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線描人物畫歷史沿革

2020-12-25 齊魯晚報網

中國畫表現對象是以線為基礎,而對象本身並沒有線的存在,所以決定了中國畫不是「再現」,而是「表現」為特長;這就決定了中國畫必然從寫實走向寫意。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藝術家對於線描進行了艱辛的藝術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線描藝術,留下了無數的優秀白描作品,使之舉世矚目,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樹一幟,並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是其他畫種無法取代的。

中國人物畫的基礎:白描

中國白描人物畫是從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乾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區別於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這種方法稱之為「白描」。無論是工筆人物畫還是寫意人物畫,他們都是以線構成,故而白描人物畫不僅可以獨立存在,也是中國人物畫的基礎。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東晉:捲軸畫,中國人物繪畫開始成熟

中國人物畫發展到東晉前後,捲軸畫已經出現,標誌著中國繪畫開始成熟。目前我們所能見到最早的中國捲軸畫《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是東晉顧愷之傳世摹本。這兩幅畫中所用的線描已由過去的粗拙簡單發展到圓潤挺秀的筆法,那種「青雲浮空」、「流水行地」的緊勁連綿的線條已具風格化,被譽為「春蠶吐絲」。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顧愷之在理論上提出了「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他的「傳神」之說和與南朝宋宗炳提出的「暢神」之說,代表著當時的美學思想。可以說東晉的繪畫和理論給隋唐、五代、兩宋的繪畫出現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礎。

唐朝:中國線描人物畫繁榮、鼎盛時期

唐代是中國線描人物畫繁榮、鼎盛時期,在繪畫題材方面傾向面對現實,佛教畫也側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線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閻立本在《歷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長線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恃、驕矜、貪婪、淫威等個性特徵的肖像畫。

唐代·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張萱《搗練圖》、周昉《簪花仕女圖》等作品中使用的遒勁纖細的鐵線描,生動地再現了唐代婦女的「豐頤典麗、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稱「綺羅人物」,為工整豔麗的重彩人物畫開創了新風格。吳道子用筆遒勁,中鋒圓轉,富有粗細變化,這種注重用筆頓挫、轉折、行筆放縱表現出來的衣紋神採飛動,有迎風飄舉之感。所繪人物八面生動,傳彩染色,別出心裁,人稱「吳家樣」。

唐代·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他在《送子天王圖》中塑造的天王、文臣、武將、神女、鬼怪等因其身份、個性、氣質不同,所用的線有粗細強弱之分,表情也是隨著繪畫情節的變化各異,或平和,或橫眉怒目,筆法簡練生動又合乎生理結構。用筆的提、按、轉折,巧妙地表現出神女纖巧細秀,武將飽滿有力的手臂和腿足。對於神怪採用了粗細變化較大的蘭葉描,並作以淡墨的渲染,突出肌肉的起伏,給人以蒼健之感。

宋代:人物畫開始注重「寫心」深度

宋代人物畫創作的題材範圍廣泛,除仕女、聖賢、僧道之外,田家、漁戶、牧民、嬰戲及歷史故事也在其列。在人物畫性格的刻畫上注重「寫心」深度,在形象結構把握上,更注重眉須神色的微妙變化,白描人物畫表現力由此更加準確生動。用簡略的筆墨,去描繪豐富的內容,主張突出主題和高度概括的表現方法,使白描人物畫在這一時期成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獨立畫種。

宋代·李公麟《五馬圖》

李公麟少年時代即悟古人用筆意,肆力摹仿顧愷之、吳道子及其他名家傑作,集眾家為己有。他往往只憑几條起伏而有韻律感的線條來完成複雜形狀特性的概括,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白描技法。《五馬圖》、《維摩詰圖》等作品展示了他在白描表現上的巨大成就。

元代:中國人物畫走入了低潮期

元代由於民族和階級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鳥方面遣興的文人畫飛速發展。這時的人物畫的確走入了低潮,像唐宋那樣反映現實社會的風俗畫越來越少,唯有民間畫工仍不倦地從事著壁畫的創作。

元代·馬君祥等《朝元圖》

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是其傑作代表,三清殿中的《朝元圖》壁畫最為精彩。它繼承和發展了唐代吳道子和宋代武宗元的畫風,構圖壯闊,氣勢雄偉,主像莊嚴肅穆,臣相氣宇軒昂,將軍威武有力,玉女溫雅嫻靜。其形象誇張浪漫,線描奔放有力,設色渾厚華滋,具有濃鬱的裝飾趣味,形成了特殊的藝術風貌,充分體現了民間畫師們的傑出智慧,也生動地說明了植根於人民大眾的線描人物畫的強大生命力。

明代:人物畫以士大夫和仕女居多

明代由於社會因素,文人畫相對有所發展,人物畫雖不如山水、花鳥之盛,但仍不容小覷。人物畫以繼承前代傳統為主,或白描,或工筆密麗,或水墨點染,或用線質樸,繪畫題材除歷史人物外,士大夫與仕女居多。

明代·陳洪綬《屈子行吟圖》

陳洪綬的人物畫從臨摹李公麟石刻線描「七十二賢」開始,逐步向古人探索,多方吸收營養,最後形成自己風格。他早年細筆,剛中帶柔,晚年轉粗,柔中有剛,出神人化,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他的人物畫造型,最具鮮明特色,畫男人,偉幹豐頤,氣宇軒昂;描婦女,纖腰細項,弱質蟬娟,極盡誇張之能事。在衣紋處理上,更是隨心所欲,以我為主,有著極濃的裝飾效果。他的人物畫多取本朝和古代故事,神仙佛道等,是版畫史上的光輝,也是人物白描的傑作。他的《屈子行吟圖》、《歸去來辭圖》等都是冠絕古今的傑作。

清代:中國人物畫出現衰落景象

清代人物繪畫一度出現衰落景象,從題材方面不是擴展而是收縮了,技法風格方面缺少新的進展,許多繪畫脫離實際,因襲模仿少有生氣,代之為生硬僵板和纖弱的風格。然而也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漫長時代裡出現了一些出類拔萃的人物畫家。

清代·任伯年 《風塵三俠》

任伯年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灑脫、新穎,雅俗共賞,是我國古代和現代繪畫的一座橋梁。他來自社會下層,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和正義感,雖然他的人物畫尚未脫離傳統人物仙女的範疇,但民族、家國的憂患,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激情和深沉的精神,他反覆描寫《關河一望蕭索》、《風塵三俠》等題材是前人未曾深刻表現過的。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意筆線描人物畫簡論
    中國繪畫始終保持著以線為主的特點,也與中國雕刻、建築、衣飾、工藝美術等注重外型結構上的曲線美與流動感有聯繫,受著本民族特有的審美心理的支配。因此保持和發展、豐富線的表現力,現在和將來仍然是中國繪畫(特別是中國人物畫)的主要課題。   雖然西方也有以線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繪畫作品,但它與中國繪畫中線的地位與作用是不相同的。
  • 作品分享|中國美術學院教師筆下令人驚嘆的中國傳統線描!
    卞文學,1982年出生於湖北,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2002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專業。2006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學士學位。2013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學位。2019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 天津美術學院「經典傳承」2021(首屆)中國工筆人物畫研修班招生簡章
    1、中國傳統經典人物畫臨摹(白描人物)線描基礎訓練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李公麟 《維摩詰像》;武宗元 《朝元仙仗圖》2、中國傳統經典人物畫名作賞析、臨摹。展子虔 《授經圖》;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步輦圖》;張萱 《虢國夫人遊春圖》;周昉 《簪花仕女圖》;貫休《十六羅漢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3、中國傳統優秀壁畫名作賞析與臨摹(藝術考察)中國經典壁畫的學習、藝術考察、解析、臨摹、學術交流研討4、現代工筆人物臨摹與寫生(素描、速寫、白描人物及設色)5、中國人物畫創作元素的基礎訓練
  • 日本古代繪畫受到中國隋唐藝術的影響有多深?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從歷史時期開始,文化交流就十分頻繁。本文從美術考古的角度,討論一下日本的佛教繪畫、人物畫和山水畫受到了隋唐藝術的影響。先定義一下時間範圍。日本的歷史主要有六個階段,分別是: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
  • 2020山東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美術學科-人物畫
    一、概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縱觀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類,一為白描畫法。二為工筆重彩畫法。三為寫意畫法。二、分類(1)白描法白描畫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稱為「線描」。
  • 這位浙派人物畫第二代領軍者走了
    指墨魯迅像 賓虹先生像吳永良,1937年11月生於浙江鄞縣,196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科,得潘天壽、周昌谷、李震堅、方增先等名家親授,在意筆線描人物畫教學和創作上具率先獨創之學術成就。
  • 獨具匠心、細膩自然:評何家英人物畫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從魏晉南北朝時代起,中國工筆人物畫就有所發展,如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顧愷之這三件作品的問世,為當時古代的工筆人物畫增加了一抹絢麗的色彩,成為後人爭相模仿的範本。
  • 東西方人物畫:形神相似之辨
    中國人物畫的發展  華夏藝術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在不斷發展中,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產生要早於其他中國畫種類, 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燦爛之筆,記錄了文化發展的重要痕跡。  追溯歷史,人物畫很早便萌發開來,古籍上最早記載的人物畫是先秦時期的壁畫。
  • 【藝展中國】林東和他的白描工筆畫
    首先,在線描處理上,無論是古代高士還是當下人物,他的線條運用都恰到好處,其線粗細長短,方圓曲直,變化豐富,嫻熟穩健,加之用筆的輕重緩急、疏密虛實、剛柔頓挫和用墨的濃淡乾濕在造型上的有機結合,使描繪的形體準確鮮活,並充分表現物象的質量感、動態感和空間感。
  • 兒童畫教程|趣味線描+卡通國粹——萌萌噠的京劇人物畫!
    京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藝術,積澱了我國民族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的藝術瑰寶,我們平時在電視上、表演廳或者其他表演京劇的地方,都展現出了獨特的京劇的魅力。傳統京劇的服飾色彩繼承了民族藝術的色彩裝飾傳統,具有紛繁華麗、和諧鮮明的藝術特色,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形式美法則和獨特的色彩。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以京劇裡的人物為主題來展開創作。
  • 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的筆法粗筆畫出,開寫意人物畫先河
    石恪處於五代末宋初時期,這一時期雖是古代人物畫的盛期,但是題材大多表現政治事件和貴族日常生活,此外,這個時期出現許多佛教題材的院體畫,多為煩瑣。儘管吳道子等人對人物畫做了大膽的創新,但是終究還是沒有跳出這類風格,沒有引發新潮。同時,這一時期山水畫已達到了成熟階段,這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寫意人物畫的創作。石恪就是在這樣的時期下出現的一位創新者。
  • 線條的藝術,是中國對於世界繪畫藝術的終極貢獻
    聊起繪畫的歷史,可不止五千年,新石器時期的巖洞裡就有,但是其藝術價值遠遠低於考古價值,所以我們不在漫長卻只有微量進步的「過渡期」耗費筆墨和讀者時間。而直接進入中國畫第一個歷史節點——線條。在中國繪畫中,線描既是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畫種,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鍛鍊手段,還是工筆畫設色之前的工序過程。線描不僅可以勾畫靜態的輪廓,還可以表現動態的韻律。用線和空白還可以譜寫出一支支和諧流動的線的協奏曲。中國歷代畫家對線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超的創造,他們用千姿百態的線,抒發情感,描繪自然,使「線」在藝術作品中有獨特的魅力。
  • 中國古代人物畫落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一直以來,我國古代對於人體是存在敬畏感的。所以我國的解剖學發展得很慢。到了宋代,人體解剖終於有了更大的發展,還出現了專門檢驗屍體的仵作。大家熟悉的法醫宋慈,就對人體有深入的研究。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從宋代以後人物畫「畫得像」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世界美術史上也有一個反面案例:古希臘古羅馬的人像有多寫實大家都知道,但基督教統治歐洲後,禁止解剖,西方的人像寫實水平就直線下降。
  • 「為中國畫」——同心共力,為中國人物畫當代再發展而吶喊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在開幕式中致辭 展覽開幕式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致辭:此次展覽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的一次檢閱,展示了當前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專業人物畫專業的一個整體面貌,也是對各個院校教學內容
  •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杏林科技職院)--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歷史沿革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山東水利職業學院歷史沿革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歷史沿革1992年濟南杏林醫學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創建2000年濟南杏林醫學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山東杏林專修學院2004年山東杏林專修學院升格為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
  • 通過對比中西方人物畫,給你答案
    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華夏藝術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在不斷發展中,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產生要早於其他中國畫種類, 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燦爛之筆,記錄了文化發展的重要痕跡。
  •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藝術,人物畫的線條等其他
    本文乃作者江郎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畫家雨韻生動珍愛筆卷情趣的結合,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大特色:講究太裳的紋褶。衣紋之美成為我國人物畫的主要特色、從中可以識別畫家的風格,後人甚至以畫家們表現衣紋的特點作為規範。
  • 北外灘的揚子江(路)碼頭和黃浦路的歷史沿革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北外灘的揚子江(路)碼頭和黃浦路的歷史沿革文/盧銘安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批輪船碼頭就在北外灘這一帶。當年東大名路南側至黃浦江沿岸,碼頭林立,自西往東依次為聞名上海灘的招商局中棧碼頭、順泰碼頭、公祥碼頭和揚子江碼頭等等,20世紀初,北外灘的碼頭成為中國航運的樞紐,連接起國內航運和遠洋航運。1866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拉開了虹口百年航運的歷史。東大名路378號的中遠貨櫃運輸公司總部的小紅樓,是上海歷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廠舊址。
  • 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汪新宇水墨人物畫作品欣賞
    汪新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嘉興畫院專職畫師,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2010年至2011年擔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教學助理,2007年至2014年為浙江畫院研究員。《畫說岜沙》入選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美協)《岜沙》入選全國首屆插畫藝術展(中國美協)《雲中岜沙》獲「多彩貴州」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朝聖》獲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夏日》在「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入會資格(中國美協)《輪迴》「絲綢之路·翰墨通渭」首屆中國畫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受中國傳統的繪畫實踐和文化觀念影響,傳統水墨人物畫用色較少,畫家主要以墨色描繪人物,或僅在人物面部略施色彩,且多用純色,因此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色調比較單一,色彩並不豐富。西方繪畫色彩觀的引進,使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的思想得以解放,開始進行各種色彩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