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人物畫得不錯,為啥後來越來越不像,跟西方差距變大了?

2021-01-20 騰訊網

講了這麼久的這麼久的中國美術史,今天終於要講到人物畫了。

巖畫、陶器、青銅器上面的人形不算正經八百的人物畫。

最早的人物畫原本是古籍上記載的先秦時期壁畫(《孔子家語·觀周》中就記載:「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留存發掘的遺址實在太少,缺乏實物。

幸好,長沙楚墓先後出土兩幅旌幡[jīng fān]性質的帛畫(畫在絲帛上的畫),為我們呈現了戰國時期人物繪畫的「真相」。

人物龍鳳帛畫

《人物龍鳳帛畫》線描稿

兩幅帛畫之一是《人物龍鳳帛畫》,又稱為《龍鳳仕女圖》,1949年2月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人物畫。

《人物龍鳳帛畫》高31.2釐米、寬23.2釐米。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全圖用墨繪成,兼用白粉。

它從側面畫了一位在祈禱的細腰長裙的貴族婦女,同時在她身邊還畫了一龍一鳳,飛舞躍升。

關於這幅畫表現的內容有很多說法。

最主流的觀點認為:圖畫是祈求死者靈魂升天,畫中的夔龍和鳳鳥就是引領靈魂的神獸。

不過也有人認為:帛畫的主要作用是招魂、安魂,所以此畫是「魂兮歸來」的召喚。

不管怎麼解讀,有一點是公認的:

這幅畫真實的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楚文化,例如「信鬼而好祀」、「楚王好細腰」、曲裾窄袖等,都可以從畫中找到對應。

《人物御龍帛畫》

《人物御龍帛畫》線描稿

第二幅是1973年5月從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

此畫細絹質地,高37.5釐米、寬28釐米。

畫面中貴族男子頭戴高冠、腰佩長劍,御龍而行。龍尾立一鶴,龍身下遊一鯉魚。

這幅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進行繪製,用筆細勁,線條流暢,運轉時有節奏韻律感。

兩幅帛畫均以線條為主,部分運用了金白粉彩平塗,略有渲染。

整體來說,人物造型基本準確,線條簡練但準確地刻劃出了衣服質感。

畫中單線勾勒和平塗、渲染兼用的畫法,已有了中國國畫技法的雛形。

要搞清楚一點的是:這兩幅帛畫很容易跟馬王堆T形帛畫混為一談,實際上馬王堆T形帛畫是西漢時的作品,風格相似但晚得多。

馬王堆漢墓t型帛畫

說到風格相似,這似乎成了中國傳統美術中的一個特(tong)點(bing):傳統人物造型形成了固定套路,而且都算不上很寫實。

實際上,中國人物造型藝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時期還能與其他文明在寫實一途上並駕齊驅,甚至略有領先,但到了春秋戰國,與同時期的古希臘古羅馬相比,差距就拉大了。

為什麼會這樣?

有的專家說,這是因為中國畫注重思想表達,強調人的體驗感受,突出畫面意境,而思想也好、感受也罷、還有意境這些都是虛無而難以描繪的,於是在追求內容形似的基礎上,畫得抽象一點,反而更準確、有味道。

也有專家從工具方面解釋,說中國畫的作畫工具是毛筆。毛筆的頭尖而圓潤,靈活多變,導致畫者偏重線條發展。而線條的劣勢是難以產生足夠立體感,無法將人物面部特徵表現出來,所以要畫得像比較難。

而其他的人物造型藝術,基本上是先有線稿再造型,所以難以擺脫中國畫的「套路」了。

而一笑認為,這鍋更多的應該由封建禮教來背。

首先,自周代強調禮法,連日常穿衣戴帽都賦予了各種意義(商周服裝蘊含的意義可參看我之前寫的《1分鐘了解傳承3000年的中華冠服制度,古希臘的就是一塊布》、《哪吒姜子牙妲己這些《封神》裡的人物是啥造型?真相雷死你》兩篇文章),還說人之所以與禽獸有區別,就是會穿衣戴帽。所以對於人物造型,一般以著衣為主。偶爾有一些不穿衣服的,基本上都是「不算人」的奴隸、戰俘之類。這樣一來,真實的人體就被掩蓋,造型上也不會對人體有太精確的塑造和描繪。

其次,在封建道德觀的影響下,中國人對人的審美走上了崇尚整體氣質,以品德論人的道路。

例如孔子生得其實並不好看,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齒,大耳垂肩,雙手過膝等,但流傳下來的孔子畫像卻都很「偉光正」。

仇英《聖跡圖》

一笑根據資料畫的孔子像

更何況封建衛道士們還提出了「美男破產,美女破居」(《汲冢周書》)、「紅顏禍水」的說法,把美麗的外貌看做是災禍之源,弄的人更不敢有正常的人物審美了。

第三,封建禮教嚴重阻礙了人體研究,尤其是對寫實最有幫助的人體解剖的發展。

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裡面有一些人體解剖的內容,但在此之後,一方面封建禮教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把解剖屍體為視為大逆不道,甚至定為犯罪行為;另一方面中醫也提出了「思外揣內」、「取類比象」、「由表知裡」等系統論,還弄出了五行、經絡、穴位等概念,使得中醫不再依賴解剖。

——連醫生都不敢搞解剖,更別說搞藝術的了。

但人像繪畫沒了解剖,怎麼能做到寫實?

再看看同時期的古希臘,人們不以裸體為恥,反而是以健美的身軀為驕傲,由此逐漸發現並創造了健碩科學的人體美。

古希臘三大雕塑家之一米隆潛心研究人體肌肉分布和身體各個運動形態,從而創作出《擲鐵餅者》等多項作品。

米隆《擲鐵餅者》

外兩位中的波留克列特斯在《法則》一書中闡述了人體的各部分比例,還指出了人頭與身體的比為1:7。

《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維納斯)作者雖佚名,但身體上則呈現出黃金分割比(見下圖),是希臘人對理想化軀體的投射。直到19世紀,人們仍拿維納斯作為人們評判女性美的標準。

《米洛斯的維納斯》黃金分割圖

——如果以「像不像」為標準,在普通人的眼裡,中國人物造型藝術在春秋戰國時就畫得不像了。

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人物造型藝術上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從此,東方人物造型藝術沿著「以形寫神、以意為先」的路子穩步前進,西方人物造型藝術則在古希臘古羅馬取得了一段時期的成績後,因為某教的興起,又退步不少,直到「文藝復興」再現輝煌。

——不過這已是後話了。

(未完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

相關焦點

  • 通過對比中西方人物畫,給你答案
    追溯歷史,人物畫很早便萌發開來,古籍上最早記載的人物畫是先秦時期的壁畫。《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了這些壁畫的內容:「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考古學家們沒找到這幅壁畫,缺乏實物佐證。那麼,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什麼時候的呢?
  • 中國傳統人物畫落後於西方?看看我們的畫家們是如何彎道超車的
    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相比,最大的差距原來在這裡》這篇文章裡,我說中國畫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畫不像」,有人跟我就說儘管一笑我也很熱愛我們國家的文化,但一笑認為:熱愛不等於溺愛,就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優點固然要表揚,但不足咱也得要看得到,並還要指得出來,不能一味護犢子,這才有利於成長。畫得像,這是繪畫的基本功。
  • 東西方人物畫:形神相似之辨
    《孔子家語·觀周》中記載了這些壁畫的內容:「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但可惜考古學家們沒找到這幅壁畫,缺乏實物佐證。  那麼,現存最早的人物畫是什麼時候的呢?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受中國傳統的繪畫實踐和文化觀念影響,傳統水墨人物畫用色較少,畫家主要以墨色描繪人物,或僅在人物面部略施色彩,且多用純色,因此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色調比較單一,色彩並不豐富。西方繪畫色彩觀的引進,使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的思想得以解放,開始進行各種色彩方面的探索。
  • 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了,西方也越來越不西方了?
    曾幾何時,西方的經濟和文化統治著世界,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不買西方國家的帳。根據一段話,非洲國家的人更認漢字,但認為英語不夠先進。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以「缺乏西方」為題發表了《慕尼黑安全報告》。在這篇報導中,我們站在歐洲人的角度看了看當前的世界形勢,讓他們這樣感嘆:因為中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西方越來越不西方。
  • 中國古代線描人物畫歷史沿革
    中國人物畫的基礎:白描 中國白描人物畫是從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乾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和空間感,區別於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這種方法稱之為「白描」。
  • 西方國家為什麼普遍對中國不友好?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說出真相
    一直以來,中國在與其他國家交往時,都是秉著對外和平友好的原則,以真心換真心結交更多的國家朋友,可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卻普遍都不那麼友好?如今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是有不少西方國家誣衊抹黑中國,我國人非常不明白,這麼多年來揪著中國不放,到底是何原因?
  • 中國古代人物畫落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從宋代以後人物畫「畫得像」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世界美術史上也有一個反面案例:古希臘古羅馬的人像有多寫實大家都知道,但基督教統治歐洲後,禁止解剖,西方的人像寫實水平就直線下降。回到中國美術史,首先要提出來表揚的是李公麟同學,看看他的名作《五馬圖》,儘管是以畫馬為主,但他順帶的畫的那些牽馬的人就非常不錯,至少已經跳出了吳道子畫人的那種臉譜化的表現手法。
  • 德專家無奈感慨:這個世界越來越不西方,中國不再是「孤島」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就連來自德國的專家也會無奈感慨道: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不"西方",中國也不再是"孤島",這種現狀也讓不少見證了西方發展的人感到唏噓不已,要知道以前"西方"就是實力的代表啊。02西方掌握主動權在發展前期,中國不管是在經濟、軍事還是科技領域,都跟其他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為了能夠儘快跟上大家的步伐
  • 為啥兄弟姐妹越長大越疏遠?大多跟財產無關,真正原因是這三點
    張叔家境很差,為啥逢年過節會有這種豪華的陣容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張叔的幾個兄弟姐妹回來了。當時還不理解:平時怎麼沒看到這些兄弟姐妹回來?而且他們都這麼有錢,幹嘛不幫張叔一把,改善他的經濟狀況呢?周圍的老人悄悄地說:事情哪有這麼簡單。其實他們這些兄弟姐妹長大之後關係就不親了。能過年回來聚一聚,都已經不錯了。
  • 中國花鳥畫遠非西方靜物畫
    中國花鳥畫遠非西方靜物畫梁照堂(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中國畫分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這樣的分科明顯,在現在的美術學院教學分科上便可見一斑,他們已經把這三個專科嚴格分類。而西方也有分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但是西畫的分法相對含糊,並不嚴格,這跟中國畫有明顯的不同。如果對應起來,中國畫的「人物畫」則相應於西方的「肖像畫」,「山水畫」則相應於「風景畫」,而「花鳥畫」則相應於「靜物畫」。
  • 中國傳統文化,國畫藝術,人物畫的線條等其他
    本文乃作者江郎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畫家雨韻生動珍愛筆卷情趣的結合,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大特色:講究太裳的紋褶。眼睛傳神、是傳藝術形象本身之神,其中並不是不包含主觀傾向:衣紋表意,是表畫家之情意,雖然它是在人物形象身上,卻表現出畫家本人情緒和思想的流動。我國的人物畫以它獨具的特色產生出永久的藝犬魅力,但同時也有它深深的遺燃。
  • 火影:為什麼「大蛇丸」後來變好了呢?
    為啥火影中後來大蛇丸變好了?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劇情需要通過大蛇丸洗白來維持第四次忍界大戰中正反派力量不平衡問題,其次是大蛇丸與正派勢力利益一致造成的結果,下面具體說明一下。
  • 260萬人才集體回國,縮小與西方差距30年
    260萬人才集體回國,縮小與西方差距30年從前,新中國是如此的脆弱!我們在各個領域跟西方大國相比,都差得很遠很遠,很多領域的技術造不出來,一點脾氣都沒有,更別說國際話語權了。美國在1945年搞出了原子彈,中國在14年後才開始成功仿製P2飛彈。
  • 武漢美術館2020年度壓軸大展來襲,六位藝術家奉上中國水墨人物畫巨片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李霞12月11日,本周五,武漢美術館2020年度壓軸藝術大展《水墨文章第六回 我法像心》即將啟幕。至此,武漢美術館《水墨文章》大展,自2011年《第一回 寫意精神》啟幕,到《第二回 筆法維度》《第三回 文脈創化》《第四回 色界變象》《第五回 墨道無間》《第六回 我法像心》,2020年剛好走到第10個年頭。每一次展覽,對觀眾來說,都是一次中國水墨的視覺盛宴,對藝術界來說,又是一次關於水墨具體問題的探討。
  • 美國媒體:中美科技已在這個領域拉開差距,先進得不像是中國發明
    現代科技不斷地發展,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的,依託於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探索也變得更加的遊刃有餘,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對自然的探索,中國古代就有人想探索天空而製造簡單的火箭,這份探索的心自古就有。
  • 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人們所說的「東亞」通常是指中國、日本、蒙古、朝鮮和韓國這5個國家,放在約一個世紀前那會兒還沒有韓國,剩下的四個國家裡,蒙古處於俄國的庇蔭下,基本上沒啥戲份。朝鮮更是弱得可憐,清朝還在的時候,朝鮮還能找宗主國求救;清朝滅亡後,一旦有外敵侵略,他們基本上只能坐等亡國。剩下的日本算得上是近代東亞諸國中混得最好的,然而,西方國家對日本人的偏見也不小。
  • 「藝術中國」——蔣為民先生水墨人物畫
    ,文化部中華國禮書畫院名譽院長,文化部國家一級美術師評審小組評委,北京大學中國畫方向客座教授,曾任解放軍軍之畫院院長、榮寶齋畫院人物畫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工作室執行導師,詩、詞、曲、畫曾分獲全國金獎。
  • 透過明清人物畫,看中國傳統「齊家」觀
    在中國早期繪畫裡,人物畫因其特殊的敘事性所賦予的教化功能,使其在繪畫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宋元以後文人畫興起,山水畫、花鳥畫成為主流,人物畫逐漸被邊緣化。明清時期,人物畫在繪畫史的地位固然不再顯赫,但隨著士人階層的壯大,家族生活與信仰之形象化表達需求的增長,表現昭穆有序的祖宗畫、內外和諧的行樂圖、人神共享的吉慶畫,以其「成教化、助人倫」「修身、齊家」的社會功能,延伸和普及到中國傳統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 中國表現|張方白:「中國表現」最早的經歷者
    A:這個問題問得挺準確的,因為「85思潮」後進入90年代,大家可能有多種選擇,比如八九之後的「政治波普」、「豔俗藝術」。還有一批藝術家從傳統中尋找新的資源,並且轉換為當代藝術,他們大部分集中在架上繪畫,又跟國際上的德國新表現有關聯,是新表現的繼續,但是著眼點又跟新表現不一樣,因為他們回歸了中國偉大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