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古代對於人體是存在敬畏感的。
所以我國的解剖學發展得很慢。
到了宋代,人體解剖終於有了更大的發展,還出現了專門檢驗屍體的仵作。
大家熟悉的法醫宋慈,就對人體有深入的研究。
宋代還出現了專門的解剖圖著,如《歐希範五臟圖》、楊介所著的《存真圖》等。
另外由於宋代戰亂頻仍,路邊經常可以見到無人收殮的屍骨。
這些都給畫家們提供了進一步認識人體結構的素材。
前面我在《膽小不要看,看也看不懂——中國美術史上最詭異的一幅畫》一文中介紹過的《骷髏幻戲圖》,就畫出了完整的人體骨骼。
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畫家有沒有把骨骼肌肉和人的表象結合起來,但一笑相信宋代人像寫實的發展和當時人體解剖的發展應該是有密切關係的。
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從宋代以後人物畫「畫得像」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且世界美術史上也有一個反面案例:
古希臘古羅馬的人像有多寫實大家都知道,但基督教統治歐洲後,禁止解剖,西方的人像寫實水平就直線下降。
所以,要畫好人物,真的得學好解剖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朋友學動漫畫不好的原因——年齡小不合適也害怕看解剖,畫動漫人物都是臨摹,只知其表不知其裡,自然錯漏百出。但一笑還是要鼓勵那些愛畫動漫的小朋友,畢竟有這種愛好是好事,專業的東西咱們可以後面再學。
回到中國美術史,首先要提出來表揚的是李公麟同學,看看他的名作《五馬圖》,儘管是以畫馬為主,但他順帶的畫的那些牽馬的人就非常不錯,至少已經跳出了吳道子畫人的那種臉譜化的表現手法。
他的《維摩演教圖》更是寫實,幾乎和現代畫家畫的一樣了。
還有一位蘇漢臣,畫嬰幼兒在當時是一絕。他畫的小孩子再也不是大人臉的圓潤版了,而是符合小孩子的五官的比例特徵。
可惜的是,這兩位一到畫成年女性就慫了,變成當時的網紅臉了。
這估計和宋代封建禮教嚴格,畫家對女性觀察、寫生太少有關。
宋代的花鳥、山水為什麼能有那麼大的進步?
還不是觀察得細、寫生得多?
相比之下,北宋人物畫在寫實上進步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你看看宋徽宗的《聽琴圖》,這三個人物簡直就是三胞胎。
實際上,彈琴的是宋徽宗,聽琴的青衣人是宰相王黼,紅衣人是蔡京。
你再看看同樣是宋徽宗的畫,《瑞鶴圖》,二十隻白色的鶴,惟妙惟肖,而且沒有一隻是雷同的。
唉,人不如鳥啊!
好在到了南宋,高度寫實的人物繪畫形象變多了。
尤其是兩位民間畫家周季常、林庭珪——這兩人在畫史上沒有什麼名氣,如果是寫《中國美術簡史》,基本上他們的名字都不會被提到。但他們留下了一套《五百羅漢圖》,讓世界見識到在我國民間,居然還有這樣的畫家,用毛筆和線條也能畫出相當寫實的人物肖像。
而這時候那些有名的畫家在幹什麼呢?
他們忙著把寫實轉為寫意。
他們認為,單純的寫實是工匠畫的表現。作為知識分子,他們應該引導繪畫往表達精神領域的方向去走,哪怕在技巧上也應該更多的注重怎麼樣把書法的用筆融入到繪畫當中來。
——是的,他們不屑於在寫實道路上做進一步的研究了。
但民間畫家不一樣啊,他們要靠給人畫像為生,畫的不像人家不給錢吶。
所以民間畫家就湧現出了這麼幾位寫實技巧高超的佼佼者。
我們有理由相信,除了這兩位以外,應該還有很多名畫家能夠達到這種水平。但可惜的是他們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
幸好還有一幅《無準師範像》。
無準是一位禪師的名號,他是宋理宗的國師,徑山寺主持,南宋佛門的領袖。
當時禪門有個規矩,弟子出師後,師傅要給弟子一幅自己的畫像,用來證明師承,所以「畫得像」最重要,起到「面部識別」的作用。
《無準師範像》就是無準禪師送給弟子、日本僧人圓爾辨圓的,在面部的刻畫就相當精彩逼真。光看臉,你說他是現代人的畫的我也信。
但你繼續往下看,禪師的手就露餡了——典型的傳統宗教畫手的畫法。
這幅畫像現在保存在日本京都東福寺,被稱為「存在日本的中國十大國寶之一」。
可惜,像這麼寫實的繪畫,並不能夠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
那什麼時候人像寫實才能被主流畫壇重視起來呢?
這就得等到元朝了。
為什麼?咱們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