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落筆,細心收拾
中國畫要求一氣呵成,尤其是水墨畫,在畫時必須情緒飽滿、思想集中,下筆一氣而成。中國畫要求在一個畫幅內,氣勢通順流暢,要求筆筆相互映帶。前人所謂「一筆書」、「一筆畫」就是這個意思。
它要求一幅字或一幅畫中,筆與筆之間,都必須氣脈相連,連綿不斷。只有在氣脈通順中,才能包含有筆墨的韻律感。這也許因為中國畫要求的筆墨,在組織對比、和諧等等矛盾統一中,必須有相當嚴密而又自然的有機聯繫之故。
所謂一氣呵成不是要求作畫時一筆到底,中間不能少停。其意思是下筆應該放膽揮毫,心無礙滯,自頭到底,筆筆流暢有生氣。不能畫一筆想一筆,有別於小姑娘初學描花,細心有餘,而膽量不足。有些較巨幅而繁雜的畫,也可能是十天半月而成,但完成後,仍然要通幅氣脈連綿貫通。
下筆要放筆揮寫,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做得到,毫無準備地放膽,只是育目亂塗而已。
「大膽落筆」是說作者下筆要膽大,但膽子又如何能大呢?要事先「胸有成竹」應該是重要的步驟。
「胸有成竹」的故事來自北宋文與可畫竹。說他畫竹之前,竹的生動形象,就浮在眼前,於是提筆追其所見,一揮而就。我們畫畫也是如此,首先要熟悉所畫的對象,又要靠過去畫畫的經驗,對具體畫幅的用筆用墨,有一個較全面的計劃安排,使自己心裡有數,自然就可以膽大一些了。
但這種安排,在繪畫上是具體的,是形象的,是畫中將出現的所要表現對象的造型,是構圖布局,是筆墨和線條的矛盾和諧的變化等等。就象你閉上眼睛,在腦子裡浮出你即將要去完成的畫面。
大膽落筆,仍須在慎重的基礎上進行。從表面看,下筆似乎是漫不經意的,但實際上,每下一筆,都是集中高度的注意力來畫的,總之,作畫時避免注意力分散。
落筆時先把畫幅中主要的骨架,或主要的部分作一氣畫出來,而一些細小的刻劃,留待第二次慢慢畫。
第一遍畫完後,或畫完某一部分後,還要來一次小心「收拾」。因為大膽落筆中,不免有所遺漏或疏忽,甚至出現一些敗筆,這是常見的事。「收拾」一下,也就是充實一下,或補救一下。
所謂充實一下,是由於第一次上墨時,注意力集中在畫面的整體,以及大塊的水墨,用線的多樣統一等問題上。而對某些細節,則只能放在第二步中去深入地繼續完成。如對頭部的五官大都是細節的描繪,身上花紋,以及某些重要的而又細小的工具零件等等。所謂補救一下,是指在第一遍上墨時某些部分不夠滿意,或是因為墨的濃淡不適當,或是因為形體不確切,或出現了多餘的飛白或空隙。
修補工作有時要乘未乾時立刻進行,以使補筆與原來筆跡能混溶起來。但有時也可等幹後進行,使新加的筆墨,與原來筆墨合成清晰的墨色層次,使人看了以為是作畫時有意畫成的覆加或渲染。
收拾決不能理解成塗改。如果你去填改塗抹,只會越弄越槽。因為國畫講究筆法清斷、墨色靈活而自然。一經過分填改,就必然出現僵死現象,變成墨色死灰,筆法凝,那就不可挽回了。所以說要細心收拾,這就要事先動動腦筋,怎樣才能使敗筆改得看不出來。
不過話得說回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起死回生,可以將敗筆收拾過來。如果第一遍的筆墨毫無是處,或者畫面上出現了致命傷,那麼,收拾就無能為力了。
再則,在宣紙上作畫,收拾只能是往上加,而無法往下減這就不同於油畫或水粉畫。在人物畫上進行「收拾」,限制性更大。如果是花鳥畫,葉上更長出葉來,山水畫中,山外更上一重山,都於理法上說得通。面人物身上的機體,可不能隨意增長。至於畫長裙子,長了一節,自然妨得不大。衣服的脫空處,一般也易於修正。
腦子裡詳盡的計劃,到底還是大概的東西,一方面不可能把每一局部的用筆都完全估計出來。另一方面即使是預先曾有水墨的底稿,也決不允許看一筆畫一筆地進行。所以落筆前的周密打算,只能解決畫畫的一半問題,當落筆以後的每一具體用墨用筆,又往往有臨時從筆端跑出來的因素,這就是所謂「筆墨相互生發」的道理。我們畫完這一筆,另一筆就同時立刻跟著出現在眼前。
畫了那一筆,則旁邊一筆又立即浮出腦中。有時是不假思索,是自然而然從筆底流了出來。所謂筆墨的互相生發,即:淡墨旁邊想到再用濃墨去對比;密線旁邊就想到要出現疏鬆;平行線畫完了想到要交錯等等。所以有筆墨相生之道,都是在畫面已定主題的前提下按照嚴格的物體結構,以及用筆用墨所組成矛盾統一的審美要求而來。
它必須在服從整體的氣氛要求下進行局部的繪製,所以它必須自然而又慎重地進行。有些作者,下筆時好象信手抹去,但這不是亂塗,而是和他對所表現對象的熟悉及在繪畫實踐上,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分不開。我們初學時,不能學表面的架式,如果信手亂塗,自然只能是滿紙塗鴉的效果。
由於水墨畫在生宣紙上繪製,筆尖的稍有轉折或遲疑,都會在敏感的宣紙上記錄下來,所以在下筆時,既要能隨手畫,又要能做到又穩又準。這主要依靠平時不斷的練習,在大量的練習中,自然掌握了生宣紙和水墨的性能。不過,對於人物畫創作來說,一次就畫好它是幾乎不可能的,即使是較有經驗的作者,也往往要一畫再畫,把第一次稿子作為草圖反覆重畫好多次。每畫一次、推敲一次,就改進一步,一直到比較滿意為止。
臨摹
臨摹是古人學習繪畫的主要手段,因而常常出現作品的因襲之弊,這是我們必須加以批判的。但今天作為學習國畫傳統的一種手段,仍然可以作為學習方法之一來進行。
對於過去時代遺留下來的繪畫,我們是要批判地繼承的,但目的仍然是為了人民大眾。我們臨摹古代繪畫,目的就是為了有批判地加以利用而決不是泥古。繪畫藝術的技巧,必然緊密地和內容聯繫在一起,舊內容必然和舊形式相統一,因此,如果把舊的技巧拿來應用而不加改造,舊技巧必然和新的內容發生矛盾,所以,向古代繪畫作品學習技巧,必須要有一個批判的觀點和改造的過程。
譬如古畫中有踏屐尋梅的題材,是著意渲染「隱士高人」的閒適生活,以標榜孤芳自賞的意趣,這種構圖就著意於「幽」字上做文章,以求突出歌頌「隱士高人」的出世思想。假如我們今天要畫探礦隊員入深山,如果也去在構圖上求取情景的「幽」,畫得冷冷清清,便會弄巧成拙,把主題思想歪曲了。
又如古畫中有貴婦人對花出神,以體現她們空虛的寄生生活的閒愁,而我們畫勞動人民也這樣去套用那些構圖處理的技巧,便成了牛頭不對馬嘴了。至於技法上的學習,也必須看具體情況決定,比如遊絲描,不能用它來畫解放軍具有戰鬥氣息的棉軍裝;細嫩而又蒼自的仕女調色、著色技法就不能套用到女民兵的身上去。我們今天要表現的是人民的革命幹勁,而古人表現的是閒得發愁的懶懶散散的沒落階級情趣。我們要的風格是熱火朝天的革命激情,而古人表現的是清淡古雅的趣味。不用說,聯繫這些懶懶散散、冷冷清清的情調的筆墨,我們必須進行分析和批判。
古人為了表現古人的生活而創造了古人的技法,我們利用和改造古人的技法還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發展,為表現今天的革命內容和革命人物而創造新的技法。不少新的人物畫優秀作品,在技法上有新的創造。所以臨摹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舊的,創造新的。
我們必須通過創作實踐來咀嚼消化,並作大膽的嘗試,創造新的技法。
臨摹現代作品,自然得益較多。不過現代人物畫各地作者仍然處在不斷嘗試和不斷創新中,而且由於表現的題材內容、主題思想各有不同,吸收運用別人的技法時,仍然要有分析。
臨摹的好處首先在於我們可以一邊臨、一邊作研究。學畫的人,總是喜歡看有經驗的人作畫,一勾一勒、一頓一挫,從頭看到結東,從局部的起手到整體的完成,從而得到具體的形象的了解,這是學畫最好的方法。不過這種機會不可能經常有,而且,實際上也不必每次非看原作者當場揮毫不可。
有一定繪畫經驗的人,完全可以從作品上來研究和推斷作畫的過程、筆墨的前後處理和來龍去脈。這種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是向別人學習的必要的本領,這種研究平常稱之為「讀畫」。
除了面對著原作臨摹外,還可用默背的辦法臨幕。這就適用於看畫展,當場不允許臨幕,就仔細看,把局部到整體的技法、形象、氣氛記住,回去背出來。這樣可以強迫自己去好好研究分析,並強迫自己動腦子記住它,不會依樣畫葫蘆。
沒有原作,弄一些比較好的印劇複製品臨暮也是可以的。不過在印刷品上幅面小,有時不太清楚,只好多花腦子多加研究,還要加點自己的推測。臨時,儘可能放大一些臨摹,不然很難仿效原作的技巧。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系列至此全部推送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