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如鳥!中國古代人物畫落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2020-12-17 一笑聊知

一直以來,我國古代對於人體是存在敬畏感的。

所以我國的解剖學發展得很慢。

到了宋代,人體解剖終於有了更大的發展,還出現了專門檢驗屍體的仵作。

大家熟悉的法醫宋慈,就對人體有深入的研究。

宋代還出現了專門的解剖圖著,如《歐希範五臟圖》、楊介所著的《存真圖》等。

另外由於宋代戰亂頻仍,路邊經常可以見到無人收殮的屍骨。

這些都給畫家們提供了進一步認識人體結構的素材。

前面我在《膽小不要看,看也看不懂——中國美術史上最詭異的一幅畫》一文中介紹過的《骷髏幻戲圖》,就畫出了完整的人體骨骼。

《骷髏幻戲圖》

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畫家有沒有把骨骼肌肉和人的表象結合起來,但一笑相信宋代人像寫實的發展和當時人體解剖的發展應該是有密切關係的。

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從宋代以後人物畫「畫得像」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且世界美術史上也有一個反面案例:

古希臘古羅馬的人像有多寫實大家都知道,但基督教統治歐洲後,禁止解剖,西方的人像寫實水平就直線下降。

別跟我說風格,這就是倒退

所以,要畫好人物,真的得學好解剖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朋友學動漫畫不好的原因——年齡小不合適也害怕看解剖,畫動漫人物都是臨摹,只知其表不知其裡,自然錯漏百出。但一笑還是要鼓勵那些愛畫動漫的小朋友,畢竟有這種愛好是好事,專業的東西咱們可以後面再學。

回到中國美術史,首先要提出來表揚的是李公麟同學,看看他的名作《五馬圖》,儘管是以畫馬為主,但他順帶的畫的那些牽馬的人就非常不錯,至少已經跳出了吳道子畫人的那種臉譜化的表現手法。

《五馬圖》局部01
《五馬圖》局部02

他的《維摩演教圖》更是寫實,幾乎和現代畫家畫的一樣了。

《維摩演教圖》局部

還有一位蘇漢臣,畫嬰幼兒在當時是一絕。他畫的小孩子再也不是大人臉的圓潤版了,而是符合小孩子的五官的比例特徵。

秋庭戲嬰圖

可惜的是,這兩位一到畫成年女性就慫了,變成當時的網紅臉了。

蘇漢臣《妝靚仕女圖》局部
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局部

這估計和宋代封建禮教嚴格,畫家對女性觀察、寫生太少有關。

宋代的花鳥、山水為什麼能有那麼大的進步?

還不是觀察得細、寫生得多?

相比之下,北宋人物畫在寫實上進步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你看看宋徽宗的《聽琴圖》,這三個人物簡直就是三胞胎。

《聽琴圖》局部01
《聽琴圖》局部02
《聽琴圖》局部03

實際上,彈琴的是宋徽宗,聽琴的青衣人是宰相王黼,紅衣人是蔡京。

你再看看同樣是宋徽宗的畫,《瑞鶴圖》,二十隻白色的鶴,惟妙惟肖,而且沒有一隻是雷同的。

《瑞鶴圖》

唉,人不如鳥啊!

好在到了南宋,高度寫實的人物繪畫形象變多了。

尤其是兩位民間畫家周季常、林庭珪——這兩人在畫史上沒有什麼名氣,如果是寫《中國美術簡史》,基本上他們的名字都不會被提到。但他們留下了一套《五百羅漢圖》,讓世界見識到在我國民間,居然還有這樣的畫家,用毛筆和線條也能畫出相當寫實的人物肖像。

《五百羅漢圖》局部
《五百羅漢圖》局部2

而這時候那些有名的畫家在幹什麼呢?

他們忙著把寫實轉為寫意。

他們認為,單純的寫實是工匠畫的表現。作為知識分子,他們應該引導繪畫往表達精神領域的方向去走,哪怕在技巧上也應該更多的注重怎麼樣把書法的用筆融入到繪畫當中來。

——是的,他們不屑於在寫實道路上做進一步的研究了。

但民間畫家不一樣啊,他們要靠給人畫像為生,畫的不像人家不給錢吶。

所以民間畫家就湧現出了這麼幾位寫實技巧高超的佼佼者。

我們有理由相信,除了這兩位以外,應該還有很多名畫家能夠達到這種水平。但可惜的是他們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

幸好還有一幅《無準師範像》。

《無準師範像》

無準是一位禪師的名號,他是宋理宗的國師,徑山寺主持,南宋佛門的領袖。

當時禪門有個規矩,弟子出師後,師傅要給弟子一幅自己的畫像,用來證明師承,所以「畫得像」最重要,起到「面部識別」的作用。

《無準師範像》就是無準禪師送給弟子、日本僧人圓爾辨圓的,在面部的刻畫就相當精彩逼真。光看臉,你說他是現代人的畫的我也信。

但你繼續往下看,禪師的手就露餡了——典型的傳統宗教畫手的畫法。

這幅畫像現在保存在日本京都東福寺,被稱為「存在日本的中國十大國寶之一」。

可惜,像這麼寫實的繪畫,並不能夠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

那什麼時候人像寫實才能被主流畫壇重視起來呢?

這就得等到元朝了。

為什麼?咱們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線描人物畫歷史沿革
    中國人物畫的基礎:白描 中國白描人物畫是從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乾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區別於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這種方法稱之為「白描」。
  • 都說落後就會挨打,為什麼在古代裝備不如另一方的人還能取勝
    在中國經歷過幾百年的演變之後,各種經歷幾乎都在飾演著這麼一句話,那就是落後就會挨打。這時候大家該會問了,為什麼在古代的時候總是有很多先進武器的地方卻打不過落後的那一方呢?其實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也並非那麼難。如果要真正地探究這中間的真相的話,那就要說到在武器和思想這方面了。
  • 中國傳統人物畫落後於西方?看看我們的畫家們是如何彎道超車的
    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相比,最大的差距原來在這裡》這篇文章裡,我說中國畫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畫不像」,有人跟我就說只不過由於我們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人物寫生不足、相關聯的基礎知識不足,影響到了人物畫的寫實。我們的畫家們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無法擺脫傳統文化的影響,也無法通過個人去積累這些知識。所以他們就走了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就是注重筆墨線條、人物神韻,不拘泥於外形的「重意不重形」。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皇帝往往一代不如一代?原因很簡單
    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很少有能超過300年的,除了漢朝和宋朝,期間還中斷過一次。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還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基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那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會這樣呢?
  •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藝術,人物畫的線條等其他
    本文乃作者江郎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畫家雨韻生動珍愛筆卷情趣的結合,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大特色:講究太裳的紋褶。古代潑墨寫意人物畫不多,或許與此有關。歷代畫家畫衣紋皺摺時並不以模仿,再現為準則,作品中表現出的不同特色也不是要真實地再現出衣裙的質地差別或衣裙由於人體扭動、走動、風吹拂動等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動態。他們作品中衣紋的各具特色來自畫家筆下的線、點、皴、擦各有所異。後者又是由於畫家的性格、氣質、情趣與自覺地追求某種自己喜歡的風格所決定的。
  • 東西方人物畫:形神相似之辨
    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對明清人物畫留下這樣的印象:作品精美卻總覺得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  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
  • 獨具匠心、細膩自然:評何家英人物畫
    中國畫歷史源遠流長,從魏晉南北朝時代起,中國工筆人物畫就有所發展,如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洛神賦圖》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顧愷之這三件作品的問世,為當時古代的工筆人物畫增加了一抹絢麗的色彩,成為後人爭相模仿的範本。
  • 方人定:技巧的練習,以人物畫為重要
    這個問題,假如在外國的畫壇上,是絕不成問題的,因為外國的繪畫,十之八九是人物畫,反之,中國畫則十之八九不是人物畫,所以頗值得討論一下。我說中國畫十之八九不是人物畫,並不是概括古今而言。其實中國畫在唐宋以前及當時,本以人物為主體,故偉大的藝術品,多在此時產生。
  • 他筆下「大寫的人」的水墨人物畫
    譚乃麟的作品,一掃表象式描繪,從「大寫的人」的角度出發,展示了生命的頑強、堅韌、開朗與活力——在筆墨中融入自己的激情。譚乃麟:196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大學本科學歷。先後深造於中國國家畫院首屆人物畫精英班劉大為導師工作室、中國藝術研究院人物畫創作班馮遠導師工作室。原山東省美術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青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青島畫院創作部主任。
  • 通過對比中西方人物畫,給你答案
    作者:李炫芷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對明清人物畫留下這樣的印象:作品精美卻總覺得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華夏藝術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在不斷發展中,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產生要早於其他中國畫種類, 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燦爛之筆,記錄了文化發展的重要痕跡。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第二段表述為:為何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的歐洲?李約瑟難題的實質內容在於中國古代的經驗科學很發達,但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近代實驗科學,這是關於兩種科學研究範式的起源問題。
  • 「藝術中國」——蔣為民先生水墨人物畫
    ,文化部中華國禮書畫院名譽院長,文化部國家一級美術師評審小組評委,北京大學中國畫方向客座教授,曾任解放軍軍之畫院院長、榮寶齋畫院人物畫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工作室執行導師,詩、詞、曲、畫曾分獲全國金獎。
  • 人物畫下的川渝「腳力」
    劉海濤的《漫步在月亮背面》,腦洞大開,用中國畫展現出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畫面,白髮女孩的形象不落窠臼。侯文華的《踏歌行》用色大膽,聚焦了當代街舞女孩的青春活力。  展覽還邀請了張春新、鄧建強、高冠峰、朱曉麗等6位重慶畫家。蔣才認為,兩地藝術家藝術表達各有千秋,「重慶畫家的人物畫,碼頭文化氣息濃厚。畫面線條更注重書寫性,帶有情緒性質。」
  • 上海美院|賀蘭山:《水墨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
    蘭山是一個沒被社會異化也沒被藝術異化的人,他以自有的文化感悟為基點,以自己理解的世界作著自己的闡釋,一個不自覺接近真性的學者型畫家。欣閱蘭山的教材《水墨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願他的藝術與教學更上層樓。——甘永川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水墨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是近年來研究水墨人物創作教學問題少有的誠意之作。
  • 湖人奪冠不如16騎士?別拿含金量說事,原因在於詹姆斯
    要知道季後賽開始之前,很多人都嚷嚷著開拓者很有可能黑8掉湖人,因為開拓者本來就是一支有實力的球隊,常規賽他們排名僅僅是因為球隊遇到了傷病,而進入複賽之後的利拉德狀態也是極其神勇,所以很多人覺得開拓者很有可能黑8掉湖人,然而現實卻是湖人僅僅給了開拓者一場勝利,在後面的4場比賽裡,幾乎是碾壓開拓者。
  • 「為中國畫」——同心共力,為中國人物畫當代再發展而吶喊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在開幕式中致辭 展覽開幕式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致辭:此次展覽是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的一次檢閱,展示了當前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專業人物畫專業的一個整體面貌,也是對各個院校教學內容
  • 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汪新宇水墨人物畫作品欣賞
    汪新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嘉興畫院專職畫師,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2010年至2011年擔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教學助理,2007年至2014年為浙江畫院研究員。《畫說岜沙》入選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美協)《岜沙》入選全國首屆插畫藝術展(中國美協)《雲中岜沙》獲「多彩貴州」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朝聖》獲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夏日》在「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入會資格(中國美協)《輪迴》「絲綢之路·翰墨通渭」首屆中國畫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受中國傳統的繪畫實踐和文化觀念影響,傳統水墨人物畫用色較少,畫家主要以墨色描繪人物,或僅在人物面部略施色彩,且多用純色,因此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色調比較單一,色彩並不豐富。西方繪畫色彩觀的引進,使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的思想得以解放,開始進行各種色彩方面的探索。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宋 趙佶 聽琴圖 二、水墨工筆人物畫產生的原因[3]從古至今,許多畫家對重彩設色都持有強烈的偏見,這源於中國古代文人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摒棄世俗,嚮往內心的平靜。色彩因而被看作是膚淺的、脂粉氣的、刺眼的元素。孔子為人們改變旗袍的顏色而痛惜,因為人們捨棄純正的顏色,提倡雜色的嵌入。為了更好的體現繪畫作品內在的精神情感,畫家也在作品設色時常常採用消極的態度,捨棄色彩,使畫面變得更加乾淨。
  • 美術研究|謝稚柳的白描人物畫考察
    前者曾著錄於1947年梓行的《中國美術年鑑》【2】,在鄭重的《謝稚柳系年錄》亦有記載【3】,曾參與由常州博物館主辦的「遲燕高華——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並刊入畫集【4】。謝稚柳作此畫(圖3)時三十八歲,他在畫中題識曰:「北宋人喬仲常有《後赤壁圖》,予因效其寫東坡居士,丁亥歲暮,稚柳居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