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繪畫與西方相比,最大的差距原來在這裡》這篇文章裡,我說中國畫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畫不像」,有人跟我就說:「這是兩種不同的體系,中國畫重意不重形。」
儘管一笑我也很熱愛我們國家的文化,但一笑認為:熱愛不等於溺愛,就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優點固然要表揚,但不足咱也得要看得到,並還要指得出來,不能一味護犢子,這才有利於成長。
畫得像,這是繪畫的基本功。
基本功練紮實了,你再去做變形、誇張,再去寫意,再去表達你的所思所想、營造你的個人風格……這都無可厚非。
中國畫裡面的花鳥、山水其實都經過了先寫實再到寫意的過程。
只不過由於我們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人物寫生不足、相關聯的基礎知識不足,影響到了人物畫的寫實。
我們的畫家們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無法擺脫傳統文化的影響,也無法通過個人去積累這些知識。所以他們就走了另外一條路。
這條路就是注重筆墨線條、人物神韻,不拘泥於外形的「重意不重形」。(這也算「彎道超車」了吧?)
像顧愷之吳道子的人物畫。我們更多的是欣賞他們的線條和整體造型,而非畫得有多麼像。
五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甚至開創了寫意人物這一畫種,把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和重意不重形推向了極致。
可惜的是,藝術家的追求和大眾的審美往往是有很大的距離的。
當這個「大眾」成了畫家的客戶,那畫得像與不像就成為了畫家是否能夠獲得收入的基本條件。
尤其是當這個客戶還是當權者的時候,那畫家要麼徹底投降,要麼隱居避世。
——別笑!元朝就是這麼個情況。
元朝統治者需要畫家為他們畫皇氏家族及朝廷命臣的肖像,還設置有專人和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管理和實施。
在《元代畫塑記》中,就保存著一些帝王的敕令詔書,詳細地記錄下統治者對宮廷藝術活動的要求,成為世界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而且,當時元朝的宮廷之中,不僅有漢族的畫家,還有來自西域的畫家,這就讓中國的人物畫吸收到了西方美術的成果。
所以,我們看元代帝王、王后的畫像。就相當寫實了。
雖然都是一些大餅子臉。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得出每個人的明顯的相貌特徵和區別。
所以,在中國美術史裡面也不得不說上一句:「元代肖像畫在人物畫中水平較為突出。」
——天可憐見,中國人物畫在寫實方面的大進步,還居然是被一群蒙古漢子給逼的。
元朝人物畫出名的畫家有錢選、張渥、李肖巖、王繹等人。(終於在畫史留名了,不容易呀!)
錢選最出名的人物畫就是《蹴鞠圖》。
這幅畫的水平雖然還比不上李公麟的作品,但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證明了足球是起源於我國的(要是沒這幅畫,光憑文字記載,外國人都不認的)。
張渥的存世作品就只有《九歌圖》和《雪夜訪戴圖》。
《九歌圖》是他仿李公麟之作,而且是畫的神仙鬼怪,所以套路比較多。
《雪夜訪戴圖》就可以看出來人物形象還是有差別的,至少船夫和畫中男主不會共用一套五官。
李肖巖就是元朝宮廷中專門給為皇帝后妃畫像的,現在流傳下來的元代帝後像中有很多就出於他的手筆(但沒有具體記載是哪幾幅)。
由於當權者的賞識,原來被視為工匠之技的寫實人物也受到了文人、官吏的讚揚。
推薦了趙孟的侍御史程鉅夫、監察御史翰林學士劉敏中、元代散曲家蒲道源等名人均給李肖巖寫詩點讚。
程鉅夫說:「海內畫手如雲起,寫真盡說中山李」;劉敏中詩曰:「歷觀心得無古幾,肖巖李生今第一」;蒲道源則更誇張:「肖巖出後獨超詣,睥睨眾史如兒童」。
但這種誇獎有多少是出於真心,有多少是看在李肖巖的地位以及他背後的元朝統治者的?
反正人物畫的作者在元朝得到了重視了,不再被視為低人一等的工匠了。
其中有一位畫家更是成功打入了文人畫家的「朋友圈」,讓元四家中以「厭俗」聞名的倪瓚都為他打下手,可以說非常了不起了。
這位畫家是誰?他有什麼作品?咱們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