來源:視頻截圖)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落幕12月11日至13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在線落幕。此次培訓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以適應日益增長的漢語教學需求和新冠疫情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新常態,進一步提升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建立本土漢語教師資源共享、經驗交流、溝通互動的有效平臺,促進歐洲英語區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
  • 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結束
    新華網倫敦12月14日電 第三屆「歐洲英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13日結束。歐洲多地250餘名教師參加這屆了為期3天的在線培訓。據了解,培訓得到了英國、愛爾蘭和歐洲其他以英語教學的本土漢語教師的積極響應,遠超額定人數。
  • 申小龍:漢語3000年
    近日,這一成果——張世祿《漢語史講義》(上下冊)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這是繼王力先生《漢語史稿》出版後,我國語言史研究的標誌性創穫。作為張世祿先生指導的最後一名博士生,我為《漢語史講義》拂去歷史塵灰,以嶄新的面貌問世而激動不已。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
  • 漢語被俄羅斯納入國考,看到題目後,網友:想起被英語支配的恐懼
    英語之所以成為全世界通行的語言,和英國過去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有關,更是因為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稱霸世界。而隨著中國經濟水平日益增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潮流。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都將漢語列入選秀科目,俄羅斯更是將漢語納入國考,也就是俄羅斯的高考統一考試科目。
  • 英語作文很難?使用漢語寫作3種技能,英語寫作也能逆襲
    在談論英語寫作中,很多人以為寫作只是單詞和詞彙的問題。英語寫作無法提高,那就是單詞量問題,是不會使用單詞的問題。其實這種想法是有失偏頗的。英語寫作和漢語寫作一樣,詞彙是基礎,而提升寫作卻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能提高。這些技能已經在小學五六年就已經練習很多,同樣適用於英語的寫作中,那就是縮寫、擴寫、改寫。
  • python>>識別字符串語言(中文、漢語、英語、日語等等)
    python>>識別字符串語言(中文、漢語、英語、日語等等)有時做項目時,會識別字符串是什麼語種:中文、韓語、日語等,篩選掉其他不需要的語種,這裡我們使用 python中的第三方庫langid 庫來實現識別字符串是什麼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