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灰塵作畫,居然受邀到世界頂級藝術學院辦個展

2020-12-19 新華社新媒體

郎水龍工作照。

201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基本工具》個展海報。

郎水龍工作照。

2019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塵光》個展海報。

工地收集的各種工具及建築材料。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張奇志)12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他用塵埃作畫,記錄博物館的誕生,受邀到世界頂級藝術學院辦展覽》的報導。

(小標題)「借風為筆,揚塵為墨」

郞水龍把畫布平鋪於工地地面。接著,他把工人們用的鐵鍬、鎬、鋸等工具,還有工地上廢棄的鋼筋、螺絲、鐵釘等,擺放在畫布上。

他開始等待。等待施工揚起的灰塵飄落。隨後,他小心翼翼地取走積滿灰塵的工具或工地棄物。畫布上只留下灰塵,還有工具和棄物的留痕。

他噴上一層用於固定灰塵的透明膠液。畫布上的塵埃,有著淡淡的光暈。

這是藝術家郞水龍《塵埃之光》系列作品中的一張。

他的作畫場所就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簡稱浙大藝博館)的建設工地上。

在浙大藝博館五年建設期(2013年-2018年)內,郞水龍用他獨有的方式,在工地現場,陸續創作了一百餘件以塵埃為主創材料的作品。

他說,無法確認在他之前,是否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創作。

2019年12月底,這批作品在已開館約半年的浙大藝博館內展出。展覽持續到今年2月底。但作品展的廣告牌最近還豎在博物館大廳裡。

「他的創作過程,可謂『借風為筆,揚塵為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在介紹郞水龍時,這樣告訴來訪者。

近四平方米的廣告牌上寫著兩個大字:塵光。下方是一行小字: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

在《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畫冊裡,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繆哲撰寫了序言。序言的題目是《塵埃之光》。

「這是『創造性的記錄』。」繆哲寫道。在他看來,郞水龍的這種創造性,不僅體現在其創作的方法,而且體現在作品對時代的深切關懷。

「他發現了一種別樣的『落塵之美』。」在同一本畫冊裡,上海的藝術評論家魯明軍博士發出了這樣的讚嘆。

兩年前的2018年10月,郞水龍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之邀,赴倫敦舉辦了這套作品的專題展覽。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路易斯·畢格斯在為此次展覽而印製的畫冊上撰寫了前言。

「他用極簡單的材料(亞麻布上的塵埃),為當今全球城市化發展背景下的中國乃至全世界描繪了一幅發人深思、廣受關注的景象。」路易斯·畢格斯寫下這樣的評語。

 (小標題)記錄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12年前,當浙江大學決心建博物館時,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擁有服務文明史、藝術史通識教育的博物館。

2008年底,樓可程一行受命去美國考察大學博物館。在紐約,他們在洛克菲勒大廈看到了一組文獻檔案:畫家用畫筆記錄了大廈從破土動工到竣工的全過程。那是將近一百年前,攝影術還不發達。

「未來的浙大博物館建設,一定要有圖片檔案,記錄建設的全過程。」樓可程說,這是浙大藝博館籌備組的共識。

2011年,浙大藝博館設計圖紙出來後,樓可程開始尋找一個合適的攝影師。他打聽到了郞水龍: 1986年從中國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可謂美術科班;附中畢業後即去浙江攝影出版社任編輯,後又調到中國美院攝影系任教,攝影是他的專長。

彼時的郞水龍,正在專門拍攝綠城集團開發的房產。

由他拍攝完成的兩大本共計600頁的房地產攝影集中,都只有房子,沒有人。

郞水龍提醒來訪者,影集中沒有出現的民工——房子的建設者,雖然不是房子的享用者,但正是他們的貢獻,助力城市的成長。

作為一個藝術家,郞水龍覺得過去的作品沒有更好地表達他的這些觀察。他等待新的機會。

現在,機會來了。他的新使命是記錄浙大藝博館的建設歷程。「博物館自身不就是記錄、承載歷史的地方嗎?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 郞水龍抑制著內心的激動。

樓可程一邊翻著他扛過來的房地產攝影集,一邊聽他的初步設想:在博物館建設工地四周確定八個點,測量好經緯度和海拔高度,架好相機,記錄工程的每一個進程,直到最後腳手架全部拆除,就像一顆春筍的外殼被剝落……

「太棒了!」聽完這個設想,樓可程情不自禁地說。他確信找對了人。

2013年的春天,郞按下快門,拍下了浙大藝博館打下第一根樁的那一刻。終於,經歷五年的準備,被稱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藝術史通識教育的教學博物館,開工了。未來,這將是一幢外形方正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佔地50畝,差不多有3.5個足球場那麼大。

館方披露,它的總投資有2.5億元。

它的設計者是紐約的GLUCKMAN&TANG設計事務所和浙大建築設計院。前者是一家國際知名的博物館專業設計機構。

(小標題)「種房子」的人給他靈感

郞水龍穿著防塵服,戴上安全帽,戴上口罩,像個拾荒者出沒於工地。

起初,工人們把他當監工。看到他出現,他們立即把扔在地上的頭盔戴上。

後來,他們發現,這個人有點特別:他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髮型——銀白色的頭髮,梳著馬尾辮。他身上總是背著相機,這裡拍拍,那裡拍拍。

在最初的設想裡,郞水龍也應該用影像記錄博物館的建設者們。比如,抓拍工人勞動的瞬間,表現勞動者的偉大。

他在工地上轉啊轉,希望與工人交上朋友,遞上一根煙,有時會贈送一瓶啤酒。

他問工人:你從哪裡來?為什麼來城裡?

河南、江西、福建……至少有十幾個答案。都是偏遠的農村。最遠的,來自貴州的大山深處。

他知道水泥匠幹一天可得150元,只會攪拌水泥的一天只有50元。很多人今天在這裡幹,第二天就流動到別的工地,因為可多賺十元。他也漸漸知道這些「公開的秘密」:工程怎樣層層發包;包工頭怎麼剋扣民工的工資。

郞水龍繼續他的採訪,希望找到各種「高大上」的拍攝主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這樣一個視頻:某新聞媒體記者在火車站對旅客採訪提問:你幸福嗎?一個人回答:我姓曾;另一個回答:我耳聾。於是,他放棄了這種努力。

他在工地上穿梭,覺得自己對工人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彎著腰,揮汗如雨,一如在農田裡的身姿。而他,來自杭州富陽新登鎮的農村,父母就是農民。16歲的時候,才因為考上美院附中來到城市。

這把鐵鍬,也是郞水龍熟悉的。2000多年前,中國農民就已使用鐵鍬耕作。二三十年前,隨著城市化浪潮和房地產業的興起,農民攜著鐵鍬來到城裡,成了工地上的工人。即使風餐露宿,他們也不願意回到千裡外的家鄉。

「在村裡種地,不如在城裡『種房子』賺得多。」這是他們告訴郞水龍的答案。

在採訪中知道,工人不知道他們正在建設的博物館是何物,他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踏進建成後的博物館。

一度,郞水龍不知道他的創作該如何突破。

但是他繼續在工地上徘徊。2014年夏天,他戴著安全帽和口罩,走進剛剛結頂的博物館大廳,小心地避開地上堆滿諸如鐵絲、鋁板等切割後的棄物。一陣風吹過,粉塵撲面而來。在他眼前晃動著的工人,正在扛的扛,抬的抬,並不理會他。顯然,他們習慣在粉塵裡的勞作。

郞水龍眯著眼睛,拍打著身體,透過那窗口射進來的陽光,看到塵埃飛舞。

「這是不是激發你用塵埃作為創作材料的時刻?」面對來訪者固執地提問,他不得不停下思考。這是2020年10月底的一個周末。

「靈感,或許來自某個時刻的頓悟,但絕不是無緣無故來的。」片刻後,他這樣回答。

現在,他不再困惑。有一個念頭越來越清晰:「這些塵埃、碎屑、棄物及其衍生的圖像,或許才是整個建設過程最好的見證。」

他真的幹起了拾荒的活:開始把工人們用剩的鐵絲、鐵釘、螺絲、破手套,還有他們丟棄的鞋子、牙膏、香菸殼、啤酒瓶都一一檢來,擺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個離工地一百餘米的貨櫃內。

(小標題)這裡只有塵埃一般的無名者

郞水龍開始在工地上做實驗:塵埃是以怎樣的速度在畫布上積累的?用什麼材料、如何固定塵埃?那是2014年的夏天。

那天,他穿著防塵服,戴著安全帽和口罩,在室內拍了一個小時,汗流如注,感到悶熱無比。他又在烈日下走回到工作室——那個裝有空調的貨櫃,擦了一把臉,頓感愜意無比。他錯誤地在貨櫃內享受了約半小時。

顯然,他中暑了,頭暈眼花。他說這種難受是人生的第一次。那天晚上一到家,他只想躺到床上,閉上眼,昏昏沉沉睡去。恍惚中,那塵埃隨風似千軍萬馬奔湧而來。

到了冬天,他的實驗已告一段落。他望著那布滿腳手架的建築物,想像著竣工後的博物館,開始信心滿滿地創作:一張1M*0.8M的絹放在大廳的某個角落;上面擺著他在工地上撿來的幾塊大小不一的木板。然後,他知道只需要等待。終於,木板取走後,留下了影影綽綽的建築物,描繪博物館形象的《藍圖》誕生了。

接著,工地上收集的各種工具和工人的棄物也上了畫布、宣紙、冊頁。

一些人讀出了其中的象徵意味。

比如,《基本工具》中的這把鐵鍬,在繆哲看來,「孤獨地矗立於塵埃,穩定而嚴峻,宛如豐碑」。

有些畫面有「某種神秘主義的色彩」。這是魯明軍的看法。比如《基本工具C16》系列的第12、13號作品,畫面上那兩隻「手」,其實是兩隻「手套」留下的印跡,「它與其說是作為工具的手套,不如說是勞動者的雙手,是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雙手。」

「畫面中並非沒有人,人像幽靈一樣隱匿其中。」魯明軍寫下了他的感受,「這裡沒有英雄,有的只是無數的如塵埃一般的無名者」。

他也讚嘆郞水龍的這些「創造性記錄」:這些作品當然可視為繪畫,也可視為攝影——形態上的確像「感光底片」,也像是一種延展的雕塑或「平面裝置」。

除了這一百餘件與攝影、繪畫、雕塑、裝置的關係顯得曖昧不清的作品,郞水龍同時也提供了一部純粹的影像作品。它記錄了浙大藝博館的建設:雖然沒有故事情節,但有工人們各種勞作細節:攪拌水泥、鋸木、砌磚、刷牆……沒有動人的音樂作為背景,人們不時聽到的是切割敲擊時的各種噪音。

這部影像作品的開頭是這樣的:腳手架林立的建設工地,重型卡車來來往往。近處是河塘。一隻白鷺從空中飛過。遠處,是灰濛濛的天空。

這個鏡頭攝於2015年。

他將這部影像作品取名為《塵埃之光,2015-2018》。

這部時長9分27秒的作品,至少有三次出現漫天飛舞的塵埃。

「那被人所忽略的……塵埃,在獨特的呈現下,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輝煌而壯麗。」繆哲如是說。

(小標題)藝術是歷史的載體

郞水龍沒有想過,他的作品會拿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大賽的一等獎。

2015年,一個朋友看了存在手機裡的那張《基本工具》的照片,告訴他:你何不向一個十分公平的獎項投稿?

這是約翰·莫爾繪畫獎,1957年創辦於英國的當代繪畫獎,每兩年舉辦一屆,迄今已連續舉辦30屆。一份這個獎項的介紹材料宣稱,「60多年來,它一直在英國繪畫中具有領導地位,其一等獎獲得者被視為國家繪畫比賽的最高榮譽。」

2010年,這個獎項正式引入中國。它在中國的合作單位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

組織者稱,這個獎項的最大特點是匿名評選機制,「它對藝術家的不同創作經歷和特殊的繪畫實踐沒有任何偏見。」同時,每屆賽事的評委會都由不同的評委組成。

參與組織活動的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凌敏說,評委在不知曉藝術家姓名的前提下,有義務以純粹的藝術眼光對作品作出選擇,並且不帶任何偏見或利益紛爭。

「藝術不僅僅是藝術,還是歷史的載體。」 凌敏強調這個獎項的宗旨是,通過評選出優秀作品,來留存一段歷史。

三名英方評委與兩位中方評委——被認為在當代藝術界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組成了評委會。最終,評委會從來自34個省份的2850個投稿人中選擇了郞水龍,並宣布其作品《基本工具》是2016年第四屆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大賽的唯一一等獎。

郞水龍獲大獎時,人們發現,此前,他沒有拿過任何獎。

收藏家馬上把眼光盯上他,但發現他的作品沒有任何拍賣記錄。

當《基本工具》入選2019年第13屆全國美展並作為進京展出的作品時,人們又發現,他不是中國美協會員。

不過,國際藝術界顯然沒有輕視他的作品。2016年以後,他應邀參加了英國唯一的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作品在利物浦國家美術館展出。2017年,他的《藍圖》系列去了佛羅倫斯雙年展。

2018年10月,郞水龍,這位時年53歲的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講師,受到有183年歷史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邀請,前往倫敦舉辦個展。

現在,以鐵鍬、鎬、錘等工具為母題,以建築工地裡各種粉塵、混合物,如水泥、塵埃、木屑、鐵屑、塗料、油漆等作為繪畫主要材料的作品,堂而皇之地走進了這家學術聲譽冠冕全球的藝術學府。

參觀者站在畫作前流連。他們看到有的畫面上有昆蟲爬過的留痕,稱這是「神來之筆」。他們看到有的畫面上有粉塵坍塌滑坡的樣子發問時,郞水龍解釋道:「那是有陣風拂亂浮塵、空氣溼度的升降造成,還有工人勞作的幹擾……我是將錯就錯。」

「我想起了我們小時候的樣子。」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廳,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先生通過翻譯告訴郞水龍,「我仿佛聞到了灰塵的味道。」 (完)

相關焦點

  • 他用塵埃作畫,記錄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他用塵埃作畫,記錄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時代的「創造性記錄者」郎水龍  把工人們用剩的鐵絲、鐵釘、破手套,還有他們丟棄的鞋子、牙膏、香菸殼、啤酒瓶都一一撿來,擺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個離工地一百餘米的貨櫃內。身為藝術家,他為何幹起了拾荒的活?
  • 「王玥錦·合意」頂級沉香藝術品個展七月綻放上海蘭星谷
    頂級沉香藝術品個展於2020年7月10日上午在上海蘭星谷順利開幕,常設展展期至7月25日,以及為海外嘉賓舉行的特別交流延長展至7月28日。
  • 解讀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排名,帶你了解世界級藝術院校
    #很多想去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藝術留學生最關心的就是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的世界排名是多少?格拉斯哥藝術學院QS排名第幾等問題,這所百年藝術院校每年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前來取經,為什麼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這麼受歡迎,當然這離不開這所院校所創造的輝煌成績,那麼今天由一沙國際意教育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下這所世界級藝術院校,幫你解讀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排名情況。
  • 德國現場|《烏多 希爾 & 任戎》雙個展
    這裡是年輕的藝術家希爾的哀傷的內心世界與無情現實的相互對應。他在創作中選擇了恢復幻想和保存浮懸身體的這種繪畫路徑,畫面上是無法消失的虛幻,他用赤裸裸的個人主義的怪像,來創建自我的超現實主義存在世界,從而引發觀眾對生存現實產生質疑。
  • 田羽心個展亮相北京798 大膽色彩詮析喵星人世界
    疫情後的金秋時節,一直以當代藝術和生活方式聞名於世的北京798藝術區總是熙熙攘攘,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藝術愛好者。此前,一場特別的個人畫展「喵星人將統治世界」在這裡開幕。記者也特意來到現場,採訪到了畫展的主人——14歲的小藝術家田羽心。
  • 青島盟諾學校2020offer榜 世界頂級藝術學院錄取來了(組圖)
    盟諾2020offer榜 (截至20200402)  北美方向  紐約大學(美國#29丨世界#28)  喬治亞理工學院(美國#29)  帕森斯設計學院(藝術&設計 世界#3 美國#1)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插畫 美國#1)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醫博類
  • WS GALLERY|衍Evolvement——楊新收個展
    當代水墨藝術發展,需要優秀的藝術家現身水墨藝術以作基石,在對傳統文化重新認識之後,使當代水墨藝術達到一個更高的位置。選擇在復古中創新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對當代水墨藝術的清理,給與水墨藝術一個極古極新的文化圖景。楊新收對山水畫有其獨到的理解。
  • 全球頂級雕塑藝術家助力 綿陽北川將打造雕塑藝術公園
    圖片作者 黃麗 來自全球18個國家26位頂級雕塑藝術家受邀參加此次大賽,他們將以國際視野、創意獨特、製作精良的現當代公共藝術作品傳承禹羌文化的瑰寶
  • 世界三大頂級美術學院油畫作品欣賞
    世界上最好的美術學院,世界頂級三大學院的油畫實力。1、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1785年世界三大頂級美術學院油畫作品欣賞成為國立美術學院,學院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物,也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過巨大影響,因對世界美術界,世界美術教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有「世界美術最高學府」和「寫實主義大師匯集的皇家美術學院」之稱。
  • 全球十大頂級畫廊!藝術鑑賞、收藏必看的品味指南!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頂級畫廊,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可以在這些不錯的畫廊中放鬆身心的同時還能提高藝術品位。東京畫廊+BTAP成立於1950年的東京畫廊可以說是日本最早的當代藝術畫廊,其將很多歐洲的當代藝術第一時間介紹到了日本。魯西奧·芳塔納、伊夫·克萊因、傑克遜·波洛克等藝術家的作品都在這裡展出過。同時也舉辦過高松次郎、白髪一雄、岡本太郎等一群之後掀起日本當代藝術風潮的藝術家展覽。
  • 他用藝術對抗席捲九十年代的流行病
    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也有許多名人離我們而去——皇后樂隊主唱Freddie Mercury,塗鴉藝術大師Keith Haring,網球明星Arthur Ashe……帶走他們是上世紀最可怕的病毒:HIV。
  • Tango漫畫個展登陸新天地廣場,打開奇思妙想的「任意門」
    記者 | 鄭小龍編輯 | 嚴之俊1近日,被譽為「腦洞治癒系漫畫家」的Tango帶著全新個展「任意門」再次登陸上海。2015年,Tango曾以「I have a dream」為主題於上海舉辦漫畫個展,會飛出長鼻子的豬、鏡子前的貓、通過充滿腦洞的作品表達Tango對生活的一種思考與探索。在某種意義上,新個展可以看做是舊展內容上的延伸,只不過主題不再是夢,而是圍繞Tango的日常生活展開。
  • 不可避免——李衡個展
    遊蕩的原野二十歲未滿就離家去國,求學遷徙於歐洲已十六載的旅德藝術家李衡,先後就讀於中國的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列賓美術學院、德國紐倫堡藝術學院。2010年在紐倫堡藝術學院獲「大師弟子」榮譽稱號畢業後定居慕尼黑,開始了穩定持續的生活與藝術創作。近九年來,李衡的繪畫一直與無人的原野、廣袤卻陰雲密布的天空、一望無際的離離原上草有關。
  • 福建藝術家林林峰與傅志剛個展福州開展
    中新網福建新聞10月18日電 (葉秋雲)10月17日,藝術家林林峰《林林峰 正午的分界》與傅志剛個展《F星計劃:出廠精神設置|傅志剛個展》在福州威獅國際藝術中心正式開幕。遊客正在參觀《林林峰 正午的分界》展覽。
  • 辦公軟體居然能畫畫?他用Excel作畫17年,竟成世界級大神
    不過到了一位日本老人手中, 它就變成了神奇的創意工具。這位傳奇人物就是堀內辰男,今年已經77歲了,在日本長野生活。17年前,做了一輩子工程師的堀內辰男退休了,面對即將到來的花甲之年和21世紀,他並沒有無奈和害怕,「不管什麼時候,我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於是,他選擇了最喜歡的繪畫來開始自己的老年生活。
  • 旅美藝術家吉麟個展「黑水"於韓國首爾開幕
    旅美藝術家吉麟個展「黑水"於韓國首爾開幕 2020-11-12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丙:維特魯威人,具區,立體主義,B和三把椅子——藝術世界的幾次...
    B: 是安迪沃霍爾的著作《安迪·沃霍爾的哲學:從A到B循環往復》裡的一個人。 三把椅子: 是科蘇斯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
  • 凱斯哈林: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藝術
    他從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後,受到街頭塗鴉藝術家們的啟發,開始在紐約地鐵站的牆面上繪畫,用簡單的粉筆畫來填充海報空間。他的目標也十分簡單——讓每個人都能接觸到藝術。凱斯·哈林自己亦認為他的起點正源於此,他曾坦言:「各種各樣的人都會停下來看這幅巨幅的畫,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表達自己對它的感受。
  • 達文西名畫復現 Tango辦漫畫個展
    義大利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達文西雕像  資料圖   新華社/法新達·文西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時間:4月16日至5月23日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亮點:作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系列活動,本次展覽將通過展示高度清晰且尺寸等大的複製品來重現
  • 湯國&金亞楠雙個展亮相華僑城盒子美術館
    他的綜合材料與拼貼創作,也是彼時中國現代藝術形式革新的先聲。但階段性的成就從來都不能讓一個不願重複自己的實驗者沾沾自喜並停止腳步。湯國逐漸告別在海內外都已獲得廣泛認同的一些「拿手好戲」,投入到更加個體化的工作當中。本次展覽中的作品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湯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對傳統造紙術的研究與迷戀。1980年代,湯國去到安徽涇縣訪問高人,花了整整兩年學習古法造紙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