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越想讓自己不要去想別人對我的傷害轉而向感恩別人對我的好,不要去陷入悲觀消極轉到積極樂觀的思考,不要去拖延而要去提前計劃,還是一再去想,一再去做?帶著這些問題,我翻開了《自控力》這本書,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有些釋然,也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更深的理解。
千萬不要去想那頭白熊。
在《自控力》的最後一章中寫道:在一次實驗中,17名本科生陷入了一種難以自控的思考方式——他們沒法不去想一頭白熊。雖然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就是難以抗拒。平常,這些學生們由於學業、情感、愛好等很少會想到白熊的,但是在學校的這項研究中,當老師告訴被試者,他們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時,他們腦子裡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白熊。所以當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思想、情感的內心世界,意志力就會失效。這樣的結果太令人無語。
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怪?
書中是這樣為我們解釋得:當人們想要消除某中國想法或情緒時,大腦會將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有兩個不同的系統去執行。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這個過程被稱為「操作」,「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它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為尋找證據,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做的是。這個過程被稱為「監控」。監控是自動運行的,無須耗費大量精力。
「監控」與大腦的自動危險檢測系統的聯繫更緊密。無論基於什麼原因,只要「操作」減弱了,「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通常「操作」和「監控」同時工作。
「監控」會掃描我們的想法和周邊環境,來尋找警告信號。如果我們的精力充沛,「操作」就能很好地利用「監控」的報警信號。當「監控」指出可能的誘惑或幹擾時,「操作」就會介入,把人引入目標並遠離麻煩。但如果這個人有精神負擔,無論是煩亂、疲勞、壓力、生病或者其他精神消耗,「操作」都難以完成任務。這時,「監控」就會像電池「那隻白熊」一樣,不停地前進、前進、再前進。
疲憊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監控」造成了大腦的不平衡,帶來的問題就是,當「監控」尋找被禁止的內容時,它會讓人不斷想起要尋找的目標。就這樣,大腦的潛意識不斷地想到被禁止的內容時,為了阻止「墮落」,「監控」直接把我們引向了「墮落」。
人生,變幻無常;人生,需要交託。
《自控力》中提到,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當人們不再試圖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和情緒時,它們也就不會再來麻煩我們。大腦激活研究顯示,一旦允許研究對象把壓抑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因此進入意識的可能性也變小了。當我們放棄內心感受嗎,反而能更好地控制外在的行為。
這一兩年以來,我一直在堅持練習瑜伽,特別是近半年來,瑜伽的課時由原來的每周三節增加到五節。每次練習的強度都不小,但是每次快到上課的時間時,感覺身體都開始蠢蠢欲動,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去練習、去體會。身體已經表達了對這件事的認可,也就是「操作」已經做好的準備,即使會耗費精力,也會有難度,因為大腦的「監控」過程已經把練習瑜伽排到了「優先級別」,根本就無須耗費大量精力。
其次,練習瑜伽與周圍的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由於老師對瑜伽的領悟讓我們在每次結束後都感到格外的放鬆和舒展。還有在練習時,不時地給我們鼓勵,讓我們去想像未來效果多麼得完美,忍受痛苦給自己帶來的好處,看到我們每個人的進步等,甚至在瑜伽保持的過程中,讓我們意識到身體還有哪些潛力將被挖掘。這些美好的感受,保證了「操作」的方向性正確。所以,「監控」獲得的信息都是正面的,練習瑜伽這個行為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習慣,也成為了生活方式之一。
忠於你的感覺,但別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在《自控力》中講到:遇到煩惱時,要忠於你的感覺,但別相信你所有的想法。具體做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感受上,觀察它們,或者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感覺一下你怎麼吸氣、呼氣的。觀察呼吸的效果是我自己驗證過的,當我們像個旁觀者去觀察呼吸時,那些煩心的想法和感覺隨著呼吸自然消散。雖然有時想法也會像天上的白雲一樣不停地打擾我們的注意力。這時,不需要停下呼吸,只需要想像這些浮雲不斷消散或飄過,把呼吸想像成一股風,它會毫不費力地將這些浮雲吹散,吹走,我們無須讓這些想法離開,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