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系列之敷色

2020-12-16 美術研究

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號每周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由於唐宋以前的人物畫,絕大多數是重彩雙勾,所以用色很豔麗,而勻勒線卻比較不講究墨色。後來水墨畫漸漸發展,墨色的變化越來越豐富了,而敷色卻相對地減弱,漸漸變成淡彩著色。這種淡著色是完全依附筆墨而存在的。現代的水墨人物畫技巧上有了新的發展,用色比以前更豐富更鮮豔。不但運用淡彩,同時兼用重彩,這是人物著色上的進步。

上色的技巧似乎比筆墨次要了一些,然而它卻並不太容易掌握,它可以使畫面錦上添花,也可以成為畫面的破壞者。

人物畫用線來勾勒形體,已將自然光下的強烈明暗變成平光現象,從而也同時要求平光現象下的色彩,與線的造型手法相協調。

所謂平光下的色彩,基本上是「有濃淡的固有色」。所謂固有色,是指物體原有的固定不變的顏色。

如慄子殼是茶褐色,南瓜皮是赭黃色,櫻桃是西洋紅等等。

所謂「濃淡」,是說人物畫中塗色不完全是平塗的,尤其是水墨畫中的用色,濃淡變化很大,很少完全平塗的地方。

水墨畫用色,一般用筆含水量很大,色彩淋漓滲化。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一方面色彩必須與淋漓的墨韻相協調,再則它可以使體積感和質感得到加強。如果在水墨中塗色塗得太死板,就可能破壞了墨色的效果。

一般的水墨人物多不塗重色,因為重色可能把原畫的墨色掩蓋了,破壞了墨韻。不過現代的水墨人物畫中,倒是常常淡色與重彩並用。水墨畫著重用筆,尤其很講究墨的,用色只作一些託,使不掩去墨的韻味為限度。重彩畫要求在濃重的色彩對比中,求取強烈的濃麗效果。目前寫意畫中用重彩的技法是兼有兩者之長的巧妙結合,既有鮮明的色彩,又有細膩的墨韻。

一般處理方法是這樣的:在用淡墨處或欲顯墨韻處,用淡彩。而需用重彩處,則用濃墨或焦墨。

水墨人物畫中有一些部分常常運用沒骨技法,單獨用顏色以厾筆畫出。除了人的肌體五官和四肢必須勾勒外,發須及穿戴,都可以用沒骨畫法去表現。

周京新 人物寫生之三

水墨人物畫不論是勾勒後的塗色,或是直接用顏色的沒骨厾筆,上色時也要講究用筆,不能象刷牆一樣的塗,也不能象圖案中填色一樣,一塊塊往畫面內填。塗色用筆的規律,近似用墨法。

尤其是在水墨畫中,色彩用筆是非常講究的。我們知道,無論什麼顏色,畫在生宣紙上,每一個筆意都能清清楚楚地留在紙上。如果使塗色的用筆安排得好,可以使畫面增色不少。但是,如果把這些用筆弄槽了,即使色彩用得妥當,畫面仍會弄得很難看。

要塗大面積的色彩時,多用羊毫筆。因為羊毫含水量較多,筆意就易於滋潤。用筆很象墨色厾筆的筆意,所謂「齊而不齊」、「亂而不亂」的規律,在這兒同樣用得到它。而且每一用筆一般亦應有起、行、收三動作,可以用側鋒或正鋒。一般塗色面積大的話,到底還是用側鋒的機會多些,因為正鋒筆毛撒不開。在連續用筆時,亦須注意迴環順逆之勢。所不同的是,色彩用筆在數筆中大多是緊靠的,因為它的目的是要塗出一個面積來。兩筆之間,只能留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空白,或飛白。目的是為了大面積的用筆中,求取空靈,不致死實。

劉國輝 馬克思與恩格斯

前面提到過,用色須有濃淡,這種濃淡變化,是著顏色前在筆頭上預先調好的。調法一如蘸墨法。有時在筆頭上調用兩種色彩,比如用黃綠色,可先蘸黃色,再蘸淡綠,再蘸深綠,則筆尖至筆根自綠至黃,逐漸轉化,一筆之間就有自深至淡的色彩變化。

用筆的排列,有時可重疊,有時可以稍有間距。有間距的用筆,含水量要多,使顏色滲化而掩沒這個不大的空間。這樣畫,筆意清爽,暈化濃淡也有趣味。重疊用筆一般不宜四面塞死,只好疊半筆。重疊部分濃深而滲化,間距部分色較淡而平,則數筆中具有深、淡、凝、化的不同滲化效果。

塗色用筆,必須結合表現對象的形體來進行。用筆好,有助於充實體積感。且看一個肥短的色彩筆觸,它的四邊有滲化的濃淡變化,似乎給我們一種向紙面突起的體積感的印象。利用這一點,把它畫在勾勒中間,就會加強勾勒間空白的立體感。人的五官、四肢、衣紋等等,我們基本上都按它的凸起的結構來進行用筆塗色,才會有助於形體的塑造。反過來,如果不是這樣做,塗色就可能破壞勾勒已造成的體積感效果。

塗色是表現物體質量感的重要一環。物體的細或粗糙,光淨與粗厚,都可藉助於塗色來表現。水分滲化得細膩,自然有細膩的感覺;用幹筆來皴擦,就有粗糙的效果。比如畫小姑娘的臉,用幹筆去皴擦就不妥當;在老頭子臉上畫得太細膩,也不合適。

陳鈺銘 人像寫生之一

金屬磁器等物的表面折光強,有時可以用飛白或是空白來留出高光,效果也很好。

在寫生或創作中,有時遇到特殊的原因,要求表現一點明暗關係,比如煉鋼爐前的工人、提燈的農民或漁民油亮紅黑的臉,都可以在塗色時,結合一定程度的明暗處理,只要筆法與其他部分統一,其明暗程度又不過分強而與其他部分造成不協調,就會有較好的效果。

中國畫顏料基本上分兩種類型,一類是粉質的,一類是液質的。

粉質一般為礦物質,液質一般為植物的液汁。由於這兩類顏料性能不同,在塗染時亦要按其特點來分別對待。

頭青

胭脂、藤黃、花青等都是植物的液汁製成。其性細膩、透明,它們都能隨著水分在紙上自由滲化。故能畫出淋滴幻化的水痕,具有潤溼的趣味。寫意畫淡彩中,很大部分都是用這些顏色所畫。

由於這些顏料有透明的特點,畫得薄時較亮,因為由紙上透過薄顏色而反射出來的光很強。顏色一塗濃,雖然色彩感加強了,但明度卻會減低,因為色厚,透明度就弱。所以我們用植物汁顏色時,一方面注意色彩冷暖的對比關係,還要顧及濃淡而產生的明度問題。畫亮的衣服就不能厚塗。如果某處要用濃色來突出畫面,其四周最好用空白來襯託,或者四周用色要很淡。

彭先誠 天山牧歌圖

硃砂、石青、石綠、石黃等,都是礦物質製成的粉質顏料。它們是採用天然色彩礦石研磨而成,雖然磨得極細,但比起植物液汁的顏料仍然粗得多。礦物質顏料,表面反光很強但不透明,若將它塗在紙上,背光照著看,就會發現塗色處是濃重的黑影。這種顏料由於顆粒粗,塗上生宣紙不能隨水滲化,大部分貼在原地紙面上。所以沒有膠水調合的話,幹後會全部脫落下來。

粉質顏料的性能與植物汁顏料恰好相反,由於反光是由粉質的表面反射出來,顏色很亮,如果塗在周圍是白紙的地方,效果並不好。因白紙的反光亦強,色彩就突不出來。所以用礦物質顏料的四周,常塗有較重的墨色或勾以濃墨的輪廓框。比如濃墨中點以硃砂或石青,色彩就非常鮮明。在這種情況下,礦物質顏料,塗得越厚就越亮。

至於朱磦、赭石,雖然也是礦物質,但粉質較細,能隨水滲化。不過朱磦的色彩很刺激,其四周也常用濃墨相配合,才能壓得住它的火氣。赭石色彩沉著,就不必如此。

張大千 沒骨荷花

人物寫生,基本上雖按固有色來塗,但顏色一般總有一定的變化,這與寫意花鳥中將荷葉畫成墨色是一個道理。譬如將黑色畫成灰色;淡藍的變成墨藍的等。因為有些對象身上的固有色不一定搭配得好看,如果完全一模一樣地來模寫它,就達不到藝術效果。

繪畫中運用色彩,必須組織色彩的黑白、濃淡、冷熱等等的對比與和諧,才能取得美的效果。這就要求作畫時按原來對象的自然情況,作一定的加工剪裁。譬如有人穿著鮮紅色的褲子與翠綠色的褂子,這樣子本來已令人感到太刺目了。

由於自然界的物體還有一定的明暗陰影,以及四周反射過來的光和色與它相調和,使這種對比稍為緩和些。但當我們將其固有色孤立起來時,則這種過強的對比,就更增強了火辣辣的刺激。所以在合理的情況下,按主題的需要和畫面的審美要求,進行加工變化,在藝術創作中是允許的。至於創作中的人物用色,那完全可按其內容、主題和藝術處理的要求來處理了。

那麼,怎樣處理色彩才好看呢?

一般的規律總是離不了所謂色彩的冷熱對比,和組織顏料明度的特點來進行。

一切變化多端的色彩,都可由紅、黃、藍三色來分析。如綠色是黃與藍的調合,紫色是紅與藍的調合。不過,這是從分析色彩原理上講的,而在實際中運用,很多顏色只能依靠特定的顏料,不是任何其他色所能調配出來的。

硃砂

比如硃砂就是硃砂的紅色,西洋紅就是西洋紅色,玫瑰紅就是玫瑰紅色,石青就是石青色,花青就是靛藍色等等,雖然有時可以用其他化學顏料調配到近似的地步,但與原來真顏料相比,色彩感就相差得遠了。

紅與黃色給人以暖和的聯想,稱之為暖色,凡屬紅黃傾向的顏色,都屬於暖色。藍是冷色,凡傾向藍色的都可稱為冷色。冷色與暖色,就形成對比。同類的冷色,或暖色,則互相協調呼應。

然而很多調合起來的顏色,在具體運用中,它的冷暖又常常是相對的存在。比如藤黃比土黃要感到冷些。花青比群青要顯得冷些。

色彩在強烈的對比以外,更有很多較弱的無窮冷暖對比層次。色彩對比得強,以取鮮明奪目。但對比中如果不協調,就變成刺目的「火氣」。所以對比中還需用同類色來作調和呼應。所謂「火氣」,是由於某種用色過分強烈,而與其四周不相協調之故。

中國畫常常運用空自以突出筆墨和色彩。筆墨又作為畫面的基本骨架,所以黑色和白色,是國畫中不可避免的基本色調,我們在設計一幅畫的色彩傾向時,必須把黑色白色都估計在內。在人物水墨寫生創作中,一般情況是色彩的強度不可超過墨色的重量。至少在幾處主要地方,總有幾點濃墨壓過色彩。

每一幅畫,在以墨為主的基礎上,用色仍要有主調:或傾向紅色,或傾向綠色。有的以大面積冷色去圍襯暖色小塊,或以紅黃暖色去圍襯冷色小塊。用色的濃、淡、冷、暖,都要注意主從關係。就是說,在一幅畫面中,有最濃的色塊,也有次濃的色塊和逐漸減淡的其他色塊,有最冷的,也有逐漸層次轉向暖的。有深的,也有淺的和更淺的。不可以一種濃度去平塗。

塗色不但可以參考破墨法的用筆,還可以用冷暖色來相互滲破,會使色感更加豐富。

圖25 面部著色(一)

此外,利用國畫顏料兩類不同性能的特點,來組織它們之間的對比,可能產生出特殊的色彩效果。譬如在大面積的水質顏色冷色地上,點上數小塊暖色粉質顏色,便會異常鮮麗。如以汁綠畫成的草地上,有人穿一件硃砂畫成的背心,這小塊硃砂,必然很鮮豔(當然,硃砂四周還需村以黑墨)。又如在大面積汁綠色地中,點上數小塊石綠色,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協調美。

由於粉質顏料較粗,畫在紙上似乎浮在紙面,以至乾枯無味。為了解決這一缺點,在塗粉質色前,需先塗一次底色,使它的底部有所依託。底色大都用液質顏色,一般石綠的底色多用赭石或汁綠。石青以花青作底,或代之以墨。硃砂常用西洋紅作底。

液質顏料與粉質顏料一般不可調合運用,因為它們一畫上紙面,就會分解開來。但用同類冷暖色調合運用時,雖然塗在紙上仍然分解開來,倒能產生特殊效果,因為液質顏料同時為粉質顏料作了底色。在塗大片衣服時,可以在某幾處試用這種辦法。有些水彩顏料,可以與國畫顏料同時合用,如西洋紅、土紅,玫瑰紅、土黃、鉻黃等。

圖26 面部著色(二)

下面提一下塗色的一些具體間題。

如前所述,塗色須按結構的每凸起的「坡」(坡,即是人體肌肉或骨胳的高凸部分)來用筆,頭部用筆,即按頭部五官的「坡」來進行,不必筆筆俱到,可以讓水自行暈化進去,效果很好(如圖25、26)。就圖25「面部著色(一)」的婦女面部著色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1)注意神態和形體結構。(2)頭髮用筆有大小塊,墨色有濃淡,按其體積留有空白為折光點。(3)一般外輪廓線較重,五官輪廓線的勾勒須結合一定光暗。

第二,(1)塗色按面部的凸起部分:額、顴、頰、下巴、眼、鼻、嘴等處下筆。(2)塗色下筆要乾脆,要準。(3)顴、頰、嘴的用色,稍紅潤。

第三,(1)用淡色由高的點向四面滲化,至空白基本填去為止。(2)用淡色補上局部未畫的地方:如嘴四周、鼻兩側、腮底部等等。

第四,(1)凹處陰影渲染。(2)趁溼時修改塗色不勻的地方。(3)幹後,用焦墨點出最黑的地方,但有時也不必。

圖27 手腳著色

面部的下凹處,色淡,而凸起處較蒼黑或紅潤。這是由於平日光線照射之故,所以凸起部分常常是下筆的地方。

面部色彩,可用赭石,或用水彩色朱磦、西洋紅、土黃、土紅等調合,視各人膚色而定。如果紙質差,臉上筆觸太明顯,可先上淡底色,再塗較濃色於「坡」上。先塗一層水也可以。

生活在田野、草地或海上的勞動人民,皮膚紅潤蒼黑,堅實沉厚,在赭石中不但要調紅色,並可調入墨色。西洋紅與朱磦加土黃,調出的膚色太輕薄細嫩,只好用在小娃娃身上。自然,膚色各人都不同,不好規定調法。

勞動人民的膚色一般總是紅潤或蒼黑的健康,用赭石的同時加一些紅色的時候很多。但中國赭石的色感雖然沉著大方,卻在顏色幹了以後常常出現一圈圈的花紋,塗在臉上,近看象花臉。赭石在新鮮泡出時,比較少有這種現象,即使有,程度也輕些,如果塗得薄些也可以減少這種花紋的跡象。

老年人皮膚的細皺,不能全用墨皴。可以先用重色皴,等稍幹,再塗全面顏色,則皴處自然有皮膚皺裂的效果。手的細皺畫法,一如臉部。

手指塗色法:筆尖調色較濃,自指尖落筆,向根部塗去,因為手指尖的膚色較重之故。各個骨節,在第一遍塗完後,乘溼時加點較深紅的膚色(如圖27)。

腳底膚色較紅潤,可以先塗,乘溼就接上腳背,(如圖27)腳跟皺摺的皺紋,一如畫頭手。

肘關節外側、膝蓋等處膚色較深,畫法與腳底著色的接筆法同,臂腿各部均按結構之「坡」塗色。胸腹畫法亦類似。由於四肢、胸腹等地區坡面較大,必須用大羊毫筆。小筆容易流於碎亂。塗色用筆的總原則是:一方面按結構,一方面注意用筆靈活交錯,不可過於死板。筆觸要毛,不可太整齊。不然,兩筆之間,不能相接。

圖28 北方老農

第一遍顏色塗上後,如有不妥處,可以乘未乾前修改,但不要塗髒了。如果感到全部太淡些,可以待將幹未乾時,普遍加一次。

五官及肌肉之渲染,是在第一次塗色後未乾時加上去的。渲染的顏色,比較深些,但不能太鮮麗。

青年婦女常在兩頰有紅暈,這種皮膚的紅色,不可用純紅色。因為這種紅暈,只比原膚色稍強而已。因此調色只能在原膚色基礎上略加些朱磦,或西洋紅即可。

皮膚色彩薄塗比較容易。但太薄又會淡而無味。如果塗色太厚,容易塗得僵死。

塗衣服用筆,原理與塗肌肉差不多,即按衣服結構及衣紋走勢來用筆。不過它不象塗肌肉那樣受約東,可以放手一些。因為衣服結構不象肌肉那樣嚴密,用筆可以自由些(如圖28)。

圖29 李震堅 在風浪裡成長(局部)

塗衣服要常將墨色和空白估計在內,大塊墨色常常可以使畫面生色,它成為畫面的主體,使紛亂的色彩中,有一個最高點來統一。

相關焦點

  • 方增先談水墨人物畫——大膽落筆,細心收拾之臨摹
    大膽落筆,細心收拾中國畫要求一氣呵成,尤其是水墨畫,在畫時必須情緒飽滿、思想集中,下筆一氣而成。中國畫要求在一個畫幅內,氣勢通順流暢,要求筆筆相互映帶。前人所謂「一筆書」、「一筆畫」就是這個意思。它要求一幅字或一幅畫中,筆與筆之間,都必須氣脈相連,連綿不斷。只有在氣脈通順中,才能包含有筆墨的韻律感。這也許因為中國畫要求的筆墨,在組織對比、和諧等等矛盾統一中,必須有相當嚴密而又自然的有機聯繫之故。所謂一氣呵成不是要求作畫時一筆到底,中間不能少停。
  • 「藝術中國」——蔣為民先生水墨人物畫
    由是蔣為民於剛健篤實中,以精研覃思《書經序》的思維做著這個以水墨人物畫為主打樣式的傳統、傳承、傳薪之工程。他以廢紙三千並精神飛動之積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總攬全貌,可得他的人物畫最具厚積薄發與現代筆墨之功、之品,遂成中國人物畫的當代傳承者與領軍人物之一。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色彩與墨色的運用相得益彰,形成了寫實水墨人物畫獨特的彩墨基調。如楊之光的作品《礦山新兵》、盧沉的作品《機車大夫》、方增先的作品《說紅書》等用色鮮明活潑、色墨並舉,重視畫面整體色調的表現,鮮活的色彩基調極好地烘託了畫面的氛圍,給觀者煥然一新的視覺感受。寫實水墨人物畫的敷色技法方面,也不局限於傳統的「隨類賦彩」方法,而是以色彩參與造型,塑造形體和空間。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水墨工筆人物畫崇尚水墨黑白世界的精神表達,黑白的使用更加豐富多元,畫面講究氣韻、節奏及韻律,意境深遠。這種樸素簡約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將得到發展。水墨工筆以水墨視覺、工筆暈染為主展開造形生動、主題廣泛、構圖別致、意境脫俗的藝術表現,區別於工筆重彩畫色彩濃麗的表達。當代工筆人物畫在水墨視覺呈現上獨樹一幟,風格各異,別有韻味。代表畫家有盧輔聖、杭春暉、崔進、鄭慶餘、徐華翎、阿海等。水墨工筆人物畫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代工筆人物畫呼喚水墨精神的融入,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 上海美院|賀蘭山:《水墨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
    在他的畫裡,看到乾乾淨淨的內心世界,沒被汙染的理想淨土。他筆下人物是他心靈的投影,做到我筆畫我心。蘭山是一個沒被社會異化也沒被藝術異化的人,他以自有的文化感悟為基點,以自己理解的世界作著自己的闡釋,一個不自覺接近真性的學者型畫家。欣閱蘭山的教材《水墨人物畫的教學與創作》,願他的藝術與教學更上層樓。
  • 心向樸素 立足現實—王珂水墨人物畫近十二年小結
    隨之,他選擇了當年徐悲鴻所倡導的「古法之佳者」留之、「西洋繪畫可採納者」融之的中和態度,以寫實參酌寫意的水墨技巧,創作了一批表現北方農民和藏民質樸、純真、平凡、感人的人物畫作品,屢屢在全國性美展中榮獲金獎、銀獎、優秀獎等獎項,名滿藝林,卓然成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十二年過去了,今日的王珂已經不同往日。就個人而言,他已成為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 畫風清雅 筆精墨妙——王經春人物畫作品賞析
    王經春的人物畫,師從方增先、吳山明先生等浙派人物畫的風格,清秀靈動,筆墨揮灑自如,水墨沐漓酣暢,讀其畫,如沐江南春雨,清新神怡。王經春,1952年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如何才能畫好水墨漫畫
    而水墨漫畫是漫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以中國傳統的文房畫具進行創作的。早前,我們見到的水墨漫畫,大多以寫實人物畫為主,誇張變形的畫不多見。漫畫與其它畫種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的社會性、思想性、幽默性和哲理性,非但如此,它還要有故事,有戲劇性情節,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因此創作漫畫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漫畫這一載體來表達一種意願,反映一件事物,說明一個道理。
  • 吳冠中畫作賞析——水彩與水墨的融合
    拉薩不比江南水鄉紹興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藝術韻味,但是,墨色的摻入使得以拉薩為主題的《拉薩節日》水彩作品顯示出了水墨畫的意境。《姑嫂》和《兩個藏民》是水彩人物畫向水墨畫借鑑的代表性作品。這兩幅畫在畫面的用色、構圖、筆法等方面大量借鑑了中國水墨畫在創作人物畫的時候所運用的技法,同時,我們還可以在這兩幅畫中看到水墨寫意山水畫和寫意花鳥畫的影子。
  • 《朱光榮和他的水墨諧趣畫》
    為了實現漫畫界提出的「讓漫畫登上大雅之堂」的願望,近十幾年來他悉心探討用國畫結合漫畫的技法來揮灑幽默,習慣上叫水墨漫畫,也稱諧趣人物畫。在創作中他既注重傳統筆墨技法的運用,又注重漫畫元素的發揮,使畫面詼諧生動,文圖相得益彰。有四幅作品參加了「首屆中國水墨漫畫邀請展」,並被豐子愷紀念館永久收藏,2008年《幸福》一畫榮獲東南亞及歐洲交流巡展金獎。
  • 人物畫下的川渝「腳力」
    戴衛、彭先誠、朱理存、馬振聲等四川畫壇宿將的作品先聲奪人。馬振聲的《蒲松齡》人物形象深入而精微,朱理存的《牧民的兒女》人物溫暖古樸,夏亮熹的《長相思》,人物直接用色造型,水色溶和相益……風格迥然,卻都筆墨大氣,展現出四川人物畫壇的麗景。  袁泉、劉海濤、曾偉平、侯文華等青年藝術家筆下,當代生活氣息鮮明,科技、張揚、自我的元素凸現。
  • 水墨畫中的老虎世界——湯文選先生水墨老虎作品賞析
    這批名家均是運用中華民族獨有的水墨寫意的藝術形式,其所畫動物簡潔、大氣、生動、傳神。其藝術的獨創性與經典性為世所公論,達到了美術史上的高度,足以載入史冊。齊白石畫蝦活靈活現,奇妙之極;徐悲鴻的馬,矯健有力,氣宇軒昂;潘天壽、李苦禪畫鷹,筆能扛鼎,視通萬裡;黃胄畫驢,水墨淋漓,生動有趣。
  • 黃胄丨現當代水墨人物畫壇獨樹一幟的創新性繪畫大師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他開創了"在生活中起草稿"的人物畫新範式,以"寫生——速寫——創作"的範式,闖出了一條新時代人物畫的獨特道路。20世紀80年代,黃胄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創作基地",通過強化速寫語言的表現性,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畫寫實與寫意的關係;通過營造情韻交織的氛圍使造型與筆墨有機互動、彼此生發,在寫實人物畫史上開創了以生活的強烈感受為引導、集時代之氣的寫意精神。
  • 一位水墨畫家,用十年心血畫一張畫,最終倒在畫前,讀來催人淚下!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位畫家,傾盡10年心血,創作了一幅堪稱罕世之作的水墨人物畫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這幅巨畫的問世,向世人表明,無論金錢如何誘人,畫界如何追名逐利,總會有人對藝術潛心創作,生死相許,甘守清貧,無怨無悔。《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為20世紀的中國畫壇畫上一個驚嘆號。
  • 卡通人物畫怎樣畫,教孩子畫出可愛的人物簡筆畫
    有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自家在家畫畫,但是又不知道從何畫起,今天教大家畫兩個可愛的卡通人物畫首先我們先畫出人物的帽子,好像是桃子的形狀這是個小男孩,畫出他的頭髮,然後畫圓圓的臉蛋這個地方小朋友畫的時候可能有點難度,這個是先畫胳膊,然後再畫小男孩的衣服
  • 東西方人物畫:形神相似之辨
    《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了這些壁畫的內容:「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考古學家們沒找到這幅壁畫,缺乏實物佐證。  那麼,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什麼時候的呢?
  • 但得水魄與墨魂——傅抱石的水墨畫作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間創作的和歸國後摹仿日本畫家的人物故事畫之後,並不能以充分實證的方式確認其對日本歷史畫直接的仿摹與複寫。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 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汪新宇水墨人物畫作品欣賞
    汪新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嘉興畫院專職畫師,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理事,2010年至2011年擔任中國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教學助理,2007年至2014年為浙江畫院研究員。《畫說岜沙》入選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美協)《岜沙》入選全國首屆插畫藝術展(中國美協)《雲中岜沙》獲「多彩貴州」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朝聖》獲201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國美協)《夏日》在「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獲入會資格(中國美協)《輪迴》「絲綢之路·翰墨通渭」首屆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