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 。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間創作的和歸國後摹仿日本畫家的人物故事畫之後,並不能以充分實證的方式確認其對日本歷史畫直接的仿摹與複寫。
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的繪畫創作往往洋溢著巨大的激情,通過水與墨的渾融、噴湧傾瀉出來,得水墨之性靈。傅抱石無論用水、用墨,幾乎都達到了中國畫的極致,中國繪畫史上鮮見象他一樣如此用水運墨的畫家,在水墨世界裡展現出了全部的才華和深邃的內心世界。傅抱石的繪畫得水墨之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繪畫技法方面,一個是繪畫題材方面。
在繪畫技法方面,他不惜大規模地用水、用墨,不斷加重水法、墨法在中國畫技法中的使用比重。傅抱石認為這是宋人畫法的遺存,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他創造性地將這種用水、用墨技法從絹上移植到了皮紙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從而使他確立出了鮮明的繪畫風格特色。
另一方面則是在繪畫題材選擇方面,他往往將與水有關的山水畫題材作為繪畫創作的對象,江、海、雨境、泉瀑……,都成為他繪畫創作表達的對象與主題。當然,適合筆墨淋漓、盡情揮灑的自然景物,也成為傅抱石非常鍾愛的繪畫創作的題材和主題,如松樹、芭蕉以及梧桐類的闊葉喬木尤其柳樹等,他都將其納入畫面,作為山水畫、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得水魄與墨魂」,而得水與墨的精微與魂魄。
在傅抱石豐富的繪畫題材和繪畫創作主題中,有關「泉瀑題材」、「柳蔭仕女」、「三峽題材」題材和主題可以說是最能反映傅抱石用水、運墨繪畫技法的繪畫題材和對象,在這三類繪畫題材和主題上,呈現出了傅抱石駕馭「水魄」、「墨魂」的過人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