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畫中的人物總是看起來相似?通過對比中西方人物畫,給你答案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近期,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了《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該展展品類型多元,涵括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和學者像傳等。

作者:李炫芷

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對明清人物畫留下這樣的印象:作品精美卻總覺得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

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

中國人物畫的發展

華夏藝術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在不斷發展中,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產生要早於其他中國畫種類, 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燦爛之筆,記錄了文化發展的重要痕跡。

追溯歷史,人物畫很早便萌發開來,古籍上最早記載的人物畫是先秦時期的壁畫。《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了這些壁畫的內容:「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考古學家們沒找到這幅壁畫,缺乏實物佐證。

那麼,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什麼時候的呢?

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長沙楚墓先後出土兩幅旌幡帛畫:1937年於長沙子彈庫一號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和1949年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兩幅作品為我們展現了戰國時期人物繪畫的風貌。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御龍帛畫》中描繪了一位側身直立佩劍御龍的男子,飄帶隨風拂動,表現了其軒昂自若的風度和出行的動感。《人物龍鳳帛畫》則描繪了一位側身直立,雙手合十祈禱的貴族婦人,腰身纖細的她身著長袖寬袍,挽著長發、神態虔誠。兩幅帛畫在風格上比較統一,繪畫技法相對簡單,作品均以墨線立骨,少數幾種顏色平塗後略加暈染。構圖上,人物均位於畫面的中心位置,形象精簡,面部著重描繪,具有肖像畫的早期特徵。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 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敘事性增強 細節豐富

在藝術空前繁榮的魏晉時期,人物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敘事性越來越強,此時出現了一幅曠世精品,那就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洛神賦圖》,畫面描繪了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終因人神道之殊途,不得已而分離。畫面以連環畫的形式描繪,畫面中主人公反覆出現,洛神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精彩,不僅描繪出她婀娜優雅的身姿,而且通過對人物面部神態的仔細描繪,表現出其欲來回往返的矛盾心理。

至於唐代,各類藝術文化發展不斷繁榮,人物畫不僅保持了魏晉時期的敘事性,更是在人物細節刻畫上取得了大突破。宮廷畫家閻立本的繪畫作品《步輦圖》是唐代人物畫的代表作,畫作線條剛勁有力,設色典雅穩重,人物神態刻畫生動,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畫作中,唐太宗威嚴且慈祥,氣宇出眾,身材壯大,盤膝坐於步輦之上,表現出了君主的氣度。祿東贊身穿吐蕃特色的民族服飾,窄袖且飾有花團紋樣,拱手以禮朝見唐太宗。繪畫描摹了唐太宗與吐蕃使者祿東贊見面的場景,也從側面反映了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

雖然有此佳作,但唐代仍然不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發展的黃金時期,五代才是。五代的人物畫技藝高超,畫面輝煌精緻。例如,宮廷畫家顧閎中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全幅長卷分為五段,分別是聽樂、賞舞、休息、演奏、散宴。整幅畫面如同連環畫,每段彼此關聯,又形成獨立的章節,使全卷統一宏大。此畫是畫家受南唐後主李煜之命,夜晚來到韓熙載家,通過目識心記竊畫韓府舉辦家宴的全過程。因而,該作品也被稱為「間諜畫」。

畫面中最出彩的部分在於畫家不但畫出了整個夜宴的場景,而且也表現出了夜宴期間韓熙載始終處於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的狀態,其實韓熙載本就借這种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掩飾躲避政治危機的目的,借消沉之態來自保,但其內心確實是苦悶的,畫家通過一幅畫表達了諸多「內心戲」。也能說明畫家刻畫人物形象的「傳神」筆力,將人物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

南宋時期又開啟了人物畫的不同風格與種類,畫法由設色轉向水墨,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如南宋畫家梁楷,自號「梁瘋子」,表現其不受羈絆、 自由的個性。他的名作《潑墨仙人圖》,寥寥幾筆描繪仙貌, 仙人身著寬袍大袖,醉步憨態可掬,畫家以精簡的筆墨、極具概括的藝術技法,將仙人的形象表達得栩栩如生。梁楷的藝術創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無拘無束,正是最真實的自我寫照。此時畫家對神似的追求到了極致,人體比例關係已經無關緊要,五官的扭曲堆擠反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氣質。與此同時期的西方,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喬託·迪·邦多納,以一種簡潔、純真、樸素並有力量的方式,探索著縝密縱深的空間視角。喬託的《哀悼基督》與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作為創作時間較為接近的宗教題材作品,因為古代中國對「神似」的要求比「形似」更高,兩幅畫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哀悼基督 喬託·迪·邦多納 繪 約1303~1306年

潑墨仙人圖 南宋 梁楷 繪

到了元代,因社會政治和審美潮流的影響,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物畫。

人物畫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具有獨特的時代文化,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藝術文化。

跨過大洋彼岸,遙望此時的西方人物畫發展狀況,卻籠罩在一片黑色的陰霾中。西方黑暗的中世紀(476年至1453年)直到中國的明代才結束,十幾個世紀間,中國人物畫的繪畫和理論水平都遠遠領先於西方世界。

直到文藝復興的出現,一切出現了反轉。

西方反超東方

美術領域的起伏消長、傳承變異與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取向以及日趨頻繁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成為畫作風格的推陳出新、題材內容的變遷的推動力。

黑暗的中世紀以後,西方迎來了人物畫發展迅猛的文藝復興時期,也誕生了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多位藝術大師,到17世紀荷蘭偉大的畫家倫勃朗創作時,光的運用,讓西方人物畫顯得更加逼真,強烈而生動的「明暗對比,空間透視效果」讓西方油畫真正進入「現實主義」時代,使油畫的真實形象成為現實。此時的人物畫從寫實性和藝術性都開始逐步超越中國人物畫。

回望此時的中國,已是明清時期,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末期,社會基礎與社會制度的變化影響了人物畫的變革。統治階層在內憂外患中不斷受到挑戰,資本主義萌芽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事物開始誕生,故而明清兩代的人物畫在整體沉寂停滯中也呈現了進步與發展。

明清人物畫家隨著國門主動或被動地打開,傳統的東方畫家們也接觸到了西方繪畫技法,他們逐步讓人物畫變得立體起來,明清時期稱這種繪畫技法為「凹凸法」。以明代畫家曾鯨為例,他吸取西畫講求解剖結構和立體效果的長處,堅持以傳統國畫筆墨為主要的造型手段,並加以淡墨烘染面部的凹凸,層層暈染,表達自己對立體的理解。這種用墨染出人面,以凹凸法繪製的人物小照及行樂圖流行一時。他還曾用這中西結合的方法為董其昌、陳繼儒、項子京、王時敏等名人畫過肖像。

但中國畫肖像的寫實性始終不及油畫肖像,甚至因為明清畫家套用「凹凸法」和當時審美的一致性而使得畫面中的人物顯得極其相似。我們可以以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的清代畫家胡淦的名作《吳中七老圖》為例來管中窺豹。畫中呈現了七位蘇州縉紳名士,從畫面來看,人物以細線勾勒人物輪廓,面部用白色和赭石色暈染,營造出立體效果。衣紋用白描手法表現,無暈染,線條工整流暢,較為圓潤。

畫面雖然已經很精美,五官也經過了細緻的刻畫,但古代中國自周代就開始強調的禮法,連日常穿衣戴帽都賦予了各種意義,畫面中七位蘇州縉紳名士都穿了白衣長衫象徵自己的文人氣質,古代人物畫對衣服的描繪甚至比對五官的描繪更重視。吳中七老對服飾審美的一致性讓畫面乍一看還是有一種一個人重複出現了七次的錯覺。

吳中七老圖 清 胡淦 繪

清晚期,同時代的西方畫家之寫實技能甚至已經比不甚成熟的照相機還要高超。他們甚至已經不滿足於超寫實技法帶來的榮譽,反而開始追求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故而出現了馬奈、莫奈、雷諾瓦、德加、西斯萊、畢沙羅、梵谷、畢卡索等諸多功底紮實、風格各異、享譽全球的藝術大師,明清人物畫家的藝術表現力相較之下就遜色了許多。

中國畫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也許唐宋時期的藝術還各有特色,但對於明清藝術,這似乎成了一個通病,為什麼與明清兩朝同時期的西方人物畫看起來比中國人物畫更具有獨特風格且風姿各異,更能刻畫出人物的不同外貌和精神特質呢?

是哪些原因導致傳統人物畫形成了固定套路,寫實感比較低,看起來相似感較高呢?

從創作技法上講,國畫講究境界,國畫理論對神似的要求高於形似。中國人物畫家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對人物畫的影響很大,「以形寫神」指明畫家在反映客觀現實時,首先應追求內在的精神本質的酷似,其次才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這個藝術處理辦法對國畫的寫實感有一定影響。

在中國畫的畫家還是個學徒時,聽得最多的話,也許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了。這是中國畫家的「武林秘籍」。當他們在日常繪畫時,非常注重主觀情緒和意識的抒發,不是很注重「真實感」,形成「意在筆先」「胸有成竹」的現象。傳統人物畫,基本上不重視惟妙惟肖地完全刻摩出一個人的「形」體,因為畫家們認為「神似」遠比「形似」高級。

相傳唐代名將郭子儀曾請當朝兩大名畫家韓幹與周昉為他的女婿趙縱畫像。畫成,大家都覺得不錯,郭子儀也覺得都是名家手筆,便張掛在家中,想比較哪一幅更好。有一天,他的女兒回家,郭子儀就問她二畫優劣。他女兒端詳一番,即說後畫好。理由是,前畫只是「像」,「空得趙郎狀貌」,而後畫卻能兼得趙郎的「性情言笑之姿」。可見,當時人們也更欣賞神似,而非只追求形似。

對於中國畫家而言,繪畫是創造性的藝術,不是為了復原,更不是為了謀生。在他們看來,無論畫什麼,一心追求形似,就還是「匠」的層面,他們很傲嬌,也很不屑拘泥於「形似」。

另外,傳統國畫在構圖上不拘泥於焦點透視的束縛, 靈活自由,多採用散點透視法,使視野更加寬闊,衝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

中國畫講究通過筆墨情趣抒發畫家個人情感,古往今來大多崇尚「似與不似之間」的層次。在構圖時,畫家喜愛留白,除少量肖像畫外,人物往往只是畫面中一小部分,運用墨色互補和用筆多變,達到虛實相生的畫面效果,給欣賞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

反觀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以後,大多以解剖學和透視法等科學的理論基礎指導著繪畫,「形似」是西方畫家的基本功。後來甚至通過暗箱來更細緻地觀察事物,「精益求精」「像益求像」。

創作手段造就畫風

中國古代繪畫經過幾千年的洗禮依然傳承使用毛筆和宣紙或絹布作畫,作畫顏料以水墨為媒,毛筆的頭尖而圓潤,靈活多變,使得畫者偏重線條發展。而線條的劣勢便是難以產生足夠立體感,無法將人物面部特徵表現出來,所以要畫得像比較難。

倫勃朗繪製的《夜巡》。從這幅畫與上圖的對比中不難看出,這一時期西方人物畫在細節的描繪上,在透視效果、光影技法的運用上,已經領先於中國人物畫。

筆墨一旦落在宣紙上,便沒有塗改的可能性,繪畫材料的特殊性提升了繪畫技術的難度,讓畫家在造型時不能修改。

在造型時,傳統畫家大多是在仔細觀察繪畫對象的容貌後,結合對方的要求或自己的主觀想法再回畫院或書房繪製在宣紙上,繪製完成後再將畫與詩、書、印結合起來,增加畫面的意境。

西方人物畫更注重寫生,他們會為了腦海中的一個構思,主動聘請模特,邀請模特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姿勢,好讓他們仔細觀察。即便是為僱主繪製肖像畫,他們也一定會要求僱主充當模特。

繪畫時,以扁平的油畫筆及油畫布或木板作畫,作畫顏料以油彩為媒, 一直沿用至今。他們運用更豐富的繪畫材料,將油彩在畫布上層層推進,反覆修改,細細推敲,表現客觀物象的真實狀態或是獨特的藝術形象。

達·文西、拉斐爾、門採爾、倫勃朗等畫家在表現人物時,用輔助線精確定位五官的位置,仔細尋找每一個模特的細微差別。素描大師門採爾力求多方面反映現實生活,其造型嚴謹、解剖明確、筆法剛勁、生動自如,繪製人像時會著重表現人物的頭部,構圖飽滿,刻畫精確細膩,影響了很多後世畫家。

可見,由於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歷史進程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中西人物繪畫各具特色,既有繪畫理念的差異,也有繪畫風格的不同。中國古人在不斷探索如何用丹青體現出更「神似」的人,西方畫家卻在畫布上通過科學的解剖學和透視學的探索,把「形似」當作最紮實的基本功。致使西方肖像看起來比中國傳統肖像「更像」。

在這個信息化建設迅速的時代,在這個中西方藝術互通的時代,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中西繪畫也走向融合之路。徐悲鴻等人留法歸來後,嘗試將西方繪畫技術與中國繪畫手法融會貫通。他們也用國畫畫出了更為寫實的人物像,兼具西方繪畫中的透視和明暗關係。而在徐悲鴻第二次入主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之後也開始力主教學方法的改革。

未來,人物畫將怎麼發展?畫家蔣兆和曾說:「不摹古人,不學時尚,面向生活,融合中西。」這不僅是藝術隨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藝術進步的必經之路。

(原標題:形神相似之辨 )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東西方人物畫:形神相似之辨
    了解過明清人物畫的人也許會對明清人物畫留下這樣的印象:作品精美卻總覺得古人在畫中看起來很相似,每幅畫給人留下的印象都不夠深刻,很容易混淆。這是為什麼呢?  從美術史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再對比中西方人物畫藝術或許更好理解這個問題。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此外,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構成因素,也越來越廣泛地被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家利用,當代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的作品在用色方面往往更注重畫面色彩的設計,講究色彩的搭配,考慮冷暖等色彩因素在畫面中的作用,有時為了畫面氛圍和畫面結構的需要,甚至會在畫面添加底色。由此使得水墨人物畫由單一色彩基調向色彩表現的多樣化發展。
  • 卡通人物畫怎樣畫,教孩子畫出可愛的人物簡筆畫
    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自家在家畫畫,但是又不知道從何畫起,今天教大家畫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畫首先我們先畫出人物的帽子,好像是桃子的形狀這是個小男孩,畫出他的頭髮,然後畫圓圓的臉蛋這個地方小朋友畫的時候可能有點難度,這個是先畫胳膊,然後再畫小男孩的衣服
  • 獨具匠心、細膩自然:評何家英人物畫
    此時的工筆人物畫主要以線為主,在線描的基礎上略施色彩,人物儀表形態自然生動,注重骨法用筆,以形寫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何家英的作品中,隱隱約約體現著魏晉時期的繪畫特點,雖然他刻畫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是現代人物,但看起來都古味充足。
  • 畫家畫人物畫,睡覺的美少女清純無比,這才叫藝術!
    看到上面的這幅繪畫作品以後大家也被這幅畫所吸引吧,畫中的女子靜靜的側睡著,我們看到金色的頭髮和淡綠色的衣服這些複雜的細節也都這位畫家非常認真的畫了出來,這幅畫是通過油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看到這幅畫我們也體會到了女子的柔和美,這位女子雖然是背對著我們,但是我們能想到這位女子非常的漂亮,而且清純無比,很多繪畫的愛好者看到這幅畫以後感受到了繪畫的魅力所在
  • 中國傳統人物畫落後於西方?看看我們的畫家們是如何彎道超車的
    畫得像,這是繪畫的基本功。基本功練紮實了,你再去做變形、誇張,再去寫意,再去表達你的所思所想、營造你的個人風格……這都無可厚非。中國畫裡面的花鳥、山水其實都經過了先寫實再到寫意的過程。只不過由於我們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人物寫生不足、相關聯的基礎知識不足,影響到了人物畫的寫實。我們的畫家們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無法擺脫傳統文化的影響,也無法通過個人去積累這些知識。所以他們就走了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就是注重筆墨線條、人物神韻,不拘泥於外形的「重意不重形」。
  • 古人是怎樣畫人物的?他寫的《寫像秘訣》現在都有人在用
    一些學習繪畫的文人進入到這個領域後,發現自己連「畫得像」這個條件都達不到,就開始動腦筋另闢蹊徑,提出了「重意不重形」的說法,沒想到反而誤打誤中,契合了藝術創作由客觀到主觀的上升途徑,實現了中國人物畫的彎道超車。但在宋元時期,受整體氛圍以及統治階層的影響,人物畫在寫實上也有了進步,人物畫家也慢慢受到了文人的尊重和認可。
  • 中美協會員朱晶‖詩意夢幻新具象藝術人物畫
    中國畫的工筆寫意人物畫是國畫中其難度最大,除具備藝術天賦外,還要有超高的辛勤刻苦投入和造型能力,以及時間的培養和錘鍊。當今,中國的工筆寫意人物畫經過了幾代人的學理上的探索和創作上的積累,以成為具有悠久人文傳統又待加於更成熟的中國畫。朱晶,在當代工筆寫意人物畫的藝術範疇中,是有著別具異象的藝術天賦。
  • 中國古代線描人物畫歷史沿革
    中國人物畫的基礎:白描 中國白描人物畫是從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乾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區別於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這種方法稱之為「白描」。
  • 意筆線描人物畫簡論
    因此保持和發展、豐富線的表現力,現在和將來仍然是中國繪畫(特別是中國人物畫)的主要課題。   雖然西方也有以線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繪畫作品,但它與中國繪畫中線的地位與作用是不相同的。首先,中國畫的線不僅是「形」的表現,而且還包含著所表現事物的「質」的本身。而西方繪畫中的「線」,一般只作為表現形體的一種手段,這就使中西繪畫在用線的觀念去觀察對象、表現對象時,其審美方式與審美情趣都不盡相同。
  • 中國最早人物畫得不錯,為啥後來越來越不像,跟西方差距變大了?
    最早的人物畫原本是古籍上記載的先秦時期壁畫(《孔子家語·觀周》中就記載:「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留存發掘的遺址實在太少,缺乏實物。 幸好,長沙楚墓先後出土兩幅旌幡[jīng fān]性質的帛畫(畫在絲帛上的畫),為我們呈現了戰國時期人物繪畫的「真相」。
  • 福建省畫院|張永海:我喜歡畫現實中平凡的人物
    張永海先生的人物畫以充沛的情感而引人注目,其所刻畫的人物神態、氣質和思想情緒都拿捏十分到位。這得益於他在生活和創作過程中的細緻觀察、體悟人物心理活動,並注意捕捉這些心理活動在人物外部形態中的自然流露。
  • 對比《劍來》與《雪中悍刀行》,兩本小說中這些人物很相似!
    《劍來》與《雪中悍刀行》都是烽火戲諸侯的網絡小說,對比這兩本小說中的人物,我找到了這兩本小說中性格和形象相似的人物,在此為大家盤點一下,還請各位朋友看看我說的是不是有道理!1,齊靜春和軒轅敬城【點評】齊靜春是《劍來》中的人物,也是一位儒家聖人。
  • 白描人物五官怎麼畫?分步驟圖解示範教你畫,簡單易學,收藏學習
    為了在白描中更直觀地體現人物,豐富人物表情,男人嘴的結構比較厚重,這些畫法是國畫中獨有的,是其它畫種所沒有的,初學者在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櫻桃小口一點點」,在畫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女士嘴的畫法相比男士比較秀氣,而且上嘴唇比較大,這樣的嘴巴是很漂亮的,所以直接在嘴的畫法上就能體現畫中人物。
  • 「藝術中國」——蔣為民先生水墨人物畫
    由是蔣為民於剛健篤實中,以精研覃思《書經序》的思維做著這個以水墨人物畫為主打樣式的傳統、傳承、傳薪之工程。他以廢紙三千並精神飛動之積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總攬全貌,可得他的人物畫最具厚積薄發與現代筆墨之功、之品,遂成中國人物畫的當代傳承者與領軍人物之一。
  • 朱萬章:白描和素描——20世紀人物畫的中西融合
    本期學術討論也以此次展覽作品為基礎,對國畫引入素描的是非功過進行學理層面的探討,並希望通過此討論對當下中國畫創作有所助益。「白描」是中國畫的基礎。在傳統中國畫中,白描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它被廣泛運用於人物、花鳥甚至山水畫中,尤其在人物畫方面,白描成為造型的入門之階。
  • 方增先談水墨人物畫——大膽落筆,細心收拾之臨摹
    它要求一幅字或一幅畫中,筆與筆之間,都必須氣脈相連,連綿不斷。只有在氣脈通順中,才能包含有筆墨的韻律感。這也許因為中國畫要求的筆墨,在組織對比、和諧等等矛盾統一中,必須有相當嚴密而又自然的有機聯繫之故。所謂一氣呵成不是要求作畫時一筆到底,中間不能少停。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關鍵詞:水墨工筆 人物 色彩 黑白 當代工筆人物畫繁榮發展,從中國美協及各地方展覽機構舉辦的相關中國畫作品展中可見一斑。水墨與工筆的結合成為歷史的必然,水墨工筆人物畫作為工筆人物畫的一個分支,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推陳出新。
  •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系列之敷色
    由於唐宋以前的人物畫,絕大多數是重彩雙勾,所以用色很豔麗,而勻勒線卻比較不講究墨色。後來水墨畫漸漸發展,墨色的變化越來越豐富了,而敷色卻相對地減弱,漸漸變成淡彩著色。這種淡著色是完全依附筆墨而存在的。現代的水墨人物畫技巧上有了新的發展,用色比以前更豐富更鮮豔。不但運用淡彩,同時兼用重彩,這是人物著色上的進步。
  • 人物龍鳳圖:古人幼稚的想法中卻包含著我們民族最初的創造力
    《人物龍鳳圖》其創作年代在戰國時期,是最早也是最神秘的人物畫, 揭開這幅畫的秘密,你們就能觸摸到千年古畫背後的神秘世界。這幅畫非常不得了,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幅藝術作品,而且非常具有考古價值。這是現存於世的最早的一幅人物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