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

2020-12-22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先貼一段維基百科「香港電影新浪潮」詞條的片段,來讓大家了解一下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國際形勢動蕩不安,香港經濟的高度發展和騰飛、獨立電影製片機構的風起雲湧,具有正義感的影視工作者鄙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影片而開拓新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採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製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所謂的「四頭」,是一個精確又帶點戲謔口吻的總結,是對香港商業影片四大類型的一個囊括。

噱頭,代表人物是許氏兄弟,即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及許冠傑,合稱許氏一門四傑。他們在香港電影圈創造了一個傳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四兄弟中,只有老二許冠武因為從事幕後工作較少人知道,其他三位中大哥許冠文是第一屆金像獎影帝,許冠英是風靡八九十年代的喜劇明星,許冠傑是第一代歌神。當時香港娛樂圈中,許氏四傑這四位兄弟可以說是包攬了香港娛樂圈的半壁江山,他們也曾被稱為香港上個世紀的神話。 許氏兄弟最大的成就,就是包辦了「噱頭」,以各種鬼馬式風格來極盡搞笑之能事。許氏喜劇在王晶、周星馳崛起之前,在整個香港電影圈包打天下。

許冠文自導自演自編了幾部喜劇片《鬼馬雙星》、《半斤八兩》還有《摩登保鏢》等影片,得過不少獎項。老二許冠武從事電影幕後,攝影師等,主要都是配合協助兄長許冠文完成各項電影、攝影的工作,《摩登保鏢》可以說是他的主要代表作。老三許冠英,也是一名喜劇電影演員,可以說喜歡看《殭屍先生》系列的電影朋友一定對他不會陌生,他被稱為林正英的最強搭檔。老四許冠傑是電影演員和歌手,許多80後90後的朋友應該對他最初的印象就是來自他1990年飾演電影《笑傲江湖》中令狐衝的角色,還有他獻唱的《滄海一聲笑》,至今都是一首很經典的歌曲,還因此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拳頭,這個不用多說,就張徹、胡金銓創立的武俠片及功夫片大潮,一時間蔚為大觀,也成為了香港電影的標誌性類型,連好萊塢都要學香港動作片的拍攝方法,昆汀·塔倫蒂諾就是鐵桿粉絲。李小龍更是從香港電影走出,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功夫片之王。後來成龍、李連杰,也是靠這一類型名震國際的。

枕頭,這個也不用多說,因為這個比較敏感。反正,作為演員,徐錦江老師就是這個領域裡的佼佼者。

鬼頭,這個也不用多說,就是各類鬼片及殭屍片。上面提到的林正英,他的《殭屍道長》系列,就是這個類型裡的典型。

香港電影新浪潮,要反對的就是這四頭,想要走深度路線,走不一樣的風格。

所以,我們講到的牟敦芾與桂治洪,他們最開始就是有追求的導演,想要擺脫「四頭」的影響,急於走出一條新路子。只是,在當時的 環境中,他們的方式與方法有些不太對路,竟將自己熬成了CULT片的大咖,成為了剝削電影的祖師爺,真是無心插柳。

拍攝於1976年的《香港奇案之二:兇殺》(包括臨村兇殺案、大家姐、鬼頭仔及紙盒藏屍)和稍後的《撈過界》(又名《大好彩》,牟敦芾導演,1978)也同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該前奏之一。

《香港奇案之二:兇殺》就是桂治洪的大作。不過這次不聊這個,我們主要聊一下當年邵氏為主的香港電影市場的生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當時高度資本主義商業化的香港電影市場的根本。而桂治洪雖說帶有「新浪潮啟蒙」的高帽,卻不得不承認,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四頭」導演。商業片老手!

儘管提到香港邪典電影後者剝削電影,大家都會脫口而出牟敦芾和桂治洪兩位大師,但那只是恐怖片邪典片甚至重口片這種小子項而已,在現實中,兩位導演都不是重量級的大導,獲得的資金少,在公司地位低,資源有限才是他們的真實存在。

也正是因為這樣,兩位導演的電影才那麼別具一格。

相關焦點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電影新浪潮什麼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指香港電影的一次變革運動,約在1978年至1983年之間。香港發展至七十年代末,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本土文化認同形成,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轉口貿易港口城市,文化上長於吸收新的藝術元素,並開革新之風。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引進、學習國外的一些電影傳作經驗、風格的年輕導演,拍攝的風格新穎的電影。全是香港『新浪潮』時期出現的,這些電影在藝術手法上大膽創新,進行了大量的類型、風格探索,加入更多的作者思辨,一別於以往的香港電影,給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電影創作理念。某些電影甚至接近於實驗電影,其中多數影片只要我們一談香港電影就能迅速想到,這些導演也迅速成為香港電影的頂梁柱,像徐克、許鞍華等,幾乎以成為香港電影的代名詞。
  • 武俠片中的「Cult片」,香港電影新浪潮下,94版的《火燒紅蓮寺》
    ,加之香港電影內容上本身就「很亂」,所以「Cult片」就是Cult題材電影,沒有太大不同。這一切,都要從1994年那個時期,和徐克等新浪潮電影人,開創的新派武俠電影說起。徐克所謂香港電影新浪潮,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運動,整個過程始自1976年梁普智導演的
  • 關於香港恐怖電影的往事,為大家進行一些簡單回顧
    」為噱頭編寫故事,以人性貪婪為影片立意,獵奇之餘還能針砭時弊,達到育人的目的。1970年代末,香港的一批年輕導演們也蓄勢待發,他們從內容到製作方式向傳統的香港電影挑戰和反叛,在短短幾年中幾十位年輕導演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凝聚為浪潮之勢,席捲香江兩岸,香港電影新浪潮登上歷史舞臺。
  • 如今回顧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才發現大家的作品是如此後勁十足!?
    年輕人的思維模式總是會走在時代的前沿,因為他們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更加靈活,於是在這種社會在重新建立新制度的混亂情況下,出現了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敢於創新、敢於批判社會、敢於去否定人們不敢打破的傳統,這群人創造了我們如今非常熟悉的作者電影,這些人可以說拉高了我們對於電影的品味,他們還有一個很前衛的名字叫」新浪潮「。
  • 平成電影30年:新浪潮
    當三大社年產跌破 100 部時,獨立製作的電影達到 185 部,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可以說平成 30 年前半葉的日本電影,正是一場新浪潮的回潮。後浪發起的革命在其拍攝的紀錄片《百年日本映畫》裡這樣陳述:「1960年,受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以及戈達爾、特呂弗等人影響,日本電影界也出現了一次新浪潮運動,但時間很短,半年左右就結束了」。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我記得陳先生講過,他出生在上海,大概1950年代才到香港,這個經歷跟王家衛導演是類似的,王家衛也是在上海出生,在香港接受教育,在香港創作。這從一個側面也表現出滬港兩地的聯繫對香港電影巨大的影響,包括到後來王家衛這些新浪潮的導演。就以陳先生參與創作的《上海之夜》為例,以徐克為代表的年輕導演,有一種向中國電影傳統致敬的意味在裡面。
  • 為什麼我們只願意活在對香港電影的想像裡?
    一般人說新浪潮,1978年也好,1979年也好,到1981年、1982年結束的短暫時期,這個叫新浪潮,主要導演都是年輕導演,要麼從國外回來,要麼從電視臺剛剛出來,拍一點跟當時主流不一樣的電影。當時主流創作者都是在片場長大的,還有一些是讀過點書,從其他機構或者學校出來的,他們想拍的東西不一樣,就是想拍跟好萊塢比較接近的電影,這個就是新浪潮。
  • 輕鬆的枕頭大戰需要不輕鬆的解讀
    其實,在這輕鬆的枕頭大戰背後,有著並不輕鬆的解讀。    稍前,7月19日,千名瀋陽市民曾用「枕頭大戰」的方式放鬆心情,釋放壓力。更稍前,4月5日,香港舉行第四屆「國際香港枕頭大戰日」,有數百名參加者,自備枕頭,號令一下,就向身邊人發動激烈的枕頭攻擊,呈現的總是一派歡樂的海洋。
  • 讓-米歇爾·傅東對話賈樟柯:新浪潮與電影自由
    「新浪潮」運動是法國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這個時期的一次偉大的電影運動,像一朵非常大的浪花一樣,橫掃整個法國電影界,同時也影響了法國電影以外的世界影壇,以及後輩的電影人。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看到的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年輕電影導演實際上是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孫輩或者重孫輩。
  • 法國新浪潮電影海報,半個世紀前的設計經典!
    Tony Nourmand可以說是老式電影海報的全球權威,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背後都可以看見Tony的身影。憑藉20多年的媒體經驗,他最終在2010年創立了自己的出版社:Reel Art Press。
  • 沒有《電影手冊》的這場「宮鬥」,就不會有新浪潮運動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重要旗手,與許多新浪潮導演一樣,侯麥首先也是一位重要的影評人。他也是從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雜誌之一的《電影手冊》裡走出來的,然而這點被許多人所忽略。在巴贊去世之後,侯麥曾經擔任過《電影手冊》的主編。
  • 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中華英雄》的推出就像是香港電影裡的新浪潮,嶄新的手法,立馬為香港漫畫的新突破找到了出口,華英雄一躍成為香港漫畫新浪潮的推手。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80年代末,年輕氣盛並已然在名聲上超過黃玉郎的馬榮成決定離開香港,什麼是大師?開宗立派才是大師,玉郎集團只是漫畫天才的一個跳板,唯有自我發展,自立風格才能不受約束,才能成就一宗一派。
  • 記憶香港!興盛與沉浮!在香港回歸20年之際談談曾經成為一代人回憶...
    七月一日,香港就將迎來回歸20年,今天我也來湊個熱點,談談關於香港漫畫的興衰,談談曾經被無數人喜歡過的港漫說起港漫,你會最先想起什麼??恐怕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會第一個想起老夫子這個漫畫,這部漫畫自1963年出版以來,風靡整個華人圈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生命力可謂旺盛,老夫子以自己幽默,健康,風趣的畫風和情節贏得了華人漫畫圈的一致認可,各種電影電視,舞臺劇,動畫片不斷問世多達十幾部,衍生開發的商業化可謂華人漫畫界中的翹楚。
  • 香港電影金像獎起起落落史(第一部分)
    前十名的最佳影片是:方向的基本方向佔主導地位的香港電影批評也有助於「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形式上路和電影人的狀態在金像獎中的建立,從10屆的電影列表中可以看出。。金像獎提倡的是金像獎的「新」,這意味著創新和突破,也代表著與傳統粵語電影的一次突破。
  • 明明不夠恐怖,憑什麼被公認為80年代最恐怖的香港電影?
    這部恐怖片被公認為二十多年來(1981年起)最嚇人的香港電影。它集兇兆片的恐怖、喪屍片的血腥和靈幻功夫片的神奇怪誕於一身,同時又帶有新浪潮時期的實踐色彩。導演餘允抗運用大量攝影技巧和化妝特技增強驚悚視效,在情節鋪設之餘極盡煽情、恐怖之能事。最後戛然而止的結局,更是將恐怖感發揮到了極致。
  • 香港電影無限復活
    麥曦茵也是跟曾志偉有淵源的,她十年前的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就是曾志偉打造的《九降風》(2008)兩岸三地拍攝計劃的香港篇《烈日當空》(2008),故曾可說是她的伯樂,而她在香港城市大學修讀電影時,老師是香港新浪潮導演中的翹楚譚家明導演,曾志偉是譚導演《最後勝利》(1987)的主演,鐵一般的關係更是不需多說,而在《烈日當空》嶄露頭角之後,當年年僅23歲的麥曦茵已為成為了香港電影圈看好的寵兒,她的第二部作品
  • 「香港情懷電影之警匪片」重塑電影記憶 致敬港風時代
    警匪片,是提到港風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一個類型。在上世紀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警匪片的鼎盛時期,井噴式的佳作群湧而出,一時間,影響之大,不可計量。雖然近幾年的香港每年都保持一定數量的產出,但口碑與影響力卻大不如前,劇情僵硬程式化,主創團隊年齡斷層嚴重,以及其他諸多原因導致我們再未看到轟動佳作。這也就不難體會很多老粉經常「憶往昔」翻看回味曾經那些記憶中的片段…本期,榮思就帶您一起回顧港風警匪片的那些崢嶸歲月,重溯我們年少時期盼「熱血人生」的精神食糧。
  • 盤點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尚盧・高達的女人,以繆斯之名搞多角戀
    有的喜歡富野由悠季自1979年所製作的《機動戰士高達》,有的則迷上法國新浪潮電影語言大師尚盧・高達。電影剪接上著名的跳接便是由他在首部電影《斷了氣》中開創的。跳接本不是事前刻意的想法,只是從錯誤中反過來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格。方田犬彥所寫《高達的女人們》,便從高達身邊五位女性切入,走進這位電影天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