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中的「Cult片」,香港電影新浪潮下,94版的《火燒紅蓮寺》

2020-12-06 犀利影評

說起Cult片,可能很多觀眾都見過這個詞,但並不了解具體的含義,但這也不怪大家,因為不光各位不知道,即便是在專業人士那裡,對於「Cult片」也沒有詳細說明,目前較為統一的說法,在大陸地區是將「Cult片」翻譯為「邪典電影」。

《火燒紅蓮寺》海報

相較大陸精準的「邪典」一詞翻譯,港臺對「Cult片」的翻譯就粗糙很多,在香港「Cult片」更像是某種具體的電影類型,加之香港電影內容上本身就「很亂」,所以「Cult片」就是Cult題材電影,沒有太大不同。

《火燒紅蓮寺》海報

至於臺灣地區對「Cult片」的翻譯,就比較搞笑,也更通俗易懂了,臺灣地區的影評人,將「Cult片」翻譯為: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發出「靠、臥槽」之類的驚嘆,那麼這部電影就算是「Cult片」類型了。

《火燒紅蓮寺》法國DVD封面

按照如上標準,本期介紹的電影《紅燒紅蓮寺》,就很難進入「Cult片」的範疇了,因為「火燒紅蓮寺」的故事從第一次搬上熒幕,它就是以「武俠片」為載體,講述了少林寺因密謀反清復明,被清廷圍布進而絞殺,後少林弟子逃出魔掌的故事。

《火燒紅蓮寺》劇照

如此的傳統俠義故事,怎麼就和「Cult片」扯上關係了呢?這一切,都要從1994年那個時期,和徐克等新浪潮電影人,開創的新派武俠電影說起。

徐克

所謂香港電影新浪潮,指的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運動,整個過程始自1976年梁普智導演的《跳灰》,這一代的導演普遍有西方留學背景,他們回到香港後,先是在電視臺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深刻了解了香港的市井文化,後這些導演陸續進入電影行業,拍攝了一系列對後來香港電影影響深遠的佳作。

《阿飛正傳》其他劇照

若論此次電影運動,在觀眾層面影響力最大的導演,當屬徐克。當時徐克先是炮製了「混亂三部曲」,後以「黃飛鴻系列」電影,在香港和大陸觀眾群體中,留下了獨屬於他的符號。要知道,徐克在要徹底改造「黃飛鴻系列電影」時,行業內是一片痛斥,沒有從業者覺得,一個飛天遁地近似超人的黃飛鴻,能得到觀眾的青睞,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徐克成功了。

黃飛鴻

往後,如《新龍門客棧》等對舊作的翻拍,幾乎無一例外全都成功了,新浪潮的導演們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不過當中也有不少的魔改電影存在,如1993年的《新碧血劍》,各種毀譽參半的作品很多,不再贅述。

《新碧血劍》李修賢劇照

1994年,因為2年前的翻拍作《新龍門客棧》取得成功,向來風格凌厲的導演林嶺東,開始著手改編翻拍電影《火燒紅蓮寺》。這兩部電影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兩部電影都以大漠戈壁作為背景,都以官軍作為敵人,所有的惡鬥均在大漠深處的封閉環境中展開。

《火燒紅蓮寺》劇照

但除此之外,《火燒紅蓮寺》相比較《新龍門客棧》來說,它要鋒利的多,林嶺東的電影從來都是這樣,當年《學校風雲》中,瀟灑哥的一句「有強權沒公理!」就證明了這點,而此一回的94版《火燒紅蓮寺》更為直白,它毫無掩飾的在電影裡的大漠中,生生建立一個武俠版的集權暴政,裡面充斥著各種究極的恐怖和刑罰。

《火燒紅蓮寺》劇照

掌管紅蓮寺的神公,將他能抓到的抓來的所有少林寺弟子們,全都囚禁在這個掏空大山監造的紅蓮寺內。在這裡,神公便是唯一的「佛」,也是唯一的「魔」,他執掌生殺大權,奴役眾人,讓少林弟子們自相殘殺。

《火燒紅蓮寺》神公

甚至連以往少林寺反清復明中的俠士洪熙官,在紅蓮寺內,也成了神公手下的一條走狗。當神公抓獲潛逃在外的方世玉,以及和方世玉在一起的從良女豆豆後,神公立刻下令讓他們師兄弟,在自己面前上演一場,虎鶴雙形相處殘殺的戲碼,他要以此取樂。

《火燒紅蓮寺》洪熙官

或許是為所欲為權力帶來的反噬,神公同時死死壓制著紅蓮寺內,男女手下們對彼此的渴慕,但唯獨他自己是不受約束的。神公將和方世玉一起抓來的從良女豆豆,梳洗打扮一番,準備好好享用。

《火燒紅蓮寺》劇照

也正是在這樣的事情上,神公被權力扭曲到變態的一面,終於顯現了出來。他指責由李若彤飾演的豆豆,表現得太過直接,沒有絲毫抗拒,似乎早已習慣了萬事都能得到順從的神公,已經厭倦了平和,就像他讓少林弟子們相互殘殺一樣。

《火燒紅蓮寺》劇照

如此的紅蓮寺,能忍受它的只有神公一個人,隨著洪熙官反水,紅蓮寺獄卒倦怠,方世玉聯手洪熙官,將少林同門全都放出監牢。眾人在紅蓮寺內尋找出口,找來找去卻發現,原來炸掉這裡的佛像,才能逃得出去。正是:佛已樂在地獄,豈有此理。

《火燒紅蓮寺》劇照

最終,少林門人均順利跳出紅蓮寺,至於那個早已瘋狂的神公,他被方世玉和洪熙官聯手打敗,死在佛魔一體,被他稱之為人間仙境的紅蓮寺內。(本文由「犀利影評」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火燒紅蓮寺》劇照

94版林嶺東指導的《紅燒紅蓮寺》,加上徐克的監製,兩手聯手打造的紅蓮寺,與其說是一座押人的牢獄,更不如說是一座押自己的牢獄,神公與少林鬥、與天下鬥,與自己鬥,與佛鬥、與魔鬥,他一生的狂妄鐫刻於每個少林弟子的身心。

《火燒紅蓮寺》劇照

只可惜,如此主題,在香港電影一貫的癲狂過火中,看起來輕浮不夠深刻,片中無時無刻不想表現的喜劇元素,更是明顯的迎合市場之舉,最終讓94版《火燒紅蓮寺》無法取得成功,而讓觀眾們記住的,更多是李若彤和神公的那場戲,真是諷刺!

相關焦點

  • 早期武俠電影巨作:女俠李飛飛、火燒紅蓮寺、獨臂刀,俠女
    二,武俠片的走紅之作——《火燒紅蓮寺》。1928年,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的《火燒紅蓮寺》,使武俠電影真正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火燒紅蓮寺》劇照。)《火燒紅蓮寺》上映後廣受歡迎,當時萬人空巷,爭看此片。故此後在三年內連續拍出了18集,足見其商業的成功,同時更引來了無數的效仿者。(《火燒紅蓮寺》劇照掌心雷。)
  • 香港武俠電影興衰史:曾經華語電影的一塊金字招牌,現已名存實亡
    《火燒紅蓮寺》是於1928年上映的武俠電影,由張石川執導,由蕭英等主演。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意義非凡,它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神怪熱,此後武俠電影也成為在世界影壇上最富於中國特色的電影種類,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的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上映後廣受歡迎,一時有萬人空巷之感。
  • 任彭年:中國武俠電影的鼻祖
    武俠發源於上海卻中興於香港,如今能夠成為中國電影最本土化的類型片,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貢獻極大。當年推出的武打片如《馬永貞》《鹿鼎記》《如來神掌》《神鵰俠侶》《俠客行》等片捧紅了一眾明星,如周星馳、劉德華、成龍、梁朝偉等人。
  • 功夫武俠電影90年:邵氏武俠,李小龍真功夫,徐克翻拍均成經典
    作為中國電影的代名詞,功夫武俠電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1928年風靡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到200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臥虎藏龍》,再到近些年的《葉問》系列,功夫武俠電影走過了近百年曆程,更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見證。
  • 看香港電影新浪潮
    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吸收現代藝術成果,表達本土傳統與外來文化衝擊下的感受,呈現現代香港浮華表面下的真相,強調個人特色。1978年,嚴浩導演了《咖喱啡》,被視作新浪潮的第一槍。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香港電影雜誌《大特寫》發表題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向傳統挑戰的革命者》的評論文章,首次用「新浪潮」一詞來形容香港電影的新氣象。大特寫雜誌的後身上電影雙周刊。這份雜誌上參與了這次新浪潮的重要雜誌。
  • 11部好看的「冷門武俠電影」,最後三部知道的人很少
    《赤腳小子》本片是1993年票房最差的影片之一,現在公開的數據來看,它的票房還不到一萬港元,但這並不是一部一無是處的武俠電影。杜琪峯導演,遊乃海編劇,這兩位的鼎力配合,說能拍出爛片,影迷都不相信,他們倆將在五六年後,成為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
  • 「香港罪案電影」第一導演鄧衍成去世!Cult片折悍將
    7月1日,有「香港罪案題材電影」第一導演之稱的鄧衍成在香港離世,終年69歲。鄧衍成太太對外公布了他去世的消息,並表示:「多謝你們對鄧衍成的厚愛,他在天國也記得你們的。」他代表電視劇有《飛虎之雷霆極戰》、2013版《天龍八部》、《天下第一》等,代表電影有《羔羊醫生》《弱殺》《烏鼠機密檔案》《濠江風雲》《紅燈區》及《鏢行天下》系列《陸小鳳傳奇》系列《火線追兇》系列。他影片個人風格濃烈,往往展現極端人性和暴力,所以他曾被稱為「香港罪案題材電影」第一導。
  • 香港電影新浪潮?屬實可笑
    2019年香港電影市場的票房總額為19億2319萬港元,比前一年下跌1.8%。全年新上映影片總共326部,其中港片46部而非港片高達280部(包括華語片28部)。全是香港『新浪潮』時期出現的,這些電影在藝術手法上大膽創新,進行了大量的類型、風格探索,加入更多的作者思辨,一別於以往的香港電影,給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電影創作理念。某些電影甚至接近於實驗電影,其中多數影片只要我們一談香港電影就能迅速想到,這些導演也迅速成為香港電影的頂梁柱,像徐克、許鞍華等,幾乎以成為香港電影的代名詞。
  • 開闢武俠、功夫兩大類型,拍出中國首部禁片,他是華語電影的先驅
    在華語電影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功夫片、武俠片一步步走向輝煌。而在武俠、功夫大銀幕上,也誕生了不少經典作品,成就了不少才華出眾的電影人。如今的影迷們,對於輝煌時期的功夫、武俠作品如數家珍,但卻鮮有人知「功夫」、「武俠」這兩大電影題材源起何處,興於何時。
  • 武俠、獨臂與江湖!
    在電影傳入中國後,1925年,邵醉翁拍攝了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而真正讓武俠片進入世人視線並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故事節選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自此,武俠片作為電影的一個重要題材開始流行。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風華絕代港片年華」第六屆香港主題電影展2017年8月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進行,打開了港片粉絲們的記憶帷幕。本期人文版,藉助電影展的兩個主題活動,帶讀者重溫香港電影一路走過來的風潮印記。其中一個主題活動,圍繞著一本海外學者張建德的《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2版)》中文版展開。
  • 武俠電影變種X檔案 煥發青春永行仗義
    片尾鄭少秋將辛苦爭來的絕世名劍,擲下懸崖,跳脫恩怨循環,選擇與世無爭的歸隱生活,映射出「新浪潮」導演對傳統武俠電影文本與時俱進的解構態度。片中他將神怪拉回歷史和現實,同時摒棄了《蝶變》過於寫實和《新蜀山劍俠》過於魔幻的兩極方法,以現代物理學作為基礎,創造出飛天輕功、爆炸內功和超人劍術等更具現實質感的神功奇景,發展出一整套拍攝和動作剪輯的程式,從而確立下新派武俠片的基本形態。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在拍攝此片時與胡金銓發生觀念上的衝突,致使後者退出項目,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徐克的趣味,更符合資方口味以及未來市場的主流方向。
  • 談談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四頭」:噱頭、拳頭、枕頭、鬼頭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先貼一段維基百科「香港電影新浪潮」詞條的片段,來讓大家了解一下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從國外電影學院畢業回港並從事電視編導工作的年輕導演,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青人的獨特創意和社會觸覺,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新潮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富神採而短暫的變奏。這批影片的賣座雖然不是特別高,卻為港片在編導手法和攝製技術上呈現出異於傳統香港片的新風貌。
  • 香港打的最猛的六部電影,甄子丹佔兩部,洪金寶的無人可超越
    香港打的最猛的六部動作電影,甄子丹佔兩部,洪金寶的無人可超越八十年代的香港是東方的好萊塢,就連美國還有很多西方歐美國家導演都來香港交流電影,當時香港電影的盛世,類型片層出不窮,其中尤其以功夫片為最,而這其中因為太多的好功夫電影了,所以不免有些其實電影不錯,但是宣傳發行力度不夠,而沒有廣為人知的電影
  • 在時代謝幕後,窺一眼那些鮮為人知的臺灣武俠電影輝煌
    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歷史中一個獨特的片型,且有豐富的文化意義。」俠」之概念在中國成型很早,先秦時期,法家韓非子談」俠以武犯禁」:帶刀劍者,以個人道德與名聲為依,觸犯官府禁令;」俠」字原型在中國文化中帶反抗者色彩,日本文化後創」武俠」一詞,晚清年間再傳入中國,受知識分子挪用,推廣勇武尚義精神。
  • 武俠片如何表現香港人集體記憶?——《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
    武俠片在當時廣受歡迎,在文化上很有影響力,自然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載具,表現出以上與香港現代性密切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改變。然而,這些改變──不論是有關身份認同或性別建構的議題──都是充滿拉扯,並非全然明確的。因此,我們在武俠片中,亦會看到有關這些議題的各種複雜而矛盾的再現。我會在書中仔細研究這些再現和它們所包含的複雜意義,期望能揭示出香港社會在高速現代化進程下的深層文化矛盾。
  • 關於香港恐怖電影的往事,為大家進行一些簡單回顧
    以馬徐維邦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恐怖片導演,曾在1930年代拍攝出了《夜半歌聲》《冷月詩魂》《古屋行屍記》等片,開創華語恐怖電影先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馬徐維邦與一大批內地的影視工作者來到香港,繼續電影創作,由此也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爆發奠定基礎。
  • 中國的電影標籤:功夫
    1928年,由張石川,鄭正秋等人根據小說《江湖奇俠傳》其中的一個片段改編而成的電影《火燒紅蓮寺》播出,這部內容超前,充滿神魔鬼怪的「奇幻電影」也正是武俠電影的鼻祖之作。《火燒紅蓮寺》中為展現飛簷走壁的視覺體現,也是開創了使用「吊鋼絲」的先河,這種方式直到現在依然被運用在各種電影之中。
  • 6部「蜘蛛俠」、8部「猩球」算什麼,我們拍過18部的系列電影……
    而彼時的中國電影並沒有落後歐美多少。雖然在今天,我們除了《無間道》和《古惑仔》之外,確實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系列電影;但在1928年,一部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橫空出世,它掀起的「神怪」浪潮迅速席捲中國,續集足足拍了17集,超過目前上映的「漫威宇宙」電影數量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